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教师培训研究——以四川省“9+3”教育教师培训为例论文_李奕

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教师培训研究——以四川省“9+3”教育教师培训为例论文_李奕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8)

摘要:多元文化思潮在20世纪50年代的英美国家首先兴起,并迅速和学校教育改革运动相结合而形成多元文化教育思想。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学校教育对多元文化教师的需求日益增加,但在现实中还存在诸多问题。本研究对我国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现状进行研究,从教师培训课程的角度提出其面临的现实困境。

关键词:多元文化 教师培训 “9+3”教育

一、我国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一)我国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的必要性

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已经成为世界多民族国家发展教育事业和维护社会稳定的一种重要的策略。美国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实施“多元文化教师教育项目”(Multicultural Teacher Education),这一项目旨在增进教师“对文化多样性的历史洞察”,从对少数民族的生活方式的理解出发探寻学校教育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在教学中尊重和利用文化的多元性,了解和消除教师个人的文化偏见,促进不同民族或种族之间建设性的交流。相对来说,我国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和培训就显得不足。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纷繁复杂而又各领风骚的亚文化共同组成了中华文明。基于国情的现实考虑,我国教育必须要充分考虑到不同的文化背景给学生带来的影响,积极实施“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指导下的多元文化教育。而多元文化教师的培训是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关键,因此,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多元文化教师队伍就成为我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的关键。

首先,培育多元文化教师,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我国社会协调稳定发展的需要。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平等和团结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而学校教师作为多元文化教育的重要媒介,是宣传我国民族政策的重要阵地,是保证各民族之间文化的平等和交流的重要环节,能够促进各民族学生的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其次,培育多元文化教师也是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提高民族人口素质的需要。由于历史和现实多方面的原因,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事业发展相对落后。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长期以来高度一致的教育不符合民族地区的实际。事实证明,唯有符合地方和民族文化特点要求的教育才能最大程度的提高教育效益,才能促进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提高民族地区的文化素养。再次,培育多元文化教师是促进教育公平的必由之路。少数民族学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影响,在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容易面临“文化鸿沟”的问题。而多元文化教师具备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理念,拥有一定的多元文化教育知识和能力,就可以依据民族学生的文化和心理特点,采取适当的教学方法来促进其在学业上取得成功,更加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

(二)我国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的紧迫性

民族地区的教育急需大量高质量的多元文化教师,但是,民族地区的师范教育仍然还是遵循传统的培养模式,无论是在师范生的培养目标还是课程设置,都没有体现多元文化教育的要求。例如民族地区的师范教育仍然缺乏多元文化的视野,不能将多元文化理念贯穿到师范生的培养过程中,导致很多师范生对民族地区学生缺乏应有的尊重、理解和关怀,甚至存在着文化漠视和文化偏见。此外,教师教育也存在类似的情况。有研究者指出“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形式上虽是一种以教学为导向的涉及,但其内容缺乏对多元文化的关怀与尊重。培养出来的学生多是缺乏多元文化眼光、漠视不同文化群体、难以适应多元文化发展的教师。”因此在职前教师多元文化素质培养不足的情况下,在职期间的培训就显得更加重要了。

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中的少数民族骨干人才培养计划,旨在为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队伍,这项工程对民族地区的教育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但是骨干人才的培养却不能代替多元文化教师的培养,一方面,这些骨干人才大多数并不具备多元文化要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难以发挥多元文化教师所发挥的功能;另一方面,培养一支高质量的多元文化师资队伍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文化事业,需要从理论到实践一整套的复杂构建,需要彻底改变教师陈旧落后的教育观念,需要更多政策和各种辅助资源的支持。

从民族地区的教师视角分析,相当一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多元文化教育对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意义。有教师认为有效地多元文化培训可以在短时间内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起到一些启迪和引领的作用,对解决日常中出现的教育问题有极大地帮助。同时他们也非常渴望得到相应的有价值的培训,而对流于形式的教师培训并不感兴趣。因此。民族地区教师多元文化素养已经成为制约教育发展的瓶颈,在民族地区进行优质的多元文化教师培训势在必行。

