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

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

张齐[1]2002年在《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文中指出印象主义艺术萌生于十九世纪末的巴黎。印象主义音乐(Imperessionist music)一词是从绘画上借用过来的。印象主义的绘画和象征主义的文学诗歌,从艺术观念上影响了印象主义的音乐。 法国作曲家克罗德.德彪西是西方音乐发展史上一位里程碑式的人物,是印象乐派的创始人。 德彪西青少年时期和早期的学习与生活经历,为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创作打下了思想的和音乐审美观念的基础。他受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的绘画的影响,并接触和研究了东方各民族与俄罗斯的音乐,更由于追寻法兰西音乐传统,终于摆脱了德国浪漫乐派的影响,逐渐形成其独具个性的音乐风格,走上了印象乐派的创作道路。在他的音乐创作的几个不同时期,他的印象主义音乐创作风格从幼稚到成熟,直至结出青史留名的丰硕成果。 德彪西在音乐创作领域进行了大胆的革新,用他自己特有的织体、色彩、力度语言取代浪漫派所完善的调式和声规则和音乐模式。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的重要性绝对不亚于和声与旋律。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体系并在欧洲音乐史上占据了重要的地位。 德彪西是欧洲音乐史上最富创造性的作曲家之一,他热爱的祖国法兰西给了他创作的土壤,他创造了一个全新的音乐世界。他创作了一种完全发自主观意愿,属于自己的音乐语音。德彪西的音乐冲破了传统音乐的层层束缚,他追求音乐的音响和音色,音乐自由而不拘泥形式。 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是深远的。它吸引了世界各国许多作曲家踏着他的创新足迹进行新的音。这些作曲家都汇聚于印象主义的大旗下形成一股强大的国际性力量,谱写了二十世纪的一段音乐发展。他还用其基本的音响原则为后继的作曲家们打开了20世纪的大门,并搭建了浪漫乐派通往现代乐派的桥梁。他所作的音乐实验至今已影响了20世纪的几代作曲家。

周婧琳[2]2014年在《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钢琴练习曲的发展》文中提出练习曲,应用在各种键盘及非键盘的作品上,一般指一种为帮助学生在乐器上发展技巧的作品,在钢琴音乐方面尤其指为改进一种细节技术而作的短曲。本文以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德彪西和斯克里亚宾钢琴练习曲的发展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在世界社会变迁、各种文艺思潮涌现的时期,两位作曲家的钢琴练习曲在创作风格、创作理念和创作技法上的嬗变,以及他们对20世纪之后的作曲家钢琴练习曲创作的影响。全文共叁章,前有绪论。第一章是对20世纪初之前钢琴练习曲的发展的概述。第二章是本文的重点,共叁节,分别从世纪之交钢琴练习曲嬗变的原因、德彪西和斯克里亚宾钢琴练习曲风格的转变以及他们钢琴练习曲中的技法创新叁个方面层层递进详细地分析了德彪西和斯克里亚宾对钢琴练习曲的发展。第叁章是德彪西和斯克里亚宾对20世纪之后的作曲家钢琴练习曲创作的影响,以及20世纪钢琴练习曲风格变异的必然性。

