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核心要义论文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核心要义论文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核心要义

顾海洲

(中共辽宁省委党校,辽宁 沈阳 110004)

[摘 要] 继承已有的丰硕成果,提升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新境界,其核心要义是:明辨笃行——立足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继古开今——以丰硕理论成果为基础,继承、提炼、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正法直度——明确政治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对错误思想严肃批评;朝闻夕没——坚持群众立场并加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传播。

[关键词] 话语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核心要义

“话语不仅反映和描述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话语还建造或‘构成’社会实体与社会关系:不同的话语以不同的方式构建各种至关重要的实体并以不同的方式将人们置于社会主体的地位。”[1]每个时代都有一个反映这个时代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形成与发展蕴意着独特的内涵,既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补充,又是推动社会整合以促进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还承担着解释、指导、传播、认同及激励等重要价值功能,进一步增强国家话语权。

一、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必要性

话语体系是“语言与思想的结合”[2],而任何学科的话语体系都是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中为人所认知,为人所熟知,进而自觉的影响着人们的思维与行为方式。不同国家的组成要素差别迥异,造成了政治学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学科体系构成,即: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等不尽相同。此外,同一个国家不同时期的政治学学科体系,即理论体系、话语体系及其他内容等,也不尽相同。这是由政治学的属性和政治发展的历史规律所决定的。中国的政治是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政治,只有如此,也必然如此其拥有的价值功能才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将中国特色政治学的理论内化为人民群众参与政治实践的内在驱动力。所以,从根本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性质、特征和本质要求我们必须推动体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在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既是政治学学科发展的内在要求,更是政治学适应社会发展、发挥学科作用促进中国政治发展的外在需要。

(一)补充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需要

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形成和发展同其他学科一样,均来自于社会实践并服务于社会实践,也只有深深地植根于中国社会这块沃土才会有生命力,才会充满勃勃生机。“话语根源于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但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习惯”[1],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话语体系更是如此。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是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成立的基础,是表达特定政治思想、推动知识传播的重要媒介。新时期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抓住时机实现突破,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补充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建设的不足,能够为中国政治制度的完善助力,为党的建设助力。

在ENVI5.3遥感软件的支持下,采用Gram-Schmidt方法完成图像融合处理,生成15 m的融合遥感图像,然后将融合后的遥感影像调入ArcGIS10.3 中去,基于矢量编辑工具,对Landsat8 OLI中的水体边界进行跟踪矢量化处理,在矢量化处理过程中,把图像放大,并保证准确到2个像元,矢量化处理完毕后,建立多边形的拓扑关系,然后计算面积。

(二)促进新时代中国政治发展需要

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等一系列艰巨任务,急需中国政治学界构建一个适合中国国情,具有高效说服力,对政治发展具有引领力,能够凝聚共识、增强自信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这既有利于促进政治互动,达成政治共识,实现政治认同和政治整合,又能凝聚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实现“中国梦”。更不可忽视的是,目前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家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其竞争形式也日益多元化,“软实力”竞争所占比重日益增长。任何一个国家,想要在全方位的国际竞争中不被淘汰出局,都必须在保证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稳步发展的同时重视发展软实力。毫无疑问,推动“软实力”建设首当其冲的就是话语体系建设,中国政治学人须顺应时代潮流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不断强化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解释力和引导力来掌控中国话语主动权,打破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的霸权地位。不断增加中国特色政治学的传播性及其对国际政治学界的影响,抵制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意识形态的渗透,维护思想安全,为构建和谐的国际秩序助力。

二、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前提认知

(一)概念辨析

1.独特的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和传承悠久的文化性构成了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应然本质特点。基于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中国特色话语体系,已成为当今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文化的独特标识,是国家政治意志的最高体现。同时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是运用科学的理论思维建构起来的具有严密内在逻辑的科学话语体系,承载着独特的文化价值。“主要矛盾”话语中“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体现了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创立的初衷,实现所有人民的共同富裕是其根本的价值目标。人民的根本诉求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根本宗旨。

