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学以致用 稳步推进改革——(上海)2003年高考历史学科试题特点,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学以致用论文,稳步论文,上海论文,学科论文,试题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历史学科命题是按照全面贯彻素质教育指针和二期课改精神与进度以及“基本稳定,巩固提高”方针进行的。我们力图坚持主干(基础)知识的学以致用,考查学生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思维品质。
一、关于试卷的总体布局
第一,保持选择、简释、问答和材料分析论证题四大模块阶梯式组合结构。选择题主要考查知道什么?辅之以考查理解什么?解决什么问题?简释题主要考查理解什么?怎样理解?辅之以考查知识与方法的运用;问答题作为第三台阶,主要考查运用已学知识进行微观或宏观分析、综合、比较和归纳、演绎推理的能力;材料分析论证题是第四台阶。从1992年起,这种题型一直采用材料与问题夹叙夹问、由易到难的结构,这有其历史的原因与合理性。2001、2002年,我们将材料与问题相对集中,但问题仍由易到难地具体地提出,具有启发与引导解题的作用。今年,顺应二期课改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推出了小论文题,考查初步的研究性学习能力和个性倾向,这是今年诸试题中最大的亮点,也是命题过程中最大的难点。
第二,所选知识内容、观点、方法和技能遵照本届学生所用《课程标准》、课本以及《考试手册》和市教委调整意见规定的范围,并继续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向文明史靠拢:
1.除市教委调整意见决定删除的内容外,《考试手册》规定的知识内容一般只需理解性记忆或宏观结构性记忆。其中,考生必须具体记忆、并能通过回忆来再现的“基本史实”“基本线索”是课本《大事年表》、章、节、目标题和每章开头引言中提到的史实与线索,试题尽可能以此为“题眼”切入或展开;
2.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及近年来发展的优秀理论成果,从人的解放、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发展上,选择内容、形式和思考问题的视野与角度,尽可能使高考这个至少是目前最有影响力的“指挥棒”为二期课改服务,为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与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添砖加瓦;
第三,在去年的基础上,进一步贯彻在运用已学知识、汲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中考查记忆、理解和各种较高层次的思维能力,基本杜绝了按照课本原型直问直答的情况。阅读、观察新材料或思考新问题试题的分值占到了整卷的80%以上。这些新材料除了情景介绍、文献摘录、历史地图、统计资料外,还直接使用了许多原始材料,如艺术作品、名言名句、诗词楹联、民间传言、照片邮票、漫画插图……等等。今年的图片是历年来使用最多的,高达19幅。(注:实际是22幅,28题第三幅图是两幅剪辑合并 的,第36题的第四幅图是三幅剪辑合并的.)我们希望这些第一手材料,不但能丰富试题的表现形式,使题面生动活泼,勃勃生气,更加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从而有效测量考生汲取、理解、整理和分析信息的能力,而且充分体现史学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引导学生明白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
第四,今年,报名时选考历史的考生比去年有所增加,达12915人,创了实行“加一”模式以来的历史新高。我们估计群体水平可能会略有下降。为了顺利推出小论文题,并使整卷难度保持稳定,我们按大题的顺序,适当依次降低了选择题、简释题、问答题的学术难度,也使相对难度(P)的台阶逐步提高。命题设想是整卷难度保持在0.68左右,即总体平均分大致在100分。其中,选择题难度约0.80,简释题难度控制在0.61以下;问答题难度约在0.58上下;材料分析论证题难度为0.57以下。
