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武术及其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论文

崆峒武术及其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

邵 滨

陇东学院体育学院,甘肃 庆阳 745000

摘 要: 武术属于传统文化,其生存依赖于传统的生活方式。中国社会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使得许多的商品与科技在国内迅速普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急剧变迁,武术的生存现状不容乐观。崆峒武术是区域性的武术,虽地处我国西北,也正经历着生存与发展的困境。运用SWOT分析法综合全面分析崆峒武术及其文化内部与外部的优势、劣势,面临的机会、威胁,结果表明:崆峒武术可以采取应用、研究、开拓、保护等发展策略;崆峒武术文化可以采用整理与创新、合作研究、攻坚克难、组织团队等发展策略。

关键词: 崆峒武术 区域 文化 SWOT分析法

1 引言

随着科技的普及、全球化趋势的增强,经济和社会的急剧变迁,在老一辈人生活的年代曾经存在的武术土壤在年轻一代中已经越来越少了。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一部分的武术及其文化的生存面貌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处我国西北的崆峒武术及其文化,随着西北地区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经济高速发展、社会面貌急剧变化,其存在的空间被不断挤压。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武术及其文化,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地域性武术及其文化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成果的一部分。保护和利用好我国地域性武术及其文化,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

2 SWOT分析法应用思路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就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各种主要内部优势、劣势和外部的机会、威胁等,通过调查列举出来,并依照矩阵形式排列,然后用系统分析的思想,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相应的结论,而结论通常带有一定的决策性。运用这种方法,可以对研究对象所处的情景进行全面、系统、准确的研究,从而根据研究结果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计划以及对策等。[2]在战略分析中,它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武术及其文化在现实中有两种存在的状态:一种是现存的武术及其文化,另一种是历史中存在过的武术及其文化(见图1)。对于历史中存在过的武术及其文化,随着研究资料的丰富、研究手段的进步、研究技术的发展,可以得到愈来愈深入的分析;而现实中的武术是依附于人而存在的动作行为,习武之人如果不在了,那么其身怀的武术也就消失了,存在于习武人群中的武术文化也会逐渐消亡。武术及其文化的现实存在既受到其自身(内部)优势、劣势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外部)机会、威胁的作用。探究武术及其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符合SWOT分析方法的应用条件,也可以得到综合性的策略。

图1 崆峒武术存在状态示意图

3 崆峒武术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分析

3.1 崆峒武术的内部优势分析

研究中崆峒武术采用的定义为“指以泾河、渭河流域为主要发祥地,在西安市-渭南市(韩城市)-榆林市-银川市-兰州市-陇南市-汉中市-西安市围成的地理区域内(以下简称‘研究区域’),历史上出现过的拳术、兵器使用的技术,以及该区域中当代现存的武术。”[3]在研究区域内,有5个县是全国武术之乡,全国武术馆校有2所;经调查,该区域具有一定数量的武术习练者。这些个人和单位,是崆峒武术发展的一个个“星星之火”,在恰当的时机和条件下“可以燎原”。历史中,该区域被不同政权分而治之共历经至少18个历史朝代,时间跨度约3600年(商朝至今)。在此历史中,该区域发生过众多的战争与冲突,武术在军队中与民间的运用广泛,形成了该区域历史中丰富的武术内容。现今在研究区域内有一定数量的崆峒武术习练者,在平凉地区有包含于崆峒武术的崆峒派武术的弟子与习练者。

3.2 崆峒武术的内部劣势分析

崆峒武术的定义在2018年之前的研究文献中较为模糊。检索中国知网显示,崆峒武术研究的学术性文章发表始于2010年,发起于甘肃省陇东学院与平凉崆峒武术研究会的合作,本人是亲历者与参与人之一。在中国知网中对篇名进行关键词“崆峒武术”的精确检索,检索出26个结果,文献类型。在26篇文献中,有将崆峒武术与崆峒派武术等同的;有将崆峒武术定义为“以“陇山文化”为依托,“崆峒山”为标志,“崆峒拳械”为主要表现形式,源于文化深厚、意蕴深远的陇山及周边地区,分布泾渭两岸广大地区,以技击动为主要内容,形成以拳术、器械、套路、养生和对练等多种运动形式,具有久远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注重内外兼修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4],扩大了其外延;还有将崆峒武术混同于崆峒武术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的。崆峒武术概念的不确定为全面、准确、深入的研究带来了困难。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契机。2005年0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并颁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评定暂行办法》。各级政府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与保护工作(武术也是重要的内容之一),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公布了国家、省、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1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文件公布了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计88项),其中“六、民间杂技与竞技”中有“崆峒派武术”,申报单位是“平凉崆峒文武学校”。[6]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创建于1999年,“学校坚持弘扬崆峒武术,传播崆峒文化的办学理念。”[7]在校生330多人,培养毕业生千余人。2009年,在平凉市、崆峒区党委、政府关心支持下,投资1800万元,在国家5A级风景名胜区崆峒山下的崆峒古镇新建了学校,占地面积30余亩。

