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想国》中试析柏拉图的正义观论文

从《理想国》中试析柏拉图的正义观论文

从《理想国》中试析柏拉图的正义观

刘思瑞

西安工业大学,陕西 西安 710021

摘 要 :柏拉图是世界上第一个系统化论证正义的哲学家,而最能体现正义思想的就是成于其壮年时期的《理想国》,它的副标题是“论正义”。因此要研究正义问题,就必须要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开始。从《理想国》中重新认识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于人们良好品格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理想国;正义观;和谐社会

柏拉图(约公元前427年—前347年),西方文化中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当他年少时,雅典与斯巴达这两个城邦之间正经历着伯罗奔尼撒战争,结果雅典惨败,随之整个希腊城邦制度也受到影响,从此雅典便逐步走向衰落。当时的柏拉图十分仿徨经再三思量决定出国游历,于40岁回国著书立说,以继承苏格拉底哲学研究大业为己任,前后共写出了25篇对话集。其中《理想国》是他批判和反思当时社会现状后写的一部著作,影响最为深远。正义的思想贯穿于《理想国》的始终,可以说《理想国》就是西方文化中第一部系统的“正义论”。《理想国》中的主要人物是苏格拉底,柏拉图借苏格拉底与他人讨论来表达了自己的哲学立场,体现了自己的正义理念。从《理想国》中重新认识柏拉图的正义观,在当下对于人们良好品格的形成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一、对流行的正义观的批判

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并没有直接阐述自己的正义理念,而是先借苏格拉底之口批判了当时几种流行的正义观。

(一)正义不是实话实说,有债必还

在参加完比雷埃佛斯港的女神献祭活动后,苏格拉底与刻法洛斯就正义的定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刻法洛斯说出了自己对正义的见解。他说:“正义就是言行诚实和把我们受委托的任何东西归还原主。”[1]。柏拉图认为这不是对正义的准确定义,他所说的实话实说、有债必还只不过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种行为。柏拉图发现如果把正义理解为实话实说,有债必还,就会有“人们的某种做法有时是正义的,有时是不正义的”的后果。[1]譬如说,一个朋友借给我们一件武器,后来他疯了,接着他找你想要回这件武器,如果我们还给了他,那反倒成不对的、不正义的做法。”[1]所以说,这种对正义的定义是不具有普遍意义的,最多也只能看做是人们日常交往中的一种准则,而不是正义的准确定义。

(二)正义不是以善对友,以恶报敌

玻勒马霍斯在与苏格拉底的交谈中,提出“正义就是帮助朋友和加害敌人”[1]。在苏格拉底的追问下,他说在《荷马史诗》中,可以找到很多支撑他论点的例子,比如最能给予朋友善又给予敌人恶的典型是医生救助病人、舵手保护同船人的安全。最能损敌益友的典型是在战争中与友人联手功敌的时候。柏拉图立即反击了他的观点:一是如果按照玻勒马霍斯的想法,那么正义便会在无人生病或者人们不航海、不打仗的时毫无用处。再者,我们无法真正辨别一个人是敌是友。“对于那些不识好歹的人来说,伤害他们的朋友,帮助他们的敌人反而是正义的—因为他们的若干朋友是坏人,若干敌人是好人。[2]”“医生能为我们消除疾病,也会暗中使人染上疾病;一个擅长保管东西的人也能成为一个狡猾的惯犯。[1]”因此,如此定义正义也是不科学的。

地图学是一门理论性、技术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信息时代下地图学教学需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前沿,不断完善教学内容,探索教学方法,以提高整体教学效果.本文从目前地图学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中存在的不足出发,探讨了信息化时代下地图学教育内容和教学模式应该做出的调整,并就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调整提出了一些建议,以期能够为地图学教学改革和教学实践提供参考.

