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康地区河道浅山土壤有效钾降低分析及对策

安康地区河道浅山土壤有效钾降低分析及对策

一、安康地区川道浅丘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英[1](2015)在《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针对陕西省目前农业生产中化肥施用状况不清、肥料结构不明、施肥效果已经发生很大变化的实际情况,本研究采用陕西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数据及文献资料,分析了陕西省施肥现状与近40年农户施肥和土壤肥力的历史演变,揭示了当前肥料施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主要结论如下:(1)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小麦平均产量分别为4269、6437和3742kg/hm2,全省平均5334 kg/hm2。全省小麦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83、110和21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5.02、51.17和134.60 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8.4%,数量达5.37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41.0%,数量达2.17万吨。全省化肥N、P2O5和K2O投入不足农户分别为5.6%、38.1%和77.5%,有机肥施用仅占23.7%。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小麦产量可增加24.90万吨。小麦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关中灌区和陕南秦巴山区玉米平均产量分别为7867、7077、6886和4872 kg/hm2,全省平均6779 kg/hm2。全省玉米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230、63和20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32.87、113.17和228.90kg/kg。化学氮肥投入过量农户平均63.2%,数量达6.59万吨。磷肥投入过量平均30.8%,数量达1.20万吨;投入不足平均58.8%,数量为3.08万吨。全省钾肥投入不足农户达83.0%,有机肥施用仅占36.9%。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西省玉米产量可增加102.46万吨。玉米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3)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苹果园有机肥施用农户分别占99.96%、24.52%和20.37%,全省平均50.15%;化肥氮磷钾投入从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到关中灌区均是增加趋势,其中氮肥(N)由490 kg/hm2增加到619 kg/hm2,磷肥(P2O5)由318 kg/hm2增加到447 kg/hm2,钾肥(K2O)由73 kg/hm2增加到382 kg/hm2。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18%、17%和12%,全省平均17%,过量分别占67%、74%和78%,全省平均72%;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2%、27%和15%,全省平均20%,过量分别占42%、52%和65%,全省平均50%;钾肥投入合理分别占11%、12%和14%,全省平均12%,不足分别占84%、48%和15%,全省平均56%。陕西省农户苹果施肥中存在的问题是:氮肥投入过量、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4)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马铃薯平均产量分别为23.0 t/hm2和15.4 t/hm2,全省平均22.3 t/hm2。全省马铃薯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5、78和13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183.66、402.42和561.75 kg/kg。陕北高原和陕南秦巴山区化学氮肥投入合理农户分别占43.0%和4.0%,全省平均39.4%;过量分别占24.5%和50.3%,全省平均26.9%。磷肥投入合理分别占64.6%和16.0%,全省平均60.1%;过量分别占21.9%和56.0%,全省平均25.0%。钾肥投入不足分别占96.9%和93.1%,全省平均96.6%。陕西省农户马铃薯施肥存在问题主要包括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5)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平均产量为7822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50.9%。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69、68、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59、62、45 kg/hm2,偏生产力分别为51.52、135.69和158.26kg/kg。农户化肥氮、磷和钾投入合理分别为48.0%、42.4%和7.2%,过量分别为22.6%、11.2%和0.6%,不足分别为29.4%、46.5%和92.2%。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水稻可增产7.70万吨。该区域水稻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6)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平均产量为2355 kg/hm2,中等产量农户占60.7%。总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79、80、54 kg/hm2,其中化肥氮(N)、磷(P2O5)和钾(K2O)投入量分别为145、62、34 kg/hm2。化肥氮磷钾施用量整体与产量都有显着的相关性,且各养分投入均表现出报酬递减趋势。农户化肥氮、磷和钾肥投入合理分别为38.5%、27.6%和25.9%,过量分别为15.2%、26.2%和10.3%,不足分别为46.3%、46.2%和63.8%。如果将施肥不足农户提高到合理水平,陕南秦巴山区油菜可增产5.61万吨。有机肥和硼肥施用农户分别只有45.3%和41.7%,施用硼肥平均增产101 kg/hm2。该区域油菜施肥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氮肥和磷肥投入过量和不足并存,钾肥、硼肥和有机肥投入不足比较普遍。(7)近40年陕北高原、渭北旱塬和关中灌区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氮磷钾投入量以及产量均大幅度增加。70年代小麦和玉米地块土壤氮素表现为亏缺,80年底之后表现为盈余,且盈余量逐渐增加;土壤磷素也从亏缺逐渐转为盈余;而土壤钾素亏缺量越来越严重。近40年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小麦和玉米氮肥、氮磷肥和氮磷钾肥的偏生产力整体呈下降趋势。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全氮和碱解氮含量均呈增加趋势;磷肥和钾肥用量的增加同时提高了土壤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