第五,在不改变试题目标、难度的情况下,个别试题继续引入英语,以体现中学历史教学贯彻“让我们走向世界,使世界了解我们”精神的导向,鼓励“双语教学”的探索。
以下是今年试卷的《题型/阶段/难度双向细目表》:
单位:分
注:主题分布
政治 约60分,占全卷40%左右;经济约49分,占全卷33%左右;
文化 约30分,占全卷20%左右;军事约11分,占全卷7%左右。
二、关于试题的具体设计
第一、选择题坚持在运用中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
选择题是诸题型中题量最多的题型,既要考查主干(基础)知识和体现一定的能力要求,又要降低难度,避免熟题、陈题,对试题设计与技术确实是个考验。去年,我们为了控制难度,有些选择题作了较为简单的处理,各学校有些反映,有的教师说“像会考题”。其实,这些题也影响考试的效度。今年,我们综合运用了深入法(第1、6、18、27题)、换例法(第2、4、5、10题)、特例法(第7、11、13、17、19、20、21题)、具象法(第3、8、14、15、25题)、双语法(第22、30题)、逻辑法(第23题)等方法与技术,将虽非课本原形,但由于大量使用而由“熟”变“死”的试题激活,使其保持在运用中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水平。如第1题的原题是:
北京人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为了生存,他们创造的工具是
A木棒 石器 B石器 陶具
C木棒 弓箭 D弓箭 陶具
现改为问考古界确认北京人工具的依据;第6题的原题是:
明、清两代逐步加强了君主专制废宰相,设
A内阁、军机处
B三省六部
C内阁、中书省
D总理衙门
现改为对明、清两朝宏观特征的理解;第3、8、14题用文物图片、地图、漫画代替了原来用文字表示的概念;第13题原来的题干是问平定阿古柏叛乱的清朝大臣,现用新疆某祠的一副楹联来构成情景;第15题的原题是直接问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后期的影响,现改为当时在苏俄农民中流行的“牢骚”;第20题原题直接问“东欧剧变”,现改为“华沙条约”国在上世纪末的具体变化;第21题原题的题干是“上世纪中后期,欧洲国家逐步走向”,现改为典型观念变化的描述;第22题用“The river can carry a boat,yet,it can turn the boat over as well”替代了“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并设计了一个外宾参观学校图书馆的情景。(注:该题原本没有“把君主和百、姓的关系比作舟和水”,考虑到今年在140余名不学英语,学习日、德语的学生中,有人有可能选考历史,故有此“败笔”.今后,应加强命题前的调查统计工作.)该题第一次在选择题中引用外语,对命题和考生来讲,都是个突破;第23题改变了已用了多年的通过判断“大前提、小前提、结论”正误的方式,考查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做法,采用了通过小前提、结论推断大前提的方式。与前者相比,后者更具考查历史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性,而且形式更加简单,是一种较好的试题形式。
第二、简释题进一步发扬小巧、灵活,既体现史学特征,又贴近学生实际的“海派”风格。
简释题在具体类型上保持稳定,沿用了去年的汲取文物信息、注释文献数据、深入解读图表、分析历史情景、史实观点互融和多元人文理解等模式。第28题考查的是汲取文物信息的能力,于去年相比,要求有所提高,没有作案例提示,材料所含的直接与间接信息也更加广泛和丰富;第29题考查的是注释文献资料的能力,其中的前三问在能力目标上与去年基本持平,第(4)问的能力目标有了提高,涉及到一定的历史意识,必须站在当事人的时空中才能懂得“为何如此抒怀,渴望自强”;第30题考查的是多元人文理解能力,从内容上看,学生可能更熟悉,具体能力目标与去年的明治维新题相同,先是同意哪一种选择,并陈述理由,再是对不同意之选择的理解。在试题设计上,由于是对美国学生选择的再选择,可能更贴近学生的实际,激起考生的兴趣。