二、对多元文化教师培训制度的反思

(一)对传统教师培训的反思

1.传统教师培训的设计:缺乏多元文化观念

传统教师培训大多停留在“技”的层面,而忽视了“道”的层面。也就是说传统教师培训侧重于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策略和方法的培训,对这些方法背后的理论和价值涉及较少。特别是针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目的主要是通过某种形式的培训提高其教学技能,例如如何更好的讲授教材中特定的课程,如何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如何创设一定的氛围和环境帮助学生理解教材等。总的来说,仍然在基本的观念上将教师视为教学的工具,试图探讨的是教师怎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工具性作用。这在理念上已经存在了诸多问题,最突出的就是这种培训缺乏多元文化理论和观念作指导,在落后的理念下指导的教师培训从一开始就注定与多元文化教育的格格不入。

2.传统教师培训的实施:缺乏多元文化课程

诚如上文所述,我国教师教育的课程是一种以改进教学为主要目的的。在整个教师教育或者教师培训的课程中,缺乏与跨文化教育或者多元文化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也没有多元文化理念和观点的渗透,因此教师经过培训后仍然缺乏多元文化教师应有的知识、观点和教育教学策略,在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下仍然根据自身的直觉和经验处理日常工作中出现的问题,这就失去了对教师进行多元文化教育和跨文化教育的良好契机。因此,在教师培训中,要着重探索出一套适合本地区的多元文化培训的课程,并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和完善,只有多元文化教师的培训课程真正起到应用的作用,多元文化的理念才能像阳光一样洒向教育的各个角落,让亚文化群体和所有学生沐浴多元文化教育的温暖。

3.传统教师培训的结果:缺乏多元文化教学能力

知行合一是基本的教育原则。当教师具备一定的多元文化知识和观念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如何利用教学策略改进教育教学实践。 也可以说,只是头脑中空有一些理论是不行的,理论的生命力体现在对实践的改进上,因此,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妥善运用多元文化教学策略才是最为重要的。

在多元文化教育环境下的教师,时时刻刻处在跨文化的环境中,面对同一教师中的不同族群文化背景的学生,教师必然要努力为班级营造一个和谐的多元的生活学习环境,公平对待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语言和不同性别的学生。这就对教师的实践智慧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要求教师由一个单文化向度的教师转化成一个多文化向度的教师,文化视角的转换并不容易,也不仅仅是简单地教师培训能够做到的,需要教师自身长期的实践和反省。只有教师真正知道如何采用多元文化教学策略并付诸实践,学生才能克服文化的断裂和不适问题,提高学习动机,更容易取得较好的学习成绩。所以说,传统的教师培训需要加以改变,必须考虑如何让教师掌握多元文化教学策略,这对改进多元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作用。

4.传统教师培训的因素:缺乏高素质的跨文化双语教师

语言是重要的文化载体,同时语言本身也是民族文化中最重要的因素,可以说只有懂得了一个民族的语言,才能真正懂得一个民族的文化。而我国的民族地区的教育长期以来基本是以双语为基础的,例如藏语、蒙语等在民族地区的校园内是使用频率很高,同时兼有汉语的学习和使用。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情境下,语言的培训应该是教师培训中很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传统的教师培训中,几乎不涉及民族语言的培训,寄希望于民族地区的学生能够用汉语来当做学习生活中的常用语言,这种被动的情况必须加以调整。实际上,对民族语言的掌握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甚至许多民族的语言正在慢慢消亡。今后的多元文化教师培训应该着力突破这一评价,让更多的教师掌握特定民族地区的语言。

对于我国多元文化教师的培训问题,相关学者已经予以一定的关注,这些学者对跨文化地区的教师培训进行了一些研究。但是,现有的研究还是略显薄弱,从理论到实践还缺乏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办法,因此,需要更多地研究者来关注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师的培育问题,在实践中借鉴西方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的做法并探索和整合出适合我国本土情况的培训模式,只有这样,我国的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才能取得更好的成果,为促进多元文化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对我国传统课程的批判性反思

