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武生活方式的价值论文

习武生活方式的价值论文

习武生活方式的价值

陈 青

西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摘 要: 大凡是对人性发展有益的行为都将会产生永久的价值,大凡是能够被生活方式纳入其中的文化事项都将有利于价值的凝练。武术历经技术结构、身体行为和身体资本等方面的流变,从具体的功能逐步演化为价值,在民众的生活方式中逐步占据一定空间。习武生活方式最为突出的价值在于,通过生活中的习武身体行为,可以凝练相应的民族文化意识,增强民族自信。

关键词: 武术 演化 价值 生活方式

晨曦中舞刀弄枪的身影,树荫下拳来腿往的场景,勾勒出中国人习武生活方式的文化景观。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身体表现形式,在国人的生活中武术占据着一定的地位,这种生活方式对于异国他乡的人来看,中国人是人人习武,个个有功夫。现实情况则是,能够将武术真正纳入到生活方式中的人仅限于掌握武术技术和技能的群体。在他们的影响下,有不少民众参与其中,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次级习武群体,他们在生活方式中若即若离地习武,武术并不能成为其生活方式的重要成分。

生活方式是生产方式之外对人类产生重大影响的方式,因为除了生产方式中的生产关系,人类文化中很重要的关系则是生活方式中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更依托于生活,而非生产。习武生活方式对于国人来说,是一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作为国人生活方式的组成部分之一,构成了中华民族的特色文化。武术不仅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文化孕育下的文化成就。武术以其养生为支点,构建起国人对生命塑造的系列身体行为载体,满足着民众对健康的需要。武术还以其所富含的中华民族文化,有助于民众在习武中形象地感知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道理,有效地弘扬民族精神,完成武术在生活中进行的教化作用。当进入信息化阶段,体力支出的锐减,特别是低头族、久坐族、宅族等生活方式的健康和亚健康问题凸显;在多元的异质文化冲击、竞技体育一统天下,民族文化自信等问题前所未有地影响着人们的时刻,国人以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何种精神状态应对种种困扰十分关键。本研究试图以习武生活方式中的武术结构,阐述其健身、修身、塑身等功能,发掘习武生活方式之当代价值。

AD9833可将DAC数据的最高有效位输出。通过对OPBITEN(D5)控制位置1,可将VOUT引脚输出DAC数据的最高有效位。这可以作为粗调时钟源。这个方波还可在输出之前进行2分频。控制寄存器的DIV2(D3)bit控制VOUT引脚提供的此输出的频率。

1 武术结构演化的价值

价值是人性发展的需要的体现。不是所有的东西都有价值,只有符合促进人性发展需要的内容,才有其价值。如今有很多人佩戴玉石饰物,这种饰物并没有实际的功能。然物以稀为贵,当玉石矿日渐稀少的情况下,这种饰物便表现出较高的收藏、审美价值。武术也同样如此,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武术原本的技击功能早已没有了实用意义,但武术所蕴含的优秀民族文化的文明价值却表现出异常耀眼的光芒。当某种事物在符合了人性发展需要的阶段,其价值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恰如玉石作为人性趋善、尚美的载体时,玉石的价值得以表现。当武术作为一种教化、修养、塑生、蓄资手段时,武术的价值自然酣畅淋漓地抒发出来。

价值建立在功能基础上,功能又以结构为本,这是一个有机的逻辑链条。功能是事物结构固有的可能性,当不同结构相互作用时会产生特定的效应,功能便显现出来。功能可表现潜在的、显现的。在固有功能不断发挥作用的情况下,会产生派生功能。但是功能总会表现一定的阶段性,当结构没有了相互作用时,功能便失去了产生效应的可能性。而当功能被不断地提炼,具备了符合人性发展需要的共性特征后,功能转化为价值。比如,独轮车消亡,四轮车出现,轮子的价值并不以结构的存亡左右,而是其对后续运输方式的决定性表现出前所未有的价值。

