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化苏区红军医院的红色救护论文

宁化苏区红军医院的红色救护

龚翠英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宁化是中央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这里成了中央苏区的红色救护地。为了粉碎国民党对中央苏区发动的更大规模的军事“围剿”,中革军委对后方勤务进行精心设置,开辟了宁化苏区,在宁化境内设立兵站和后方医院,为救治伤病员作了周密安排。在此期间,宁化苏区干部和群众团结一致,协助医院克服各种困难,救治了大量伤病员重返前线,为革命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也为宁化人民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好啦,叔,咱爷俩谈点开心的,咱村也不算小吧,千把号人的大村子,你年轻的时候,有没有小媳妇大闺女什么的喜欢你?有人议论你和咱村的王寡妇有一腿,你老实坦白是不是真的。

红军第四医院住院部旧址

一 开辟宁化苏区,设立兵站和红军医院

第二次反“围剿”斗争胜利后,宁化在红12军和中共闽粤赣省委工作团的直接指导下,开展了建党建政工作。1931年11月,宁化县苏维埃政府、中共宁化县委和少共宁化县委成立,宁化加入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版图。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国民党开始对中央苏区部署更大规模的第四次军事“围剿”。从1932年6月下旬至8月中下旬,红一方面军开始了第四次反“围剿”的前期战斗,先后发动了水口、乐安宜黄等战役。在乐安宜黄战役中,中革军委在《关于发起乐安宜黄战役给红一方面军的军事训令》部署:“第十二军(指挥原独四师,现二十二军之六十四师与宁化方面新独七师)以配合主力作战军之目的,应于八月十五日以前集中驿前、白水之线,以一部(六十四师)采取游击行动与独七师配合,消灭盘踞宁化之马鸿兴部,相机占领宁化城,并在便利条件下进击宁化北部安远市周志群,向北发展,其主力应向建宁、泰宁、南丰、黎川间游击,发展闽北游击战争,推广苏区。”8月中旬,独立7师在红12军的配合下,攻占了宁化县城,并进击宁化北部安远和南部清流,打通了宁化通往建宁、清流的交通要道,也把闽西北建宁到赣南瑞金的交通联络线连接起来,开辟了宁化苏区,为红军兵站线和后方医院的设立提供了可靠的安全保障。

建宁到瑞金的交通联络线畅通后,红一方面军领导趁国民党的第四次“围剿”和对中央苏区的大举进攻部署尚未完成,根据第三次反“围剿”斗争的胜利经验,集中兵力向建宁、黎川、泰宁地区发起进攻。1932年10月,周恩来和毛泽东、朱德制定了建黎泰战役计划,在对方面军作战地域计划的同时,对预定筹备兵站线作出指示:“兵站线暂时仍旧,不过由广昌延伸到建宁一段,应取道总司令部所经过的路线,此后应筹备下述的两条兵站线:1、安远市(现宁化县安远镇)、石城、固厚、曲阳到后方办事处。2、安远市、宁化、沿冈圩、壬田到瑞金。”10月26日,中革军委发出“给各作战地域指挥部的密令”,根据当时现有根据地与敌人用兵的大概方向划分为三个作战地域:东北作战地域、赣江流域作战地域和东南作战地域。东南作战地域以瑞金为后方,宁(化)、石(城)、清(流)分区指挥部设宁化。要求“应在瑞(金)、石(城)、宁(化)、(长)汀之间迅速布置新的后方”。对后方联络线也作了规定,其中经宁化境内的干线为:东南作战地域—石城—瑞金线,清流、建宁—宁化—瑞金线。要求“干线或与干线平行的一些支线,亦统由该作战地域及分区依此大体划分去自行规定”。宁化在此期间设立若干中、小兵站,形成了若干兵站干、支线:建宁—安远—河龙—中沙—县城—禾口—淮土—横江(现江西省石城县)—瑞金;清流—横锁—宁化—禾口—淮土—瑞金等。兵站主要负责运输和转运任务,如部队人员的转运和护送,作战物资(武器弹药和粮食、医药等)、伤病员和俘虏的前接和后运,机关文件的转送,过往人员的接待,打扫战场等。按兵站设立要求,在每一个中兵站都设立红军收容所,内有管理及医务人员,以收容沿途伤病落伍的红军战士,亦称“兵站医院”。如村民伊定畴回忆河龙上伊兵站情况时说:“兵站里面主要医治伤病员,建宁打仗时很多伤兵抬到河龙上伊兵站来医,接待伤病员,红军过往也有联系。”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伤病员由各军野战医院交由兵站医院向后方医院转送。

