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默克尔的“价值外交”_默克尔论文

浅析默克尔的“价值外交”_默克尔论文

评析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价值观论文,外交论文,默克尔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851.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2 8832(2008)4期0051—06

默克尔执政后,一直强调在对外关系中“必须不遗余力地确保价值观在外交中的地位”。2007年10月,默克尔所在的基督教民主联盟(简称基民盟)与友党基督教社会联盟(简称基社盟)结成的议会党团通过“亚洲战略文件”,对“价值观外交”作了初步阐述。2007年12月,基民盟出台新党纲,着重强调“价值观外交”对于德国应对新世纪挑战的重要性,并进一步阐述了价值观外交理念。默克尔“价值观外交”即成为德国执政党对外政策纲领,其核心是意识形态挂帅,以此对其他国家定亲疏。其主旨是将外交政策作为推进西方价值观的工具和手段,让德国外交为建立德国在其中起重要作用的西化世界的目标服务。默克尔“价值观外交”的基本内涵有如下几点。

(一)把修复和加强与美国的盟友关系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点

默克尔上台伊始,即把改善与加强前任施罗德时期处于僵冷以至紧张状态的德美关系置于外交的首位。她认为,施罗德政府执意同美国拉开距离,导致恶化同美国关系的政策,不符合德国的国家利益,因而反其道而行之,倾力重振与美国的亲密盟友关系。她刚一执政,率先并多次访美,利用各种场合与布什总统会晤与深谈,在国际事务中加强与美国的协调与配合;积极倡导建立“跨大西洋经济理事会”和“欧美自贸区”。在默克尔的努力下,一度趋冷的德美关系得到较大改善。

默克尔重振德美关系的指导思想和主要战略考量是:

首先,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严峻挑战下重振西方声威。

西方“民主国家”目前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处境,即世界旧有矛盾尚未解决,新的挑战层出不穷,诸如如何构建西方与伊斯兰世界平稳而有效的关系;如何维护中东和巴尔干半岛的和平与安全;如何解决世界经济结构性失衡问题;如何对付“失败”国家,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武器扩散;如何避免全球环境恶化;如何应对和规范新兴国家的快速崛起等。新旧问题的叠加对西方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主导权构成严峻挑战。要有效应对这些挑战,确保西方意识形态和政经制度在世界上的支配地位和西方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主导作用,就必须坚定地维护和加强同美国的密切盟友关系。默克尔声称,“德美两国对自由有着相同的理解与责任,对人类及其尊严有着共同的看法。我相信,这些共同的基本价值观将使我们能够面对21世纪的挑战”。①

其次,重新强调美国在西方世界的盟主地位和世界事务中的主导功能。

默克尔认为,美国作为世界上综合国力独占鳌头的唯一超级大国,它在国际事务和世界秩序中扮演主要角色和充当西方盟主是必然的,也符合西方世界特别是欧洲和德国自身的利益,因为欧洲国家包括德国在战略安全领域仍离不开美国的支持和保护。在她看来,其前任施罗德坚持同美国拉开距离,过分强调独立自主和多极化主张,冲击了美国的“西方盟主”地位,不利于维护在西方主导下的世界和平与稳定,不利于促进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国家的战略利益。因此,她在维护德国独立大国地位的同时,尊重美国作为西方世界的“带头羊”作用,也不再多提多极化主张,实际上希望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西方支配的世界。

再次,回归和忠于大西洋密切的联盟关系。

默克尔认为,大西洋联盟即欧美联盟是维护和确保欧洲安全与稳定的基石;疏远美国,松散欧美关系,对欧洲和对德国都是不利的,甚至是危险的。她说,“德国的外交任务是回归跨大西洋伙伴关系,与华盛顿保持‘团结一致’,德国将一如既往地与美国一道在世界范围内维护和平、促进自由与民主。”② 默克尔进一步解释:虽然德国与美国在一些问题上的看法不尽相同,但这并不妨碍两国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的合作,德美关系不能因美国总统的对外政策遭受非议而受到影响,也不能因为欧盟建立共同安全与防务而忽略美国与北约的安全保障作用,更不能因为分歧而搞“反美主义”。德国在任何时候都要忠于大西洋联盟,强大的欧盟与大西洋联盟并不矛盾,不必“非此即彼”。她强调,“与美国保持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将始终是德国外交的两大支柱之一。”③ (另一支柱是“深化欧洲融合、推进欧洲一体化”。)