身体是人与外界进行交流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人类的身体活动拥有一系列的内容。首先,人在文化、社会活动中,身体的体验是与外界交流的基础,在此基础上人逐步将身体体验中的感觉、知觉提升为身体认知,形成对事物的相关知识、技能,有了必要的身体认知后,人们在内在的欲望驱动下,通过身体进行各种创造,由此生成了物质、制度和精神文化。当身体体验、身体认知、身体创造不断地生成中,尤其是在身体认知的作用下,人类进行着“人为”地“人化”行为,人体文化也由此产生。在人体活动中身体创造所创造的身体行为构成各种项目的动作,当这些动作被不断地凝练,为人们精湛、娴熟地运用的时刻,人体文化的技术体系得到建构。体育、民族体育和武术就是这种身体行为的具体表现,而且,这种人体文化始终是人的生活方式的构成之一。其中,身体行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身体行为特指在人的意识指导下,有目的、合理的、有适度新陈代谢的专门技术。[3]

第一,“伐人武术”。习武人与真实的实战对象相遇时,一招一式都要有明确的制敌目的性,由此生成的武术技术必然是实用性技击结构。这种结构深深地影响着武术总体结构,使之成为武术有别于其他民族体育的基础结构。

第二,“娱人武术”。当习武人与虚拟的实战对象相遇时,防守意识、进攻的技法力度弱化了,此阶段对身体素质和潜能的挖掘、训练体验有了新的要求,特别是技巧化、技术化要求,造就武术趋向于象征性技击结构。这种适应与社会发展的新需要,使得武术技术结构产生变异,出现了新的结构体系。

槽身纵向结构方面,对侧墙的顶部和底部采用粘贴碳纤维布直线板进行加固,碳纤维条宽10cm,间距10cm,厚度1.2mm。

第三,“完人武术”。当习武人与塑人、健身、娱乐、鉴美相遇时,身体内在并不存在成型的认识模式,这种强烈的外在冲力,极大地引发了生命的冲动,激发起身体的创造欲望,习武人通过武术技术的强身、表演、竞技等高敏度的体验,发现了武术拥有能够提供健康、快乐、审美等人类普世追求的特质,从而武术的新结构、新功能得以显现。[1]

从武术结构性的改变历程中,可以明显地看出武术功能的日趋丰富、多元,尤其是在进入到完人武术阶段,其结构的明显地派生出有益于人性发展需要的结构特质,表现出武术强大的教化、塑生功能。这种符合人性发展的功能逐步被抽象为武术的普世价值,广受青睐。

恰恰是武术从术的功能转化为道的价值,才使原产于搏击的武术始终没有离开国人。不然,武术一定会由于没有了对象性的对象,而不得已从人们的生活方式中淡出。在民众日趋注重身、心、群、德四维健康的氛围中,武术作为促进健康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为当今极具广泛对象的对象性活动而被民众关注。在人的生活方式中,一是受制于生产方式的因素,使得生活方式与之吻合,诸如农耕生产的周期性,季节性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按部就班。二是生活方式受制于人际交往方式,在不同的社会圈子中,人际之间的相互影响极大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同一空间中的人群会因为交往的对象而出现较大的差异。三是生活方式受制于人的身体体验,当人们没有某种身体体验时,总是怀疑自己的能力,特别是对于技术复杂的武术而言更是如此,人们总是对武术望而却步。一旦掌握了武术,人们则会终生享用。四是生活方式受制于身体状态,当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会不自觉地选择人体文化等作为生活方式的重要成分,以求实现和展示自我价值,正所谓衣食足祈价值。当然,生活方式还受很多其他因素的制约,就武术而言则重点是人的身体状态。

人类社会从薪碳进入到化石、核能阶段后,身体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各有不同,其身体资本的含量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问题是我们总对本土文化缺少必要的自信,这与生活方式中缺少民族文化行为有一定关系。在美国,“最近数十年来,人们对于源自中国的整体医疗原理的兴趣逐渐增长。整体医疗(holistic medicine)意指健康保障中医师考虑到人身体、心理、情绪、精神特征的治疗方法。”[2]402西方人都发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势,我们却没有很好地践行之,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对此,在生活方式中纳入习武的成分,倍显重要。

