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之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信息系统论文,图书馆论文,网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文在简要回顾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发展及其开发技术的基础上,阐述了图书馆信息系统网络化的重要性,讨论了图书馆信息网络的目标、功能及实现可行性,最后介绍了正在建设中的北京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网络信息系统。

关键词 信息网络 图书馆自动化 信息系统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Library InformationNetwork

Shen Fucheng and Shen Ying

(Library of Academia Sinica)

Abstract In this article, firstly the development oflibrary information system has been briefly concluded, andthen the goals,the

functions

and

the

implementationpossibilities of the

library

information

network

arediscussed,lastly,the Beijing Zhongguancun Zone BibliographyDocumentation Network Information

System

( BZZBDNIS ) isintroduced.

1 引言

90年代世界正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已成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信息产业将是本世纪初各国发展现代化经济所必须发展的先导性产业之一。而且信息技术作为信息产业发展的“推进器”和经济发展的“倍增器”,其自身发展可谓日新月异,已经或正在引起社会各方面发生深刻的变革。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地区级、国家级和国际间的信息网络的形成和完善,推动着信息产业的发展,推动着社会走向信息化。毫无疑问,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传统图书情报业迎接挑战,摆脱困境,走向大发展提供了历史性机会。

作者认为,在中国,作为文献信息的存储、加工处理、传递、服务中心的图书馆,目前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社会迅速增长的对信息及信息服务的要求与落后的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服务技术之间的矛盾。解决矛盾的根本出路在于抓住机遇,更新观念,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图书情报行业,挖掘信息资源,开发信息产品,建设信息网络,发展我国的信息服务业。

2 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的回顾

中国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发展,伴随着信息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十多个春秋。大约在7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高校图书馆就首先进行了起步试验,如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NDTS系统和原武汉大学图书馆学系研制的“图书流通系统”,它们都是在1983年底以前完成的。随后,各文献情报机构着手研究和开发图书馆单项业务计算机管理系统,如流通系统,编目系统,期刊管理系统等,同时建立各种类型各种范围内的联合目录以及各种学科各种层次的文献数据库系统, 这些系统一般采用一台或多台微机, 软件大多采用XBASE(包括dBASEⅡ、dBASEⅢ、Foxbase、FoxbasePlus 等)数据库系统。大约到80年代中期,这些系统相继投入使用,从而初步开创了我国的图书馆计算机信息处理局面。与此同时,部分高校图书馆和各个较大的文献情报机构开始着手研制开发各自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以期实现图书馆各项业务工作的自动化。这些系统中的大部分采用微机局域网络结构,如深圳大学图书馆;有的采用大中小型机构,如广东省中山图书馆;也有的则采用微机多用户结构,如深圳市图书馆等。据统计,截止1992年6月,这类集成系统已达22个之多,使用单位达122家〔1〕。 这些各具特色的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的相继投入使用,表明我国文献情报机构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应用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初步改变了落后的面貌。此外,它们还具有以下几方面的重要意义:

(1)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文献信息系统的总体分析、 设计和数据生产控制等方面的现代化管理人才,为图书馆计算机网络应用打下了基础;

(2)不同程度地提高了文献情报系统对文献情报的收集、整理、 加工、服务与管理的现代化水平,实现了业务工作的自动化;

(3)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文献资源和数据共享, 做到文献一次加工,多次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和劳动效率;

(4 )各图书情报部门的决策领导已经清楚地认识到: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进行现代化管理和服务是由传统图书情报业向现代信息服务业转变的必由之路,从而为顺利地推进图书馆计算机信息网络的建设创造了条件。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在各单位竞相研制自己的自动化集成系统的背后,也暴露出存在的一些问题,如低水平重复造成的人、财、物的浪费;数据的规范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等。

