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与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评价论文_郭勇

MRI与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评价论文_郭勇

(牡丹江市第一人民医院;黑龙江牡丹江157000)

【摘要】目的:探讨分别选择MRI以及CT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后表现出的颈动脉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方法:选择我院2015年03月~2018年07月收治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临床对所有患者展开CT检查以及MRI检查,最终就表现出的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展开对比。结果: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平均狭窄率对比,MRI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钙化情况对比,MRI诊断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临床完成CT诊断后发现,表现出小点状钙化共包括8处,对患者实施MRI诊断期间,未获得确切显示;临床完成MRI诊断后,怀疑表现出钙化共包括5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后,未表现为钙化情况;对患者实施MRI诊断,表现出小灶出血的斑块共包括14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未获得斑块出血诊断结果。结论: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在进行诊断,CT方法以及MRI方法的应用,对于患者表现出的管腔狭窄程度均可以准确判定,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在进行分析期间,同CT比较,MRI表现出的优势显著。

【关键词】MRI;CT;颈动脉狭窄;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16-0178-01

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表现出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主要集中于粥样硬化斑块以及颈动脉狭窄两方面,如果患者粥样硬化斑块呈现出不稳定特点,则患者存在概率表现出缺血性脑梗死的现象[1]。而对于颈动脉狭窄而言,其表现出的特点同患者自身疾病稳定性存在相关性。本次研究将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确定最佳诊断方法对颈动脉狭窄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进行分析,以此说明MRI以及CT应用的各自优势。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03月~2018年07月收治的32例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实验对象;男19例,女13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9岁~79岁,平均年龄为(65.39±4.62)岁。

1.2 方法

所有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在进入医院后,临床对所有患者于临床展开CT检查以及MRI检查。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对于CT检查,首先工作人员准备碘海醇(非离子型对比剂)对患者静脉注射,此外,准备30mL生理盐水对患者注射。完成增强扫描后,对颈动脉CTA原始图像进行分析,之后展开图像重建操作,期间控制层间距以及层厚分别为1.5mm以及3mm,之后对患者展开MIP以及MPR血管重建等,此外针对获得图像展开对应性分析[2]。

对于MRI检查,工作人员协助患者进行仰卧体位的选择,之后准备对患者展开横断面扫描操作,主要利用SE序列以及头线圈完成。对扫描位置加以明确,主要包括轴位T1W、轴位T2W以及质子密度加权像。之后控制层间距以及层厚分别为2mm以及7mm~8mm。此外,通过高信号引导,对患者合理展开MARC扫查操作,针对检查情况进行认真记录[3]。

1.3 判断标准

观察对比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狭窄情况以及粥样硬化斑块特征。

1.4 统计学方法

选择统计学软件SPSS20.0对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诊断结果展开数据分析,计量资料(平均颈动脉狭窄率)以形式合理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钙化情况)以n形式合理展开X2检验,最终P<0.05为差异表现出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平均颈动脉狭窄率对比

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平均狭窄率对比,MRI诊断无显著性差异(P>0.05),见表1。

表1 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管平均狭窄率临床对比(%,)

组别血管平均狭窄率

CT(n=32)21.79±1.52

MRI(n=32)22.42±1.25

t1.8109

P0.0750

2.2 钙化情况对比

同CT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钙化情况对比,MRI诊断呈现出显著差异(P<0.05),见表2。临床完成CT诊断后发现,表现出小点状钙化共包括8处,对患者实施MRI诊断期间,未获得确切显示;临床完成MRI诊断后,怀疑表现出钙化共包括5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后,未表现为钙化情况;对患者实施MRI诊断,表现出小灶出血的斑块共包括14处,对患者实施CT诊断,未获得斑块出血诊断结果。

表2 两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钙化情况临床对比 (处)

组别钙化情况

CT(n=32)24

MRI(n=32)16

t4.2667

P0.0388

3、讨论

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在进行诊断以及治疗期间,如果患者表现出严重动脉粥样硬化现象,则治疗方案需要采用介入治疗方法或者外科手术方法完成疾病治疗,对此针对粥样硬化斑块研究有效方法完成早期诊断,对于心血管疾病患者治疗效果的提升表现出显著价值[4-5]。

经过本次研究发现,针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临床实施CT检查以及MRI检查后,针对患者管腔狭窄程度均可以进行准确判断,但是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征在进行分析期间,通过CT诊断无法获得明确结果,MRI诊断的有效应用,呈现出的价值显著,主要因为MRI诊断表现出的敏感性以及准确性显著,对于直观清晰图像的获得可以做出充分保证,从而对于病灶位置可以做到清晰显示,进而获得理想结果。

综上所述,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而言,针对其管腔狭窄程度在进行客观评估期间,通过CT诊断以及MRI诊断均可,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在进行客观评估期间,需要通过MRI诊断完成,最终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顺利确诊以及治疗方案的有效研究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廖乐明.比较核磁共振成像(MRI)、CT下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的主要特征[J].影像技术,2018,30(03):17-19.

[2]方军.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系统医学,2017,2(22):89-91.

[3]蔡衍长.MRI和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病变的评估能力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7,21(13):1672-1673.

[4]李辉.多排螺旋CT与MR在粥样硬化斑块和颈动脉狭窄中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7,33(05):92-93.

[5]王俊斌.CT与MR技术在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诊断中应用比较[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5,24(05):827-828.

论文作者:郭勇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8年第1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1/19

标签:;  ;  ;  ;  ;  ;  ;  ;  

MRI与CT对颈动脉狭窄和粥样硬化斑块特征的对比评价论文_郭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