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循善“诱”——中学数学课堂“诱思教学”的思考论文_叶彬彬

循循善“诱”——中学数学课堂“诱思教学”的思考论文_叶彬彬

(福建省宁德市周宁县第十中学,福建 宁德 355400)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倡导积极主动,勇于探索的学习方式。”[1]从小学到达初中,数学的学习有了一个新的平台与更大的网络,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应该只限记忆和演练,应该倡导的是一种自主学习,动手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诱思教学”能够有效的实现课堂的高效性,它的中心思想是 “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再创造”的过程。

关键词:诱思教学;思维转换;再创造

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水平是在“已知区“、”最近发展区“和“未知区”这三个层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2]学生在初入中学之时,往往在小学已有的基础知识上有自己独立的建构方式,对老师的同一个讲法有着不同的理解。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衔接上可采用启发诱导的形式,既保留了小学对知识的直观认识,又能让学生通过分析、综合、类比、概括等方法完成中学知识的概念抽象。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3]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启发学生的思维,从不同角度来揭示数学的内涵和发展规律,并展开讨论,使学生感受到强烈的外部刺激,从而自主的进行学习。这样的教学无疑对学生的知识网络建构有着良好的推进作用。

解读诱思教学

所谓诱思教学,是建立在学生过去学习经验的起点上,通过在教学中适当的设置疑问、设置障碍从而使学生达到思维的碰撞,在这样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诱导思考教学论、过程性思维教学论、核心素养教学论。它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合情推理和论证推理,舍去事物的物理属性,从而发现研究的对象和目的,并从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指引诱思课堂

数学的教学活动就应尊重学生独特的学习感受,让学生在观察中感悟,让学生自己对概念的本质属性进行领悟,从而找出新概念与原认知结构中的知识联系,替代教材的统一讲解,形成新概念的自我理解。那么如何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诱思教学?

一、合理诱思,创设趣味性问题情境

教师要利用兴趣的磁铁吸引学生思考探究。在与学生的交流中我得知,学生觉得数学太过枯燥,而且脱离了生活,所以才觉得学起来的时候兴趣寥寥,然而兴趣是最直接的心理动力,只有对知识产生了内在兴趣,才会积极的投入课堂。

例如我在上《可能性》这一堂课时,是以一个魔术导入的。在上课开始时,将三个黄球和一个白球放入一个不透明的口袋中,(在这个过程中,已事先将一个黄球藏在口袋内,然后在放入白球的同时又偷偷地将其取出)。接着在全班范围内让同学从口袋中有放回的摸球,并且告诉他们,摸到白球的同学能得到老师的奖励。而学生在这一部分的教学过程中表现得很积极,他们认为整个过程简单容易操作,对自己是否能摸到白球充满期待,注意力集中,表现出了强烈的热情和参与性。

二、引导诱思,构建辩论性课堂教学

学生有了疑惑才会引发思考,而诱思教学就是一个教师不断设置疑问,学生不断打破疑问的过程。教师通过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特别容易出错的地方设置疑问、设置错误、设置陷阱,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引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同时,当学生的思维出现“拦路虎”时,再及时的拨开云雾,使学生豁然开朗。

例如在《可能性》的摸球游戏结束之后。向学生揭示谜底,并且利用游戏平台提出问题 :

(1)当口袋里的球全是红色时,是否能摸到白球?

(2)当口袋里的球全是红色时,是否能摸到红球?

(3)当口袋里的球既有白色又有红色时,是否一定能摸到红球?

由此加深学生对不可能事件、必然事件和随机事件概念的理解和把握。而且,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讨,不仅能够使学生认清“陷阱”,还增强了抵御“陷阱”的能力。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转换诱思,实现概括性自我小结

数学中的转化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困难转化为容易,将复杂转化为简单的方法。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数学问题的结构特征和体系特点,并从中寻求转化的方法,通过转化,从而更好的理解数学的本质。

例如在《可能性》这节课中,通过摸球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到在一定的前提下,有的事件必然会发生,有的事件一定不会发生,而有的事情可能会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从而得到“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随机事件”的定义,形成新概念。并且在摸球的过程当中,根据数目的不同,认识到可能性有大有小。

四、发散诱思,贯彻探究性自主学习

转变学习的视角,重新理解问题的内涵,引导学生探索、发现和思考,让学生发现数学的变化规律,从而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下面举例说明:

我曾经听一个老师上过《可能性》这堂课,对他教学过程中的一个片段印象深刻。

师:(制作一个转盘,并将其平均分成20份,其中,十份涂成红色,十份为白色,间隔涂开)转动转盘,会有怎样的结果呢?

生:可能转到红色、也有可能转到白色。

师:它们的可能性一样吗?

生:一样!

师: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请你上来转一转(学生A转,结果是白色区域)

师:请你再转一次(学生A转,结果是白色区域)

师:(有点着急)有没有其他的同学愿意尝试一下?(学生B转,结果还是白色区域)

师:(很着急)请再转一次

学生再一次转动转盘,结果就是那么不凑巧,仍旧是白色区域,教室里的学生开始小声问:“会不会弄错了?”转动转盘的那个学生面色紧张的看着老师。

在这样紧张的氛围下,老师坚持继续转盘,终于在第5次时,转到了红色区域,老师长舒了一口气,迅速的进行了小结。

执教老师在通过转盘验证可能性这一环节进行得非常不顺利,他向学生展示了4:1的事实,但出现这样的问题并不是由于老师的失误,毕竟“可能转到什么颜色的区域”,我们是无法提前预知和控制结果的。在听课的当下我就设想,如果有一天我也碰到了这样一种教学不顺利的情况,我要怎样才能让学生正确认识连续4次转到白色区域这一事件呢?

比如,当连续3次转到的都是白色区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会连续3次都转到了白色区域?使学生感悟到每次转动转盘的结果在转之前是无法确定的,连续多次转到白色区域也是有可能的,同时追问:第4次会转到什么颜色?他们之间有影响吗?使学生认识到前一次转动转盘的结果并不会对后一次产生影响,当学生转到的依旧是白色区域时,继续追问“真的转不到红色区域吗?”让学生明确:只要转盘上有红色区域,就一定能转到。”当终于转到红色区域时,继续提问:“你对可能性有了哪些认识?”通过这样层层递进的提问方式,让学生能够真正正确认识可能性的内在含义。

因此,开展诱思探究教学,能让学生对数学充满热情,能让学生找到有效学习的方法,能促进学生的数学素养的提高,真正体现了学生是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通过开展诱思教学,也逐步将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真正落到实处,做到将一堂复杂的课上得简单,将一堂简单的课上得有深度。

参考文献

[1]王洪根.一个课本问题的研究《数学之友》[J].2009(8) 74-74

[2]房兵.设问有度,增效有术.《福建中学数学》[J].2015(11)9-11

[3]教育名言.《中学课程资源》[J].2016(05).

论文作者:叶彬彬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9月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6

标签:;  ;  ;  ;  ;  ;  ;  ;  

循循善“诱”——中学数学课堂“诱思教学”的思考论文_叶彬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