when searching the concordances and the contexts of language,it is found that women tend to speak less directly and with“softer”intonation.

由于伤病员多,加上敌人对中央苏区的严密封锁,当时医院条件很差,设备简陋,医院的医疗能力满足不了需要,医院和乡苏干部及地方群众齐心协力,想出各种办法克服困难:一是解决病床紧张。伤病员不断增加,造成病房和病床非常紧张。如陈塘红军第四医院,连祠堂大厅都做了病房,把房中能拆下的木板、门板都取下来当病床。没有木板了,就地铺上稻草,只求能防冻防潮,住得非常拥挤。陈塘湾村民张恩庭(1916年生)在2007年接受采访时说:“我听医生说过,来住院的红军是从水茜、安远、明溪、泉上过来的,也有从上杭、长汀来的,30多间房子里都住着伤病员,有时连走廊上都铺上了床铺,多时住有200多人。”二是解决医务人员不足。随着伤病员的增多,医务人员力量远远不够。当时年少的张恩庭经常去陈塘红军第四医院玩,对那里的情况很熟悉,他说:“当时只有五六个医生,三四个护士,护士都是20来岁的姑娘。”对于医院人员紧张,当年在宁化红12军后方医院工作的宁化籍老红军张捷春(长征出发时编入八军团卫生部)印象很深,他在《1931年-1934年10月红军十二军的部队》中写道:“(红12军医院)一所共有医务人员20余人,其中女同志10名,我们每天要治疗五六百名重伤员,但每天需换两次药的就有二三百人。我们经常忙得每天只能吃一顿饭。”为了救治伤员,乡苏干部帮忙把村里及周边的民间土郎中召集来进行短期培训和跟班实践,一齐上阵协助医治伤病员。三是克服药品器械困难。由于国民党对苏区严密的经济封锁,不仅医生少,药品和医疗器械也极度缺乏。伤病员多了,连竹夹、木匠锯、菜刀等都消毒用上了。张恩庭回忆说:“当时村里(陈塘村)有一个跛脚的阉鸡人,有一个小长柄的阉割锋利小刀,医院向他借来给伤病员动手术。”老红军张捷春对当时情景如是描述:“由于当时的药品特别困难,有一部分伤员只好用10-15%的食盐水洗伤口和作为药用。每次换药用过的棉花球、纱布条、绑带都要洗干净消毒后再用,一直用到不能再洗了为止。”为了缓解药物紧张,医院的医务人员教群众认青草药,叫他们上山砍柴、田边干活时发现如车前草、艾叶、金钱草、鱼腥草、水茄、紫苏、金银花、钩藤等青草药,可以采回来卖给医院。而当地百姓时常自发免费为医院提供青草药。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后勤部旧址“新厝里”左侧厢房内当年贮存草药的地窖至今还保存完好,新中国成立后从地窖里拿出了当年使用的马灯、药罐等,正厅的香案桌下还有一个石药碾。四是调整改善病人伙食。由于物质匮乏,生活条件艰苦,医院为了让伤病员早日康复,不断调整饮食,加强营养。张恩庭说陈塘湾有很多深潭水田,水稻田里有很多泥鳅,孩子们经常去捉,医院曾向他们买去改善病人的伙食。医院的轻伤病员也时常提上水桶,带上水瓢,到医院前面的水田里去捉泥鳅。