周继洲[2](2014)在《基于GIS的陕西省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区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土壤、气候、地形地貌等生态因子影响着作物的整体分布。烟草作物一种经济作物也符合这个规律。优质烟叶的种植与气候、土壤等生态因子有着直接的关系,《中国烟草种植区划》(2009)中指出,长江中上游种植区、黄淮种植区和北方烟草种植区三个一级种植区在陕西省都有分布,而环秦岭地区又是陕西省烟草的主要种植区。环秦岭生态烟区烤烟种植面积已达到44.88万亩,占全省总种植面积的91.23%。随着近些年来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改变,全国的烟草种植区划已不能有效指导现今环秦岭生态烟区的烟叶生产布局。为了进一步提高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环秦岭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环秦岭生态烟区的气象、土壤、地形地貌等资料为基础,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的生态特点,应用GIS技术实现了烤烟种植生态适宜性精细区划。本研究通过对环秦岭生态烟区自然、社会等资源的收集,利用SWOT分析方法,分析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烟叶生产现状,环秦岭生态烟区的烟叶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面临的很好的机遇,但同时也遭遇这严峻的挑战。还详细对比了环秦岭生态烟区与国内外优质烟区的生态环境要素特征,环秦岭生态烟区烤烟大田生育期≥10℃活动积温、大田期降雨量以及土壤养分等特征都基本符合优质烟叶生长的条件,有些甚至还要优于国内外其他烟区;构建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完成了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种植区生态适宜性区域划分,把环秦岭生态烟区划分为最适宜区、适宜区、次适宜区、不适宜区四种类型。本研究对因地制宜的布局烟叶种植,提高烟叶质量,提升陕西烟草工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增加烟农收入、发展地方经济、增加财政收入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方睿红[3](2012)在《秦巴山区土壤肥力特征及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以汉阴县为例》文中提出本研究选取秦巴山区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作为研究区域,利用GPS在1347km2范围的土地上共布设采样点3047个,经过域值法来识别特异值并进行替换与删除,最终保留有效采样点2420个。测定了土壤样品的全氮、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以及pH值,利用SPSS19对室内化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土壤养分基础信息数据,并利用ArcGIS中空间分析模块进行克里金插值得到土壤养分的空间分布图,以对汉阴县土壤养分进行空间格局研究;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改进基于墒权的属性识别理论模型对汉阴县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得到汉阴县土壤肥力等级分布图;另外,针对研究区耕地,本文提出了运用层次分析、模糊评价等方法改进灰色关联模型,实现了耕地地力综合评价的定量化和自动化。研究结果表明:(1)汉阴县内各土壤养分元素含量的分布情况为:碱解氮含量较高,隶属1级较丰富水平;全氮、有机质、速效钾属于3级中等水平;有效磷含量位于4级中下水平;pH值的平均值为6.454,呈弱酸性土壤。标准差以碱解氮最大,速效钾次之,有效磷和有机质依次递减,pH值和全氮最小。土壤各养分要素的变异系数范围为:0.098~0.826,土壤pH值的变异系数最小,为0.098,属弱变异性,其余土壤养分元素的变异系数均在0.1~1.0之间,呈中等变异性,其变异程度大小依次为:有效磷>碱解氮>速效钾>有机质>全氮。(2)研究区内土壤肥力属中等偏上水平。土壤肥力高的地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和东南部,这是由于该地区靠近秦岭中山和凤凰山处,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而位于中部和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区,肥力水平相对较低。其中,土壤肥力综合值在3.75以上的土壤面积为172.53km2,占全区面积的12.59%;在3.55~3.75区域之间的土壤面积共有643.53km2,共占总面积的46.97%;小于3.55的面积有553.89km2,约占40.43%。(3)研究区内耕地地力的灰色关联度在0.52~0.92,将研究区耕地基础地力分为5级,其中Ⅰ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7.32%,Ⅱ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15.41%,Ⅲ级地占耕地总面积的21.61%,Ⅳ级地占32.47%,Ⅴ级地占23.18%;耕地地力水平与地貌有着密切连联系,其中河谷阶地的耕地地力水平相对较好,低山丘陵区的耕地地力水平相对较差,中低山的耕地地力水平最差。