这样做一方面会降低难度,另一方面会使“多元理解”的测量效果更好,对教育的导向也会更明确。本题同时也是一道双语题,其中三位被选对象——美国总统的姓名都只按课本的英文标注呈现,考生必须知道这些英文姓名,才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做出选择;第31题考查的是分析历史情境的能力,与去年的拿破仑题相比,能力目标不尽相同,拿破仑题不仅要运用史实知识,而且要辩证地运用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理论来分析问题。今年宋教仁题的前两问考查的是具体知识的运用能力,第(3)问考查的是原因分析和比较直接的推论能力,学术难度有所降低,我们预计P值会有所提高;第32题列出了学术界对社会改革作用的三种评价:“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的一种形式;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自我调节的一种手段;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自强御侮的一种选择;……”要求考生举例说明,考查的是史实与史论相结合的能力。我们预计由于可举事例都比较重大,记忆障碍较小,而且“改革”这个主题是近年来社会上与教学中比较热的话题,考生在概念上不会陌生。所以解题的关键是对试题所列三种作用的理解和对熟知事例的本质把握。这样,可能既降低不必要的难度,又提高考查史论结合能力的有效性;第33题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的史实,考查读双向资料表和从多种角度分析经济发展原因的能力。解第(1)问的关键是掌握读双向数据表的技能——“横看、纵比、再综合”。如此,才不仅能看出“经济迅速发展”,而且不漏掉“工业发展速度快于农业”这一更具体的信息。第(2)问以第(1)问的答案为前提,进一步突出了读数据表的重要性,这是第一道跨栏。第二道跨栏是懂得经济发展是与各种社会因素相联系的。由此,才可能想到“四大运动”、过渡时期总路线、“一化三改造”、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建设、“一五”计划的指导作用、苏联的帮助等事实。与往年相比,今年的双向数据表更加简单,史实也更加熟知而多。我们希望这样能突出读表能力在解题中的作用,由此提高试题的效度,明确对教学的导向。
第三,问答题继续采用中、外史平衡,大跨度、小切口兼顾的布局。
从总体上看,今年问答题的能力要求比去年略高,但难度(P)却可能有所下降。这是因为我们在史实知识上选择了学生更加熟悉的内容,大大降低了记忆的要求,而将解题的重心放在了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思考中国与世界历史的立场、观点与方法上。试图进一步提高问答题考查较高能力目标的水准。
中国史试题(第34题)以中国古代科技创新,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为主题展开,是一道大跨度搜索、提炼、归纳与说明有关史实,并给予学生表现自己的侧重和选择余地的问答题。从史实记忆的角度看,大多数考生几乎不会有障碍,因为课本介绍中国古代科技创新,领先于世界的成果不下数十处。然而,要求“按朝代顺序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十项成果,并逐项概要说明理由”则赋予了一定的能力意义上的“含金量”,虽然从思维层次上看并不高:
课本对科技创新成果一般集中在一个阶段(注:夏、商、西周为一个时段,春秋战国,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辽、宋、夏、金、元,明清各为一个时段.)后分类介绍,有些分散在其它内容中介绍。现试题要求按“朝代顺序”举证,考生就有一个整理的过程;要求“举出你认为最重要的十项成果”,考生就有一个分析、比较所知成果的思考;要求“逐项概要说明理由”,考生就有一个回忆、理解成果的特征、作用与影响的说明。
为了降低该题的难度,我们一方面在试题后做了两个不同作用与影响的范例,一方面在评分规则上采用了“最小剔除法”。(注:同一朝代不分先后,朝代顺序错误,按最小剔除法处理,女口c、a、b、e、f、d、g、h、j、i,c、d、j不计分,a、b、e、f、g、h、i计分.)