默克尔把德国定位为美国领导下的西方世界中的大国。这决定了她必然要在对外关系中注重意识形态因素和同美国的联盟关系。这是她调整对美政策和加强德美关系的根本原因。

(二)以“人权为中心”重塑“亚洲外交”

默克尔批评施罗德时期以经济合作为核心的亚洲政策是片面的,冲淡以至丢掉“普世价值”在外交中的作用。她最近再次明确重申:“在对外关系中,人权应优于经济利益,贸易问题也应该遵守(价值观的)基本原则。”④ 她认为,在对亚洲外交中,德国不应忘记推进自由与民主的责任与使命,不能因为经济利益而纵容专制的泛滥与民主的倒退。为此,她制定新版“亚洲战略”。其内容主要有如下两点:

一是重新审视和调整德国对华政策。

默克尔断言,在施罗德、甚至科尔执政时期,德国对华采用了偏重经济利益考虑的实用主义政策,这虽然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却是以中国政府“漠视人权”为代价的。她主张,对华政策的中心不应仅局限于经济合作,而应是人权、能源、环境、知识产权等多个目标并重。她认为,鉴于中国在地区和全球的战略地位因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而空前提高,它不再只是充满诱惑力的市场,而是德国与欧洲国家在原材料和能源领域日益强劲的竞争对手;如果不断强大的中国继续在民主道路上没有进展,很不利于亚洲乃至全球的民主进程,对西方的民主体制更是一个严峻的挑战。一个在世界上负责任的德国对此不能无动于衷,在对华外交中必须增加基本价值观因素,即在民主、人权领域加大对华施压力度,促使中国改善人权、推行良政,逐渐使中国走西化道路,最终将其纳入西方民主国家体系。

二是全面检讨和调整德国对印度政策。

默克尔认为,长期以来,德国和欧洲推行了重华轻印政策,忽视和疏远了印度,使印度从德国和欧洲得到的政治关注和经济投资都远不及中国。这对于印度这个亚洲“最大的民主国家”是不公正的,也是德国政治家所做出的错误选择。现在,印度同中国一样正在快速崛起,有所不同的是,印度的兴起是建立在西方价值观基础之上,经济发展以成熟的民主体制作保证。德国必须调整以中国为中心的亚洲政策,更多地倾向印度,增强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等民主国家的关系,同亚洲民主国家加强合作,以应对亚洲变化尤其是中国崛起给德国带来的挑战。她特别强调加强同印度合作应成为德国新亚洲政策的重点;德国应帮助印度成为第三世界的领导力量,使印度发展模式为发展中国家树立“民主制度与经济发展成功结合的范例”。默克尔认为,印度模式与西方模式具有共同的价值观基础,在西方的支持下,将最终取得成功,而“不民主、不自由”体制下的中国发展模式将不会持久。

默克尔卖力推行新亚洲战略,对华采取较强硬态度,在人权、西藏等问题对中国多有指责,甚至不顾中方多次严正交涉,执意在总理府会见民族分裂主义分子达赖喇嘛,导致中德关系一度紧张;大力亲近印度,亲自高调访印,强调要在共同价值观的基础上,加强德印两国战略伙伴关系,并提升印、日、韩、澳等民主国家在德国亚洲政策中的地位,共同建立“价值观共同体”。

(三)以共同价值观为基础推进欧洲一体化进程

德国历届政府都推行促进欧洲团结与融合政策,都看到德国的发展壮大有赖于一个强大的欧洲做依托,而欧洲要强大就必须走联合和一体化之路。因此,欧洲的团结和统一,即欧盟的一体化发展是德国的核心利益之所在。默克尔承袭了这一政策,重视欧洲融合与一体化建设,并以此作为德国外交政策的两大支柱之一。但她更强调价值观在欧洲整合进程中的作用,提出德国将致力于建设一个“以价值观为导向的、公民民主权利广泛的、社会公正的欧洲。”她的欧洲观的基本理念是:自由与民主是欧洲得以融合的基础,也是欧洲民族认同的纽带;欧盟发展进程中每一次进步都得益于自由、民主基本价值观,未来必须强调价值观在欧盟扩大与深化进程中的指导意义,要始终将自由与民主作为欧盟条约的法律根基;虽然基于欧洲深度融合才能产生的“欧洲意识”目前仍较薄弱,但民主和自由的基本原则将使欧洲国家克服彼此利益协调时出现的困难与羁绊,不断推进同一的“欧洲意识”建设,逐步完成欧洲整合与一体化进程,这也是德国不懈追求的目标。为此,默克尔大力支持东欧国家完全融入“欧洲大家庭”,认为随着它们社会制度转型成功,它们的“民主赤字”会不断地减少,欧盟新老成员国将在共同价值观基础上,加强协商、合作,不断推进和深化欧盟一体化事业,最终将在欧盟的旗帜下融为一体。