多元文化教育的推进需要改进学校课程,因为只有课程围绕多元文化而展开,教师才能更加有效地塑造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和素养。为此,首先要审视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育中课程的要素和倾向,发现其中的问题;其次,要借鉴国内外多元文化课程成功的经验,更好地开发和建构本土多元文化课程。

1.传统课程主流文化色彩过于浓厚

传统课程是以主流族群的历史、文化、经验作为基本立足点而建构的课程,很难兼顾其它地域、民族或宗教族群的立场和要求。这虽然在某种程度上有利于民族之间的同化,但是在多元文化视角下,这种传统课程遭到原来越多的批评。首先,对于主流族群而言存在一定的负面效应。在传统课程体系下学习的学生,对自己族群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很难接触到到国家其他族群的历史文化的价值,这就割断了学生从其他民族历史文化中学习的机会,同时容易形成盲目的文化优越感,甚至形成文化偏见,出现认为只有自己族群的文化才是有价值的,其他民族是腐朽的落后的等文化刻板印象。我国传统文史类课程极易出现类似的问题。例如中国历史主要是以汉族和中原地区为中心构建的,难免出现“蛮”、“夷”、“狄”、“戎”等字眼,难免会出现汉族中央王朝如何与边疆少数民族作战等史实。这些都不知不觉的让汉族学生形成某种历史优越感。其次,对于主流族群以外的学生的负面效应。由于主流课程未反映亚文化族群的历史文化,造成这些学生文化心理上的疏离感和自卑感,形成学生群体文化和学校文化之的断层和冲突。例如语文课程中的古文经典篇目几乎都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的,而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中儒家思想空气稀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种缺乏本土生活气息和哲学气息的课程让这些族群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索然,学习动机下降,在学习过程中迷失了自身的文化根基,造成文化心理的矛盾和冲突。

2.传统课程中存在对亚文化族群的文化偏见

文化偏见是很难察觉的一种文化歧视,学生有时很难直接指出它们的存在,甚至课程的开发者都没有意识到它的存在。然而当我们用批判的多元文化视角审视学校课程,会发现文化偏见就像幽灵一般在教材中时隐时现。当我们足够严谨和细致,就会发现这些偏见的蛛丝马迹。例如,课程中根本没有涉及到一些亚文化族群的历史和文化,给学生的感觉就是这些族群没有任何的历史贡献、甚至到了可以直接忽略的地步;如课程的价值导向有时过于单一,用农耕文化的先进否定游牧文化,或者又用西方文明否定中华文明等;再如教材中对一些有争议问题的处理过于隐晦,常常会出现对历史和当代生活经验简单地描述和解释等。这些有意无意的文化偏见会极大地影响到学生的历史观和价值观。因为即使学生说不出来这些偏见的具体表现,但是他们却可以敏锐的把握到课程背后的文化取向。特别是亚文化群体学生,在缺乏主流文化的基础经验的情况下,越发对课程产生疏离感。

(三)当前多元文化教师培训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多元文化课程数量有限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理应具有相当数量的多元文化的课程,可实际上高等院校专门的多元文化课程或多元文化教育方面的课程并不多见。而在教师教育体系中,有关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的课程也所见不多,包括职前和职中的一些师资培训课程同样也很少开设多元文化教育知能的课程。以新疆为例,新疆教师职前培养课程基本与国家其他省份相同,只是比其他地区多开设了《民族问题概论》和《新疆地方史》两门课程。而这两门课程更倾向于意识形态领域,注重对教师政治思想观念的培养,较少从多元文化教师的视角考虑如何将这些观念落实到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在职培训的课程情况与此也有些类似。因此,数量有限的多元文化课程面对紧迫的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教师教育显得过于单薄。

