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肠外科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论文_周涛

(安岳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四川资阳 642350)

【摘要】胃肠外科术后容易出现肠道屏障受损,身体免疫系统被破坏,进而引发高烧、呕吐等病状,本文主要研究胃肠外科手术与细菌移位、以及肠道粘膜屏障、并发症感染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主要选择120例患者,其中60例观察组,分别在术前2h和术后2、24、48h采集外周血,进行全血细菌DNA、血D-乳酸等监测。观察指标为:体温大于38°C或小于36°C,心率大于90每分钟等可判定SIRS感染,说明胃肠外科手术后感染症并发。在观察中可以发现,术后的血浆D-乳酸在2小时后开始升高,但是在24小时之后不会在升高,可判定24小时为其最高峰值。不仅如此,PCR阳性的患者外周血血浆D-乳酸浓度也(P<0.01),且二者呈显著正相关(r=0.89,P<0.01,表1)。

【关键词】胃肠术后;细菌移位;研究

【中图分类号】R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3-0057-02

胃肠外科手术较容易引起肠粘膜屏障损害,与其它创伤性较大的手术一样。其与术后肠道细菌移位(bactarial translocation,BT),在临床医学上观察可知容易引起并发症,不利于患者的康复,因此,本文主要研究胃肠外科手术与细菌移位、以及肠道粘膜屏障、并发症感染之间的关系,首先对发病机理、发病病状进行研究,其次进行试验,并通过SPSS19.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x-±s)表示各项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证实结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

1.一般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来自2017年1月到2017年7月这七个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120例胃肠外科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病例,按照数字双盲法对入选的全部胃肠外科术后肠道细菌移位患者展开均等分组对照组60,观察组60例,其中每组大中型择期胃肠外科手术 36例,胃癌根治 12例,小肠部分切除5例等等[1]。对照组60例病例,男性/女性之比为27:23;年龄介于27岁至61岁范围,均值(39.89±2.76)岁;病程月数介于2至于6个月,平均(2.43±0.32)个月。观察组60例病例,男性/女性之比为29:21;年龄介于27岁至62岁范围,均值(39.45±2.45)岁;病程月数介于2至于7个月,平均(2.56±0.45)个月。

1.2 发病原理

胃肠外科手术后,肠膜屏障损害容易导致细菌以外以及感染并发症增加,因此,引起胃肠科术后细菌移位的发病原理可理解为术中肠膜屏障受损[2]。

1.3 发病病状

全身机制:肠膜屏障受损后大量毒素以及细菌深入淋巴系统中。甚至血循环中,导致全身多功能器官受损。除此之外,因常模屏障受损而使用大量抗生素,抗生素引起肠腔菌群失调,革兰氏阴性杆菌过度生长,而集体的免疫系统受损,使肠道细菌可通过肠粘膜进入的血液中,引起全身感染和内毒素血症。

消化道症状:腹泻为主要的症状,也是常见的首先症状;腹痛,腹泻严重者多伴腹痛,痛则泻,泻后痛减;消化不良,主要有厌食、恶心、呕吐等。全身症状:发热:免疫系统损害导致多数为低,中度发热。消瘦:患者肠道粘膜受损后吸收营养机制遭受损害,摄入营养过少导致机体消瘦。水肿:部分患者长期未痊愈者表现为踝下水肿,与低蛋白血症有关[3]。

2.方法与结果

2.1 方法

手术前常规治疗,术后在2、24、48小时节点上抽取静脉学10ml,条件为无菌,并进行临床观察,观察对象为全身炎症反应。通过对静脉血进行分析,研究其雪中的D-乳酸浓度判断起肠膜通透性,并利用PCR方法动态监测细菌DNA判断细菌移位情况。

2.2 检测及观察指标

检测指标:①血细菌培养:采血后,除了检测细菌DNA以外,对血样进行需氧菌及厌氧菌;②血浆D-乳酸检测:血浆在去蛋白过后,采用酶学分光光度法检测,色度不大于1000nm,测量出OD值。

观察指标:体温大于38℃或小于36℃,心率大于90每分钟等可判定SIRS感染,说明胃肠外科手术后感染症并发。

2.3 统计学处理

通过SPSS 19.0对研究结果进行分析,(x-±s)表示各项计量资料,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χ2检验,P<0.05证实结果对照有统计学差异[4]。

2.2 检测结果

SIRS、PCR及血细菌培养结果为阳性者,其 SIRS 呈现阳性[5]。PCR检测阳性 14.56%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结论

肠膜通透性的监测本文主要通过外周血D-乳酸浓度来判断,传统的实验中常利用同位素标记法或者乳果糖和甘露醇双糖探针气相色谱分析法,不仅可以研究肠道细菌移位,还可以对肠膜的免疫系统进行研究。除此之外,本文主要利用PCR检测监测血中细菌的细菌移位,并进行数据分析,通过表一以及表二观察手术后两个小时出现异常升高,并显示出PCR检测显示阳性感染的并发症可能性较大。因此,在手术后两个小时需要进行预防,同时注意抗生素的大量使用。

【参考文献】

[1]沈凌鸿,于翠红,李向美,等.胃肠道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护理研究[J].饮食保健,2015,2(10):214-214.

[2]梁健,潘卫东,邓浩,等.肝硬化大鼠肝大部分切除术后肠道细菌移位机制的研究[J].中华肝脏外科手术学电子杂志,2014,6(2):48-53.

[3]保红平杨浩雷高瑞岗李奎周娟娟姚永良方登华.腹部外科手术后肠内营养支持的临床研究[J].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6(10):32-34.

[4]杨帆,姚忠军,周伟,等.重度烧伤患者胃肠道细菌移位致全身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9(5):1153-1155.

[5]黎源,吴疆.肠道细菌移位的研究进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15,8(6):938-943.

论文作者:周涛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3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2/9

标签:;  ;  ;  ;  ;  ;  ;  ;  

胃肠外科术后肠道细菌移位的临床研究论文_周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