对于欧盟进一步扩大问题,默克尔主张量力而行,严格入盟标准,必须坚持经济指标与民主政治双合格的原则。她认为,目前欧洲国家之间还存在“边界”,但这一边界不再是地理概念,而是民主政治概念。对于那些从前南斯拉夫分裂出来的巴尔干国家和土耳其,如果它们的民主依然存在“缺陷”而未能跨越“边界”,那么,德国不主张它们现在就加入欧盟。因为只有当这些国家跨越了“民主边界”才能提高“欧洲意识”,取得“入盟”资格。否则,对深化欧盟一体化不利,甚至还可能拖欧盟一体化进程的后腿。

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

第一,“价值观外交”源于并回归基督教民主联盟原来的立党宗旨和政纲。

默克尔所在的基民盟正式成立于1950年10月,该党与基社盟长期结成联盟关系,在联邦议院组成联盟党议会党团。两党又称联盟党,是德国的保守政党和主要执政党。基民盟作为右翼保守主义政党,主要由企业主、农场主和右翼知识分子组成,代表雇主阶层利益。该党奉行基督教文明的“天赋人权”观,强调“上帝之道”,即强调“人类的基督教观念和对神的责任”。基民盟在政治上主张维护资本主义的传统;在经济上推行私有化和市场化改革,建立“新社会市场经济”;对外主张加强同美国和北约的合作关系,实现以欧盟为基础的欧洲统一;在价值观念上,自我标榜为“自由、民主和保守的党”,主张尊重人与生俱来的自由权和平等权。近年来,随着德国社会结构的变化,基民盟出于政党政治斗争的需要,为争取人数日益增多的中间选民的支持,不断吸收中左翼政党的政策主张,将自己的政策向中间调整,在政党政策中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德国左右政党的界限随之日益模糊。但基民盟坚守“人本主义”和自由、民主思想底线从未动摇,其原有的立党宗旨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因此,相对于德国中左翼政党社民党来说,基民盟的人权和民主观念更纯粹,推行人权观念的态度更坚决。

默克尔上台后,采纳基民盟秘书长波法拉等人的建议,制定新党纲,阐述基民盟在新世纪、新形势下的方针政策。新党纲开宗明义地表示以基本价值观作为基民盟的指导思想:“基民盟尊重所有人的尊严和自由,维护和加强基于基督教价值观的自由和民主,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将保护人的生命以及尊重人的尊严放在首要位置。”⑤ 如果说基民盟在内政上还向中间路线作适当摆动的话,那么在外交上其原旨主义则没有任何淡化。新党纲明确规定:“自由、民主基本价值观使我们有义务在外交上有所作为。基民盟的使命在于确保德国的安全,消除外来威胁,为自由、法制和人权而奋斗。为此,德国必须在全球范围内承担相应的责任,为了这种责任和安全,德国将永远保持与美国联盟,在北约范围内加强对话、协商与合作,致力于建立一个更加自由、和平与公正的世界。”⑥ 概而言之,新党纲全篇充斥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重点强调在新形势下,基民盟将加强价值观在党的指导思想中的作用。在如此保守政党的保守主义纲领的指导下,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路线就不足为奇。