2 身体行为演化的价值

作为产生价值的基础,武术结构经历了由伐人武术、娱人武术到完人武术等结构性的演化。

第一,竞力的肢体活动。在人体文化中,身体活动的方式随着人类的演化而演变着。起初人的本能在体育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这时候的身体活动属于肢体活动类型。比如,人们随意进行的击打动作,缺少相应的技术技巧,更多是依靠人的力量,在这个阶段的体育活动每每是以角力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角力类型的活动大多是人们较量、冲突、合作等的必选手段。

SHAN Chan-juan, LONG Jun-rui, GU Chun-ying, MEI Chang-lin, WANG Jiu-sheng, XIONG Lin-ping

化石和核能阶段,人类社会已经进入到了一个超乎寻常的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阶段,经济效益成为各个国家头等重要的大事。西奥多W舒尔茨循着马克思的思路,提出了倍受世人关注的有关人的健康经济理论——“人力资本”理论。他对人类社会仅仅注重影响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物力资本,诸如财力资本、资源资本、设备资本等。而忽略其他要素提出质疑: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当这些资本相对固定时,其经济效益总会出现差异,是什么决定经济效益的。其中必有原因。经过长期的研究后,发现社会经济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人本身,即人力资本。这是一种无形的资本,难以被人们轻易感知。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木是指相对于物力资木而存在的一种资木形态,表现为人所拥有的知识、技能、经验和健康等。其中首次提到了“健康”两字,这两个字的出现绝非易事。人力资本的显著标志是它属于人的一部分,它是人类的,因为它表现在人的身上。它又是资木,因为它是未来满足或未来收入的源泉。这一语道出了人力资木的基木属性。

On October 28, the Department of State informed their Embassy in India, that in dealing with the matter of the Tibetan Trade Mission’s visit to the United States:

第一,体能阶段的身体资本价值。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包括量与质两个方而,量的方而指一个社会中从事有用工作的人数及百分比、劳动时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该社会人力资木的多少;质的方而指人的技艺、知识、熟练程度与其他类似可以影响人从事生产性工作能力的东西。在这些方而,每个劳动者也是不一样的,就是同一个劳动者在受到一定教育和训练前后,他的劳动的质量或工作能力、技艺水平和熟练程度,也是有差别的。[5]在体能为主体的阶段,社会进步的力量主要来自于人的劳作时间,人们以日积月累的方式改善着自己的生活,体能阶段的体力与脑力的支出比例是9:1,人们对能源的利用率较低,生活方式也呈现低碳状态,身体行为在此期间主要的贡献就是蓄积体力、体能和精力。

3 身体资本演化的价值

习武生活方式是一种将武术健身、娱乐、交往融为一体的,成为生活中稳定的行为格局。习武生活方式原本是习武人为了生计而不得已的生活形式。时至今日,习武生活方式已经是为了健康、爱好而主动纳入生活之中的行为倾向。无论习武生活方式的如何变迁,其背后的功利性始终发挥着作用,从防身自卫、保家卫园到强身健体、娱乐身心、防病治病、促智益慧、情感宣泄、人际交往等总是有一种或多种功利性推动着人们纳武术作为生活方式中的重要内容。后一种习武生活坊是则是在完人武术结构状态下利己的身体行为,较伐人武术结构可能的损人不利己存在本质差异,表现出尊重生命、文化、崇尚高雅、文明的价值。因此,当下的习武生活方式是文明的生活方式,值得推崇。

第三,竞艺的身体创造。如果说竞技类型的身体行为是表现人的本质力量的行为,那么这种本质力量的发掘仅仅处于有机体的运动系统,当人们把身体行为当做展示人的本质力量的载体时,主客合一的身体更需要将人的意识力量充分地调动起来,表现出来。由此身体创造将通过各种方式和方法全面地生成各种以竞艺为主体的技术。身体创造促使体育从竞力走向竞技,并快速地向竞艺和竞智方向发展。武术也同样如此,其身体活动从以竞力为主的动作,逐步发展成运用规范技术进行较量的竞技,而且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了具有人体艺术特色的竞艺,武术套路就是一个明显的佐证。由于竞艺不仅体现人的本质力量,还能提升人对真善美的修养、教化,所以是人生活方式中非常重要的构件。

