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创造性认知的本质_本质主义论文

论创造性认知的本质_本质主义论文

论创造认识的本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本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80年代中叶,我国哲学界就认识的本质问题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讨论。有人提出认识选择和认识建构论,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反映,而在于选择和建构。这一观点受到了绝大多数人的批评,认为认识的本质不在于选择和建构,而在于反映,但反映又包含着选择和建构因素于自身。在此基础上,又有人提出了认识的创造性问题,认为认识还包含着创造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创造性因素表明:一方面反映包含着创造;另一方面创造是反映基础上的创造。认识论的这场讨论,虽然有个别观点过于激进而偏离了方向,但绝大多数观点是建设性的,把选择、建构、创造因素纳入到反映过程之中,这无疑是对反映论的深化,更深刻地揭示出认识的反映和能动性本质。同时,这场讨论自觉不自觉地把创造认识或认识的创造性研究摆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面前。

研究创造认识,不仅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发展的要求,也是当今世界发展所提出的要求。人类许多全球性及局部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创造性思维的开拓与探索,同时,全球范围内的高科技与综合国力的竞争又使得各个国家和每个民族都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一个国家和民族只有在社会的各个领域不断地开创进取,才能在国际大舞台上立于不败之地。可以说,当今世界是处在一个发展的时代、竞争的时代和创造的时代。因此,认真研究创造认识对于哲学认识论来说就很有必要。

其实,创造(包括认识的创造)是人的本质之一。单就人的生物本能来说,人的生理器官是很不完善的,他和外界环境并未形成特定化的关系,因为外界环境不能完全自发地满足人的需要。外界环境对人来说是匮乏的,人为了生存,必须改造甚至创造外部环境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对于这一点,生物哲学人类学家格伦作了很好的论述。

即使是人的生物本能也和外界环境的关系是开放性的和创造性的,那么,人的社会本质与文化本质同外界环境的关系就更是开放性的和创造性的了。因为人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不可能从外界自然环境中自动地得到满足,人必须在改造外界自然的基础上,创造人类社会和文化世界,以满足自身的社会需要和文化需要。人类第一次制造石器,标志着人类第一次创造活动的开始,正是由于人的创造活动,人才从动物界提升出来,而组成了人类社会。人类社会经历了多种形态发展到今天,科学技术已高度发展,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也不断丰富,这些都应归之于人的创造本质和创造活动。而人的创造认识是人的创造本质和创造活动的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又是其他一切创造活动的先行条件和前提,可以说,没有人的创造认识和创造思维,就不可能有人的创造实践和其它一切创造活动。因此,研究人的创造认识,也是研究人的创造本质和创造活动的根本任务之一。

创造认识也像其它一切认识一样,是一种观念地把握客观对象的意识和精神的活动,这是创造认识同其它一切认识所具有的共性。但创造认识又是一种特殊的、高级的和创造性的认识活动,这是创造认识所独有的个性,创造认识所具有的这种共性和个性的统一,就构成了它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一切认识的反映本质,作为特殊认识活动的创造认识,当然也毫无例外地服从着认识反映的一般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刻地揭示了认识的一般本质,认为认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能动的反映论。能动的反映论不仅将唯物主义观点应用于主体的反映过程,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般原则,而且将实践和辩证法的观点应用于主体的反映过程,从而唯物而又辩证地解决了反映的能动性问题。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反映论,也即能动的反映论。

作为认识本质的“反映”范畴,我们不能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理解,“反映”就是简单的复写和摄影,它只揭示出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和反映的外界原型,而忽视了主体的能动作用,这往往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混为一谈。但作为哲学认识论的“反映”范畴,我们应从哲学的角度去把握反映的实质,把它看作是主体观念地把握客体的一个本质范畴。列宁之所以把“反映”、“复写”和“摄影”并列起来,这只是一个形象和比喻的说法,我们不应局限于字面上的语义理解,而应把握反映所揭示的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首先强调的是认识内容的客观性,强调认识内容是对外界客体的反映和再现。所谓认识的再现就是指认识内容有它的外界原型,认识只是对原型的反映,原型和认识之间有实质上的一致性,只是它们存在的形式不同,原型是客观地存在着的,而认识是观念地存在着的。尽管认识是观念的东西,但它是对客体的反映,认识内容来源于外界客体,再现客体,具有客观性。承认认识是对外界客体的反映和再现,就坚持了认识论的唯物主义原则,这是认识论的一个基本问题和首要问题。