郑秋颖[4](2011)在《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黑土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试验选取黑龙江省哈尔滨市近郊温家窑典型黑土,研究鸡粪和牛粪两种有机肥料与无机肥配施对农田黑土主要性质的影响。试验共设14个处理,5次重复,种植作物为玉米,以当地常见的腐熟鸡粪和牛粪为有机肥料。在同一氮素水平下,以7种不同比例有机肥与无机肥配施的培肥模式为研究基础,对土壤主要性质的变化进行监测,以期为农田培肥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结果如下:同一氮素水平下,当有机肥料的施入量达到无机肥料N含量占3/6+鸡粪N含量占3/6(N3C3)和无机肥料N含量占3/6+牛粪N含量占3/6(N3M3)处理时,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三种养分的含量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均最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于不同月份间差异表示为8月份>7月份>6月份,而土壤脲酶活性为7月份>8月份>6月份;同一氮素水平下,当有机肥料的施入量达到无机肥料N含量占2/6+鸡粪N含量占4/6和无机肥料N含量占2/6+牛粪N含量占4/6处理时土壤碳库水平表现为最大值。单施化肥的对照处理其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相对碳库管理指数均表现最低值,在同一氮素水平下,适当的施入有机肥料就能显着改善土壤主要性质。土壤有机碳库与土壤性质呈显着正相关;土壤碱解氮和速效钾与土壤酶类呈显着正相关;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之间呈极显着正相关。鸡粪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土壤有机碳含量、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及相对碳库管理指数的提高能力均强于牛粪。同一氮素水平下,无机肥料N含量占3/6+有机粪N含量占3/(6即无机有机配肥比为1:1)的培肥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速效养分和酶活性,而无机肥料N含量占2/6+有机粪N含量占4/6(即无机有机配肥比为1:2)的处理能够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库储量和碳库活性,综合土壤主要化学性质、生物学性质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本试验认为无机肥料N含量占3/6+有机粪N含量占3/6的处理为当地最佳配比(即1:1),而无机肥料N含量占2/6+有机粪N含量占4/6的处理次之(即1:2)。另外,鸡粪对土壤主要化学性质及有机碳库的提升能力较牛粪高,建议有能力选择有机肥料的地区尽量选用鸡粪与无机化肥配施。

周广文[5](2006)在《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是在西北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和农业结构调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资源分析的方法,充分考虑果树栽培区的生产实践并结合果树生态适应性,对果树生产区的气候背景、地质土壤背景和优质果品产业化进行了全面分析,分析了该地区果树生产结构面临的问题,确定了区划和调整与优化原则以及依据,确定区域目标并进行了详细的区域划分,提出了各区域内的发展方向,为西北地区优质果品生产和果树产业化的发展提供参考。通过研究分析,有以下结论:1、首次对西北地区优质果树种植按气候背景、地质和土壤背景进行划分。并划分成4带15分区。4带是指:干旱落叶果树带;温带落叶果树带;高寒落叶果树带;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15分区指:(1)宁夏平原果树栽培分区(2)河西走廊果树栽培分区;(3)吐鲁番哈密优质葡萄分区;(4)伊梨河谷果树栽培分区(5)库尔勒优质香梨分区;(6)喀什三角洲果树栽培分区;(7)昆仑山北坡果树栽培分区;(8)陕北丘陵优质红枣分区;(9)渭北高原优质苹果、梨分区;(10)陇东高原果树栽培分区;(11)陇中丘陵果树栽培分区;(12)固原山地果树栽培分区;(13)关中平原特色果树分区;(14)陕南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分区;(15)青海高寒果树栽培分区。2、通过研究,优质果树分区的基本气候条件有六项,分别为:(1)0-7.2℃的温度时数;(2)年平均气温;(3)1月份平均气温;(4)年降水量;(5)年均日照时数;(6)绝对最低气温;3、通过对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的综合分析,从而揭示了优质果品和地质背景的宏观关联性,同时通过对西北地区土壤类型的分布特征和土壤肥力的综合分析,指出了优质果品适宜的土壤条件,并结合对各优质果树区的分区描述,提出了相应的土壤改良措施。4、通过布局与优化研究,提出了:西北地区无公害果树发展思路;西北地区观光果园的发展展望;西北地区保护地果树发展方向;西北地区果树产业化发展趋势。5、通过对15个优质果树分区的气候、土壤、立地条件的综合分析,并结合实际提出了各自的发展方向。

张可安,都大俊,柯小兰,李徐旭,刘晶晶[6](2005)在《安康市耕地土壤有效磷现状及施肥对策》文中认为磷是动植物生命活动离不开的重要营养元素,土壤的供磷水平是决定磷肥肥效的主要因素。在农业生产中,引人注目的是速效磷,测定方法比较成熟、应用广泛。第二次土壤普查迄今已20年,为了摸清土壤磷素的变化动态,对安康市1995~2003年耕地土壤有效磷化验资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并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磷呈上升趋势,严重缺磷土壤减少,但中高山地区土壤缺磷依然严重。分析了土壤有效磷含量的现状及其变化原因,提出了施肥对策,以期指导农业生产。

郑昭佩,宋德香,刘作新[7](2004)在《长期灌溉施肥对半干旱区褐土氮、磷和钾库的影响Ⅱ.对褐土农田土壤钾库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 ,在辽西半干旱区褐土上进行了长期田间试验 ,研究不同的灌水、施氮、施磷和施秸秆水平对土壤钾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土壤全钾含量随着氮、磷和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降低 ,其中 ,施磷对土壤全钾含量的增加效果最明显 ,其次是施秸秆量。土壤速效钾含量随着灌水和氮、磷施用量的增加而降低 ,随着秸秆施用量的增加而增加 ,其中 ,施秸秆对土壤的速效钾含量影响最明显 ,其次是施用磷肥的影响。另外 ,施肥和灌水在提高土壤全钾含量的同时可能使速效钾含量降低 ,两者的变化表现为一定的负相关。

刘强[8](2004)在《人工种草与舍饲养羊应用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陕南秦巴山区位于秦岭以南、巴山以北,属北亚热带气候,处于我国南北过渡地带,光、热、水资源充足,无霜期长,适于多于种牧草生长,具有建立人工草场,发展舍饲养羊的良好条件。 该区域有天然草地153万公顷,但人工草场比例小,建设水平低,加之地形地势复杂,山地坡度大,保水、保肥能力差:优良牧草品种少,缺乏相应栽培技术和饲草贮臧加工技术,产草量低,牧草供应季节性明显,造成了“春乏夏长秋肥冬瘦”的恶性循环,畜牧业生产水平低,经济效益不高。针对陕南秦巴山区这样一个现状,大力引进优良牧草品种,研究推广人工种草技术、饲料加工调制技术、舍饲养羊技术,实行草畜综合配套成为陕南秦巴山区草食畜牧业快速、持续发展关键。 为了解决制约陕南草业及养羊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示范推广种草养羊技术,于2002年依托中国秦巴扶贫世行贷款项目在陕南的商洛、安康、汉中三市十个世行项目县201个乡镇开展种草与舍饲养羊技术示范推广。经过3年的努力,建立科技示范户1100户,培训县乡技术骨干760人次,培训农民技术员,养羊大户1.2万人次,新建标准化圈舍1.2万间,15万平方米,新修青贮氨化池0.5万处、4.5万立方米。