(2)指导委员会从宏观角度进行评估,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①大型仪器设备的科学研究潜力;②能否以最佳的方式通过该仪器设备获得知识;③能否促进相关科学领域的长远发展;④技术上是否可靠及工程上能否实现;⑤促进科学技术发展宏观政策的可实现性。经过上述综合评估,最后由联邦政府在评估结论的基础上做出决定。

图2 精确检索结果中文章类型分布图

武术内容的源流研究难度大。从地理区域看,划定的崆峒武术研究区域面积近2.5万平方千米,东西横跨近600千米,南北跨度400余千米。[5]在此广大区域内,进行现存武术的调研和历史中武术的研究均是负荷量很大的工作。在崆峒武术研究中,从源流区分外来武术与本土武术是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然而,武术这一技击技术动作在习练传承的过程中经常会由习练者融合其它种类武术或自行改变动作内容而发生变化。如果习武人本身说不清楚其武术源流,要通过研究区分清楚是难度极大的。

文化的丰富在于继承与发展。首先以武术习练者、武术之乡、武术馆校为调查对象进行武术文化的研究;在历史、考古资料的整理研究中分析历史中武术文化的存在内容。在此基础上,可以进行文化创新,创编新套路等,衍生为文学、影视等文化产品。划定的研究区域内,有8个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以它们为线索开展历史与现实中武术文化的整理与研究。根据国内外崆峒派武术存在的现状,由区域内逐渐向外扩展合作进行保护与研究。

3.3 崆峒武术的外部机会分析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系统性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特征是全身多关节炎症反应、渐进性关节软骨退变及骨破坏。有研究报道称,以八角枫水煎液熏洗可明显改善RA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2]。近年来有研究发现,骨保护素(OPG)/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系统与RA发展进程中的关节软骨退变及骨破坏密切相关[3]。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建立Ⅱ型胶原诱发关节炎(CIA)大鼠模型,初步探讨八角枫水提液对其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以及滑膜OPG/RANKL/RANK系统的影响,以期为八角枫治疗RA提供基础实验依据。

传统文化发展的契机。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地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8]甘肃省政府,平凉市、崆峒区人民政府为保护崆峒文化近来年曾先后出台了多项保护政策和措施,并号召有关部门和人士尝试挖掘崆峒文化内涵。2004年,中国文化产业基地、平凉、崆峒区政府联合召开了《崆峒文化论坛》,平凉市、崆峒区两级政府已将崆峒派武术确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作为永久性项目加以保护。[9]2007年8月9日成立平凉市崆峒武术研究会[10],已传播研究崆峒武术十余年。

合作研究的契机。2010年,陇东学院体育学院与平凉崆峒文武学校建立合作关系,共同研究崆峒派武术。之后又与平凉市崆峒武术研究会达成合作协议,并在陇东学院民族体育科学研究所设立了崆峒武术的研究方向。2014年,在陇东学院成立了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崆峒武术作为3个主要研究方向之一。

3.4 崆峒武术的外部威胁分析

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一带一路”的深入推进,甘肃、陕西、宁夏的GDP增速、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化率等都在快速提高,当地社会文化生态也在同期发生着巨大变化,包括武术在内的依靠行为传承的文化遗产的存在现状都不容乐观。

专业研究人员严重缺乏。武术是一项技术性极强的民族传统文化,非专业人员的研究很难深入。目前陇东学院参与崆峒武术研究的武术专业人员仅有1人,还承担了行政工作。对于一项传统文化,拥有充足的研究人员与时间是开展细致深入研究的前提。但是目前还无法做到。26篇文献的研究人员单位情况见图3,其中陇东学院的研究人员均是教学人员,平时教学工作量大,还要完成单位的其他工作任务,而且目前还没有形成固定的研究团队,将崆峒武术确定为个人研究方向的人员寥寥无几。