能动的反映论又认为,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并不是无条件地接收外界客体的一切信息,而是挑选那些同主体需要相联系,并和主体的认识结构和认识能力相适应的客体作为反映对象。可见,主体确立认识客体时就渗透着选择因素。不仅如此,选择因素也渗透在认识的整个过程中,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接收客体信息,用思维对信息进行筛选、选择、加工、整理的过程,选择是认识过程的必要因素和环节,选择是主体认识的目的性和能动性的重要表现。严格意义上的选择只有人才有,动物的本能适应不叫选择,就连人的生理本能反应也不叫选择,如在一个安静的场合,突然传来一声尖叫,人们会不由自主地朝叫声望去,这只是听觉本能的反应,不叫选择。选择只能是在主体的目的、动机驱使下,有意无意地在多种对象中挑选出自己需要的客体,然后进行反映和认识。选择是以反映为基础和目的的,选择是在反映提供的内容和对象中进行的,若没有反映,就没有选择。选择的目的是为了更集中、更有针对性地反映外界客体,选择并不是认识的目的,认识的目的是经过选择环节去更好地反映外界客体。再者,选择本身要受外界客体的制约,选择什么,不选择什么,这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外界对象的决定。另外,选择所依据的主体认知结构和认识能力,也是主体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过程中形成的,是反映的积淀和内化。因此,认识的本质在于反映,而不在于选择。

认识的选择性表明,认识并不是外界客体信息纯粹单一地、直线性地进入主体的过程,而必须经过主体认知结构对信息的识别和筛选。因而,认识内容和认识结果并不是主体对外界客体的简单的机械再现和复制,而是经过了主体的加工、整理、排列、组合,甚至是重新建构。能动的反映论也是承认这一点的,但认识的建构性质并没有否定认识的反映论原理,而是进一步证明了反映是认识的本质。因为,主体的人是自然和社会的产物,主体认知结构是人们在长期的实践和认识活动中,为了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而产生的。反映给建构提供了认识内容和认识基础,认识建构是反映中的建构,反映把建构纳入在自身之中,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认识客体。因此,认识建构环节的渗入并不会使认识远离客观世界和客观性,而是在体现认识能动性的前提下使其更接近客观世界和客观性。

认识的本质也是创造认识的本质,不过这是创造认识和其它认识所共有的一般本质,创造认识除了其共有的和一般的本质外,还有其特殊本质。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能动的反映过程就包含着再现、选择和建构等环节于自身之中。认识的建构在一定程度上就包含着创造性因素,因为认识的建构就是主体在观念形态上重新排列、组合着客体,客体由客观实在的存在转变为观念形态上的存在,必须经过从客观的时空组合到主观的时空再组合的转化过程。另外,认识的建构还可以是主体依据一定的客观原型,在观念形态上塑造、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原本就没有的新形象,认识建构的这种情形实质上就是认识的创造性或创造认识。

我们一般把认识的选择和建构归之于认识的能动性,而认识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之间并没有一条不可逾越的鸿沟,而是彼此相连接的,能动性的进一步发展就是创造性。但创造认识论所说的创造认识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认识的能动性,而是指认识的能动性的最高形式,即是一种开创和探索的、并能获取独创性认识成果的创造认识活动。

“创造”一词中的“创”和“造”都有做和制作的意思,但“创”是一种开始的、初次的、第一次的做和制作,这是“创”不同于“造”的地方。“创”和“造”合起来即“创造”就是指第一次或首次做出新的器物,产生新的观点,想出新的方法,建立新的理论。

可见,“创造”一词既可指行为上制造新的物质产品,也可指观念上产生新的理论和方法,从而“创造”就有创造实践和创造认识之分,前者为行为物质上的创造,后者则是思想观念上的创造。不管是创造实践还是创造认识或实践的创造性和认识的创造性,都具有“首次”和“新”这个创造的共同本质。

从定义上看,“创造”所注重的是“首次”和“新”的独创性成果,而不太在意创造的具体过程。然而,独创性的成果是在创造的具体过程的最后阶段取得的,没有创造过程就不可能获取独创性的成果,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创造过程并不一定能获得独创性的成果。也许由于这一点,我们所说的创造大多是指独创性的成果,而很少顾及创造过程。但从科学研究的角度说,我们既要强调独创性成果的获得对创造的重要性,又要看到创造过程对创造的重要性。