以人工种草、舍饲养羊为主的实用技术得到广泛普及应用,人工种草15.5万亩,平均亩产鲜草4496公斤,是天然草场的10倍。舍饲养羊0.6万户,饲养量达15万只,推广度达155%,推广速度达39%。三年累计生产杂交肉羊20万只,累计新增经济效益9763.5万元。 积极开展试验研究,总结适于秦巴山区推广的各项实用技术。引入优良牧草品种25个,初步筛选出适于这一区域推广的优良牧草品种12个,开展牧草栽培技术研究,其产量是天然草地的10倍,填补了我国秦巴山区在牧草研究方面的空白,为秦巴世行项目的实施,为退耕还草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优良种羊的引进及杂交改良进一步提高了肉山羊产肉性能,布尔山羊、南江黄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杂交一代生长速度较陕南白山羊分别提高55%、35%。 结合秦巴山区实际,研究探索适于贫困山区应用畜牧技术推广方法、坚持两个结合,建立或完善两套推广体系(模式)。两个结合即:政、技、物相结合,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两种模式是:一是依托传统推广体系,与世行体系相结合,建立分层管理、服务的目标责任制,形成的政府“引导型”;二是依托市场经济以企业为主体,形成“公司+农户”的“市场推动型”。 人工种草、舍饲养羊、林草结合、草畜配套有效缓解了林牧矛盾,促进了林牧、草畜的协调发展,解决了退耕还林的近期、远期效益之间的矛盾,实现了养羊业可持续发展。

郭松玲[9](2001)在《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针对国内外农业综合开发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我国农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结合陕西实际,研究分析了陕西农业区域开发的潜力、模式和理论问题。为陕西农业资源开发以及西部大开发提供理论依据,供农业区域开发的决策者和管理人员参考。 一、农业开发形势严峻,任重道远 当今世界,随着人口剧增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的数量需求和质量需求不断增加,致使大量的资源消耗和能源投入。导致资源与能源的贫乏,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食物数量不足,质量安全难以保证。 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食物供应实现了由长期短缺向供求平衡,丰年有余的转变,农业发展由受资源约束转变为资源与需求的双重约束。加入WTO后,农业面临国内市场变化和国际市场竞争的双重挑战,迫切要求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与此同时,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伟大战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加快西部农业开发刻不容缓。 陕西位于我国中西部的结合部位,南北狭长,具有西南、西北两种不同的地域特征,在西部大开发中具有承东启西、联南进北的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代表性。解放以来,国民经济持续增长,二、三、一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农业稳步发展,食物供求平衡丰年有余;历史悠久灿烂,人文资源丰富;科技教育发达,人才集中;矿产、生物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可观。但自然资源和人才资源开发程度低,仍然处于自给自足的经济状态;生态环境恶化,恢复重建任重道远;民营经济薄弱,国有工业包袱过重,自我开发能力不足。这些决定了陕西农业开发、发展的艰巨性和持久性。 二、陕西农业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开发潜力不大,区域间、品种间差异显着 根据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在时间空间的循环转化规律,采用计算机模拟手段和量子效率概念、生态区域法、水分限制作用;线性规划函数、趋势外推和灰色预测等模型,预测、推算出陕西生产要素与市场资源的开发潜力。 陕西土地光温生产潜力较大,现实开发程度为28.8%,可开发潜力646kg/mu,,在70%以上。其中关中平原和陕南川坝地最高,在1024kg/mu以上;长城沿线风沙区和秦岭山区最低,亦在804kg/mu以上;气候(降水)开发潜力为604kg/mu,已开发程度43.4%,可开发潜力341kg/mu。最高的渭北旱原为478kg/mu,长城沿线风沙区最低仅135kg/mu;饲草载畜量开发程度78.1%,可开发总潜力698.68万羊单位。天然草地除陕南外,关中陕北已严重超载,开发潜力在关中、陕南作物秸杆,为862.42万羊单位,开发重点是农区秸秆畜牧业。 陕西耕地土壤作用对生产潜力的阻滞值远远大于水分,平均为772.12kg/mu,现生产潜力已开发程度达91.13%,可开发度不到10%;人口投入生产要素中,化肥投入量和有效灌溉面积贡献较大,且化肥投入量的贡献为0.3109,大于有效灌溉面积的0.2977;在现阶段生产力和社会条件下,陕西主要女的肉、丑、奶综合生产能力已这“十五”末的目标,温饱同题基本讶决。 从市场容量看,陕西主要仑物冲粮、肉、分奶在近期光内审场供大于束,市场需术洛力不大,但地区间,品种冈余侠不均。陕西大米有缺口,立米剩余,小麦区城问有差异;一类、奶类、俞凄基本上供大于束,地区间差异公大,肉奥缺口在西安、渭南、成阳、延安;奶奥侠口在汉中、安康、商浴;禽耍缺口在榆林、延安、们川;由于人口的大多数是 居民,收人水平妖且实物收入比重大,加之光内农民人均炖收人差距悬殊,购买力有限,审场开发洽力不大。陕西玉朱、禽蚤、竿果号在目内占有一定的审场,年奶量分别为 8亿公斤,240万吨和20万吨。特色在盲产品在东南亚、日本、妓歹汾有一定卞场。1999年出口小杂粮二万吨,秦川肉半4000吨,辣*干皿万吨,其它蜂蜜、药材、食用茵出p4上万吴元的有10多秆。固地创宜合理开发,可达到亨半功倍的效果。 三、巴立资目忧化配辽开发板式,实现农业可持 展 在方达开发潜力的基础上,依捂生态学的原理和原列,充分发挥陕西区域优势,比较优势和特色优势,实抒在业结构的战咯性训共,建立可持续发展的在业模式。 在业发辰战略摸式:抓住西部开发的历丈机迅,解放思想,实才术是,勇于创杆。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和防束为依托,以在业经坏结构战略性们公为中心,以科技为动力,以衣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稳定发展为目标,优化资源配里,迟耕还 苹,稳粮、扩油、增莱、优果、兴牧。 在业区域开发板式:一是土地责源配王模式。有计划地遣年遣讲乃度以上的坡耕地和低产田,5林还牧,10年迂耕 2000千公顷,使耕地面积稳定在 32o千公顷,森林覆益率达到 45 %左右,4地覆益率达到 21.5%,治理水土流失9.79万平方公里,治理度达到 91%。H是园地优化&正模式。稳定优化苹呆、材桔等果类和茶叶,发展加工品种、质量安全品种和小杂果,使园地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这到3.8%。三是言牧业优化配!模式。以草食盲牧业为主,重点发展农区秸秆畜牧业;以秦川内牛为特色,发展肉半、奶半、奶山羊生产。 在作的?