预防接种是预防儿童避免发生多种传染病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计划免疫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预防接种主要用于儿童,而儿童的身体尚未发育完全,故而其出现不良反应的原因既与疫苗质量、接种方法有关外,同时与儿童的体质也密切相关[1] 。但出现预防接种不良反应后,儿童会承受一定的痛苦,而家长的情绪也更为紧张或激动,易于出现纠纷[2] ,故而为有效减少预防接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应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笔者近年来将精细化护理应用儿童预防接种的工作之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这种人为地为分析方便而进行的身体行为演化阶段性,本身是交织在一起的,没有明显的边界,只有在某个阶段某种身体行为表现以何种状态占据主导而已。但是,总体的趋势是肢体活动转化为身体行为是必然,从竞力、竞技、竞艺至竞智是规律。这种身体行为演化循着从具体的实用功能逐步地转化尊重身体,尊重主客合一的人,由此凝练出以人为本的价值。反过来看,当武术失去了技击功能后,应该日渐式微,但是客观现实并非如此,武术依然存在,而且越发在民众的生活方式中占据主导,其原因就是武术的价值所发挥的效应。由此,可以这样认为,身体行为更能体现和实现人性的发展需要,是文化事项价值表现的核心方式,随意的肢体活动可以表现具体的功能,缺乏身体行为在塑生、塑人等综合价值的分量,所以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身体行为逐步成为主导。鲁迅曾经说过:“生命的路是进步的,总是沿着无限的精神三角形的斜面向上走,什么都阻止他不得。”[4]240武术是一项习武人主动地以主体的自我对作为客体自身的,通过身体行为进行生命塑造的活动,武术所走的就是一条生命之路。因此,身体中所蕴含的强烈生命冲动,其力无穷,没有阻止武术前行的障碍。这种力量被人们在生活方式中充分地利用着,表现的形式可能是柔弱的、平和的、内敛的,但是生活方式能够帮助人们充分利用生活积淀能量和资本,以便于立足于社会。

第二,竞技的身体行为。当人对某种技术动作掌握到一定的阶段,肢体活动被附加了人的意识,而且目标的指向性越发的明确,这时候肢体活动逐步转化为身体行为。比如,习武人将击打动作进行不断地凝练,使之更加具有了相当高的技术规范和动作技巧,可以更加有效的发挥有机体的协调潜能,使得击打效果大大增强,武术的技术表现出收放自如,可以运用于各种不同的环境和完成不同的目标。此刻的身体活动处于身体行为状态,体育活动更倾向于竞技,而非竞力。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中,这种具备能够展示技巧的技术不仅用来竞赛,还用来健身、娱乐、交往,与人的生活关系进一步紧密起来。

汽轮机回热系统优化方案拟设置1台70%容量的0号高压加热器,与外置蒸汽冷却器并联运行,利用汽轮机补汽阀倒抽汽轮机高压缸第5级动叶后蒸汽作为0号高压加热器的加热汽源。回热系统优化方案系统流程见图2,其中虚框范围为0号高压加热器回热系统。

第二,体能与智能并存阶段的身体资本价值。在社会发展逐步开始了动脑与动手相结合的时刻,人的主客合一的身体逐渐显示出其价值。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的积累是社会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该理论确有其价值,当一个社会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各项非人力资本达到一定投入限度时,进一步的经济效益的产生必然依托于来自于人的知识和能力。人类社会近百年来的长足进步和快速发展,无不与科学知识的进步息息相关,从而印证了这一论断。今后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是更多地依赖于人的能力。人的能力是否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和利用应该是经济增长的前提。因此,此阶段的生活方式已经不再是安逸和恬静,人们在高能耗的生活方式中追加了生产蓄积能量,增强健康体魄的重大任务,生活方式中的时间变得局促和有限。