谢彩霞[3]2013年在《探析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过程》文中研究表明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Achille-Claude-Debussy)是西方音乐史上不可磨灭的神话,开创了现代主义音乐的先河。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是整个人类历史赋予音乐领域的使命,是音乐发展到一定时期的产物。哲学思潮的变化、象征主义文学的兴起、印象主义绘画的风靡、十九世纪主要音乐美学思想的相互冲击等等这一切加快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脚步。德彪西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具有印象主义美的作品,本文从德彪西印象主义的朦胧、飘逸、梦幻、幽静气氛的音乐美出发,结合他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他个性的经历与创作,将他的一生的创作风格与呈现出来的音乐美,从客观上,将其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形成分为萌芽(1862-1894年)、形成标志(1894年)、丰富(1894-1905年)和巅峰(1905-1918年)四个过程来探讨。对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形成过程中的以下问题进行研究:德彪西的音乐创作的影响因素、德彪西式的音乐形式的创立及其对学院式的音乐传统的突破、德彪西作品中体现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德彪西在印象主义音乐发展史中的地位等。本文由四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第二部分详细阐述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想形成的萌芽和标志两个时期,主要从德彪西初期不满足于学院式的传统教育的表现、其对于音乐的独特见解、当时社会背景的变化、以及对于瓦格纳态度的变化来探讨萌芽时期;从1894年完成的《牧神的午后前奏曲》来探讨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标志时期,这部作品打开了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的大门。第叁部分详尽探讨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的丰富与巅峰两个时期,根据德彪西在生活与创作上的体现,主要通过作品《夜曲》、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版画集》等来剖析德彪西极具印象主义音乐美的世界的丰富;而在1905年以后,德彪西式的印象主义音乐美已经被广大人们所接受,通过《大海》、《意象》、24首钢琴《前奏曲》等音乐作品体现出来的音乐美来探讨德彪西的音乐美德彪西的印象主义音乐美更为神秘的一面,似乎在告知世人他在音乐领域无尽的追寻着独特的音乐美。最后一部分是对德彪西的历史地位、音乐风格特征、印象主义音乐美的总结。这四个过程都是通过德彪西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思想体现与创作来贯穿的,而社会上众多的新变化,无一不给德彪西的创作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因此,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在一定程度上是历史的必然。德彪西的创作彰显出来的印象主义音乐美成为了音乐史上的传奇与神话。

魏志宇[4]2017年在《《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文中研究指明上海音乐学院硕士2017《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Modern Music and after Chinese Translation and Book Review魏志宇杨燕迪音乐与舞蹈学/音乐

车知妍[5]2013年在《德彪西和拉威尔钢琴作品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印象主义是十九世纪末在欧洲文化活动中心巴黎萌生的一种艺术风格。印象主义音乐是受到印象主义绘画和象征主义文学的双重影响形成的一种音乐流派,描绘大自然的光线和色彩给人带来瞬间的印象和感受,强调朦胧和变化多端的色彩氛围。其代表人物是法国音乐大师德彪西和拉威尔。他们的作品既有个性又存在共性,法兰西民族的优雅纤细、飘逸精致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的淋漓尽致。在和声、音阶体系及调性等方面的创新,影响了20世纪的很多作曲家。本文将概述世纪之交的历史文化环境,着重探讨二人的钢琴作品的极富个性的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通过比较研究总结出二人的音乐创作风格及其艺术理念。

白光英[6]2012年在《印象主义时期音乐创作分析》文中认为本论文通过对印象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归纳总结,将题目定位为创作手法的研究与分析,即以创作的角度来探讨印象主义时期两位代表作曲家:德彪西与拉威尔的音乐语言。德彪西和拉威尔是我们所公认的印象主义音乐作曲家,本文所分析的作品涵盖了两位作曲家不同时期的创作特点。通过对德彪西和拉威尔部分作品的试听与分析,我们可以察觉到这两位作曲家可以通过一幅幅画便展开了丰富的想象,运用了多变的织体、独具特色的色彩性和声、淳朴的中古调式,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生动的描绘出一幅幅美好画面。本论文分别阐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原因及其特征、历史地位和代表作曲家、以及对作曲家代表作品的分析。我们不妨可以看出来,印象主义音乐的产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其根本原因在于:它是浪漫主义后期和民族乐派的音乐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联结十九世纪和二十世纪音乐发展的纽带,使印象主义音乐成为从浪漫主义音乐向现代音乐过渡的一座桥梁。而这一流派不仅联接了浪漫主义音乐和现代主义音乐,也使西方音乐开始进入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的奠基人,以大胆新颖的音乐形式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进行了深刻的创造性变革,开创了耳目一新的音响新世界,唤醒了一个全新的、现代音乐听觉的概念,为我们打开了20世纪音乐大门,也给20世纪音乐带来了色彩缤纷的景象,他所创立和发展起来的印象主义音乐,是新世纪艺术音乐中的重要特点和表达意境的起点,也是一个音乐新时代的开端,具有跨时代的重要意义。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了二十世纪音乐中出现的:表现主义音乐、十二音体系以及序列音乐等几种流派。

