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危重新生儿血液血小板参数的研究论文_王江涛张璋熊红

王江涛张璋熊红

郑州儿童医院河南郑州475003

【关键词】危重新生儿;感染;血小板减少

【中图分类号】R3311+4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8999(2013)08-0250-02

新生儿感染是NICU最常见的高危因素,是危及患儿生命的重要原因[1];严重的感染常使患儿的骨髓造血功能受到抑制,使患儿血小板受损。据统计,约31%的重症感染的新生儿合并有血小板减少[2],能及时发现感染存在,尤为重要;但由于新生儿疾病的非特异性,临床不易判定感染存在;近年来,血小板在感染和免疫中的作用逐渐被认识,血小板参数的变化对非造血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和病情判断成为一个新的敏感指标。我们希望通过体内血小板数目、大型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等参数,来判读重症新生儿体内感染的情况以指导临床工作,本文对近年来我科因感染引起血小板减少的危重新生儿进行血小板参数的分析,来判断体内感染的情况,以期发现是否能存在联系,现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对象和方法

111临床资料:对我院自2012年01月~2013年01月住院的危重新生儿,通过全血细胞计数,血小板值低于100×109/L临床确诊为血小板减少的患儿[3],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实验室检查确诊是感染原因引起的危重新生儿纳入观察标准[4],其中:血常规检查白细胞增高大于200×109或者低于40×109,杆状核比率增高大于20%,细菌内毒素增高,PCT增高、血培养阳性符合感染引起的患者。其中患儿共35例,男18例,女17例;胎龄32~36周;体重1130~3800g,所有的患儿排除早产儿,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新生儿窒息、体内血小板抗体阳性、药物、免疫因素引起的血小板减少患儿,其中有血小板输注者也剔除观察组。

12方法:患者确诊,纳入观察组后,首先使用对骨髓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抗感染;加强支持治疗;在治疗前,治疗中(治疗第4d)、治疗后(10d)抽取新生儿静脉血2ml,EDTA-K抗凝专用血常规管,严格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行应用奥林巴斯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和染色行血小板计数、大型血小板比率、血小板分布宽度检查,进行比较。在治疗第4d(治疗中)、第7d(治疗后)行血细胞的检查,并进行统计比较。

13统计分析:采用SPSS125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χ±s表示,采用组间分析进行比较,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见表一:

治疗前,中、后,患儿血小板数目、血小板分布宽度,两组比较P<001,存在差异,血小板分布宽度,差异明显P<001

3讨论

新生儿感染是造成新生儿发病率和死亡率增高的主要原因,但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缺乏特异性;重症新生儿感染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化脓性脑膜炎等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病情发展迅速,易丧失抢救时机,严重制约了临床诊疗工作。近年来,新生儿科医生在寻找各种方法,希望找到感染的依据,从最初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到后来的降钙素原、细胞因子IL﹣6、IL﹣8及CD64测定[5],都逐渐应用于实际工作之中。但在基层医院,这些方法存在价格贵,操作不方便,采血量大,患儿家长不容易接受特点,临床应用受到了制约,所以,需要一种简便的方法能判断是否有感染存在以及感染控制的标准。

血小板来源于体内的巨核细胞,由骨髓的造血干细胞分化发展来的,巨核系祖细胞进一步分化为8~32倍体的巨核细胞时,胞质开始分化,内膜系统逐渐完备。最后有一种膜性物质把巨核细胞的胞质分隔成许多小区。当每个小区被完全隔开时即成为血小板,一个个血小板通过静脉窦窦壁内皮间的空隙从巨核细胞脱落,进入血流,其中体积较大的血小板,成为;血小板参数临床中常包括血小板计数、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大型血小板比率等;血小板平均体积是血液分析仪测定后求出的血小板平均体积,代表了单个血小板的体积,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PDW)是血液分析仪测定后求出的血小板体积的变异度,表示血小板大小的离散度,大型血小板比率,反映新生的血小板数目,这个值高,新生的的血小板就多。重症感染时,新生儿血小板较成人更易受到影响[5],新生儿在受到感染侵袭后,在机体进行非特异性防御的同时,使机体微环境受到了损害,血小板释放的减少,在感染发生时候,多有TPO的增加[6],一方面是血循环中TPo增加,另一方面是外周血小板减少,到底是血小板生成减少,还是消耗增加,目前尚未了解,但无疑,在感染发生时,巨核系统容易受到攻击,造成外周血循环中血小板数目下降,因此,目前普遍认为,血小板不仅仅有止血的功能,同样存在着免疫功能。我们从观察组的资料也可看出,在治疗前期,外周血小板水平下降,大型血小板比率降低,而血小板分布宽度下降,随着感染的控制,治疗的进行,血小板数目明显上升,大型血小板的数值上升,血小板分布宽度增加,说明抑制骨髓制造血小板的危害因素在移除,因此,在NICU中,血小板数目、大型血小板比率可作为感染判断的一个简易指标,一旦患儿出现血小板下降,在排除免疫因素外,首先应考虑感染的存在,并及时行血小板、大性血小板比率了解感染的控制情况,这些方法简便、经济,适合基层医院使用。

参考文献

[1]郭薇薇,孙建华.NICU医院感染高危因素及防治策略的新进展[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8,10(04):557561

[2]翟晓文,吴玥.败血症和血小板减少[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15):962964

[3]邵肖梅,叶鸿瑁,邱小汕,等.实用新生儿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11:634

[4]于加林.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和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02):100102

[5]姚明珠,郭佳林,胡勇.血小板动态监测在新生儿败血症中的临床价值,中国新生儿科杂志[J].2009(3):305306

[6]Colarizi P,Fiorucci P,Caradonna A,Ficuccilli Fetl,Circulating thrombopoietin levels in neonates with infection Acta Paediatr,1999(3):332337

论文作者:王江涛张璋熊红

论文发表刊物:《中医学报》2013年8月第28卷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3-21

标签:;  ;  ;  ;  ;  ;  ;  ;  

血小板减少危重新生儿血液血小板参数的研究论文_王江涛张璋熊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