图3 崆峒武术论文研究单位分布

5.2.1 整理与创新发展策略(SO策略)

营改增的政策执行以来,极大增加了企业对财务的管理风险。营改增涉及的企业财务管理内容需要进行调整,然而,相当数量的企业财务人员囿于自身水平粗浅且没有对营改增的内容进行充分的系统化的业务学习,使得他们并不能对营改增政策的指定初衷有明确的认知,由此便无法知晓营改增政策的相关内容和细节,从而无法利用好营改增的政策利好为企业发展带来的红利,反而会由于对营改增的不了解容易造成在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风险。

4 崆峒武术文化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分析

可收集、查证的资料非常丰富。在崆峒武术研究的区域内,现实存在与武术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它们或是人物、村落,或是史实、器物,或是讲述、行为。特别是区域内历史、考古中的文献、器物为崆峒武术文化研究提供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在研究区域内,共有陕甘宁的11个城市,其中有8座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分别为西安、咸阳、韩城、汉中、榆林、延安、银川、天水。

4.1 崆峒武术文化的内部优势分析

本研究中武术文化的概念采用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一书中的表述:“武术文化是以技击技术为核心,以中国传统哲学思想为基础,包括与武技密切相关的器物、传承形式和民俗,以及由它们所蕴涵的民族精神共同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11]文化及其结构采用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中的四层次说“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是其核心部分”。[12]崆峒武术文化即是指该区域内的武术文化。

4.2 崆峒武术文化的内部劣势分析

研究涉及内容繁多且复杂。文化是现实存在的,又是难于研究的。武术文化中的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是研究中难度较大的两个层面。它们既存在于单个的个体,也存在于习武者的群体。通过已进行的查阅,在西北地区历史、考古中罕有以武术为专题的文献整理,如果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工作量巨大。作为研究内容之一的崆峒派武术,除平凉外,分散于全国多地,涉及到的人员众多,其文化研究难度很大。

4.3 崆峒武术文化的外部机会分析

国家推进文化建设带来的机遇。文化是依附于人或器物存在的。在崆峒武术研究的区域内有一定数量的习武者,有武术之乡、武术馆校;这些具体的人群或事物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出发点。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文化建设与文化创新,这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崆峒派武术已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其进行保护和研究符合我国的相关政策方针。

4.4 崆峒武术文化的外部威胁分析

对于我国区域武术的整理与保护,界定其概念是首要的研究工作之一。由于崆峒武术的概念尚不十分清楚,因此崆峒武术文化的概念在研究者与社会中均未达成共识,在研究中其内涵与外延均有被扩大的情况。这为研究的取向,以及研究内容的具体化、清晰化都造成了极大的不利影响,使不多的研究力量在基础层面就发生了分散。另一方面,研究团队至今建设缓慢,没有管理分工明确的研究组织。此外,在利益驱动下,真真假假的传统文化都涌现出来,让研究者在资料收集时还要承担辨别武术文化真伪的任务。

5.1.2 研究型发展策略(WO策略)

5 基于SWOT分析的崆峒武术及其文化发展对策

5.1 崆峒武术发展对策

通过对崆峒武术的地域性研究,可以深入而详细地了解其来龙去脉,获得完整中华武术的一块拼图。崆峒武术正是基于如此的考虑而展开了相关研究。由于前期研究资料的不足,在研究的进程中,遇到了许多问题,如概念、研究内容划分、研究思路与方法、协同与合作,等等。正是在对多种问题的处理与应对中,提出了如表1所示的SWOT分析矩阵。

表1 崆峒武术的SWOT分析矩阵

5.1.1 应用型发展策略(SO策略)

很多时候,文化是依附于物品进行传播的。现代社会物质极大丰富,许多科技产品的普及与使用都在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因此,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了一项急迫的任务。作为优秀传统文化的武术,应该在政策框架内推动其历史研究;并对已有的研究成果适当的应用,使其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推广崆峒武术最佳的平台是中小学教育,以武术健身体、强精神、炼意志,结合立德树人培养学生。为加快研究的进度和保持研究的力度,可以对研究基地在项目数量审批中予以倾斜。