第三,智能阶段的身体资本价值。对于构成人力资本的量与质两个方面,人体文化关注的恰好是人力资本的质,即人力资本本身具备的基本质量。这个质量是以人的健康为基础,健康应该是构成人力资本的根本要素。如果一个个体缺乏必要的健康,他的知识、技能、经验都难以发挥作用。因此,人力健康资本应该是人力资本的基本构成。这个理论的提出,对人体文化而言是一个利好的理论支撑,在很大程度上支持了民众对人体文化钟爱的肯定,更是人体文化发展空间深入拓展的重要依据。体育与民族体育能够切实对社会提供具备健康素质的人力,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培养劳动力、二是保护劳动力、三是修复劳动力、四是提高劳动生产率[6],这些作用确保了人力资本的质量,自然也增加了人力资本的数量,保障着人力资本的能量发挥,从而全面持久地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在智能阶段,虽然体力和脑力的比值出现颠倒,似乎脑力活动不费体力,其实脑力更需要精力饱满的体质做保障,在这种需要下,人们自觉地在生活方式中放大身体行为的比重,以便通过身体行为对身心群德进行全面的修炼。

布迪厄也认为身体资本是其他资本的基础,拥有了健康的身体,便是身体资本的富翁。因为人的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甚至是文化资本都源自于身体资本。那么,这种资本是具有共性特质的资本,而且是建构在人的身体之上,以人为本的资本,是对人性发展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本,所以身体资本是很有价值的资本。

2.3 作者 作者姓名在文题下按序排列,排序应在投稿时确定,在编排过程中不应再作更动。作者单位名称及邮政编码脚注于同页左下方。作者应是:①参与选题和设计,或参与资料的分析和解释者;②起草或修改论文中关键性理论或其他主要内容者;③能对编辑部的修改意见进行核对修改,在学术界进行答辩,并最终同意该文发表者。以上3条均需具备。仅参与获得资金或收集资料者不能列为作者,仅对科研小组进行一般管理者也不宜列为作者。对文章中的各主要结论,均必须至少有1位作者负责。集体署名的文章必须明确对该文负责的关键人物。其他对该研究有贡献者应列入致谢部分。作者中如有外籍作者,应征得本人同意,并有证明信。

正是这种资本的价值,人们在生活方式中格外受重视,国人运用被誉为民族粮店的民族文化进行身体资本的积累。武术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最为便捷的身体活动内容,相对于其他的体育运动项目,武术的优势很多,最为明显的是个体化的、需要不断磨练的、易诱发习练者入迷的活动形式,可以较大的自由度去践行习武生活方式,且很少受其他制约因素的影响。当下,中国中老人健身群体在生活方式中所以首选武术,除了上述的原因,还有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方面就是这种资本是一种投入少,健康产出多,是很划算的生活方式。

习武生活方式的核心价值在于,通过习武这种身体行为,可以有效地塑造民族意识、激发民族自信、弘扬民族精神。里贝特的神经生物研究成果将司空见惯的意识决定行为进行的顺序颠倒,认为行为先于意识,这从科学实验结果中进一步支持了马克思的存在决定意识的理论。舒斯特曼强调人的社会文化就是一种身体化的过程,印证了庞蒂倡导的身体是认知世界的根本,强化了德勒兹推崇的身体创造理论。当人们在生活方式中频繁地以武术等民族文化作为日常生活行为,无意间为相应的意识积累了素材,使之产生关联度很高的行为-意识链条。健步如飞的人,绝不会优柔寡断;经常出国的人员深有感触地说,我们的胃是最爱国的器官;遵守交通法则的驾驶员,必定是守法的公民;尊老爱幼的青年,必定是明德之士。一个人在生活方式中不经意的点滴行为,确是铸其意识的根本。当富有中华民族文化属性的身体行为,自然会通过身体认知对中华民族文化进行系统诠释,从而形成相应的意识。所以,习武生活方式不仅是增强体质的单纯生活行为,更是关系到民族意识、民族自信的文化行为。

参考文献:

[1]陈青.习武人的身体创造[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6):50-55.

[2][美]理查德谢弗.社会学与生活[M].刘鹤群,等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

[3]陈青.民族体育的身体行为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6(4):95-100.

[4]鲁迅.中国人的生命圈[M].北京:华艺出版社,1994.

[5]江涛.舒尔茨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思想及其启示[J].扬州大学学报,2008(6):84-87.

[6]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50-57.

中图分类号: G8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1839(2019)10—0001—04

作者简介: 陈 青(1963~),男,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学。

标签:;  ;  ;  ;  ;  

习武生活方式的价值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