刘娟[7]2016年在《译着《1815年以来的音乐与社会》》文中研究说明众所周知,西方音乐史写作长期以来都是围绕重要作曲家进行,无论风格史、体裁史,还是思想史,围绕作曲家的方方面面谈起似乎是一种规范。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西方音乐史似乎就意味着了解作曲家、作品、体裁和风格,这俨然已经成为了一种刻板模式。到了20世纪70年代,在体裁史、风格史与思想史学写作方式之外出现了一种更为折衷的音乐史写作方式——音乐社会史,这是一种无意展示西方音乐史的各个“零部件”的写作方式,也没有对读者的整个文化思想史水准作出任何智力要求,它在以一种异常“实际”的方式探索着音乐与社会之间的互动过程。音乐社会史写作不仅是20世纪50年代民族音乐学得到发展以来,音乐学研究视域不断扩大的结果,也是一般音乐史写作无法满足爱乐者对整个音乐世界肌理的进一步梳理与探寻,学者们踏上一条从“本体”到“外围”——从“外围”到“本体”的“迂回”研究路线的结果。音乐社会史才被认为是一般西方音乐史的有效补充,它存在的根本目标不在替代一般音乐史,它更倾向于面向熟稔一般音乐史或对一般音乐史一无所知的读者。在我看来,涵盖了音乐社会史与以作曲家为主线的体裁史、风格史和风格史才算全面、完善的西方音乐史。亨利·雷纳的音乐社会通史或可为我们在音乐史书写和研究领域提供有效参照,从某种层面上来讲,他在规避直接的音乐艺术问题之时,为音乐史思考提供了一个更为宏观与全面的观赏视角,更为清晰展示了音乐中的社会景观和社会中的音乐景观。

徐真[8]2010年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解析与演奏》文中指出德彪西所创作的前奏曲是在继承巴赫和肖邦前奏曲的基础上对于这一体裁的又一重大发展,他所创作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为前奏曲这种体裁以及西方钢琴音乐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本文将以德彪西所创作的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作为研究对象,对它们的创作背景、标题性特征、历史地位以及德彪西对于钢琴表现力方面所作出的贡献等方面一一进行论述,并从节奏节拍的处理、旋律线条的把握、触键方法的归纳、踏板的运用等各方面进行演奏分析,以此来提高自己对德彪西钢琴作品认识的深度,加强对其钢琴音乐的理解,从而达到提高音乐思维与技能技巧,正确诠释作品的目的。

刘瑾[9]2005年在《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音乐发展的历史上,法国作曲家萨蒂是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围绕萨蒂而展开的争论主要集中在叁个方面:风格、技术与价值。因此,本研究便针对这叁个主要问题进行探讨。 一是对其风格的定位。萨蒂曾涉足印象主义、新古典主义等音乐流派的创作;还同其它的一些艺术流派——如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等——有过积极的合作;另外,生活的经历也在他的作品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如玫瑰与十字架音乐、卡巴莱音乐等)。总的来说,萨蒂的音乐创作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音乐风格与达达主义精神的混成。 二是关于萨蒂的技术问题。萨蒂的音乐创作从多个层面体现出了简约的特性。材料的重复与并置、以动机拼装为基础的“发展”手法、预制和弦与和声拼贴、以严密的数理逻辑取代强调戏剧冲突的发展逻辑、质朴简洁的配器手法……种种因素都显示了萨蒂独特的审美观念。萨蒂对这种简洁甚至略显苍白的技术手段的运用不是因为技术上的缺陷。相反,这是一种自觉的,体现了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的行为。 叁是关于萨蒂的价值评判。笔者认为,萨蒂的思想观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首先,萨蒂为抵抗瓦格纳主义对法国音乐的侵蚀、创作具有法国特色的音乐做出了积极的努力。第二,他像是一个精神上的领袖,对许多着名作曲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第叁,萨蒂是一位勇敢而敏锐的探索者,开创了20世纪许多新的音乐语言,推动了20世纪现代音乐的发展。 在承认萨蒂的思想观念的重要性的同时,我们应该看到,萨蒂的作品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不应该遭到冷落。无论是他的思想观念,还是他那精致动人的作品,对于法国音乐乃至整个西方艺术音乐的发展而言,都有着永恒的价值。