王鸿耀,郭全忠,张可安,都大俊[10](2000)在《安康地区川道浅丘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分析和对策》文中研究说明90年代以来 ,随着化肥用量的增加、良种的普及、耕作制度的进步 ,土壤钾素缺乏已成为粮食增产的限制因素 ,土壤补钾已成为当务之急。根据近年来土壤分析结果和试验示范资料 ,结合本区农业生产实际 ,分析了钾素缺乏的主要原因 ,提出了一些土壤钾素补充的对策和建议

二、安康地区川道浅丘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安康地区川道浅丘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全国和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及存在问题
        1.2.1 我国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中国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2.2 陕西省肥料施用状况、化肥对陕西省粮食增长的历史贡献以及面临的挑战
    1.3 养分资源综合管理国内外研究概况
        1.3.1 国际上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3.2 国内养分资源宏观管理
    1.4 我国作物施肥评价研究进展
第二章 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研究区域及概况
    2.2 研究内容
    2.3 数据来源
    2.4 研究方法及数据处理
    2.5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陕西省小麦施肥现状评价
    3.1 材料与方法
        3.1.1 数据来源
        3.1.2 数据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陕西省小麦产量分布
        3.2.2 陕西省小麦肥料投入状况
        3.2.3 陕西省小麦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3.2.4 陕西省小麦施肥状况评价
        3.2.5 陕西省小麦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3.2.6 灌溉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2.7 不同品种对小麦产量的影响
    3.3 讨论
    3.4 小结
第四章陕西省玉米施肥现状评价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数据来源
        4.1.2 数据处理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陕西省玉米产量分布
        4.2.2 陕西省玉米肥料投入状况
        4.2.3 陕西省玉米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4.2.4 陕西省玉米施肥状况评价
        4.2.5 陕西省玉米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4.2.6 灌溉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2.7 不同品种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4.3 讨论
    4.4 小结
第五章 陕西省苹果施肥现状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数据来源
        5.1.2 数据处理
    5.2 结果与分析
        5.2.1 陕西省苹果产量分布
        5.2.2 陕西省苹果肥料投入状况
        5.2.3 陕西省苹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5.2.4 陕西省苹果施肥状况评价
        5.2.5 陕西省苹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5.3 讨论
    5.4 小结
第六章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现状评价
    6.1 材料与方法
        6.1.1 数据来源
        6.1.2 数据处理
    6.2 结果与分析
        6.2.1 陕西省马铃薯产量分布
        6.2.2 陕西省马铃薯肥料投入状况
        6.2.3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6.2.4 陕西省马铃薯施肥状况评价
        6.2.5 陕西省马铃薯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6.3 讨论
    6.4 小结
第七章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现状评价
    7.1 材料与方法
        7.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7.1.2 数据处理
    7.2 结果与分析
        7.2.1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产量分布
        7.2.2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肥料投入状况
        7.2.3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7.2.4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肥状况评价
        7.2.5 陕南秦巴山区水稻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7.2.6 不同品种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7.3 讨论
    7.4 小结
第八章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现状评价
    8.1 材料与方法
        8.1.1 研究区域及数据来源
        8.1.2 数据处理
    8.2 结果与分析
        8.2.1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产量分布
        8.2.2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肥料投入状况
        8.2.3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量与产量的关系
        8.2.4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肥状况评价
        8.2.5 陕南秦巴山区油菜施用肥料品种概况
        8.2.6 不同品种对油菜产量的影响
    8.3 讨论
    8.4 小结
第九章 黄土高原近40年来农田施肥与土壤肥力变化特征研究
    9.1 材料与方法
        9.1.1 研究区域概况
        9.1.2 数据来源
        9.1.3 数据处理
    9.2 结果与分析
        9.2.1 不同区域农户小麦和玉米化肥施用量与产量时空变化
        9.2.2 不同区域小麦和玉米地块养分平衡时空变化
        9.2.3 不同区域土壤肥力时空变化
        9.2.4 施肥、作物产量和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
    9.3 讨论
    9.4 小结
第十章 结论与展望
    10.1 主要结论
    10.2 本研究的创新点
    10.3 主要进展
    10.4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2)基于GIS的陕西省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立题背景
    1.2 国内外烟草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1.2.1 国外(烟草主产国)烟草种植区划影响因素
        1.2.2 我国烟草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1.2.3 陕西省烟草种植区划研究进展
    1.3 选题的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主要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第二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叶生产概况
    2.1 环秦岭生态烟区范围界定
    2.2 环秦岭生态烟区自然资源概况