第二,“价值观外交”的推出与国际环境的变化息息相关。

近年来,德国的外部环境发生重要变化。进入新世纪后,世界范围内接连发生了“9·11”事件、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朝核问题、伊朗核问题、地球变暖、生态恶化等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领域的重大事件和难题,对世界和欧洲的安全与稳定造成严重挑战。“金砖四国”、“展望五国”、“新钻11国”等新兴经济体的崛起正迅速改变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也对现行国际体系尤其是对西方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权带来直接冲击。在众多外部变化因素中,中国的崛起在德国引起的反响尤大。一些政客出于嫉恨心理,妄称中国是全球化进程中“最大的投机者”;污蔑中国侵犯知识产权,窃取德国的先进技术,造谣说“德国到处隐藏着中国‘间谍’”;还诬称中国产品价格低廉、质量低劣,冲击德国的出口市场等,大肆鼓吹“中国威胁论”。这些政客还和对华心存偏见的德国媒体一道炒作中国的人权问题、西藏问题、贸易问题、人民币汇率等问题,肆意“妖魔化”中国。在这些政客与媒体彼此沆瀣一气的鼓噪下,中国已然成为世界气候变暖的“罪魁祸首”,中国的兴起成为德国经济长期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的“替罪羊”。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默克尔认为,当前世界面临的挑战主要是对包括德国在内的西方世界的挑战,为了有效应对这种挑战,必须主要依靠美国的力量,同美国加强协调与合作。她因此指出:“我们知道德国的优势,也深知德国的局限,一个只有8000万人口的德国无法单独应对来自全球化进程中出现的种种新挑战,必须与我们的盟友在价值观基础上团结起来,获取共同的战略利益”。⑦ 同时,受国内政治气候的影响,默克尔也带着意识形态的有色眼镜看中国,其对华政策不能不打上西方价值观的浓重烙印。

第三,“价值观外交”与默克尔本人的政治背景和经历密不可分。

默克尔1954年出生于西德汉堡,不久便随从事神学的父亲返回东德,此后长年在东德生活、学习、工作。中学时加入“自由德国青年团”,大学攻读物理学专业。1989年,默克尔在东德加入反对派组织“民主觉醒”,该组织成立不久即并入基民盟,默克尔从此步入政坛,其思想开始打上右翼保守主义的烙印。两德统一后,默克尔在首次大选中当选联邦议员,从此崭露头角。从其成长的背景来看,默克尔的价值观、世界观以及政治思维的形成时期,正是东西方两大集团以意识形态画线而激烈斗争的冷战时期,其本人的成长深受意识形态斗争的影响,对于意识形态在国家政治生活和国际事务中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体会。在参加东德反对派组织“民主觉醒”时,默克尔表示对“独裁体制的憎恶”,将追求“自由民主”确立为自己的政治奋斗目标。这表明默克尔已完全接受了西方保守主义的民主价值观体系,意识形态思维已深入默克尔政治观的骨髓。在德国完成统一以后,尤其在她担任基民盟领袖并随后当选德国总理以后,西方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即在她的思想观念和执政思路中进一步放大。她多次表达自由与民主在其心目中的“神圣”位置,以及捍卫基本价值观的决心。她在就任总理后即声称:“一旦民主与自由在世界各地遭遇危险时,德国一定不会无动于衷”。⑧ 正是基于此,默克尔在内政上致力于开创德国“新社会市场经济”;在国际上以护卫西方民主、自由价值体系为己任,并把维护与拓展西方意识形态与价值观作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出发点。

默克尔“价值观外交”是在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背景下,国际关系领域一个新的负面动向。它是为德国的战略利益服务的,也反映了西方世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增强其有所下降的影响力、重振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垄断地位的需要。它的根本目的是试图在世界格局和国际体系调整过程中,加强对新兴国际力量的规范与制衡,扩展西方的社会政治制度和价值观,最终将“不民主、不自由”的新兴经济体纳入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默克尔的“价值观外交”本质是冷战思维,或者说,是冷战思维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故态复萌。

然而,默克尔推行的“价值观外交”不符合当今世界发展的客观形势,违逆时代大潮,是难以行得通的。

其一,它同世界和平、发展潮流相抵触。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深入推进,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经济上,各国相互依存空前加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离不开:政治上,各国独立自主性增强,不愿受任何别国或国家集团的支配或控制;遵守联合国宪章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际社会的普遍诉求。在国际关系中淡化和超越意识形态,坚持友好合作、和平共处、互惠共赢,愈益成为世界各国的普遍共识及对外政策的主要取向。和平与发展构成了当今时代的主题。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将意识形态置于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目标之上;在尊崇美国“主子”地位的基础上加强同美国的联盟关系,实际上是为美国的单极独霸世界图谋张目,为建立以美国为中心的西化世界一统天下效命。这从根本上违背了世界历史潮流,有可能引发国际关系和国际形势紧张、动荡甚至潜伏着国际冲突的危险,必然将遭到国际社会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抵制。

