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增强教育对象的内在积极性_教育论文

论增强教育对象的内在积极性_教育论文

论增强教育对象的内在积极性,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积极性论文,对象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实质上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形成“双边”关系、交流思想和感情的过程。只有两者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调动,教育效果才能实现。时下,政治教育中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教育对象的内在积极性调动难。究其原因:一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角色差别”过大,致使教育对象产生强烈的“自我价值保护”心理。受这种心理驱使,人们往往用报之一笑、嗤之以鼻的方式对待一些教育,致使影响教育的应有效应;二是教育信息单一过时,不能满足人们对时事政治先睹为快、猎新为悦的心态,致使教育对象对内容感到贫乏、贬值,继而造成灌而不受的后果;三是教育形式单调呆板,尤其在基层,囿于“领导上大课、战士围圈讨论、总结收场”的老套仍很普遍,致使教育对象感到“倒胃口”。这些呆板的形式,适应不了干部战士联系社会广、信息输入渠道多、图新求异思维强的特点。因此,要克服影响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的因素,必须从激发教育者的情感,合理调整教育内容,讲究教育形式入手。

一、改变教育格局,引起教育对象情感上的共鸣

作为教育对象的人,是有思想、有感情的能动主体,这就决定了要接受一种观点,弄通一个道理,解除一个迷惑,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思想上产生对流,方能转变认识,确立思想,指导行动。因此,在教育格局上必须有所改变。

变教育以纠偏为主为引导服务为主。政治教育的职能之一,就在于强化人们的正确思想,抑制不良现象,提高自身免疫力。但目前有一种偏向,就是注重消除错误认识、纠正越轨行为有余,而引导人们产生和发展正确思想、开发自身内在动力不够。这不仅影响教育效果,更重要的是容易使受教育者产生错觉,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纠偏教育,出现问题才抓教育,进行教育就必定有了问题,因而对教育产生逆反心理。从实践看,教育内容抑制消极方面越多,教育对象反感情绪就越大,可接受性就越少,反之亦然。为此,必须把教育的着眼点从侧重消除错误倾向,转移到发展正确思想为主上来,把转化消极因素寓于鼓励先进之中;把抨击错误思想寓于正面教育之中;把针对性寓于导向性之中;把外部强化寓于开发内在动力之中。以此来推动教育对象接受正确思想、产生和发展正确思想。

变居高临下为平等交流。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当人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时,为了寻求心理平衡,往往会产生自我保护心理。由此可见,一些教育者,尤其是领导者,由于不能自觉摆脱教育者自居的“角色”,把被教育者推到单纯接受教育、聆听教诲的位置上,缺乏平等相处、平等交流的气氛,必然形成人为的感情屏障,导致两者之间只有“形”的结合,失去“神”的沟通。正确的态度应该是把教育人与尊重人摆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沟通与受教育者之间的思想和感情渠道。比如抓某项政治教育,切忌“一厢情愿”、硬性地向受教育者宣读教育方案、作思想动员。而应当事先召开座谈会,以商量的态度与大家一道研究教育计划,广泛听取群众对教育的建议和意见。这样做,既可以修正和完善教育方案,又能使长期处在被动接受教育的对象,成为教育的主体和安排的参与者,以利于调动受教育者在教育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变急功近利为谋求潜在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并存;文明与愚昧、科学与迷信争衡。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各种思想必然会相互交织。因而政治教育不可能消除所有非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只能朝以马克思主义为主导、以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为主体的方向努力。那种教育目标宁高勿低的情绪,一劳永逸的理想化标准,工作上“立竿见影”的愿望,都是不切实际的。目前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教育目标过高、起点不实、调子离谱的重要原因正在于此。要扭转这种现象,只有着眼于现实,谋求潜在效果,通过不间断的教育,使正确思想逐步战胜错误思想,消极因素不断转化为积极因素,才能推动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朝文明、科学的方向发展。从而避免教育的神化感,使教育更加贴近思想实际,增强可信度,使人们从感情上乐意接受。

二、合理设置教育内容,满足教育对象思想上的需求

教育者发出信息与被教育者接受信息的关系,类似于经济生活中供与求的关系。而信息价值的体现,既取决于信息的质和量,又取决于信息的针对性和及时性。因此,要使被教育者赞同并接受所宣传的观点,合理设置内容,坚持教育的针对性和及时性至关重要。

针对社会大气候的变化趋势,实施超前性教育。要使教育的“超前度”适宜,就得抓好调查研究,对部队的思想及其变化走向进行预测,把握思想变化的起因、起点和高潮期,尔后确定各个不同阶段的教育内容。如在工资改革前夕,笔者对基层干部作了一次调查,发现其思想有两重性:一方面企盼着工资改革,指望基数有较大提高;一方面又担心物价上涨,积蓄贬值,工资增加指数低于物价上涨幅度。为了消除这种心理上的“恐慌感”,我们及时对部队进行了以物价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形势教育。由于教育主动及时,部队没有加入地方一度掀起的哄购商品的行列,保持了部队思想的稳定。这就使教育信息的价值得到了充分体现,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针对人们的思想“热点”,实施贴近性教育。所谓思想“热点”,就是人们普遍关注、正在思考、内心感兴趣的问题。作为教育者,就要善于发现这种“热点”,并使教育内容与“热点”尽可能贴近。这样做易于引起教育对象的兴趣,只要对他们期待、关心、不解、怀疑的问题,有一个清晰的透视和较满意的答复,就能弥补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供求失调的不足。

针对不同对象,实施层次性教育。人们之所以对社会现象形成不同的态度和看法,是因为阅历、知识、经验的差异性造成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思想呈多层次。而各个层次的对象,对教育内容的需求、接受、消化能力,也必然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现象。因此,在允许人们认识过程中的差异和渐进性存在的同时,要区分不同的教育层次,用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去教育和要求不同的对象。这是避免教育中“饥饱不一”、“新老一堂课”等弊端的主要手段,也是激发教育对象内在积极性的有效途径。

三、翻新教育形式,调剂教育对象的“口味”

教育形式是直接为教育内容服务的,对于提高教育效果,有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我们政治教育提出了许多新课题,需要我们翻新教育形式;另一方面,部队的兵员成分、知识结构、文化修养都发生了变化。广大官兵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兴趣广泛,尤其是干部,普遍受过高等教育,他们对教育形式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不断改进教育形式,调剂受教育者的口味,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

打破闭营自教,扩大教育课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干部战士与社会的联系日益密切,仅仅依靠部队内部的信息输入难以满足他们的要求,尤其是战士,更注意家庭和地方政府对他们的看法。因此,坚持和发展融部队、社会、家庭教育为一体的形式,更为当今时代所要求。

扩充潜移默化教育渠道,提倡自我教育。人们处在社会这个大环境中,周围的人和事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不仅具有广延性,而且具有持续性。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新的观念的形成,不少是在自我教育中实现的。因此,在注重外在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内在的自我教育。要为干部战士创造自我教育的条件。例如,办好阅览室,陶冶情操;开展书评影评、读书演讲等活动,为干部战士提供自我表演、自我教育和抒发心趣的机会;创造一个正气环境,使之学有榜样,比有标杆。这些条件都能够强化正确思想的发展,抑制不良倾向的蔓延。

开拓文体阵地,寓教于娱乐之中。寓教于乐,就是要把革命理想、深刻道理、崇高品质寓于丰富多彩的娱乐之中,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把抽象的教育内容变成有趣的文艺节目,让大家在艺术熏陶中受到教育。

标签:;  ;  

论增强教育对象的内在积极性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