        2.2.1 气候资源
        2.2.2 水文资源
        2.2.3 耕地资源
    2.3 环秦岭生态烟区社会资源概况
        2.3.1 劳动力资源状况
        2.3.2 基础设施状况
    2.4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叶生产 SWOT 分析
        2.4.1 优势(Strength)分析
        2.4.2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2.4.3 挑战(Threat)分析
        2.4.4 劣势(Weakness)分析
第三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影响烤烟生长的生态环境要素特征及与国内外其他产区的对比
    3.1 环秦岭生态烟区影响烤烟生长的生态环境要素特征
        3.1.1 温度特征
        3.1.2 降水特征
        3.1.3 光照特征
        3.1.4 海拔特征
        3.1.5 土壤特征
    3.2 环秦岭生态烟区与国内外其它优质烟区生态要素比较
        3.2.1 温度条件比较
        3.2.2 光照条件比较
        3.2.3 降水条件比较
        3.2.4 土壤条件比较
        3.2.5 地貌海拔条件比较
第四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4.1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评价因子筛选与权重确定
        4.1.1 参评因子的选取
        4.1.2 权重确定
    4.2 烟草生态适宜性等级确定
        4.2.1 各参评因子隶属函数的建立
        4.2.2 烟草生态适宜性等级确定
第五章 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分区
    5.1 最适宜区
    5.2 适宜区
        5.2.1 区域范围
        5.2.2 地形地貌
        5.2.3 气候
        5.2.4 土壤
    5.3 次适宜区
        5.3.1 区域范围
        5.3.2 地形地貌
        5.3.3 气候
        5.3.4 土壤
    5.4 不适宜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3)秦巴山区土壤肥力特征及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以汉阴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进展
        1.2.1 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研究现状与进展
        1.2.2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
        1.2.3 耕地地力评价研究现状与进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资源与环境
        2.1.2 社会经济条件
    2.2 数据来源及预处理
        2.2.1 资料收集与野外调查
        2.2.2 样品分析项目及方法
        2.2.3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2.3 研究方法简介
        2.3.1 地统计学
        2.3.2 属性识别模型
        2.3.3 灰色关联模型
第三章 土壤养分空间格局研究
    3.1 数据检查与处理
        3.1.1 样点特异值的检查
        3.1.2 正态分布检验
    3.2 土壤养分元素的基本统计特征
    3.3 土壤养分元素的空间格局研究
        3.3.1 土壤养分元素空间分布模型
        3.3.2 土壤养分元素空间分布格局
        3.3.3 土壤养分元素状况分析
    3.4 土壤速效养分丰缺评价
        3.4.1 水稻土壤速效养分丰缺评价
        3.4.2 玉米土壤速效养分丰缺评价
        3.4.3 油菜土壤速效养分丰缺评价
        3.4.4 结果与分析
第四章 土壤肥力综合评价
    4.1 评价指标体系
        4.1.1 评价指标体系的涵义
        4.1.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1.3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与评价标准
    4.2 属性识别模型方法步骤
        4.2.1 构造土壤肥力评价分类标准矩阵
        4.2.2 各土壤样本评价指标属性测度
        4.2.3 土壤肥力评价指标权重分配
        4.2.4 各土壤样本肥力综合属性测度
    4.3 结果与分析
        4.3.1 评价指标的统计分析
        4.3.2 土壤肥力综合分析与空间分布特征
第五章 耕地地力综合评价
    5.1 耕地地力评价的原则
        5.1.1 实际需求与可行性相结合
        5.1.2 充分利用已有成果
        5.1.3 以县域为基本调查单元
        5.1.4 应用高新技术
        5.1.5 严格质量控制
    5.2 耕地地力评价单元的划分
    5.3 耕地质量评价技术流程
        5.3.1 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与权重确定
        5.3.2 评价指标的初值化
        5.3.3 改进灰色关联模型
    5.4 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及分析
        5.4.1 耕地地力等级的划分
        5.4.2 各地貌类型耕地地力等级特征
    5.5 农业部地力等级
第六章 耕地地力建设及资源配置分区
    6.1 耕地地力改良建设
        6.1.1 月河川道粮、油生产区
        6.1.2 凤凰山南坡和米仓山北部低山丘陵粮油生产区
        6.1.3 月北低山水土保持粮食挖潜,以油桐为主的多种经营发展区
        6.1.4 凤凰山北坡低山林、粮、茶结合区
        6.1.5 凤凰山以林为主粮食自给区
        6.1.6 米仓山在粮食自给基础上主攻林特生产区
        6.1.7 秦岭南坡以林为主粮食自给区
    6.2 合理配置布局耕地资源与调整种植业发展结构
        6.2.1 秦岭中山水土保持、用材、经济林区
        6.2.2 月北浅山丘陵粮、桐、桑、栎牧区
        6.2.3 月河川道粮、油、桑区
        6.2.4 凤凰山低中山水源涵养林区
        6.2.5 江北低山丘陵粮、桑、桐、茶、牧区
        6.2.6 江南低山桐、耳、茶、桑、牧区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结论
    7.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黑土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引言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我国肥料使用现状
        1.2.1 无机肥使用现状
        1.2.2 有机肥使用现状
    1.3 土壤有机碳库的概述
        1.3.1 土壤有机碳的影响因素
        1.3.2 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
    1.4 国内外研究动态
        1.4.1 有机无机配施效果研究进展
        1.4.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
    1.5 研究背景
    1.6 课题来源
    1.7 创新点
2 试验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土样采集
        2.2.3 分析项目与方法
        2.2.4 数据处理
        2.2.5 技术路线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3.1.1 鸡粪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1.2 鸡粪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1.3 鸡粪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1.4 牛粪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碱解氮含量的影响
        3.1.5 牛粪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速效磷含量的影响