3 图书馆信息网络

进入90年代以后,“信息高速公路”热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全球。信息已成为当今社会继材料、能源之后的第三大资源。信息跟能源、交通一样,成为支撑社会发展的三大支柱。中国要在国际竞争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加速研究发展中国的“信息高速公路”。所谓“信息高速公路”,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它的基本组成包括:(1)通信网。 即能和各种公用网和专用网互操作的具有公共技术标准的能传递包括文本、声音、图像和电视信息的互连网络。(2)计算机。 即常驻在通信网上的用以提供智能交换和增强网络服务的高性能计算机。(3)信息。 即用声、文、图等各种形式表示的电子图书馆(也称数字图书馆)以及各种公用和专用数据库。(4)人。生成信息、开发应用和服务、 建设基础设施以及培训教育都需要人。因此提高人们的素质,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普及电子信息文化,成为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

那么作为主要承担文献情报信息服务功能的图书馆,应该怎样适应信息化社会的要求,摆脱困境,迈向21世纪?作者认为,首先,信息化社会的信息服务,已不是传统的服务模式所能满足的,图书馆应该成为“信息高速公路”上的“加油站”,信息化社会中的“信息仓库”,能为社会提供多方位、多层次、多门类、多功能的信息服务。其次,图书馆必须向开放性图书馆转化,真正地打开自己的大门,面向社会,广泛的联系服务对象,将信息服务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努力使自己成为信息化社会信息服务业的主角。再次,图书馆必须共享信息资源,共同开发信息产品,共同走向信息服务市场。因为长期以来,由于管理体制及其它方面的原因,没有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面向社会提供广泛服务给予足够重视,结果造成信息资源的严重浪费。还有,在目前国家财政仍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图书馆间必须联合起来,统一立项,统一争取国家投资,统筹规划,合力攻关;努力形成信息资源的合理布局,形成规模,培育和建设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的信息服务业。

要实现上述目标,就必须完善信息服务基础设施,下大力气抓好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加强信息采集和处理,努力提高信息质量;对已有信息资源进行深加工,形成信息产品,广泛开展信息服务,从而形成规模,向信息产业化发展。

图书馆信息网络作为整个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的目标是促进和加强图书馆间的协调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快速有效地提供各种层次和各种需求的信息服务;促进图书馆信息服务的社会化。也就是说,图书馆信息网络应提供三个层次的信息服务,即它应该面向业务,面向读者,面向市场。所谓面向业务,就是要建立各类书目系统,包括国家书目,馆藏目录,联合目录,专题书目,特殊文献目录,期刊报纸目录等,实现图书馆间的联合编目、馆际互借、采购协调等各项业务工作自动化。所谓面向读者,就是要建立各种联机信息检索系统,方便、快速、有效地为读者和用户提供包括各学科各专题文献索引、引文索引、二次文献等各种信息的检索查询,以及电子全文文献和多媒体文献信息的收藏和网上服务。所谓面向市场,就是要根据市场的需求,挖掘信息资源,对其进行整理、加工,并通过信息网络为社会提供全方位、高质量的信息服务。

现阶段,建设图书馆信息网络,不仅是图书馆事业发展所必需的,而且是可行的。首先,图书馆信息系统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经走过了从单项系统到多项系统,从多项系统到集成系统,从单机系统到局域网系统的发展阶段。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已经认识到,图书馆信息系统必须向更高层次发展,向网络化、电子化方向发展,从而在信息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上,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有所突破。其次,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就网络技术本身而言,光纤网络技术、局域网技术、以太网转换技术、卫星通信技术等都已相当成熟,带宽ISDN综合服务数字网技术、ATM 异步传输技术已从实验走向实用;就网络应用开发技术而言,数据库技术、客户机/服务器技术等已被越来越多的系统开发人员所掌握,网络应用系统开发工具也正逐步完善。再次,在我国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目前地区性、 全国性的计算机数据网和网络平台已经或正在建成, 如作为中国Internet骨干网的CHNANET,具有CHINADDN、CHINAPAC 等灵活接入方式,而且还具有遍布全国各城市的接入点;国家教委正在主持建设中国教育科研网(CERNET),连接“211”工程所有院校; 中科院正组织实施“百所联网”工程等等。还有,在网络应用开发上,经过十多年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研制和开发,积累了大量信息系统开发经验,培养了一批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专业人才,拥有了一支从事信息服务工作的技术力量。此外,各类文献数据库的建设和服务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如北京图书馆的中文图书机读目录,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中、西、日、俄文期刊联合目录,中国科学院科学文献数据库等,这都为图书馆信息网络的建设打下了基础。