(三)正义不是强者的专属利益

柏拉图认为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具有一致性,按国家正义的分析,人的灵魂也有城邦中的四种美德。智慧对理性,勇敢对激情,节制对欲望,而正义在灵魂中起让三个部分协调的作用。

二、对正义的定义一一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

有谁注意过一杭呢?有谁明白此刻他那纷乱的心思呢?那棵不动声色的黄桷树吗?即便懂,也不会说。收荒匠们代步的破自行车在墙根斜靠着——一杭老是觉得,其中一辆很像是去年自己在楼下丢的。有时,他会装作不经意地走近去看,却又怕被人看出自己的用意,不敢看得太仔细,所以,每次都不能确定,这就成了一个谜。虽然他也知道,即使是自己的,又能如何呢,却还是忍不住要想。

(一)国家正义

柏拉图在个人正义的定义中讲到,正义是灵魂的重要品质,正义德性是使自我一致和完善的美德,它警醒着我们要用智慧和勇敢来节制自己,用人灵魂里生性较好的部分去战胜较坏的那部分,做自己的主人,战胜自己。正确的认识柏拉图的个人正义观对于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正确协调理性、激情和欲望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一定的帮助作用,我们要以强化自我德性为本,不断加强研究学习,不断培养高尚情操,让正义的理念成为立身处世的根本,使我们在这个被物质充斥的世界中不迷失方向,使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实现自我的人格美。

柏拉图认为一个国家应该有智慧、勇敢、节制和正义四种德行。首先,作为第一品格的智慧,是被用来思考国家中出现的大事件的,它被极少数统治阶层而拥有。其次是勇敢,勇敢是属于为保家卫国,在前线奋战的武士阶层的。三是节制,它属于生产阶层。最后,柏拉图提到了在国家中起统领作用的正义。他强调维持社会等级秩序的必要性。给出了国家正义就是“只做自己的事,而不兼做别人的事。”试图通过统治与被统治之间的协调,建立起一种秩序井然的国家。也就是说统治阶层、武士阶层、生产阶层这几个阶层做好自己的工作,并坚决遵守和服从等级间的管理,之间不允许僭越,这样就可以统领国家的其它三个美德,使国家有序运行。柏拉图进一步指出,劳动必须成为人们的首要生存条件,国家要根据人们的天赋、性格、专长来安排他们从事他们擅长的工作,来决定他们的地位和职责。这样就会使生产效率大大提高,社会更快速有效的运转。因此,严格地进行分工合作,各尽其能,各求所需,专司一事,就国家的正义。

(二)个人正义

色拉西马霍斯提出:“正义不是别的,就是强者的专属利益。”他说统治者制定的肯定都是对自己有利的法律,他们声称只要是对政府有利的,对于百姓来说就是正义的。谁不遵守,就有违法之罪,又有不正义之名。柏拉图对于这个世俗的见解进行了反驳。他认为统治者在立法时也不可避免的会犯错,制定出对政府不利的法律,这时如果人们出于正义去准守这个法律,其实是做了对统治者不利的事,就是做了不正义的事。因而,正义有时会伤害强者的利益,色拉西马霍斯的正义思想便是不准确的。

柏拉图所构建的理想城邦不只是停留在个人的层面,他的目的是通过个人正义的实现以达到国家与社会的和谐安定。[6]但当下,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欲望也无休止地膨胀,社会中已经有不惜一切手段来追逐名利的现象出现,社会道德领域缺失问题日益凸显。这种情况的出现不利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从《理想国》中重新认识柏拉图的正义观,对于人们良好品格的形成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理想国》中正义观的意义

柏拉图认为,个人正义就是能够合理地安排自我灵魂中理性、欲望和激情三者之间的比例。也就是说,正义的人应该会合理安排好自己的事情,不允许自己灵魂中的各个部分相互干涉,甚至冲突。个人正义就是要达到自己能主宰自己,对自己友善,使自身内秩序井然。理性对应于智慧,因此在个人灵魂中应该起统领作用。就像城邦的统治者,要为整个国家的利益而谋划。激情好比国家中的勇士,要协助领导做好工作。欲望对应于节制,节制就是在倘若人们出现过强的欲望时,由理性和激情一起起作用,共同制约住欲望。总之,正义是灵魂的重要品质,人灵魂的最佳状态就是在正义的协调控制下,人应该使理性占主导地位,并统帅激情,控制欲望。