从认识论意义上说,创造认识是指一种具有探索和开创意义,并能获取独创性认识成果的特殊反映活动。探索性和开创性主要是指创造认识过程而言的,获取独创性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创造认识的结果而言的,但我们的重心仍放在创造认识的独创性认识成果的获得上。同时,我们又把创造认识的特殊本质和一般本质结合起来,把创造认识当作一种特殊的反映活动。

从创造认识的过程看,创造认识是一种探索和开创的认识活动。

探索性是创造认识不同于一般认识的特殊本质之一。创造认识的探索性指其具有开拓人类的未知客观领域和构造出新的观念形态这一认识特性。

一般说来,不同的认识活动,其认识的探索性领域是不一样的。在基础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领域,创造认识的探索性是指探索人类的未知领域(包括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创造认识的客体一般是前人没有认识过的未知客体。创造认识正是要探索人类未知客体的奥秘,揭示人类未知世界的本质和规律。如果认识客体早已被人类所认识,主体还去反映这一客体,那么主体的认识活动决不是创造性的,而是一种无多大意义的重复认识活动。一部人类认识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探索和揭开未知世界奥秘的历史,人类的认识过程就是不断地使客观世界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深化的创造性过程。

在科学技术的发明、艺术形象的塑造以及社会发展方针、政策的制定上,创造认识的探索性则是指在认识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和组合新的观念形态和新的观念体系。创造认识的这一探索性和前面所说的探索性有所不同,如果说探索人类未知领域的创造认识活动有现成的、具体的客体为其反映对象的话,那么,构造新的观念形态的创造认识活动则没有现成的、具体的客体为其反映对象;前一创造认识活动更具有基础科学探索的性质,而后一创造认识活动则更具有技术发明和观念形态的创新性质。但不管哪种创造认识,它们的探索性质和程度都是一样的,只不过它们的认识领域有所不同而已。

开创性是创造认识的又一特殊本质。创造认识的开创性是指创造认识能开拓新的认识领域、增加新的知识经验和产生新的思维方法、认识方法。创造认识的开创性和探索性是紧密相关的,并且可以在同等意义上理解它们,正由于创造认识的探索性,才有创造认识的开创性,反之也一样。创造认识是揭示人类未知领域和构造新观念形态的探索性活动,那么这种探索性认识活动的每一次进行和完成,都开拓了新的认识领域,同时也增加了人类的新知识、新经验。

创造认识的探索性和开创性也表明,创造认识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是没有现成的规章可循的,更没有现成的方法可以照搬,可借鉴的只是与此相关的知识和经验,只是已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创造认识只有独闯新路,摸索和开创出新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才有可能揭示出人类的未知领域和构造出新的观念形态。一般说来,立体思维、发散式思维、逆反思维、直觉思维和梦境思维等,同其它思维方法相比,更具有创造性意义。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的创立,有赖于他独特的思维方法——“追光实验”。爱因斯坦16岁时就已经无意中想到:“如果我以速度C(真空中的光速)追随一条光线运动,那么我就应该看到,这样一条光线就好像一个在空间里振荡着而停滞不前的电磁场。可是,无论是依据经验,还是按照麦克斯韦方程,看来都不会有这样的事情。从一开始,在我直觉地看来就很清楚,从这样一个观察者的观点来判断,一切都应该像一个相对于地球是静止的观察者所看到的那样按照同样的一些定律进行。”面对这种悖论,爱因斯坦沉思了10年,终于得出“时间是可疑的”和“同时性的相对性”观点,从而创立了狭义相对论。爱因斯坦创立狭义相对论的过程,无疑是一种探索性和开创性的创造认识过程,这一创造认识活动不仅揭示了人类的新认识领域和增加了新的知识经验,而且也产生了经典物理学不曾有的思维方法和认识方法——“追光实验”。

