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用策略论文_王亦飞

山东省平度市实验中学香店校区 山东 青岛 266700

科学的本质是对未知事物的探究,课程改革之所以将科学探究作为科学教育的重要突破口,是因为探究在学生学习知识、掌握方法、体验过程中有着其他方法不可替代的作用,也是实现《课程标准》中“过程与方法”的主要手段。

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这些教学模式对夯实双基、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课程标准》中提出了一种简单、易操作的探究教学的程序,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模式。但是,如果整个初中阶段都采取这种模式进行学习,未免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学生将失去探究的兴趣。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采用多种多样的探究模式,给学生以新鲜感,保持对物理的学习兴趣。

下面是在教学过程中常用的几种教学模式:

一、《课程标准》中的探究模式

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论证——得出结论——评诂——交流与合作。

这种探究模式分为部分探究和完整探究,教师可根据教学法内容恰当选取部分要素,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科学结论,同时自身的科学研究和科学创新品质也能得到进一步提升。例如,在探究决定动能大小的因素实验中,首先创设问题情境,学生通过观察提出问题:动能与什么因素有关?学生猜想可能与速度和质量有关。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将同样的粉笔头,分别用手和弹弓掷出,击打一张纸,发现用弹弓掷出的使纸损坏程度大。然后,用弹弓分别将粉笔头和小石块以同样的速度掷出,发现小石块对纸的损坏程度大。分析刚才的实验现象与猜想是否一致,从而得出结论: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有关。

二、实验归纳探究模式

实验观察——事实知识——排除、分类——归纳——结论。

这种探究模式要求学生在分组实验、观察记录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收集到大量的信息,对这些信息找出共性,抓住主要矛盾,进行分类,通过归纳分析,得出有关的结论或规律,从而能更好地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和处理能力。

下面以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为例,感受这种模式的作用。首先让学生运用桌面的器材铅笔、橡皮泥、压力小桌、海绵等做实验,探究压力作用效果与什么因素有关。通过实验,学生收集到如下信息:与橡皮泥的接触面积越小,用力越大,橡皮泥越易切断;将压力小桌面朝上和朝下,桌面上所放砝码的多少不同,陷入海绵中的深度不同……

将上述现象找出共性,进行分类如下:第一类,用细线较容易切断橡皮泥,小桌面朝上时陷入海绵中较深。第二类,用力较大时易切断橡皮泥,桌面上放的砝码越多,陷入海绵中越深。然后对每一类进行归纳分析,最终得出结论: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受力面积越小,压力作用效果越明显。

三、问题——解决探究模式

实际问题——收集办法——分类归纳——形成假说——实验检验。

这种模式是将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实验或讨论,找到多种解决的具体办法或做法,将这些办法从某个角度(特别是物理上的某个角度)进行分类,将每一类进行归纳,演变成一个物理问题,从而形成假说, 最后对假说进行实验检验,最终形成该物理问题的结论。

例如,在探究“摩擦力的决定因素”的实验中,教师提出如下的几个问题,要求学生想办法解决:

1.实际问题:(1)刚买的油,瓶塞紧紧的,需要你将瓶塞拧开。(2)家中的塑钢拉窗长时间没拉动过,开窗困难怎么办?(3)用锉刀锉断一根木棍,看看谁用的时间少。(4)在家中打扫卫生,现在有一箱子书,如何较容易地移动它?

2.解决问题:各小组自由地挑选其中某一个问题作为解决的重点,然后通过实验、讨论找解决方案。学生找到许多具体办法:(1)用力捏住瓶塞拧、点上棉布拧、点上油拧……(2)将滑槽中的灰尘擦干净、点上润滑油、向上抬着拉动……(3)用花纹更粗糙的锉刀、用力压着木头挫……(4)将一部分书从箱子中取出来、在箱子下面垫一些圆木棍……

3.分类归纳:对上述不同问题的众多办法进行分类:第一类,用力捏住瓶塞拧、向上抬着拉动、用力压着木头挫、将一部分书从箱子中取出来……第二类,垫上棉布拧、点上油拧、将滑槽中的灰尘擦干净、点上润滑油、用花纹更粗糙的锉刀……第三类,在箱子下面垫一些圆木棍……然后进行归纳:第一类都与压力有关,第二类都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第三类与运动方式有关。然后,将采取这三类做法的目的进行物理化:都是为了改变摩擦。第三类暂时搁置,先研究第一类和第二类做法,这样,就由实际的非物理问题(拉窗、拧瓶塞等)转变为一个物理问题(摩擦),研究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4.形成假说:由上述前两类做法,学生形成了该物理问题的假说:摩擦力与压力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5.实验检验:学生设计用弹簧测力计拉着木块在水平面上匀速运动的实验,分别让小车在毛巾表面、棉布表面、桌面上运动,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然后让小车载加重物做相同的实验。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知,该示数就是木块与水平面之间的摩擦力大小,由此可以看出摩擦力由压力大小、接触面粗糙程度的关系。将弹簧测力的示数填入下列表格中:

然后再从第三类办法中引出“滚动摩擦”的概念,从而引出第二个物理问题:滚动摩擦与滑动摩擦的比较。由上面的归纳形成假说:在相同情况下,滚动摩擦远小于滑动摩擦。然后再设计木块下加垫铅笔的实验进行检验。

四、透镜式教学模式

透镜式教学模式是在一节课中,通过教师的“透镜”作用,通过教师不断地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变换角色,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交替状态,从而使教学过程变为创造性思维的过程,教学活动变为创造活动。教师要充分当好“透镜”的角色,在凸透镜和凹透镜之间不断变换使学生的思维呈现出发散与聚合的不断交替转换。

例如,在探究“声音的产生”一节时,教师设置许多物体发声的情境,让学生讨论上述物体是如何发声的(教师作用:凸透镜作用,学生思维:聚合)学生讨论回答“撞击、拍打、爆炸、敲打……”(教师作用:凹透镜;学生思维:发散);师生共同总结以上发声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点(教师作用:凸透镜;学生思维:聚合);最后得出结论:物体振动发声。教师再提出问题:如何验证发声的物体在振动?(教师作用:凸透镜;学生思维:聚合)学生讨论设计实验用转换法或放大法来验证(教师作用:凹透镜;学生思维:发散)。

五、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

以一节课讲授三个问题为例,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模式如下:

 

即在讲解完每一个问题时,都马上针对该问题进行练习反馈,构成一个小循环单元,从而在一节课中形成多次循环、多次反馈的授课过程。

我们相信,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的不断探索和创新,新一轮课程改革必将结出丰硕的成果,探究式教学的开展也将有力地推动素质教育的健康发展。

论文作者:王亦飞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20年第38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1/14

标签:;  ;  ;  ;  ;  ;  ;  ;  

教学模式在物理教学中的实用策略论文_王亦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