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写日记成为习惯论文_高棉霞,刘培军

让写日记成为习惯论文_高棉霞,刘培军

高棉霞 刘培军(山东省诸城市第一小学;山东省诸城市密州路学校)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0257-2826 (2019)07-139-01

学生时代养成写日记的良好习惯,不仅能培养自己对山川风物,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辨感悟的能力,提高写作水平,而且通过在日记中反思、自省,加强道德品质修养,培养高尚的精神情操。一句话,日记的意义和价值是不可低估的。

很多学生写日记往往感到无事可记,无话可写。不少学生常常问:日记天天写,写什么呢?他们往往只看到,日子只是机械的重复,今天是昨天的轮回,生活的节奏一成不变,单调枯燥,了无新意。学生的生活范围又是如此狭窄,走出学校的围墙,就是家庭的围城,因此,写日记的材料不出三天就会用尽枯竭,面对沸腾的生活,一派虚无茫然。

其实这正是因为平时对自己的观察思辨感悟能力缺乏培养训练使然,一个具有敏锐的观察感悟能力的人就会发现,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的流水决不会重复昨日的河床,世界如此浩瀚,社会如此瞬息万变,昨天走过的荒郊,明天就可能高楼林立,昨日的穷乡僻壤,明天可能是又一个“华西新村”。人生又是如此五彩缤纷,今天的无知少年,明天就可能是奥赛选手,正所谓“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其实“花”也是不同的,今年之花决不是去年之花永不凋谢,只是我们没有认真感知罢了。总之,生活之波滚滚滔滔,日记的材料也源源不竭。如果要说缺乏日记的材料,那不过是“布里丹的驴子”,在丰富的草料前饿死,是很可怜的。对学生来说只是懒惰罢了。

日记是一种最自由最灵巧、最宽广的文章体裁。叙事抒情,写景状物,言志议理,手法多样,任其驰骋。诗歌散文,小说小品,寓言童话,科幻故事,读书随笔,读报杂感,时事纵评,乃至戏剧曲艺,体裁不限,任展雄才。题材更是广阔无垠。古人云:“斜阳芳草寻常物,解用都是绝妙辞”。花开花落,月圆月缺,云卷云舒,潮起潮落,草木虫鱼,山川村墟,世事沧桑,人生百相,都可以纳入日记的视野。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喜怒哀乐,得失宠辱,自诉自省,自励自强,都可作日记倾吐的衷肠,人的心灵就是一个广阔的世界,一部没有末页的书。天南海北,九州方圆,国际风云,社会变革,时代热点,街谈巷议,都可作日记追逐的话题;校园内外,同学亲朋,亲情、友情,妒忌、误解、思念,都是诉诸日记的情愫。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只要有心写作,日记的材料实在有如三江之水,用之不尽,取之不竭。这些活泼泼的人和事全凭我们去感知,一花知春,一叶知秋,一事一物都必然有前因后果。不仅要观察记录,还要发掘它内在的深刻意义,渗透自己的观点,文成于思,思源于识,没有对周围生活的观察思考就不能发现鲜活的日记素材更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无“思”无“识”,文思就会枯竭。在七、八年级的时候,我主要让他们搜集班内、家庭、校园内、行路中发生的事情,只要自己观察就可以找到素材。这样,学生确实发现了现实中的事情,能够如实把事件的来龙去脉写到文章中。

读书游历,广闻博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是尽人皆知的名言,但我们却未必能认真记取躬行,尤其在现在由于升学的压力,不少同学、家长把正当的课外阅读和游览视为歧途,将一切古今中外的文化瑰宝拒之门外,一心只读“圣贤书”(课本教材),至于节假日游览名胜古迹,更视为无益的时间与精力的浪费,结果只能是孤陋寡闻,知识贫乏,画地为牢,作茧自缚,只能使才能萎缩。井底之蛙,永远不及林中之莺,云中之雕那样拥有清丽的歌喉,自由的天空。学生时代必要的博览群书,才能打下扎实的知识功底,提高知识素养、写作技巧,游览山川胜景,才能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焕发写作灵感。

1.日记是师生沟通的桥梁。有些话说出来如风过耳,写出来却让人反复体味。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假期里经常读老师写的评语,那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2.不少学生的日记在教研室组织的评选活动中获奖。

3.学生作文在一些大赛中获奖。

4.有些作文发表在刊物上,如《创新作文》《中学生读写》等。

总之,坚持写日记是一项有益的事,我们不仅要追求日记的永久生命,更要追求日记的质量,追求文学性、真实性、崇高性,让日记成为陪伴一生的挚友。

论文作者:高棉霞,刘培军

论文发表刊物:《教学与研究》2019年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5/9

标签:;  ;  ;  ;  ;  ;  ;  ;  

让写日记成为习惯论文_高棉霞,刘培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