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等精神的历史突破-从孔子的平民教育谈起论文

平等精神的历史突破-从孔子的平民教育谈起论文

平等精神的历史突破
——从孔子的平民教育谈起

◎孟 琢 尹 梦

在历史上,儒家曾留下过一个十分保守的文化印象,那就是他们是等级秩序的捍卫者。面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孔子怀有一种浓郁的伤感之情。他时常梦见周礼的奠定者——周公,在梦中追忆曾经的礼乐辉煌;他那句著名的 “克己复礼”,更不知惹来了多少非议。诚然,儒家对传统的政治秩序倾向于一种保守的态度。但在那个沧海横流的时代,在中国社会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变化中,这种怀古式的保守,是否意味着儒家思想的全部呢?在维护等级秩序的同时,儒家对于社会平等与阶级的突破,有没有自己的思考与实践呢?

理解这个问题,还是要从孔子说起。在政治上,孔子是保守而复礼的;但在教育上,孔子思想又体现出内在的平等精神。对此,我们可以一直追溯到孔子的童年——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代猛士,名震诸侯,他很希望生下一个儿子,继承自己的武勇与威名。但天不遂人,叔梁纥一连生了九个女儿,在六十多岁时才生下了小儿子孔子。可惜的是,孔子出生不久,他便溘然长逝了。

史称孔子 “少孤”,在那样一个宗族本位、重男轻女的时代,孔子与母亲相依为命,孤儿寡母的日子颇为辛苦。孔子成名之后,吴国太宰曾问子贡,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你的老师是圣人吗?怎么掌握了如此丰富的才艺!子贡当然高兴,拍着胸脯说: “夫子当然是天生的圣人!”孰料孔子听了之后,长叹一声: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你还是不懂我啊,我掌握的本事多一些,无非因为少年贫贱,不得不如此。在孔子不经意的感慨中,我们可以想见他当年的辛酸与无奈。

春秋时期,生存不易,求学更难,教育垄断在贵族手中,平民子弟想要读书,只能卑躬屈膝地侍奉贵族,担任家臣,在辛劳之余学点本领。 《说文解字》中说: “仕,学也。”出仕做官,怎么成了 “学”了呢?要知道,此处的 “仕”真不是当官,而是为了求学而担任家臣,身份相当卑贱。 《礼记·曲礼》中也说:“宦御事师。”宦是家奴,御是车夫,因为老师是地位尊崇的贵族,弟子就要像奴仆和车夫一样侍奉他——说白了,贵族社会中的师生关系,和主仆关系也差不多。

妈妈们要记住对症治疗,合理使用抗生素,滥用抗生素没用的。病毒是蛋白质外壳包裹的一段DNA或RNA核酸分子,没有细胞结构,抗生素对病毒没有任何作用,抗生素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还会造成更多的麻烦。抗生素主要用于细菌感染,某些品种可用于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或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感染。单纯的病毒感染、非感染所致的发热,不应选用抗生素。

尽管孔子志气昂扬,不卑不亢,但他求学的这份艰辛,却不可否认。孔子襟怀宽广,把“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仁道作为终身追求,他不忍其他年轻士子再遭遇同样的辛酸窘境,学成不久,便开门授徒。孔子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有教无类!” “类”是类别,指的是人的身份与阶级——我的教育向所有人开放,一视同仁,不再考虑他的出身高下,这是何等豪迈的教育宣言!

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 “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 “是礼也。”

受学习美术绘画的影响,所有的绘画元素,包括用光、用色、构图等,亚辰都会融入照片之中,拍出漂亮美丽的脸蛋是他每天的课题,“唯美”成了他的格调。

虽然好笑,但腊肉的问题,诚然关乎孔子的清白。考证束脩的大小长短,要从古人加工肉类的方法说起。古人没有冰箱,肉类储存不易,往往要把牛、羊、猪的肉剖开、晒干,称之为 “脯”——“脯”是肉干,我们把干果也称作果脯。在 “脯”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工,用姜和桂皮浸泡,再通过敲打来入味,就成了“脩”。 繁体字中的 “脩”和 “修” 是两个字,《说文解字》说: “脩,脯也。”作为偏旁里的“月”实际上是 “肉”字。 “脩”又有长的意思——肉条细细长长的,故名之为 “脩”。

孔子少年志学,求知问道,实在是一个艰苦的过程。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少年求学的一件往事:

在 《论语》中,记载了孔子的学费: “自行束脩以上者,吾未尝无诲焉。” “行”有送的意思,今天的 “行贿”一词,还是古语的遗存; “束脩”是一捆腊肉,一共十条。在这句话中,有一个很值得考证的问题——这十条腊肉究竟有多大?孔子的弟子是扛着去的?捧着去的?还是拎着去的?要知道,我们不是和腊肉较劲,而是它关系到孔子平民教育的诚意。文革时曾有人批判孔子,说他打着教育的旗号,压榨劳动人民的血汗——学生前来求学,还要扛上整整十大块腊肉!还算了一笔账,孔子弟子三千,每人十根,家中囤了足足三万块大腊肉。孔子前脚收礼,夫人亓官氏后脚卖肉: “孔记腊肉,童叟无欺!”孔夫子成了腊肉店的老板。