二 收治大量伤员,增设医院,扩大规模

(1)东南战线伤病员。在第四次反“围剿”中,主力红军都被集中到北线主战场,赣南的红21军和闽西的红12军都奉命北调,此时东南战线的形势不容乐观,只剩下地方红军和地方武装。为了更有力地配合主力红军在北线开展的反“围剿”行动,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于1932年12月底成立东南战线指挥部(又称南方战线指挥部,后改称战区指挥部),指挥部设宁化,由时任红军学校校长兼政治委员的叶剑英担任总指挥兼政治委员,组织当地力量,牵制驻福建国民党19路军和广东余汉谋部从东南对中央苏区的可能进犯,巩固赣南和闽西苏区。东南作战军根据中共中央提出的“各苏区的红军必须更有计划的互相响应,互相配合”的要求,在敌人重点进攻的上杭、武平、永安、龙岩地区进行广泛顽强的游击战争。战争中,尽管取得一些胜利,但形势严峻,也造成不小的伤亡。如在攻打清流县城时,由于城堡坚固、背倚高山、腹有河绕,形成三面环水而易守难攻的天然屏障,部队组织多次冲锋,皆因敌人工事坚固无法攻入,造成较大的伤亡,大批伤病员运送至宁化后方医院治疗。

宁化苏区兵站线和红军后方医院建立后,建黎泰等北线作战的红军伤病员一般通过兵站线转送到宁化后方医院医治,或转送到后方瑞金。由于战斗频繁,送到宁化救治的伤病员越来越多,除收治宁化周边各次大小战斗伤病员外,主要有以下几次战争伤病员:

由于战争频繁且激烈,伤病员数量日渐增多,湖村、安远、曹坊等各区都增设了多个红军医院。医院数量在增加,规模也在扩大,如设于下新屋“惠日堂”的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后伤病员容纳不下,也为了医疗卫生保障,医院分别设立了行政管理部、住院部和后勤部。医生、护士和护卫连住在“修齐堂”,称其为“行政管理部”;伤病员医治在“惠日堂”,称其为“住院部”;做饭、煎药等后勤事务安排在“新厝里”,称其为“后勤部”。3座房子位置成三角形,相互直线距离不到200米。据当地老人回忆:当时医院做饭、炖药等都在“新厝里”,当年嫁进陈塘湾的一个20多岁的新媳妇被医院请来做饭,有次借用百姓新买的一口缸装刚熬好的猪油,热油一倒下去,缸就裂了,红军还拿了一块银元赔偿主人。除红军第四医院外,湖村、曹坊等地医院也都增设了好几处,医院规模的扩大较好地解决了医治伤病员的场地问题。

2) 跨站防误闭锁:实现变电站与变电站之间的闭锁功能,杜绝多变电站同时操作时,线路带电情况下合出线侧接地刀闸的安全隐患。

由于当时疟疾、痢疾、下腿溃疡和疥疮等传染病流行,为提高伤病员的卫生和防疫意识,医院采用多种多样的宣传方式,普及医疗卫生知识,开展卫生防疫工作。在陈塘红军第四医院住院部旧址“惠日堂”至今还保存多幅卫生宣传的标语和漫画。在厅堂左边厢房一楼墙壁上写着“苍蝇是传染病的□(此处字迹模糊,以下同),扑灭苍蝇等于消灭敌人,我们每一个同志应该热烈的扑灭他,成为□□的日常工作”,画的是一名戴军帽的士兵在扑苍蝇。另一处写的是“每天洗澡、身体愈好!勤洗澡、伤快好!□□卫生要讲到,健康身体,□敌围剿”,画着一个人手拿毛巾坐在澡盆中洗澡。二楼房间外墙上有一幅画着一个护士在晒被子,写着“……勤晒被不会生疥疮”;另一幅画着两个人在剪指甲和他们的对话:“是啊,指甲里面藏了很多不卫生的东西,如果不剪会吞□□嘴巴子……”类似宣讲卫生的壁画共有6幅,大都形象逼真、通俗易懂。