认识成果的独创性,这是创造认识最根本、最重要的特殊本质。创造认识是一种探索性和开创性的认识活动,那么,创造认识活动就能获得独创性的认识成果。认识成果的独创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是从认识内容和性质上看,独创性的认识成果是第一次和最初出现的,也是最新出现的,它具有创新性。一切科学的伟大发现和技术的发明创造都是首次和最新的,是一种伟大的创造认识活动,否则就不叫做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和创造了。独创性的认识成果不是照搬照抄而得来的,也不是简单模仿而获取的,而是创造性地发现和构思出新的理论、新的观点,发明新的技术成果,所以独创性的认识成果是最新的,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当然,我们并不否定科技史上有重复发现和发明的事例,这些重复发现和发明如果是在不知道已有首次和最新发现、发明的情况下,并且又与首次和最新发现、发明在时间上相差不远,又的确是发现、发明者的独创性成果,那么这种重复的发现和发明是属于同时性的,也应该属于创造性活动。此外,提供新颖的认识材料和指出已有认识成果的错误所在,也应被视为创造认识。在创造认识中这两种情况是大量存在的:虽然没有提出独创性的认识成果和认识结论,但为已有的认识成果和认识结论提供了新的论证材料,提供了新的论据,这就为已有的认识成果增加了创造性成分;虽然没有提出新的、独创性的认识成果,但通过研究,发现了已有认识结论的错误,并指出和修正了它的错误所在。认识的这两种情况都应看作是创造性的。当然,与提供独创性的认识成果的认识相比,它们的创造性程度要低一些。

二是从认识价值上看,独创性的认识成果不仅是首次和最新的,而且应该是有价值的,并且其价值越大,它的创造性也就越高。独创性认识成果的价值是多方面的:首先看它在多大程度上突破了原有的认识成果,推动了人类认识的发展。其程度越高,其创造性也就越高;其次看独创性认识成果是否合理正确,是否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其越是合理正确,越能满足人类的需要,其创造性程度也就越高。如果是一种错误的认识成果,虽然它是首次和最新出现的,并且也是对原有认识的突破,那么这一认识成果不能说是独创性的,不能说是独创性的认识成果。

获得独创性的认识成果,这是创造认识的关键环节,而独创性认识成果的获得,又往往是凭借直觉、灵感、顿悟乃至梦境,并伴随着情感的高峰体验,在思维的跳跃和弹性中完成的。因此,创造认识在其关节点上又具有明显的非理性特征。

总之,认识过程、认识活动的探索性和开创性,认识成果的独创性就构成了创造认识的特殊本质。然而,创造认识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它对认识主体的要求也要特殊一些,这就是说,从事创造认识活动的主体必须具有创造能力。就一般而言,作为主体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精神性,从事创造认识活动的主体也具有主体的这些一般属性,但创造认识主体的根本属性和特殊属性就在于他的创造认识能力。主体的创造认识能力是指主体在创造认识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维新颖和多变的性质,以及敢于探索和开拓,并独创性地完成认识任务和获得认识成果的能力。

当然,创造认识有程度不同的区别,能动性是创造认识的基础和最初表现;认识活动的探索性和认识成果的新颖性是创造认识的一般状态;认识活动的开创性和认识成果的独创性是创造认识的最高表现。那么,主体的创造认识能力也有高低和强弱的差异,科学上的伟大发明和创造固然是科学家创造能力的最高表现,但普通大众在生产实践和日常认识中也有创造能力的表现,不过这种创造能力表现得比较普通和平常而已。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S·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不仅把独创性和创造力作了区分,认为独创性是指分散思维、独特思维和 自发性思维。而创造力是创造产品的能力,它要承受比独创性大得多的社会评价的负担。而且把创造力区分为普通的创造力和伟大的创造力。这大概是比较中肯的。

但创造认识或认识的创造性不是任意的,也不是凭空的想象,认识的创造一定要符合客体的外在尺度和主体需要的内在尺度,要符合认识的一般规律和创造认识的特殊规律。而且,认识的创造离不开反映,反映包含了创造,反映是创造性的反映,反映的能动性本身就包含了创造性的成分。另一方面,创造是反映中的创造,反映为创造提供了基础和内容,离开了反映,创造就成了无本之木和无源之水。因此,我们决不能用认识的创造来代替或者否定认识的反映,认识的反映和创造是统一的,这种统一就意味着创造认识的一般本质和特殊本质的统一,创造认识的一般本质是基础,创造认识的特殊本质是对其的升华。

标签:;  ;  ;  ;  

论创造性认知的本质_本质主义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