太庙是贵族礼乐文教的中心,少年孔子有幸进入太庙,帮助祭祀,自然不会放过这个学习的好机会。他求知若渴,问来问去,却惹恼了那些正在祭祀的贵族——如果你在主持典礼,旁边有个爱问问题的孩子,恐怕也会不耐烦吧——于是便呵责他: “谁说叔梁纥家的儿子懂得礼仪啊,你看他,什么事儿都问来问去,真够烦的!”要是一般的孩子,早就吓得不敢言声,但少年孔子自有一种不屈不挠的志气。他坦然答道: “这就是礼!”把礼仪的道理、规矩问清楚,这是对 “礼”的敬意,有何不可呢?

如图 5所示, 在考虑气蚀效应后, Case 7 发动机入口下游附近的回流区有水蒸气产生, 该区域内的压强等于环境温度下的饱和蒸气压强. 在气蚀区域内不断有气泡生成、 膨胀、 破裂与并聚, 并造成显著的压力波动与噪声, 会对航行器表面造成严重的腐蚀. 此外, 气蚀也会导致一定的总压损失, 如图 6所示, 其中, Vx为液相速度在x方向上的分量. 与Case 6 相比, Case 7 在考虑气蚀效应后发动机内流场流体的速度总体明显降低, 并在扩张段中部发生流动分离, 导致两相流的总压严重降低.

古书没有记载 “脩”的长度,但记载了“脯”的长度, “脩”由 “脯”加工而来,所以不会比 “脯”更长。 《仪礼》中说 “荐脯五樴”,送上五根脯, “樴”是 “脯”的长度单位,长一尺二寸——“脯”的长度有了!需要注意的是,古尺短于今尺,根据考古学成果,古代的一尺在22与23厘米左右,按照这个尺寸来计算, “脯”最长不过27厘米——这就是 “脩”的大小长短,非常适合学生捧着献给老师。今天内蒙古有一种风干牛肉,长度在二、三十厘米之间,一袋子十余根,也不过一百多块钱。无论在古代还是今天,都是相当菲薄的一笔学费。实际上,孔子所谓的“束脩”,不过是一种敬师的象征,他的平民教育是实实在在、不假伪饰的。在孔子弟子中,颜回、原宪等人都以贫贱著称,若非孔子,他们恐怕早就埋没在生活的泥沼之中了。

半刚性节点模型是对于碗扣式扣件或直角扣件的支架半刚性连接,由于其连接作用达不到刚性节点的连接作用,故要对线刚度比k1、k2进行半刚性修正。采用修正之后的线刚度比按照刚节点模型的步骤进行计算即可。需要注意的是修正只需在碗扣式连接处。除了文献4中表D-2注明的梁远端铰接和嵌固的调整系数不需要修正,其余地方也不必再修正。

在中国历史上,孔子的平民教育影响深远。在政治上,孔子周游列国,飘零海内,惶惶如丧家之狗,他是一个相当失败的人。但在教育的角度上,孔子又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成功者。在他的努力下,贵族珍藏在庙堂中的知识文化,第一次成为了中国人共享的精神财富。孔子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当这三千弟子走出师门、走向中华大地的时候,又会在民间培养出多少人才!要知道,教育是改造中国现实,实现社会平等的根本方法,在这一意义上, “有教无类”还有更深一层的内涵——因为“有教”,所以“无类”,教育是打破阶级壁垒的根本途径。从春秋到战国,在儒家平民教育的推动下,中国古人的智慧犹如火山喷发,诸子百家异彩纷呈。在此后的历史上,贵族再也不能垄断权力与文化,几千年来民间不断涌现出的人才志士,向来是中国历史的动力与脊梁!求其根本,正在于孔子的平民教育。

作为一名伟大的历史人物,孔子思想中体现出历史的厚重与丰富,呈现出传统与新变的交融。在秩序与平等的张力中,我们既要看到孔子思想的历史烙印,更要看到他奋然而起的精神突破。国学大师章太炎曾说: “孔子所以为中国斗杓者,在制历史、布文籍、振学术、平阶级而已。”从教育的角度理解孔子,才能看到儒家思想内在的平等精神,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义所在,无论在历史还是当下,都将焕发出熠熠生辉的人文光彩!

(孟琢,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尹梦,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研究生/责编 王宇航)

标签:;  ;  ;  ;  ;  ;  ;  ;  ;  

平等精神的历史突破-从孔子的平民教育谈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