正因为话语本身就是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也必然承担着不可忽视的解释、指导功能。这使得话语体系不仅作为媒介兼具着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传播的职能,同时也作为重要的行动指南担负着指导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的艰巨使命。换句话说,话语体系的解释和引导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忠实实践。同时,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在构建的过程中与时俱进地吸收了当代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结合。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作为一种巨大的驱动力,是社会成员理性认知的前提,对社会成员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实现政治社会化具有不可替代的推动作用,直接影响着社会认同的程度与深度。例如,“中国梦”推动了国家利益、民族理想和个人追求的统一与结合,实现了国家目标、民族梦想进一步转化为个人追求,所形成的有效的理想激励对于促进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具有特殊的意义。

(二)重要的价值功能

从整体上来看,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其就地市民化有显著影响。其中生存性创业质量和成长性创业质量每提高1个单位,其在价值观念因子上的得分将分别提高1.228分和5.180分,在身份认同因子上的得分将分别提高3.070分和6.098分,在经济适应因子上的得分将分别提高1.045分和5.786分,在生活方式因子上的得分将分别提高1.678分和3.774分。这表明,农民工在创业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具有主动适应动机又具有主动适应能力的“主动型城市适应”模式[22],从而导致返乡创业对其就地市民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三)应然的鲜明特征

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必须体现独特的政治性、严谨的科学性,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体系的价值功能诉求,对现实政治问题的解释能力和对政治实践的指导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挥,增强社会的认同感,提升话语权。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关键是做到“六要”:一要举旗帜,进一步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聚人心;二要聚民心,着力营造团结奋进、担当作为、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三要育新人,不断提高全省人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四要兴文化,努力提供更丰富、更有营养的精神食粮;五要展形象,切实增强山西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美誉度和影响力;六要建队伍,推动全省宣传思想战线整体素质大提升。

外来的话语体系,特别是西方话语体系迄今依然占据了政治学话语体系领域的主流,本土话语体系仍然式微。本土话语体系的创新应该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与共性的统一,应该是一个具有继承性和借鉴性特质的开放体系。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作为民族文化的构成,对本国的政治实践显现出强大的解释力和话语权。解释力和话语权既决定了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的基本价值,又是对取得国际学术交流的话语主动权,实现中国特色政治学学科价值的重要标志。中国政治学界正努力建构能回应中国社会政治实践提出的挑战,解释中国政治生活当中显现新状态的学科话语体系。话语体系必然要有逻辑性,必须围绕着清晰的逻辑主线进行合理性推演。在确立具有价值意蕴的逻辑性的同时,中国特色政治学的话语体系必须反映和解释中国政治实践特有的丰富性和特殊性,深入了解政治实践,这是话语体系具有解释力和国际交流价值的重要条件。要用事实和数据来说话,从实际中凝练出具有普遍性的真理,形成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

1.应对新时代本国与国际挑战的双重要求。在未来,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而目前国内,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建设和中国新时代的新要求不相匹配,不能提出解决新时代新要求的办法,仍有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潮和话语陷阱,在主流意识形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和理论宣传中往往是空泛而苍白的,导致理论和实践相分离。从国际的角度来看,一些西方国家仍然是冷战思维和双重标准,对中国充满了偏见歧视和敌意。运用话语体系来控制和维护意识形态话语权是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的新形势,如何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4]毫无疑问,中国迫切需要一个成熟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话语体系来回应国际社会对于中国发展道路诸方面的质疑。

使用维纳滤波法进行信号处理时,需要被处理的信号是平稳的信号,但在现实情况下,语音以及噪声信号均不满足平稳性条件,但是一般语音信号在10 ms~30 ms时间段内是短时平稳的,因此需要使用分段处理的方法使得待处理的语音信号变成短时平稳信号。基于Priori SNR估计的维纳滤波法在维纳滤波的基础上引入了先验信噪比,之后采用“直接判决”方法对先验信噪比进行估计,该方法有效地抑制了残留噪声,具体原理如下:

三、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成就及新时代要求

随着政治体制改革的逐步展开和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的逐步深入,民主在我国政治发展的进程中得以通过“增量民主”的方式体现出来。这不仅深刻揭示了民主的普遍性,而且从现实意义上指出了中国民主的现实,否定了西方对中国民主发展史的批判。党内民主、协商民主、基层民主等构成了中国民主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政治学界为之形成了一整套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深化了人们对中国共产党、中国政治、政党政治和民主政治的理解。这大大超越了传统的党建理论,促进了协商民主的发展,促进了基层民主话语的繁荣。它极大地拓宽了民主的实践内涵,使中国政治学界能够理解和重视民主的微观层面。为中国民主的发展拓宽了理论空间。中国政治学界还提炼出了“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这一新话语,更新了社会主义国家的时代内涵,促进政府职能迅速转变,政府效率显著提高。随着法治型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出现,中国政治学界在政治主体、行政主体、法律主体的身份上进行了不懈的努力,为中国现代政府的发展和完善贡献自己的力量。此外,中国政治学界长期以来一直着力于政治制度的探讨和深入研究,围绕“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进行解读。为了应对西方歪曲的理论攻击,中国政治学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发起了话语对抗。制度话语的发展表明,中国特色政治学有雄心和能力统领其他学科形成对中国政治制度的一套完整的描述和解释,是改善中国政治的重要标志。

(一)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历史成就

在我国经历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中国政治学界在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方面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和诸多积极的尝试,收获了丰硕的成果。但毋庸置疑的是,肯定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构的成就并不否定依然存在新时代的新要求。

(二)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新时代要求

吴文表示:在中国伟大的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私营经济已经初步完成了协助公有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大阶段性历史重任。下一步,私营经济不宜继续盲目扩大,一种全新形态、更加集中、更加团结、更加规模化的公私混合制经济,将可能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的新发展中,呈现越来越大的比重。

2.崇高的理想情怀、强烈的问题意识与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的有机结合是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理应具有的应然鲜明本质特点。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为党和国家确立了崇高的理想。同时只有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积极面对和化解前进中遇到的矛盾,才能解决如何看、怎么办的问题,落细落小党和国家的决策部署。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都善用群众语言,直白明了、朴实亲切、生活气息浓郁,注重宣传话语体系与群众语言的转化,强调:“正面宣传要用心用情做,让群众爱听爱看,不能搞假大空式的宣传,不能停留在不断重复喊空洞政治口号的套话上,不能用一个模式服务不同类型的受众,那样的宣传只会适得其反。”[3]用朴实无华的语言来讲一个国家的道路制度选择和改革要辨证施治。

2.新时代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传播的新要求。基于寻常百姓的视角来看,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中的学术话语背景,专业术语的运用,对于普通听众来说,基本处于“听不懂,理不清”的状态。不同国家拥有不同的文化体系,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传播因为受众的文化语境差异而呈现出不同的效果。而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作为凝聚了中国人民智慧的理论结晶,富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变革、中国的语言,但这些无论是对于外国学者,还是外国的普通民众,无疑也是一条沟壑,不易跨越。由于西方资本主义价值体系和话语体系的渗透,人们的价值标准和观念发生了变化,价值观念呈现多样化。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传统宣教方法导致人民群众的认识更多地停留在“道理我都懂”层面,话语体系“吸引力不够,实用性不强”,在群众中无法很好地形成价值认同,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一部分人迷失了对自身的“文化定位”,缺乏“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使得传播过程中障碍丛生,传播路径难以顺利展开。从传统的角度看,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为我国当代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提供了丰富资源。然而,这些也形成了其本身具有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当前我国经济仍处在结构调整过关期,国内各种因素复杂多变,难以把握。在逻辑关系梳理不清,脱离中国实际土壤的情况下,外国受众自然无法准确理解我国政治话语。对外政治话语体系建设,作为我们党执政理念和治国经验对外宣传的集中体现,是增强国际传播能力,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进一步提升中国声音的重要环节。

进入新时代,语言层面差异明显,话语体系面临着在立场上说了没人信、内容上说了记不住、表达上说了听不懂和传播上说了传不开的困境,即可总结为下述两个方面:

四、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路径

秉承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原则,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既坚定了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构建方向,又开拓了路径。