其二,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旨在将西方文明、政治、经济模式和人权观强加给非西方国家,有悖于世界文明多样性的客观实际和非西方国家的国情与根本利益。

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说:“夫物之不齐,世之情也。”事物之“不齐”即多样性是世界的常态和普遍规律。人类的文明包括各国的政经制度和人权观也是如此,即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多样化的。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国情,各国根据本国国情选择自己的政经模式是各国发展、进步的保证,也是各国固有的权利。“金砖四国”等世界新兴经济体之所以能实现快速发展,一个共同的原因是它们实行了适合自身国情的政治体制和发展模式。至于人权问题,各国既有其普遍性,也有其特殊性,即差异性。发展阶段不同的国家和文明传统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人权观。对于发展中国家人民来说,生存权、发展权是首要的人权,也是最大的人权。没有这些基本权利,其他一切人权均无从谈起。在西方国家充分享受丰富物质成果的同时,世界上还有许多发展中国家的民众长期挣扎在饥饿与贫困边缘。根据联合国统计,世界上每天生活费不足l美元的极端贫困人口超过10亿;长期遭受贫困和营养不良的人口达8.5亿;每年有560万儿童死于与贫困有关的疾病。西方国家帮助发展中国家脱贫,使其人民免受饥饿之苦,确保其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是真正维护人权和真正体现人道主义精神,舍此奢谈人权,毫无意义,甚至会把发展中国家引入歧途。在这种情况下,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试图将西方的文明理念、政经制度、人权观“全球化”,一股脑儿强加给所有非西方国家,无疑是荒谬的,是注定要碰壁的。

其三,西方价值观不是十全十美,默克尔将其神圣化、完美化,既违背历史真实,也不符合当代现实。

不可否认,西方资本主义制度有其长处和先进性,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进步。但它也有明显的不足和缺陷,曾经产生过邪恶的殖民主义,充斥过种族清洗、奴役劳工、贩卖黑奴、侵略掠夺等罪恶记录。以德国为主的一些西方国家近代以来还产生过军国主义、法西斯主义,发动过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过空前的灾难和浩劫,而这些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和西方“民主”、“自由”的幌子下发生的。迄今标榜民主、自由、人权的一些西方国家还存在着严重贫富分化、种族歧视、仇外排外、暴力犯罪等现象。有的西方国家还坚持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动辄对所谓“异己”国家进行制裁、打压,甚至发动战争,侵占别的国家,杀害无辜平民,残酷虐待战俘。默克尔对这些熟视无睹,而将包裹着丑恶的西方价值观美化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绝对真理”,要全世界人民一体尊崇,当然是徒劳的。

默克尔推行“价值观外交”违背世界潮流,是在开历史的倒车。这不仅损害国际社会的利益,受到有关国家的普遍抵制,也不符合德国自身利益,已在德国国内包括在她的政府中引起不满和反对。如默克尔不改弦更张。继续强推“价值观外交”,将在对国际形势、国际关系带来更大的负面影响的同时,进一步损害德国自身利益及其国际地位和声望。

[完稿日期]2008年5月22日

注释:

① www.securityconference.de/konferenzen/Speech:Merkel,Dr.Angela-Germany'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face of Global Challenges.

② ibid.

③ Working Paper,Sankt Augnstin,The new Germ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More than a Change in Style;Brochure series published by the Konrad-Adenauer-Stiftunge.V.

④ 德国《南德意志报》,2008年4月17日。

⑤ www.cdu.de/doc/pdf/,Short Version of the new Party Principles of the Christian Democratic Union of Germany(CDU),Proposal of the Executive Board to the 21 Federal Party Conference in Hannover on December 3-4,2007.

⑥ ibid.

⑦ www.securityconference.de/konferenzen/Speech:Merkel,Dr.Angela-Germany's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in the face of Global Challenges.

⑧ www.cdu.de/doc/pdf/O5-1...The part on foreign policy of the coalition agreement of CDU,CSU and SPD governing Germany.

标签:;  ;  ;  ;  ;  ;  ;  ;  ;  ;  

浅析默克尔的“价值外交”_默克尔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