2.多元文化课程质量不足

从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路程,但是民族地区的学校基本上仍然使用全国统一的教材,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优质教材少之又少。我国现行的教师教育课程基本上是以传统的汉文化为中心而构建的,集中体现了汉族长期以来的历史、文化、地理、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这种对主流文化的偏向忽视了其他民族的感情和意愿,形成了课程文化上的霸权主义。同样在教师培训课程也存在类似的问题,民族地区的教师培训也往往照搬了国家其他地区的做法,在多元文化教师培训课程的计划和设置上缺乏地方文化特点。教师没有在培训中形成多元文化教育要求的文化平等和理解的信念,也没有习得历史、地理、宗教、文艺、风俗等特点鲜明本土文化,造成教师培训积极性不高,使教师培训沦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这也负面影响了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的改革进步,更不利于民族地区长远的经济社会发展。因此,在多元文化教育日趋繁盛的背景下,我们要着力于把多元文化理念和民族地区的教师教育课程相结合,构建出富有生机活力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教师培训体系,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我国多元文化教育和多元文化课程研究的深入发展,同时也有利于深化民族地区的教育改革,以便更加理性地迎接当前多元文化潮流的挑战。

三、四川省“9+3”教育教师培训的经验和启示

四川省“9+3”免费教育计划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对参加计划学校教师的培训,总结和反思五年来教师培训的经验做法,对其中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对有效地实践进行理论的挖掘和反思,希望对以后的多元文化教师培训起到一定的借鉴意义,更好的推进我国的多元文化教育进程。

第一,保障培训经费,健全培训制度。为了解决教师培训的经费问题,在继续积极争取中央和省财政支持的同时,积极整合各种资源,广开资金筹措渠道,形成相对完善的“9+3”免费教育计划经费保障机制。可以说建立以公共财政为支撑的经费保障体系,确保稳定足额的经费投入,是实施藏区“9+3”计划的根本条件,也是“9+3”教育教师培训顺利开展的根本条件。其次,多元文化教师培训应该具有一套健全的制度。四川省教育厅出台的《关于大小凉山彝区“9+3”免费教育计划驻校干部教师选派工作的实施意见》规定“9+3”教育计划的驻校干部和教师“由派出市(州)教育局、市(州)人才办统一组织,包括上岗培训和提高培训。上岗培训主要包括“9+3”免费教育计划相关政策和措施,驻校工作职责和工作要求,以及教育学、心理学、安全和卫生保健常识等。提高培训在进驻学校后结合业务工作来开展,每学期至少安排一次。驻校干部教师参加培训情况和出勤情况纳入年度考核”,这就以条文的形式确保了教师培训和考核制度的进行。其他统一的各种教师培训也都由省教育厅主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这种联合举办的形式既能保证教师培训的参与度,同时也有利于保证教师培训的质量。

第二,创新培训策略,丰富培训形式。四川省“9+3”教育教师培训突破了以往培训中“重知轻能”的局限,不断创新培训策略,丰富培训的形式。归纳其采取的培训形式,主要有一下几种:省教育厅主办、省教育科学研究所承办的统一培训。针对所有涉及“9+3”免费职业教育的学校的驻校干部、骨干教师和班主任等。这样的统一培训规模较大,组织充分,培训课程设计兼具普遍性和针对性,聘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有较好的理论和实践经验,能够最大程度的影响与会学校整体的工作方向和工作重点,对完善教师的跨文化教育理念起到重要的作用。例如驻校干部和教师培训会、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培训会等,这些统一培训保障了各学校能够稳步推进学校的各项工作,起到了培训的基础作用。

针对重点问题定期举行专题教师培训会。多元文化教育中学校和教师会面临方方面面的问题,一般的教师培训会议通常会涵盖几个议题,以求提高教师培训的效率。但是,面对一些比较重大的问题,需要以专题会议的形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重视校本研究,促进教师培训由外向内的转变。重视多元文化教师的校本研究,首先基于这样一种理念,就是重视教师的自我发现和反省。多元文化教师的培训通常是由外而内的吸收,而教师的生成更大意义上是由内向外的生成,因此,教师培训必须对此引起重视,鼓励教师自主的发现教育教学问题,并通过合适的方式探究解决问题,最终形成有价值的经验。重视田野调查,把培训放在真实的跨文化环境中。在多元文化教师培训课程中开设人类学、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课程等有助于发展教师的多元文化理念。但是“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应该增加教育实习的机会,提供机会让更多的教师到民族地区去调研和学习,只有带着发现的眼睛和思考的大脑在异文化氛围细细观察和体味,才能真正从内心深处感觉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真正树立起尊重文化理解文化的多元文化观念。四川省“9+3”教育十分提倡干部和教师的田野调查,很多会议的议题都是经过长期在民族地区调研的结果,很多课题也将视角延伸到了民族地区,很多干部和教师都主动创造条件去民族地区感受浓厚的文化氛围。因此,教师培训应该注重田野调查,为教师提供接触和体验不同文化的机会。