张雯[10]2011年在《德彪西音乐的“印”“象”及在钢琴前奏曲中的体现》文中研究表明德彪西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作曲家,在音乐历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音乐作品不断地被后人拿来研究和演绎,德彪西也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创始人”,音乐作品被称为“印象主义音乐”。德彪西一生都与音乐为伴却一直在摆脱传统音乐的桎梏,他学习传统音乐却不受传统音乐思想束缚,他交友广泛,在接触并认识到新兴的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后,吸收两种不同流派的作品风格和创作手法的精华和特色,结合自身独特的音乐思维和创作技法,不断地尝试新颖有特色的创作,代表作不断涌现,探索发展形成了具有独创性的“印”“象”音乐。在德彪西的音乐创作中,“印象派绘画”和“象征主义诗歌”的影响是重大的,这从其钢琴前奏曲集的乐曲中就能感受的到。不管在主题题材的选择,旋律节奏、调式调性、和声曲式等创作技法,还是德彪西的美学观点和钢琴作品的演奏诠释等方面,仔细分析和研究后都能明显的感受到这两种风格的影响和体现。“印”的乐曲像“印象派绘画”追求画作中光线色彩一样重在寻求音乐的色彩、音乐所描绘的事物瞬间印象以及飘忽不定的创作技法和演奏中朦胧、飘渺的音响效果;而“象”的乐曲则像“象征主义诗歌”晦涩的暗示一样追求音乐中神秘梦幻的氛围,不直抒胸臆,而用隐晦和象征的技法来传达思想和内容。在《钢琴前奏曲第一集》不同作品中表现出的不同风格也论证了德彪西创作的是具有“印”和“象”的音乐,体现了其受两大风格特色的影响之重,在研究和演奏这部作品集时要有充分的认知,用不同的学习方法和弹奏技术来演绎不同风格的乐曲。本文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介绍德彪西的生平、作品,对德彪西及其音乐传统认识的纠正以及对“印”“象”的阐述。第叁章详细分析了“印”和“象”对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在音乐素材上的影响和具体体现。第四章则重点论述了“印”和“象”对德彪西钢琴前奏曲在演奏上的影响和具体体现。

参考文献:

[1]. 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D]. 张齐. 河北大学. 2002

[2]. 试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钢琴练习曲的发展[D]. 周婧琳. 湖南师范大学. 2014

[3]. 探析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美学思想形成的过程[D]. 谢彩霞. 湖南师范大学. 2013

[4]. 《现代音乐与未来》译着与书评[D]. 魏志宇. 上海音乐学院. 2017

[5]. 德彪西和拉威尔钢琴作品创作风格及演奏技巧的比较研究[D]. 车知妍. 吉林艺术学院. 2013

[6]. 印象主义时期音乐创作分析[D]. 白光英. 西安音乐学院. 2012

[7]. 译着《1815年以来的音乐与社会》[D]. 刘娟. 上海音乐学院. 2016

[8].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解析与演奏[D]. 徐真. 南京艺术学院. 2010

[9]. 萨蒂研究:风格、技术与价值[D]. 刘瑾. 上海音乐学院. 2005

[10]. 德彪西音乐的“印”“象”及在钢琴前奏曲中的体现[D]. 张雯. 山东师范大学. 2011

标签:;  ;  ;  ;  ;  ;  ;  ;  ;  ;  

德彪西和他的音乐世界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