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市政工程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市政工程建设中的部分弊端也逐渐展现。PPP的模式可以有效地解决建设前期的资金问题,也能在后期的建设、运行管理方面发挥优势。PPP模式与市政工程建设相结合,可以有效促进资源分配,达到共赢。
关键词:PPP模式,优势互补,风险共担
PPP模式的发展
PPP模式是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之间的一种合作关系。在市政工程建设的前期,通过引进社会资本来分担经济压力,在建设过程中充分发挥社会投资者丰富的建设运行管理经验,促进项目更加有效实施。因为PPP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展示出较大的优势,在市政工程建设以及其他公益性建设领域中广泛发展,应用前途较广。
PPP模式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现状
1具体的社会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要求也越来越高。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共产产品性质较强,受到人们的关注度也就较高。当下对于公共产品的收费机制还不够健全,在城市资源经营管理方面的理念落实程度仍旧缺乏。过去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决定了建设资金是主要来自于国家财政资金以及地方财政资金的投入,资金的投入和城市建设庞大的资金需求之间的差距成为一个问题,PPP模式便成为化解两者之间矛盾的一种新型融资方式。如今PPP模式在市政工程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覆盖有道路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热以及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河道整治等环境治理项目。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增强市政基础设施的经营性,是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者需要努力追求的方向。
2 PPP模式的内涵
PPP模式是指在公共部门同社会投资方相互合作的一种模式,是对传统融资模式的重要补充。当下的PPP模式已经在城市和乡村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中得到广泛应用,不仅有效的解决了基础设施发展滞后以及财政资金负担承重的问题,还大幅度的提升了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运营和管理效率。但是因为推行和应用实践的时间较短,PPP模式在实际的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中仍旧有不足之处,需要进一步改进。市场经济的全面改革加速了中国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传统的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等已经无法适应当下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建立一套和市场经济管理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化发展模式,就需要搭建一个桥梁,PPP模式很好地发挥了这个桥梁作用。PPP模式在我国近几年的市政工程领域中,也就是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之间,为合作建设市政工程,搭建了一种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以及全程合作的共同体关系。互补长短,在项目实施和运营过程中发挥各自的优势,有利于项目更好地为公众提供服务。
3 PPP模式的优势
PPP模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有效的解决地方财政的不足,将政府和社会投资者之间的效能实现有效的互补。目前各级推行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为了加快经济的发展,但是财政紧张也是面临的直接问题。PPP模式的引入让大量的资金加入到市政工程的建设中,用雄厚的资本来提供足够的建设管理和运营的资金,弥补地方财政的不足,同时也有利于先进的管理经验和专业的技术引进,有利于市政工程的建设和运营。政府部门和社会投资者有着各自的优势,通过合作来实现优势互补,可以更好的发挥出比单方面实施更加优越的效果。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之下,许多社会投资者的各种管理手段都是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但是市政工程的建设更多是社会效益,这样二者进行合作,便能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融合,对社会稳定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过去市政工程建设和运营基本由政府部门主导,政府部门在承担承重的财政压力的同时,对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服务经验不足。并不是技术自身的问题,而是用更专业的人做更专业的事。同时在引入过程中,社会投资者之间的竞争,可以提高公共物品的经营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PPP模式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问题
4 市政工程建设的问题
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没有能充分发挥企业和社会的作用。基础设施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应该是更加多元化。我国当下的市政设施运营还存在主体与责任主体的确定问题,许多主体定位不明确,妨碍了政府投资主体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降低了社会投资的效率。在PPP模式下,社会投资者以利益最大化为经营目标,怎样既为投资者保证其合理的投资回报率,又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实现两者之间的动态均衡,也是政府面临的新问题。
5 PPP模式应用注意点
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主要来自于政府机构,具有社会性,这种性质使得产品以及服务的价格不能根据市场自由定价来决定,而是要适应消费者以及生产者等来确定,目前大多市政项目的收费以保本微利为原则制定收费计划。社会资本投资的行为主体是商业化的,在追求投资收益的过程中,确定收费价格除了综合考虑市场资源的配置和公共利益之外,还要建立物价总水平以及收入总水平等的联动机制,将产品和服务的价格定在适合的范围之内。收费机制的建立一定要平衡投资方及公众方的利益,只有利益各方处于合理平衡的状态才能保证项目更有效地运行。同时,市政工程中有许多环保项目,它的价值主要在于保护环境,社会效益强,经济效益弱,在使用PPP模式的过程中,应该建立相应的收益补偿机制,以使我们的环保项目能够更顺利地实施,从而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PPP模式的实质是实现公私优势的互补,风险分担,政府职能的合理定位和有效执行是项目成功实施的前提。
PPP模式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意义
市政基础设施投融资制度不断向着市场化改变的同时,政府的职能也在市政建设中不断转变,在这种背景之下,PPP模式的理论和实际的应用就应该更加适应实际的需要。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的积极建设和引进PPP模式,有效的吸引大量的资本参与到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来。资源的分配可以以更高效率的方式推进。PPP模式不仅可以减轻政府长久以来的财政负担,又可将社会资源引入公共服务的进程当中。市政的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市场化的模式运作,可以有效的减轻政府的财政支出压力,也能提高基础设施的投资和运营效率。
创造良好的政府环境和市场环境
政府有必要为市政基础设施项目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成本机制,收费机制、投资收益机制等。同时,在项目进行PPP模式运作下,需要在前期项目设计、融资、建设、运营、管理和维护等各个阶段,对政府部门与企业各自承担的责任、义务和风险进行清晰明确的界定,保护双方利益,更加充分的发挥PPP模式减轻财政负担、互利共赢、风险分配的优势。政府要为项目的建设提供保障,勇于担当、求实创新,为项目的建设、管理、运营服务,促进项目发挥最大效益。同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完善的法律法规和有力的政策支持是PPP项目成功的重要因素。政府应完善投资项目管理和监管体制,防范内部腐败,建立项目可持续发展的程序和相应的监管规则,以及风险追踪和调控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作为管理者和监督者的职能。
结语
综上所述,发展PPP模式对于市政建设来讲意义重大,可以更好地将政府工作和社会资本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推动社会基础设施更健康持续发展,让PPP模式项目真正成为以公众需求为中心,成为价值创造和价值传递的纽带。
参考文献
[1]乔超,张焕琳.PPP融资管理模式在市政工程建设中的应用分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0).
[2]吴海瑜.市政基础建设中PPP模式的应用与分析[J].低碳地产,2016,2(20).
[3]吴芳亮.PPP模式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15,28(3):171-173+183.
论文作者:王晓丽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3/6
标签:模式论文; 市政论文; 基础设施论文; 市政工程论文; 项目论文; 社会论文; 政府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7年第2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