从滑翔翼两侧固定的琉璃视后镜中,他看到紧跟在身后的是青萝。这个向来争强好胜的女孩,在这样隆重的赛事上,自是不可能不拿出全力。而且,女孩也有很强的实力,她在年轻一辈中的强横,并不仅仅是仗着她母亲的族长身份,她自身也有足够强横的资本。

概念是研究的先导,在进行崆峒武术研究的学者中需要尽快确定崆峒武术的概念并达成共识,为研究的展开与深入奠定基础。不论是历史中崆峒武术的研究,还是现实中的调查研究,都面临着巨大的工作量,如何将巨大的工作量分项切块、逐步研究,是需要研究者们商讨和规划的,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不必要的重复研究。在对现有崆峒武术研究的过程中,要符合武术已有研究成果的规范性,以武术大项进行分类,寻找线索分门别类。许多面临的困难是一时难以解决的,研究中需要化解困难或暂时地绕开困难,完成研究者或基地现阶段力所能及的工作。

5.1.3 开拓型发展策略(ST策略)

属于传统文化的武术受到市场经济和社会变迁的冲击,在远离人们的视线中加快了消失的速度。为此,应当尽快制定相应的政策,保护正在消亡的武术;尤其是本土武术。对于已经处于失传境地的武术,要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适当恢复。对于源流较为复杂的武术子项,需要联合区域内外武术专业人员共同研究。对于目前仍有传承人的武术,亟需在局部空间创造武术习练的土壤,扩大习练人群,由此逐步稳定该武术的存在状态。

5.1.4 保护性发展策略(WT策略)

在研究者中对崆峒武术的概念达成共识后,需要及时地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部门进行合作,用清晰稳定的概念保护崆峒武术。通过准确的界定,让崆峒武术的保护意识与知识传播到民间,这样才能使和崆峒武术相关的人、物、地不至于因无知而使其消亡。在已有的资料中,分清轻重缓急,先保护、后研究。保护的重点应放在优先保护崆峒武术中本土的那一部分。

5.2 崆峒武术文化发展对策

青少年习练者迅速减少。武术作为传统体育项目,在青少年从事的体育活动中愈来愈少。西方现代体育已经通过学校教育在国内普及,民众锻炼、消闲的身体活动多为各种源于西方的体育项目。与武术相比,西方体育中的大多数项目的入门难度低、普及程度高、参与人数众多、交际性比较强,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其中。

1.2.2 MDC荧光染色检测TU686细胞自噬产生 参考文献[10]进行自噬检测。在24孔培养板中铺上爬片,3×104/孔,37 ℃、5% CO2培养箱中贴壁培养24 h。按OPC浓度分为4组实验组,浓度分别为0、20、30和40 μg/mL,分别处理细胞24 h。培养板中将已爬好细胞的玻片用PBS浸洗3次,3 min/次。每孔加入200 μL 1 mmol/L MDC染液,37 ℃孵育1 h。PBS浸洗爬片3次,3 min/次,洗尽残余MDC染液。爬片置于载玻片,正置荧光显微镜下观察。

5.2.2 合作研究发展策略(WO策略)

式中,S表示满意指数得分,分值取-5~5;Ti表示第i个类得分;n表示评论总体数量。满意指数得分见表2。

文化研究经常是社会现象点和面的考察,这就涉及到多学科多门类。首先需要与研究对象的载体建立联系,长期走访调查,形成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的研究条件。其次,需要与相关学科,如历史、文化、考古专业的学者专家建立合作,分享研究成果,寻找和开辟研究内容一致的领域,进行合作研究,互用共享研究成果。此外,在我国进入新时代倡导文化建设与创新的背景下,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出发进行崆峒武术文化的创新与发展。对于崆峒派武术,利用各种渠道、机会进行拍摄、访谈,接触真正的崆峒派武术,进行具体的研究。

即式(5)表明了位置d与位置c之间的位置姿态关系。即原本是由图1(a)中物体从a运动到b位置c位置固定,转换成了如图1(b)中摄像机从位置d移动到c而物体固定在b位置。通过上面的推导可以得知,原本摄像机固定,而物体在运动的情况,可以转换成摄像机运动而物体固定的情况。从固定相机所拍得的多幅视图依据极线约束求得虚拟的相机移动位置姿态,从而接下来的三维重构工作。

5.2.3 攻坚克难发展策略(ST策略)