        3.1.6 牛粪与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速效钾含量的影响
        3.1.7 鸡粪与牛粪对土壤化学性质影响的对比
        3.1.8 小结
    3.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1 鸡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2 鸡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3 鸡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转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牛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的影响
        3.2.5 牛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脲酶活性的影响
        3.2.6 牛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转化酶活性活性的影响
        3.2.7 鸡粪与牛粪对土壤酶活性影响的对比
        3.2.8 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酶活性的相关性分析
        3.2.9 小结
    3.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相对CPMI 的影响
        3.3.1 鸡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3.2 鸡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3.3 鸡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相对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3.4 牛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
        3.3.5 牛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影响
        3.3.6 牛粪无机肥配施对土壤相对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3.3.7 鸡粪与牛粪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相对CPMI 影响的对比
        3.3.8 小结
    3.4 相关分析
4 讨论
    4.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速效养分的影响
    4.2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4.3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相对碳库管理指数的影响
    4.4 研究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3 果树的生产现状与研究进展
    1.4 研究内容、方法、基本思路及框架结构
第二章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和果树资源特征
    2.1 西北地区的区域背景
    2.2 西北地区果树资源
第三章 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分析
    3.1 果树生态适应性的生态学理论基础
    3.2 西北地区主要果树品种的生态适应性分析
第四章 西北地区气候背景分析
    4.1 西北地区气候特征分析
    4.2 适应果树栽培的气候指标
    4.3 西北地区气候条件的综合评价
第五章 西北地区地质、土壤背景分析
    5.1 地质背景
    5.2 西北地区土壤类型、地理分布及养分特征
    5.3 西北地区土壤的综合评价
第六章 西北地区果树布局调整与结构优化
    6.1 西北地区果业区域布局调整面临的主要问题
    6.2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综合区划
    6.3 经营管理和技术层面的优化措施和模式探索
第七章 西北地区果树适宜区的分区描述和发展方向
    7.1 干旱落叶果树带
    7.2 温带落叶果树带
    7.3 高寒果树带
    7.4 常绿、落叶果树混交带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安康市耕地土壤有效磷现状及施肥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耕地土壤有效磷现状
    1.1 土壤有效磷平均含量大幅提高, 严重缺磷土壤的比例下降
    1.2 土壤有效磷含量水田高于旱地
    1.3 土壤氮磷比有所下降, 基本趋于合理
    1.4 中高山土壤缺磷依然严重, 生产中不可忽视
2 土壤有效磷变化的原因
    2.1 过磷酸钙用量增大
    2.2 复混肥施用量增加
    2.3 种植结构调整后, 加大了施用含磷肥料量
3 今后施肥对策
    3.1 调整浅丘、川道地区的施肥比例, 稳定磷肥用量, 推广平衡施肥
    3.2 适当加大中高山地区的磷肥投入量
    3.3 提高专用肥的科技含量, 加快经济作物专用肥的研制与施用, 促进土壤养分平衡
    3.4 做好土壤磷检测和磷肥肥效试验, 进一步确定磷肥的增产效果
    3.5 引导推行测土配方技术, 提高平衡施肥的科技含量

(8)人工种草与舍饲养羊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目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草业生产
        1.2.2 肉山羊生产
        1.2.3 陕南草业与肉山羊发展
第二章 技术推广与研究方案
    2.1 研究推广的主要内容与目标
        2.1.1 试验示范推广的主要技术
        2.1.2 技术推广工作总体思路与方法
        2.1.3 目标
    2.2 技术路线与方法
    2.3 示范推广方案
    2.4 主要措施
第三章 示范推广区基本情况与草食畜牧业发展限制因素分析
    3.1 自然条件与牧草引种
    3.2 社会经济条件
        3.2.1 人口及行政区划
        3.2.2 项目区基本生产和收入情况(1998年底统计)
    3.3 草场资源及养羊业概况
        3.3.1 天然草场资源概况
        3.3.2 养羊业概况
第四章 推广机理与方法
    4.1 推广机理
    4.2 推广原则
        4.2.1 试验示范与推广相结合
        4.2.2 积极稳妥,由点到面逐步推广
        4.2.3 制定切实可行的示范推广方案
    4.3 推广方法与措施
        4.3.1 试验示范开路
        4.3.2 政、技、物相结合
        4.3.3 分层培训
    4.4 推广方式
第五章 试验示范推广的主要技术
    5.1 优良品种牧草种植技术
    5.2 高产栽培综合配套技术
    5.3 粮草轮作技术
    5.4 牧草加工调制技术
    5.5 舍饲养羊技术
    5.6 肉用山羊杂交生产技术
第六章 人工种草与肉山羊杂交效果试验研究
    6.1 人工种草试验研究
        6.1.1 优良牧草品种引进与筛选
        6.1.2 高产栽培技术
        6.1.3 人工种草效益分析
    6.2 肉用山羊经济杂交效果研究
        6.2.1 波尔山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效果
        6.2.2 南江黄羊与陕南白山羊杂交效果
第七章 示范推广效果
    7.1 示范户建设
    7.2 人工种草
    7.3 舍饲养羊综合配套技术示范推广
    7.4 基础设施建设
    7.5 经济杂交育肥技术推广应用与改良体系建设
    7.6 技术培训服务体系
    7.7 养羊业快速发展、畜牧业内部结构更加合理
    7.8 林草结合促使草食畜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
    7.9 初步探索出秦巴山区舍饲养羊推广模式
        7.9.1 羊舍建设
        7.9.2 饲养管理
        7.9.3 推广模式
    7.10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着
        7.10.1 经济效益:
        7.10.2 社会效益
        7.10.3 生态效益
第八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1 农业区域开发面临的形势
        1.1 农业发展的严峻形势
        1.1.1 国内外形势
        1.1.2 中国的国情
    2 研究背景
        2.1 食物生产的简单回顾
        2.2 加入WTO对我国农业的影响