外国史试题(第35题)继2001年“世界一体化”、2002年“应对人类共同的危险”后,突出了近200年世界格局的演变及其推动和制约这些演变的要素,以考查在宏观中把握与理解历史、深入观察与思考问题的能力。
自人类进入工业文明时代后,政治、经济、军事、思想、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空前剧烈、迅速的世界性的整体变化,上演了波澜壮阔、可歌可泣的各种文明互相冲突、交融,此消彼长甚至你死我活的“人间喜剧”。其中,维也纳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社会主义革命与民族解放运动(注:在评分细则中加上此要点.另外,还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雅尔塔体系和冷战对峙格局以及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的一超多极格局的演变构成其主要线索。学生在学习时,是按章节分块逐条进行的,按重大事件进行微观分析较多。对本题的宏观要求不能不站在“地球村”的高度,重新思考其演变的原因、特点、趋势、脉络与节点。本题的第(2)问进一步提出了“有许多因素推动或制约着世界格局的演变,你认为主要因素有哪些”的问题,这是更为抽象也有着更为深层分析与更为高级能力要求的问题。欲答出“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力量的消长、军事实力的变化、新兴势力的崛起”等要素,必须对前一问的“形成及特点”有全面、系统的梳理与归纳。如果说第34题是从文明的一个侧面对五千年中国历史的把握,那么,本题是对近200年世界历史的整体考察,这是“大跨度”。从“小切口”的角度看,今年的“小切口”不像前两年试题那样将其与“大跨度”分开出题,而是将两者融为一体。第34题的“小切口”体现在对所选“最重要”成果特征、作用与影响的了解;本题的“小切口”反映在对推动或制约世界格局演变之要素的探究上。为了使考生有一个思考的起点,也为了适当降低难度,我们对维也纳体系做了范例化处理。为了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在评分规则中强调了“如答其它内容,只要言之有理,也可给分”。
第四,材料分析论证题的改革力度最大,推出了小论文题(第36题)。
我国从进入近代至今约160余年,从“东亚病夫”到国际舞台上令人瞩目的力量;从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基本解决温饱问题,奔向“全面小康”,神州大地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其曲折、其迅速,其成功、其失败,其痛苦、其喜悦,其经验、其教训都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源和财富。对希望进一步深造的考生来说,对这一段历史的记忆和看法,可能有着十分重要与现实的意义——无论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广还是认识、智慧、创造力。去年,我们以上海外滩近160年变迁为主题,小中见大,要求考生作由远及近的论述。今年则铺开了整个中国近160年的历史长卷,给出了有关《南京条约》、总理衙门、《马关条约》、新文化与“五四运动”、中美解冻和十一届三中全会等六幅图片,要求考生在世界大背景中理解中国的大变局,自选题目,写一篇既联系所有给定的材料,又突出一个重点的小论文。显然,在短时间里要写好这篇小论文须具备的知识储备与能力要求是比较高的:
首先,须有一定的观察与阅读图片及其文字的能力,明白试题中的材料反映了什么,互相之间有哪些联系,其中的本质联系是什么;
其次,须有相应的中国与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储备。这种储备并不在于对许多历史人物或事件的具体记忆,而在于对这段中国与世界史及其互相联系、影响的宏观把握与理解;
其三,须有在众多的方面或侧面选择一个既能反映本质联系,又能统摄这些材料,并有利于发挥自己长处的主题。这是一种认知与表现的能力和策略;
其四,须有较高的“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逻辑思维能力——史论之间的演绎、归纳、类推、假设和架构能力,以及与此相应的文字表达能力。
如前所述,正是由于二期课改大力提倡转变教与学的方式,提倡学生独立自主地探索与思考问题,平时有做小论文的实践,才使在高考中推出小论文题有了必要和可能。考虑到首次采用小论文题,也为了使难度适中,使不同水平的考生都有话说,在不同的话中区别不同的水平,我们在具体处理上,从内容到形式都充分考虑了逐步到位、循序渐进的策略。试题的内容是去年的放大,形式与去年相近,提示为去年的抽象(取消了对解题作具体提示的问题,增加了类似语文作文题的注意事项)。另外,每一幅图片都配了一句画龙点睛式的提示。
小论文题早在2001年秋考材料分析论证题(就日本教科书事件给日本中学生的信)上已作了过渡性考虑。2002年秋考又进一步导向,材料分析论证题(上海外滩160年)做了半开放性改革。稍后,还就该题做了提高评分信度和网上阅卷的实验,并请有关专家反复论证,得到了较高的评价。今年春考,考试院在语文学科进行了网上阅卷和计算机处理技术的中试,取得成功。(注:在评分细则中加上此要点.另外,还有“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这些都为我们推出更加开放的小论文题积累了经验,增大了成功系数。我们希望,今年首次推出的小论文题和与之配套的阅卷方式改革,不仅将提高考试的效度、信度和社会认可度,而且也会得到绝大多数同行的首肯,这也是对素质教育最实在的支持。
标签:高考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