显然,柏拉图认为上述几种流行的正义观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正义。当时的柏拉图为了说明正义的普遍定义,想要给当时的雅典统治者一些建议,让希腊制度可以恢复到有序的治理当中去,便在《理想国》中执意构建了一个理想国家。柏拉图一生的政治理想就是愿整个国家是正义的,生活在国家的所有人都是正义的。他说:“我们建立这个国家的目标并不是为了某一阶级的单独突出的幸福,而是为了全体公民的最大幸福;因为,我们认为在一个这样的城邦最有可能找到正义,而在一个建立的最糟的城邦里最有可能找到不正义。”[1]柏拉图从国家正义和个人正义两个层面论述了自己的正义理念。

柏拉图说正义是存在于个人和国家的属性,探讨正义的意义首先要从一个国家开始,然后我们就能从个人身上寻求较小的相似点了。

柏拉图的正义观不仅对个人品行的培育有积极的影响,而且也有助于和谐社会的建设。在柏拉图看来,正义是他所构建的理想国的立国基础。正义将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统一,正义可以维持国家公民之间的友好关系,而不正义将会是冲突和争斗的源头。只有在正义的国家里才能实现个人的正义,而国家的正义要通过个人的正义得以彰显。只有公民做到正义,国家的正义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也指出:“公平正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凝聚人民的向心力。”因此,构建和谐社会,正义是必不可少的因素。而目前我国存在着贫富两极分化严重、城乡差距过大等现象,所以我们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就是要尽最大可能妥善协调社会不同层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之间的内部矛盾,权衡各方面利益关系,做到真正的公平正义。采取一定的实际措施,解决因行业、部门和地区等外部原因,导致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逐步消除社会两极分化现象,使社会各阶层和谐共存[6]

洪水是由暴雨、急骤融冰化雪、风暴潮等自然因素引起的江河湖海水量迅速增加或水位迅猛上涨的水流现象。就胶东半岛而言,洪水更可能是由暴雨,或是沿海地区风暴潮造成的。当短时间内一定区域大量降水,汇流入河道,造成水位迅猛上涨,洪水便产生了。

应该说,在田野中作为访谈者的民俗学者和访谈对象不单单是记录和收集资料的关系,不只是我问你答的关系,本质上是交流的关系。如果完全是问答式的访谈,从受访者的感受来说就是比较被动和有压力的,是不平等的,因而不能真正地沟通。只有抱着真诚交流的态度,才能听到访谈对象更多的个人叙事,也就是有关他们生活经历和真情实感的故事。而只有听到这些故事,才可以说田野访谈工作算是进入正常状态。

在当今社会的大背景下,反观柏拉图的正义理论,有些观点只能是见仁见智,存乎其人了,不可否认它是带有一定的时代局限性,有其偏颇之处。但无论怎样,他的正义观仍然对当今人的良好品格的形成、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柏拉图.理想国[M].张造勋,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柏拉图.理想国[M].郭斌,张竹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李秋华.试析柏拉图的正义论《理想国》的政治哲学解读[J].江西社会科学,2007.

[4] 骆长捷.柏拉图的正义理论探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5] 杨书浩.柏拉图《理想国》中的正义思想探析[D].西南大学,2011.

[6] 周江洪.《理想国》中的正义理论研究[D].中南大学,2011.

中图分类号 :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4379-(2019)04-0279-02

作者简介 :刘思瑞(1995-),女,汉族,陕西人,西安工业大学,研究生在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专业。

标签:;  ;  ;  ;  

从《理想国》中试析柏拉图的正义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