(2)东方军入闽征战伤病员。1933年7月初,根据中革军委命令,以红3军团2个师和红19军组成东方军,担负入闽作战的任务,彭德怀兼司令员,滕代远兼政治委员。同时,将红34师及福建军区宁清归军分区、闽赣军区各独立师、团、营等武装交由东方军就近指挥。7月5日,东方军进入福建宁化,首战攻打宁化泉上土堡,并将在清流、归化城作战的兵站医院设于茶湖冈(现宁化县城郊镇茶湖江村)。东方军采取“围点打援”战术,对泉上土堡进行围攻。由于土堡坚固,易守难攻,造成一定伤亡。7月19日泉上土堡攻克,东方军奉命向连城、沙县、将乐、顺昌、南平等地进军。8月15日《中革军委秘书处关于各兵团之作战行动和兵站、医院部署情况向军的报告》中提出:“请令贺诚以一个兵站医院随东方军行进,宁化设后方医院,收容东方军现有病员。”《朱德、周恩来关于一、三、五军团行动任务给彭德怀等的指示》中要求:“东方军以五个兵站医院随进,后方医院暂设宁化收容。”东方军南下北进后,后方医院依旧设宁化,收容救治战争前线护送来的伤病员。家住陈塘湾“修齐堂”、现已93岁高龄的张桢了解当时的情况,他在《童年的记忆》中写道:“在第二次土地革命时期,陈塘湾‘惠日堂’是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后方医院,又是村(乡)苏维埃政府所在地。”

(3)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伤病员。1933年9月,国民党军对中央苏区开始了第五次军事“围剿”。由于中央“左”倾领导者推行错误的军事战略方针,导致第五次反“围剿”战争节节失利,造成重大伤亡。1934年8月初,敌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部向长汀方向推进,红1军团、红9军团和红24师奉命阻击,先后发起了温坊战斗和松毛岭战斗。8月5日,北路军9个师在空军、炮兵的支援下,向驿前以北地区发起攻击。红3军团和红5军团第34师奉命在高虎脑、万年亭到驿前约15公里纵深内,实施阵地防御。8月30日,与石城毗邻的广昌驿前陷入敌手。为了迟滞国民党军队向中央革命根据地中心地域的进犯,保障中央机关和红军主力部队的安全集结与转移,中革军委主席朱德令彭德怀(军团长)、杨尚昆(政治委员)率领红3军团在石城北部设防阻敌。宁化与长汀、石城接壤,成为这些战斗前沿的大后方。9月20日,朱德、贺城致电闽赣军区(此时闽赣军区设宁化县城)邵式平:“你们现有伤病员应在石、宁、汀之间选择隐蔽地点,建立疗养所,自行收容医治,不能送来此间。石城一带伤病员将来或有一部送给你们,望准备。”在此期间,参加驿前、石城、长汀等地战斗的伤病员不断地送至宁化后方医院救治。1934年10月,医院医务人员、轻伤或治愈的伤病员随驻宁化的中央主力红军出发长征,重伤病员则转闽赣军区后方医院等继续医治。

三 克服各种困难,救治伤病员重返前线

宁化地处战斗前沿建宁与大后方瑞金之间,为了及时救治伤病员,红军在宁化境内设立了多个后方医院。经查阅大量口述和党史资料获悉:红军第四后方医院(简称为“红军第四医院”)设于禾口区陈塘湾(现石壁镇陈塘村);红军第五后方医院设于宁化石碧乡;红军第十后方医院设于宁化淮土,后迁石城秋溪;红三军团后方医院先后设于宁化陈塘湾、方田沙罗坝等地,1934年10月与主力部队一同出发长征。据《于都县志》记载:(红军)第七后方医院设于宁化,1934年春迁于都桥头石下。据国民党东路军1934年9月“匪情”实录记载:“宁化和禾口两匪军(指红军)医院合并,于(一九三四年)九月十四日前后迁驻会昌县属之西江市(离瑞金五十里)。”红12军在宁化城关的城隍庙、光严寺、三灵堂等地设立了若干后方医院。此外,红一军团、红九军团、福建军区第三军分区、闽赣军区等都在宁化设立了医院。