研究工作形成合力的基本条件就是研究的出发点和基础一致。如果对于崆峒武术文化的概念没有达成共识,那么各个研究成果就难于进行整合与共享,研究内容难免会出现重复和归属困难的部分,既分散了研究力量,也不利于研究的全面和深入。在文化研究中遇到困难,解决的良好途径之一就是横向协作,扩展研究人员所涉及到的学科,运用多学科的研究力量和技术进行攻坚克难。这需要横向联合成立研究团队。社会学研究中调查到的现象包括真相和假象,去伪存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运用种种逻辑分析方法,辨别崆峒武术及文化的真伪是深入研究的前提,研究过程务必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作风。

Hence, it is found that Qrad depends on the azimuthal mode number m and radial mode number r, and high order modes lead to lower Qrad9.

5.2.4 组织团队发展策略(WT策略)

团队作为一种研究组织可以在同一个研究领域内开展合作分工。通过团队建设吸纳不同层次的人员,可以让成员进行适合自己能力的工作,以此提高工作效率。在团队中,各个层次的人员都可以执行适合自身难度的工作,取得良好的研究成果、获得研究能力提升。如果建设了合理有效的团队,对于文化的四个层面(物态文化层、制度文化层、行为文化层、心态文化层)可以展开相对同步的研究,不至于顾此失彼;也可以先开展某一层面相对独立的整理与研究,再综合聚集形成全面的研究成果。团队建设的难点在于找到不同专业研究人员的共同研究点,拓展团队共同的研究领域。团队的工作中,务必需要踏实研究,细致求证,为真实的文化做贡献,不因任何利益为虚假的事物做宣传。

中州之西,有数道高山巨脉横亘大地。凭天俯瞰,宛如数条巨龙,自北向南骈列而行。其间山岭褶皱,断层成束,崖谷深切,江水横流,将中州的繁华喧嚣与西域的苍凉广袤横为两断。是以,中州人将这群山脉合称作横断山脉。

6 结语

SWOT分析法作为一种决策性方法,其结论是在管理实践中发挥作用的。本分析结果适用于进行崆峒武术研究的个人与组织,对区域性的武术研究的管理工作也具有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gov.cn/zwgk/2005-08/15/content_21681.htm,2018-11-1.

[2] SWOT分 析 法[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SWOT分析法/150223?fr=Aladdin,2018-11-1.

[3]邵滨.崆峒武术概念之界定[J].中华武术(研究),2019(01):51-55.

[4]梁燕飞,刘崇辉.崆峒武术概念探析[J].浙江体育科学,2013(05):85-88,92.

[5]张武冰,晋淑兰.新编实用中国地图册[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6:1.

[6]第二批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EB/OL].http://www.gansu.gov.cn/art/2008/6/13/art_4785_213064.html,2018-5-3.

[7]平凉市崆峒文武学校简介[EB/OL].http://www.zgktws.com/contents/355/4791.html,2018-8-26.

[8]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2018-11-11.

[9]崆峒派武术概述[EB/OL].http://www.zgktws.com/contents/345/2174.html,2018-8-12.

[10]温力.武术与武术文化[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9:31.

[11]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4-8.

[12]康戈武.中国武术实用大全[M].北京:中华书局,2014.

SWOT Analysis Of Kongtong Wushu and Its Cultural Development

Shao Bin
(Department of P. E. , Londong University, Qingyang Gansu 745000, China)

Abstract: Wushu belongs to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its survival depends on the traditional way of lif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society and economy, many commodities and technologies have been rapidly popularized in China.People's lives have undergone drastic changes. The survival status of Wushu is not optimistic. Kongtong Wushu is a regional Wushu,although located in northwest China, is also experiencing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plight. SWOT analysis is used to comprehensively analyze Kongtong Wushu and its internal and external cultural advantages, disadvantages, opportunities and threats.The results show that Kongtong Wushu can adop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application, research, development and protection.Kongtong Wushu's culture can adopt development strategies such as consolidation and innovation, cooperative research, overcoming difficulties and organizing teams.

Keywords: Kongtong Wushu district culture SWOT analytical method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10—0005—05

基金项目: 陇东学院青年科技创新课题,编号:XYSK1207。

作者简介: 邵 滨(1979~),男,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标签:;  ;  ;  ;  ;  

崆峒武术及其文化发展的SWOT分析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