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豫剧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豫剧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豫剧文化传播的研究

王晓婷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摘要: 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传统制约和局限性逐渐消失。新媒体凭借其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在文化传播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总体来说,新媒体具有互动性、信息化以及时空无限性的特点,这为开展文化传播创造了良好条件。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出发,探讨豫剧文化传播路径和模式。

关键词: 新媒体;豫剧;文化传播;研究

一、前言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精神生活需求日益增长。另一方面,社会转型阶段各种矛盾日益尖锐和突出,传统戏曲文化在丰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缓解和消除社会矛盾方面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本文从新媒体视角出发,对河南传统戏曲——豫剧传播进行深入研究,以得出有益研究结论,为推动传统文化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二、新媒体豫剧文化传播功能和作用

新媒体是在互联网发展背景下产生出现的,它与传统媒体是相对应的概念,其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开展信息传播。新媒体具有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在传统戏曲文化传播和弘扬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前,我们所接触到的新媒体十分多样化,例如网站、论坛、微信、微博、数字化杂志、直播平台等。它们的出现,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1.交互性强

新媒体的出现,为人们提供更加便捷、经济的信息共享和交互渠道。在豫剧文化传播过程中,传播者与受众不仅可以进行信息共享,还可以进行实时互动和交流。以微信公众号为例,在公众号平台上投放图文信息时,受众可以在评论区点赞、发表意见进行反馈和交流。微信公众号相当于一个信息发布平台,受众不仅是信息接受者,还是意见反馈者。

2.打破时空局限性

新媒体技术的出现,大大提高了信息发送和接受效率,有效压缩了信息传输过程中的繁琐流程。新媒体的这个优点,在豫剧文化传播方面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一方面可以利用新媒体及时发布豫剧有关的新闻信息,另一方面随着手机终端软件的出现,直播平台可以提供实时在线传播和交流。

3.传播信息数字化

新媒体借助互联网,可以实现传播信息多样化。在新媒体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信息发布者和接受者,新媒体技术包含多种信息功能,同时新媒体运用超链接技术建立功能完善的信息网络,其带来的海量信息远远超出了传统媒介。在传播河南豫剧过程中,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分散、零散的戏曲资料整合起来,为受众提供便捷、直观的收看条件,这样有利于提高豫剧的欣赏和学习体验。在新媒体应用背景下,传统豫剧文化通过数字化、信息化技术处理,在互联网环境下全面推广和普及,能够将一些稀缺性的资料和内容记录和保存下来,利用强大的信息技术为受众检索、查询服务,大大提高了豫剧内容的传播和共享水平。这是传统媒体所不具备的。

三、新媒体背景下豫剧文化传播路径

1.传统豫剧文化内容的革新与发展

豫剧文化历史悠久、内涵精深,戏曲内容更是丰富多彩。进入到新时代后,豫剧文化主要是在传统剧目基础上的更新,缺乏新时代背景下的创新。本文认为,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传统豫剧文化要在内容上面进行自我革新和发展。豫剧剧目创作要紧扣时代主旋律,传播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唱腔、曲调等方面攻坚突破。在当前新媒体发展背景下,社会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豫剧的生存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新挑战,豫剧文化传播者要认真反思和总结,把握时代发展方向和趋势,创作出更多与时代发展相一致的新剧目。

新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从新闻学角度来看,新媒体达到了更高的时效性要求,传统媒体的局限性被打破,基于新媒体建立起来的“受众——受众”传播模式,让每一个人都成为信息生活的主角。进入到新媒体时代,任何新闻事件都可以通过各种传媒途径扩散,大大提高了传播效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工具为信息快速传播的创造了良好条件。因此,从新媒体视角下出发对豫剧文化传播途径进行拓展和创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赋予旧剧目新内涵

传统豫剧文化历史悠久、内涵精深,主要核心内容体现在英雄主义、民族精神、爱国主义等方面,例如《铡美案》抨击了陈世美忘恩负义的反道德行为;《穆桂英挂帅》弘扬了穆桂英老当益壮、为国献身、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花木兰》赞美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美德。在当前社会形势下,社会主流价值观、文化观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人们的文化需求、审美需要也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豫剧有些内容逐渐与时代发展脱节,无法适应当前社会环境。但是旧的剧目中依然有一些积极、向上的内容值得保留和传承。当前,我们必须要对传统剧目进行选择性的调整,将守旧落后的内容剔除,保留积极向上的内容,同时赋予其时代性元素,让传统豫剧重新散发活力。

四、不断拓展豫剧传播渠道

相比实践性知识的缄默性、个人性,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是显性的,可以被人观察、讨论,能够有效保存和传播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促进教师反思、实现专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职校教师实践性知识的表征形式有辅助教学、整合经验、传递经验三大作用。

3.2.2 起垄覆膜 地整平后要起垄,垄宽60 cm,垄间距70~80 cm,垄高20~25 cm。以1.2 m宽的地膜全膜覆盖。

五、结语

在新媒体背景下,传播途径和条件发生了巨大变化,也对信息传播形成了巨大挑战。在机遇与挑战面前,传统豫剧要发掘自身内涵和潜力,创新内容,更好的迎合现代人文化审美需要。同时,在传播途径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利用动漫、电影、直播平台等工具,让豫剧深入渗透到人们生活中,大力弘扬和传承豫剧文化。

1.1 对象 选取2010年4—6月在我院门诊就诊的50例老年性痴呆患者的照顾者,其中男20例,女30例;年龄:60岁以下28例,≥60岁22例;平均年龄(56.9±4.4)岁。文化程度:初中及以下11例,高中以上39例。与患者关系:兄弟姐妹9例,配偶16例,子女25例。患者病程:<2年19例,≥2年21例。本组患者均符合CCMD-3老年性痴呆诊断标准;照顾者均是与患者共同生活1年以上的直系亲属,并承担患者的主要照料责任;照顾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严重躯体疾病、精神疾患。

参考文献:

[1]梅明.当代戏曲传播碎片化现象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7.

[2]马萍遥.电视戏曲综艺及栏目的传播策略分析[D].北京外国语大学 ,2017.

[3]杜鹃,涂晓.邵氏黄梅调电影的叙事特征及时代意义[J].戏剧之家 ,2017(10):86-88.

[4]王亚东.戏曲晚会新媒体设计的思考[J].戏曲艺术,2017(2):138-140.

[5]鲁妍.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戏曲的传播[J].戏剧之家,2017(9):43.

[6]刘一炜.浅析新媒体时代的戏曲文化发展[J].大众文艺 ,2017(8):184-185.

中图分类号: G206

文献识别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2019)019-0451-01

作者简介: 王晓婷(1980-),女,江苏盐城人,主要从事动画、数字媒体研究,职称:副教授,学历:硕士。

基金项目: 本文系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2018年度专题项目:“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戏曲与现代动画之‘珠联璧合’——戏曲动画文化建设新探”课题阶段性成果;江苏高校“青蓝工程”2018年度资助项目成果。课题编号:2018SJA1809。

标签:;  ;  ;  ;  ;  

基于新媒体视域下豫剧文化传播的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