除了改善伙食,医院还以操练方式帮助伤病员恢复健康。他们把轻伤病员组织起来操练,既可让伤病员早日恢复,又可护卫医院安全。如沙罗坝红3军团后方医院将轻伤伤病员30余人集合暂编成鼓动队,命名为保卫医院的保卫排,每日安排出操训练。据陈塘村老一辈说,陈塘红军第四医院有一个护卫连,每天清晨在住院部与行政部之间的一个大坝中操练。当年大坝周围都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是个很好的操练场所。除护卫连战士外,一起操练的还有其他伤势较轻和即将康复的伤病员,他们在这里练习杀敌本领,康复后重返前线。

四 广泛开展宣传,干部群众参与救护

1.1 对象 2011年10月选择上海市长宁区6所2级医院,按主管护师:护师:护士为1∶4∶5比例采用分层抽样法中抽取护理人员200名。纳入标准:具有国家规定的护士执业证书;在临床护理中能接触到静脉治疗。200名护理人员中,职称:主管护师21名,护师79名,护士100名;学历:中专54名,大专115名,本科及以上31名。护龄:0~4年92名,5~9年36名,10~14年27名,15~19年14名 ,20年以上31名。

医院的宣传内容不仅仅是卫生知识,激发伤病员的革命意志和群众的积极参与,也是医院的宣传内容。“惠日堂”楼上楼下都是以革命宣传内容为主的标语:“扩大福建苏区”“打倒帝国主义国民党”“白军弟兄你们都是工农出身,不要替军阀当炮灰!白军弟兄你们都是一般穷人,不要拿枪打工农红军!”“争取东方军的成立,争取东方战线上的大胜利!扩大福建苏区……国民党……”“扩大一百万铁的红军,消灭地主武装!”等。标语都是用毛笔写的,标语中署名多为“红前一机连(宣)”“红军第二队”,有的则没有署名。据现场统计,屋中有26幅标语漫画,由于年代久远,加上其他因素,现存标语中有的保存完好,也有些残缺不全。对医院的宣传工作,亲身经历的张桢对儿时的记忆难以忘却,他在《吟草与人生》一书中回忆道:“我那时候七八岁,很喜欢玩,经常会去‘惠日堂’玩。红军宣传员写标语,就叫我:‘小弟弟帮我提着桶走。’我提着装有墨水、石灰水的小桶跟他走。宣传战士写一个字就教我念一个字,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我就记住了。一次看着他们在本屋厅堂(即‘修齐堂’)前面右边砖墙上写着‘粉碎敌人四次围剿’八个黑色大字后,又跟着去井坎边看着他们在张耀雷门口墙壁上写了‘扩大一百万铁的工农红军’十一个黑色大字;用竹竿扎住扫帚在‘惠日堂’前面砖墙上高高写着‘纪念武装秋收运动’,这是用石灰粉调水写的白色大字;接着,我又跟他们去‘惠日堂’左边屋内下马槽门首,看着他们在粉墙上用墨水写着‘请看国民党《四字经》:国民政府,如狼似虎……’”