(一)明辨笃行——立足实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伟大实践的基础上,显现问题,创新意识,加强对具有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建设的思想指引。马克思主义本是指导改变世界的实践活动的指导思想,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也不是另起高楼,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继承与发展,是对人类实践理论的深切反思。实践是理论的源泉。话语体系并非凭空产生。这是建立在一定的实践基础上的,是为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某些时代问题而产生的。为了加强新节点话语体系的建设,必须重视以实践创新为基础的理论创新,通过理论创新积极推进话语体系的创新。可以说,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新时期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必将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和超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现实相结合,是解读中国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关键,也是指导中华民族改变历史命运的历史必然选择。

(二)继古开今——以丰硕理论成果为基础,继承、提炼、发展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特色政治学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盲目套用西方政治学话语体系,以西方的话语体系作为标准来审视中国政治学的现状,以西方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所宣扬的模式和价值裁定中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进程的现象。本土化的丧失和迷失以及研究自主性的缺失主要归因于我国政治学的基本理论、学科体系和科研创新的基础还不够强大。政治学人尚未对学科的基础问题进行深刻有效的研究,归根结底,在于中国政治学界尚缺乏一个系统完备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导致政治学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与现实政治缺乏联系,脱离实际,不能完全的做到实事求是。因此,有必要发展以中国特色为主题的政治学科体系,以中国特色政治学研究的丰硕成果为积淀,以中国政治学人的不懈钻研为灵魂,才能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科学话语体系。中国政治文化源远流长,为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在构建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中,必须充分发挥五千年文明传统的比较优势。在当今国际舆论日渐被人们所重视的形势下,着眼于向世界阐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向世界展示其蕴含的价值。中国传统文化所表述的“大同”理想,与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代理想相联系,以阐明其对良好全球治理的道德诉求显得尤为重要。

(三)话语体系——明确政治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对错误思想严肃批评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离不开对错误思想理论的严肃批判,而价值评价标准是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建立一套内容清晰、方向正确的政治价值评估标准。当下舆论环境复杂多元,各种错误思想也伴随着自媒体蓬勃兴起,有的伪装成平等自由的模样,借机歪曲历史、丑化英雄,甚至大肆攻击党和政府。一些“无形的网络人士”设置社会议程,构建拟态的媒介环境,通过选择性地有立场地歪曲地“还原历史”,试图达到重建公众认知的目的,这种造谣攻击非常具有杀伤力。同时,一些人在是否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党的领导地位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不坚定、不明确,甚至鼓吹“普世价值”,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明确政治价值取向及评价标准,对错误思想严肃批评,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是对这种荒谬言论、思想的有力回击,捍卫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并开辟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的新境界,进一步凸显了中国政治学者捍卫真理的精神风貌。

(四)朝闻夕没——坚持群众立场加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传播

明确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功能定位,用彰显人文情怀的表达方式,增强话语体系的亲和力,使其符合群众的思维方式,反映群众的利益诉求,变抽象为形象。注重术语革命和概念体系建构,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概念体系,核心内容和价值追求,完善和引导话语系统的传播。审视和重建中国特色政治学的学术评价体系,积极创造有利于话语体系建构、传播的话语条件、学术氛围和学术风气,通过真正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在实践创新中提炼并形成符合学术发展规律、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坚持群众立场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传播路径。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正处于新时代转型期的关键时间节点上,推进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有效传播既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正确理论指导,也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努力,坚持群众立场,发挥每个人的力量,进一步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话语体系在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的国际感召力。通过在变革和创新过程中不断完善沟通渠道,加快推广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的传播进程,既是客观深刻地应对外来话语体系“走进来”的必然需要,也是融会贯通、积极主动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走出去”的必然要求。

参考文献:

[1]诺曼·费尔克拉夫.话语与社会变迁[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

[2]范晓.语言、言语和话语[J].汉语学习,1994,(4).

[3]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16.

[4]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5-18.

[中图分类号] D6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2426(2019)04-0024-06

[作者简介] 顾海洲(1990-),男,黑龙江大庆人,中共辽宁省委党校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政治学研究。

责任编辑 宋桂祝

标签:;  ;  ;  ;  

构建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核心要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