        2.2.1 乌拉圭农业协议的主要内容
        2.2.2 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挑战
        2.2.3 对我国农业带来的机遇
        2.2.4 中国国内市场的被动调节作用
        2.3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需要
        2.3.1 调整的新特征
        2.3.2 调整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2.4 西部大开发的契机
        2.4.1 西部开发的优势
        2.4.2 西部开发的劣势
        2.4.3 西部及西北地区的开发研究
        2.5 研究的目的和范围
        2.6 研究的内容与思路
        2.7 研究的方法
    3 区域自然和社会经济资源分析与评价
        3.1 自然条件基本特征
        3.1.1 地貌
        3.1.2 气候
        3.1.3 土壤
        3.2 农业自然资源分析与评价
        3.2.1 农业气候资源
        3.2.2 土地资源
        3.2.3 水资源
        3.2.4 农作物种质资源
        3.2.5 畜牧业种质资源
        3.3 区域社会经济特征分析与评价
        3.3.1 社会经济发展现状
        3.3.2 区域开发的社会评价
第二章 开发潜力研究
    4 土地开发潜力研究
        4.1 土地生产潜力理论基础
        4.2 光温生产潜力
        4.2.1 光合生产潜力研究
        4.2.2 光温生产潜力研究
        4.2.3 估算结果
        4.3 耕地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
        4.3.1 估算方法
        4.3.2 研究地域参数取值
        4.3.3 估算结果
        4.4 草地生产潜力与开发潜力
        4.4.1 有关参数估算
        4.4.2 估算结果
        4.4.3 饲草的理论载畜量和开发潜力
        4.5 自然降水的生产潜力和开发潜力
        4.5.1 水分的作用机制
        4.5.2 研究方法介绍
        4.5.3 研究方法
        4.5.4 计算结果
        4.6 小结
    5 土地生产力潜力研究
        5.1 土壤对区域开发潜力的影响
        5.1.1 作用机制
        5.1.2 研究方法
        5.1.3 土壤生产力系数
        5.1.4 土壤生产力和耕地开发潜力
        5.2 人工投入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增进
        5.2.1 投入产出理论分析
        5.2.2 各可变要素对土地生产力的贡献
        5.3 陕西主要食物综合生产力潜力
        5.3.1 研究的方法
        5.3.2 预测结果与分析
        5.4 小结
    6 市场区域开发潜力研究
        6.1 市场容量
        6.1.1 人口发展预测
        6.1.2 市场主要食物需求预测
        6.2 市场消费潜力
        6.2.1 主要食物的市场潜力
        6.2.2 主要食物和周边市场潜力
        6.2.3 农村居民对食物的购买潜力
        6.3 农产品市场占有潜力
        6.3.1 主要农畜产品市场
        6.3.2 特色农产品市场
        6.3.3 其它产品市场
        6.4 小结
第三章 开发模式研究
    7 农业开发战略模式研究
        7.1 农业发展模式
        7.1.1 问题的提出
        7.1.2 主要农业发展模式比较
        7.1.3 农业发展模式评价
        7.1.4 我国关于农业发展的模式
        7.2 陕西农业发展战略模式
        7.2.1 农业发展现阶段的特点
        7.2.2 区域开发的总体战略构思
        7.2.3 农业发展的战略模式
        7.2.4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措施
        7.3 陕西农业区域开发发展模式
    8 农业区域开发的模式
        8.1 农业优化模式的基础
        8.1.1 思想基础
        8.1.2 理论基础
        8.1.3 实践经验
        8.2 区域开发土地资源配置模式
        8.2.1 土地资源的配置现状
        8.2.2 土地区域配置模式
        8.3 以果业为支柱的园地配置模式
        8.3.1 园地利用现状
        8.3.2 园地优化配置模式
        8.4 畜牧业开发模式
        8.4.1 开发的思路
        8.4.2 畜牧业区域配置模式
        8.4.3 畜牧业种群结构模式
    9 农作物种植结构配置模式
        9.1 耕作栽培模式
        9.1.1 耕作栽培模式的演进规律
        9.1.2 开发面临的实际
        9.1.3 耕作制度配置模式
        9.2 农作物种植结构模式
        9.2.1 农作物生产现状
        9.2.2 作物结构模式
        9.2.3 农作物种植模式
        9.3 人工生产要素配置模式
        9.3.1 投入产出的变化规律
        9.3.2 人工生产要素化肥的配置模式
第四章 理论探讨
    10 农业区域开发若干理论问题研究
        10.1 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意义及陕西的地位
        10.1.1 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人文特征
        10.1.2 陕西在西部大开发中的区位优势
        10.1.3 陕西农业区域开发的经验教训
        10.2 陕西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的判断
        10.2.1 陕西现阶段经济发展特征
        10.2.2 发展阶段判断
        10.3 农业区域开发中几个问题的认识
        10.3.1 开发与可持续发展
        10.3.2 结构调整与粮食安全
        10.3.3 食物质量与数量安全
    11 结论与讨论
        11.1 开发潜力
        11.2 开发模式
        11.3 理论探讨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四、安康地区川道浅丘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分析和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陕西省养分资源利用时空变化特征研究[D]. 王小英.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5(09)
  • [2]基于GIS的陕西省环秦岭生态烟区烟草生态适宜性区划[D]. 周继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4(02)
  • [3]秦巴山区土壤肥力特征及质量综合评价研究 ——以汉阴县为例[D]. 方睿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4]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黑土主要性质影响的研究[D]. 郑秋颖.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5]西北地区果树生态适应性评价与区域布局优化调整研究[D]. 周广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05)
  • [6]安康市耕地土壤有效磷现状及施肥对策[J]. 张可安,都大俊,柯小兰,李徐旭,刘晶晶. 水土保持研究, 2005(02)
  • [7]长期灌溉施肥对半干旱区褐土氮、磷和钾库的影响Ⅱ.对褐土农田土壤钾库的影响[J]. 郑昭佩,宋德香,刘作新. 生态学杂志, 2004(05)
  • [8]人工种草与舍饲养羊应用技术研究[D]. 刘强.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4(03)
  • [9]陕西农业资源开发潜力与模式研究[D]. 郭松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1(01)
  • [10]安康地区川道浅丘土壤速效钾下降原因分析和对策[J]. 王鸿耀,郭全忠,张可安,都大俊. 水土保持研究, 2000(04)

标签:;  ;  ;  ;  ;  

安康地区河道浅山土壤有效钾降低分析及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