医院的宣传发动对当地群众影响很大,乡苏干部大力支持,广大群众积极参与救治伤病员。他们进行了分工分组,组织群众为医院提供粮食和生活用品,为医院打柴、挑水;给因医治无效死亡的伤病员提供棺材并掩埋。广大妇女也不落后,她们组织慰劳队、宣传队、洗衣队、运输队、保护队等协助医院工作。如在陈塘红军第四医院,妇女洗衣队每天帮助医院把绷带、衣服、被褥等拿到住院部附近的小溪中洗。据村里老一辈说,当年这条小溪流的水时常被染成红色。医院每天要洗很多绷带,洗好就垂晾在“新厝里”门前,长长的一排,有的上面还能看到没法洗干净的血迹。为了减轻病人痛苦,妇女慰劳队、宣传队、山歌队为伤员唱山歌,鼓励伤员安心养伤,早日恢复健康,归队打击敌人。她们还帮助红军战士护理、疗伤、做饭等。连小孩都组成儿童团、少先队,帮忙站岗放哨,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群众参与的不仅仅是救护,还有支援前线。据张桢说:当年医院的女医生护士在晚上闲暇时教当地村民把那些烂衣服撕成布条做成布草鞋,送去战斗前线。

尽管军民同心,竭尽全力救护,但战争残酷,加上医院医疗条件有限,疟疾、痢疾等病菌感染,还是夺去了不少战士的生命,特别是第五次反“围剿”期间。陈塘红军第四医院专门把特重伤病员安排在“惠日堂”最左边的房间,而牺牲的战士则由掩埋组抬到左边一个叫牛角湾(又名伯公岭背)的山坳里埋葬。陈塘湾的张恩庭曾说:“村里起初组织人去山上伐木头锯成木板,请两个老人钉棺材,后来伤病员死亡越来越多,根本供不上。只好挖一个大坑把几具尸体堆一起简易埋葬,也没有立碑。”当时牛角湾掩埋了100多个坟头,至今还在的有70多个。再如在方田沙罗坝的红3军团后方医院,为了让那些为革命事业献出生命的战士不裸埋于野外让野兽糟蹋,当地老人纷纷捐献出自己的棺木。据统计,从1934年9月下旬至长征出发,沙罗坝群众提供棺材37具。后来棺材供应不上了,就把祠堂壁板片枋利用起来,再后来连木板都供应不上了,只好简易地埋在丁氏祠和罗氏祠附近的倾下排等山塅上。这些牺牲的战士都成了无名烈士。类似这样没有墓碑的无名烈士坟岗,在宁化几乎每个红军医院附近都有一个。

结合表5、表6可知碱剂在25 g/L质量浓度是最好的,在碱剂质量浓度25 g/L的情况下,再确定棉条的最佳染色温度。染色温度对染料的吸附有影响,一般染色温度低,染色时间更长,可以提高棉条的染色深度。然而在实际染色中要考虑经济性,所以有必要设定合理的染色温度。本实验通过改变染色温度,研究不同染色温度 (40℃,50℃,60℃,70℃,80℃)对棉条染色深度的影响。染色工艺见表7、实验结果见表8。

宁化苏区红军医院在从设立到红军长征出发两年多的时间里,在军民的共同努力下医治了大量伤病员重返前线,为保存革命有生力量发挥了重大作用。这些医院见证了革命志士坚定的理想信念,也凝聚着宁化苏区人民坚信革命必胜的信念,他们从人、财、物等方面尽其所能、倾其所有支援革命,为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为宁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目前宁化境内还保留着城关“谢氏家庙”、陈塘村“惠日堂”“修齐堂”“新厝里”、曹坊下曹“敬湖公祠”、湖村巫坊“少唐公祠”、石下“丘氏宗祠”、方田沙罗坝“丁氏宗祠”等10多个红军医院旧址,宁化县委、县政府把红军医院旧址列入“一地一院一旧居一线路”重点建设项目进行保护开发利用,让这些宝贵红色资源发挥革命历史教育作用,让红色文化发扬光大,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红军第四医院住院部卫生宣传漫画

责任编辑/李晓芳

(作者系中共宁化县委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副主任)

标签:;  ;  ;  ;  ;  ;  ;  ;  ;  

宁化苏区红军医院的红色救护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