第三,利用本土优势,打造教师团队。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内陆大省,是全国第二大藏区,最大的彝族聚居区和唯一的羌族聚居区。同时四川省也拥有大批的民族文化研究专家和学者,这成为多元文化教师培训天然的资源。地方民族院校和研究所在民族理论、民族语言、历史研究方面具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省内各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和培训方面也有相当的优势,这些高等院校和研究所为“9+3”教师培训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很多统一召开的教师培训会都聘请了各个高校和研究所优秀的专家学者来进行专题讲座或辅导,很多田野调查也由这些专家学者作为主力军,很多征文、竞赛都由这些专家学者组成评委团。因此,多元文化师资培训要注意整合利用这些优质的智力资源,可以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其纳入到多元文化教师培训制度中来。例如抽调或聘请相关学者组成多元文化教师培训专家团队,负责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的事宜,并且着力打造和构建系统的、完整的多元文化师资培训课程,通过集中化、专业化的多元文化教师培训,相信更多的普通教师将从中获益,从而更好地促进各学校多元文化教育的进行。

第四,设置多元文化课程,提高教育教学能力。师资培养的课程一般包括基础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和学科教学课程等,很多教师培训都集中在如何更好地出传授知识,提高学生分数上。这些教师培训很少有关于人类学或多元文化方面的课程,忽视了培养教师多元文化教育的挂念和与之相关的教育教学能力。这样的师资培训显然不能我国当前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四川省“9+3”教育教师培训十分重视教师多元文化教育能力的培养,一方面,强调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文化的了解。在教师培训课程中增加人类学、文化学、少数民族生活习俗等课程,帮助教师更多的了解到少数民族的文化样态,发展教师的多元文化性,促进教师尊重和理解文化差异,接纳和欣赏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另一方面强调具体教育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运用,教师培训不是单纯的专家讲座,很多教师培训中都有教师经验交流和讨论,例如在四川省“9+3”教师教育教学能力培训会议上有来自五个不同学校的教师进行自己的经验交流,通过这样的交流,用真实可感的案例让教师们发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点,提高自身的文化敏感性,并且习得利用不同文化背景学生的文化特点和认知特点进行教育教学的能力。这样,才能“知行并重,知行合一”,让理论走下神坛,走进丰富多彩的教育实践中去。

多元文化教师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需要充分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实践中智慧的运用。顶层设计主要表现在培训制度的设计上,教师培训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就能够做好的事情,需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联动,建立财力和人力的投入保障机制、教师培训的运行、考核制度设计等;而在实践层面上,也要充分调动所有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构建和开发多元文化教师培训课程,采用统一培训和多种灵活的培训方式。

参考文献

[1]周承琼.对“9+3”学校教师多元文化教育基本专业素养的认识[J].教育科学论坛,2018(Z1):109-112.

[2]薛正斌.我国民族地区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能力标准建构[J].教育科学研究,2017(11):79-83.

[3]朱立明.论多元文化教育视野下教师思维的转变[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36(31):40-43.

[4]王海莹,谭菲.多元文化视域中的教师培训路径[J].中国民族教育,2010(05):16-18.

[5]葛琛.多元文化教育中的教师:民族文化传承的主导[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07:36-38.

[6]李纯.教师专业发展的多元文化意蕴[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3:41-45.

[7]詹姆斯·林奇著,政杰主译.多元文化课程[M].台北:台北师大书苑,1996:2

[8]孟凡丽,于海波.国外多元文化背景下教师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及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08,(2):40—44

作者简介:李奕(1992年—),女,四川泸州人,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教育学原理、中外教育制度。

论文作者:李奕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7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16

标签:;  ;  ;  ;  ;  ;  ;  ;  

基于多元文化视角的教师培训研究——以四川省“9+3”教育教师培训为例论文_李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