当然,建设图书馆信息网络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要解决政策和管理上的许多困难和问题,认真吸取国内外在图书馆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的经验教训,避免各自为政,低水平重复工作;加强文献信息网络系统建设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特别是文献信息网络以及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模式和发展规律的研究;加强全员信息技术培训,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从业人员整体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并将其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参照遵循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检索以及网络应用规范等方面的国际标准;注意借鉴发达国家已有的信息技术和资源,特别是要充分利用Internet互连网上有关电子图书馆的研究成果和开发经验,让我国的图书馆信息网络建设的研究开发不仅能以较高的水准进行,而且能做到与国际接轨。

4 北京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

随着中关村地区科研与教育示范网NCFC网络的建成和开通实用,从1992年起,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启动了“中科院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系统”项目,随后又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图书馆联合争取了“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国家自然基金项目,正如NCFC网络是一个地区实用、全国示范的网络项目一样,这两个课题的目标也应是地区实用,全国示范〔2〕。

“中科院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系统”项目,自1993年8月起, 相继开通了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的流通、编目、查询等业务子系统和基于NCFC网络的读者公共查询系统。读者公共查询系统不仅可查询公共书目系统和期刊联合目录系统,而且可进行网上预约和网上续借。目前,几乎任何用户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和途径查询和检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公共书目查询系统。其中,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目录厅以及院属京区的十多个研究所的情报室采用的是完全客户机/服务器方式;NCFC网以及Internet网上的其他用户采用的是Telnet远程登录方式;非网络用户则可采用电话线和专线的终端登录方式。计算机统计结果表明,目前,书目数据库中共有中西文数据15万余条,预计每年的数据增长量为2万条左右;每月的数据库检索次数为6至8万次。在网络上, 平均每天有300至400个读者通过计算机网络查询中科院文献情报中心的公共书目系统。随着NCFC网络的扩展和用户数的增加,数据库的利用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中关村地区书目文献信息共享系统”项目先后两次通过了由国家自然基金委员会和NCFC网管中心联合组织的年度检查,检查组对项目进展以及在该项目中采用的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实现技术表示满意,对演示系统表现出浓厚兴趣,并希望能够加快实用化进程,主要是统一界面的公共查询和联机编目系统的尽快实用。

目前,这两个网络项目都还在进行之中,还有一些规范、协议和标准需要讨论和确定,一些系统功能还未实现或尚未投入实用,数据库的数量还需不断增长,联机编目数据库数据质量控制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实现。同时,还涉及到行政、管理以及产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因此,对它们的最后评价还为时尚早。但可以肯定,它们是NCFC网络的资源子网建设的重要组成;还有系统所采用的具有90年代先进水平的分布式客户机/服务器信息处理技术,以及在促进有关国际标准和协议的应用和多馆联合作业模式的形成等多方面都会对我国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产生一定的影响。

5 结束语

中国图书馆信息系统的研究和开发,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已得到很大发展,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就。但跟信息技术的发展相比,跟信息服务业的需求相比,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速度相比,仍相对滞后。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各文献情报机构必须联合起来,共同发展图书馆信息网络,加强对信息技术的研究以及对信息资源和信息产品的开发,逐渐形成地区级、国家级、国际级的图书馆信息网络,从而使得文献情报机构在信息服务范围、服务层次、服务质量上都有一个质的飞跃。

标签:;  ;  ;  ;  ;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建设研究_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