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中国对拉美的地缘战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世纪论文,地缘论文,拉美论文,中国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8年,邓小平曾从战略高度分析并强调拉美的重要地位,指出“人们常讲21世纪是太平洋时代,那时也会出现一个拉美时代”。① 这表明,中国对发展与拉美关系寄予厚望。2004年11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拉美时更是明确提出双方关系发展的近期目标:政治上相互支持,成为可信赖的全天候朋友;经济上优势互补,成为在新的起点上互利共赢的合作伙伴;文化上密切交流,成为不同文明积极对话的典范。② 两位中国领导人关于中国与拉美关系的论述反映了中国高层对中拉关系的高度重视,为从地缘政治视角研究并提出中国对拉美政策提供了指导。
一、打造互利共赢的中拉经济关系
如何塑造拉美国家与世界大国的经济关系?这是拉美政治家和学者长期以来共同关注、探讨的重大问题之一。20世纪中后期,在拉美地区曾出现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依附论”。该理论强调“中心”(发达国家)与“外围”(拉丁美洲)之间的对立,认为它们之间的交易关系是不平等和不合理的,“与外国列强不平等的关系是拉美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正是由于这类理论的影响以及在经济发展进程中遇到种种困难和不利因素,拉美国家对其与大国的经济关系模式颇为敏感和警觉,且早就主张建立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在探讨中国与拉美经济关系模式时,除了考虑上述经济理论与实践问题之外,还应当注意到,拉美主要国家的综合经济实力现已有了大幅提升。以巴西为例,2006年,其人口已经达到1.8677亿,国内生产总值达10680亿美元,居世界第九位,在“金砖四国”中仅次于中国居第二位。③ 巴西上世纪70年代即建成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工业基础较雄厚;可耕地面积约1.525亿公顷,牧场1.77亿公顷;咖啡、蔗糖、柑桔、牛肉产量和出口量世界第一;大豆、鸡肉产量世界第二,出口量第一。④ 这些数据大体可以说明,中国与拉美主要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潜力在伯仲之间,两者的经济关系既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南北”关系,也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南南”关系,而是21世纪初世界不同新兴经济体之间互补与竞争并存的伙伴关系。这就要求从探索和塑造新兴经济体之间关系模式的视角处理中拉关系。中拉必须从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的自身现实和需要出发,通过以下途径实现互利共赢:发展互利互惠的贸易关系,逐步实现交流商品的多样性;对于双方互补和竞争并存的经贸关系要有充分的估计和准备,合理解决相关矛盾;推动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民福祉的相互投资;加强具有高新技术含量的科学技术合作关系,以利于提高各自的综合实力。
新世纪初,中国与拉美的贸易关系迅速扩展。2006年,中拉双边贸易额增至7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拉美的出口额约为360亿美元,从拉美的进口额约为342亿美元。⑤ 2007年中拉贸易额突破了1000亿美元大关。2006年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的一份报告指出,中国所购买的60%的大豆、40%的铜、21%的铁、21%的木材、80%的鱼粉以及60%的葡萄均来自拉美地区,⑥ 拉美许多国家从中受益。但是,中国从拉美进口越来越多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和原材料,可能会引起拉美国家的不满,也不利于中拉贸易规模的扩大。以巴西为例,2007年1-9月,中巴双边贸易总额达169.4亿美元,超过2006年全年双边贸易总额。其中,巴西向中国出口82亿美元,同比增长27%;自中国进口87.4亿美元,同比增长55.7%。大豆和铁矿石依旧是巴西对华出口的主要产品,2007年1-9月,巴西向中国出口铁矿砂价值27.2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占巴西向中国出口总额的33.2%;出口大豆价值24.5亿美元,同比增长10.4%,占同期巴西向中国出口总额的29.9%。巴西从中国进口的前四大类商品依旧是:电机、电气、音响设备及其零部件,进口额为30.8亿美元,同比增长35.1%。⑦
拉丁美洲经济委员会官员曾经提醒说,到一定时候,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重要阶段将会结束,届时中国将达到另一种发展水平,原材料需求将减少,服务业需求将增加,而服务业不需要原材料。当中国在原材料方面的巨大需求下降时,拉美地区将需要提供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更高的产品。因此,中国与拉美都应未雨绸缪,重视并解决经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拉美国家尤其应提供富有竞争力的、多样化的、高附加值的产品。
如果拉美与中国的经贸关系仍沿袭旧模式,当拉美国家出现贸易逆差时,中拉贸易关系尤其会受到损害甚至会出现摩擦。中国与巴西的经贸关系是中拉经贸关系的缩影。先是巴西的原材料大量出口中国,然后巴西开始面临中国制成品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现在,巴西对中国贸易从顺差变为逆差。从2007年1月起,中国已取代阿根廷成为巴西的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当年头两个月,巴西对华贸易首现逆差3.9亿美元,巴西商界和学界对此予以极大关注,希望政府能制定针对中国的长期战略。2007年1-9月,由于中国商品出口强劲,巴西为保护本国产业,对中国商品实行反倾销、反补贴和保障等措施。2007年10月,巴西发展、工业与外贸部表示,对来自中国的铝制预涂感光板、眼镜架、自行车整体曲轴连杆、自行车轮胎四种进口产品实施最终反倾销措施。⑧ 这说明,探讨与拉美经贸关系的新模式、寻求适当途径提升拉美产品的出口附加值、推动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
新世纪初,中国已在拉美多个国家进行了综合性投资。为了支持拉美国家经济自强、促进中拉互利共赢,中国在拉美的投资不仅涉及能源和采矿业,还包括制造业和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例如,中国对委内瑞拉能源项目投资50亿美元,同时承诺投资90亿美元用于修筑铁路和建造2万套住宅;在阿根廷投资80亿美元修筑一条新铁路,购买了一个石油公司的部分股份;同巴西签署了投资额达100亿美元的能源和交通运输项目协议,协助巴西修建了兴古河水电站,加速了该地区的矿业生产工业化;投资15亿美元于玻利维亚国有石油公司的油气勘探以及发电厂、输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4亿美元收购了厄瓜多尔的一家加拿大石油公司资产,购买厄瓜多尔两大输油管道之一的股份。
此外,中国香港企业——和记黄埔有限公司也在拉美扩展其物流设施的投资、并购活动,现已掌控和经营阿根廷的布宜诺斯艾利斯集装箱站、巴拿马港口公司、巴拿马运河两端的克里斯托瓦尔港和巴尔博亚港的管理公司、墨西哥的曼萨尼约国际港的恩塞纳达国际站、墨西哥大西洋沿岸的韦拉克鲁斯港的部分业务、巴哈马的两个港口、厄瓜多尔曼塔港的改造和管理,等等。中国福建省的公司还开通了横跨太平洋至拉美各港口的航线,从而把青岛、上海、厦门、香港与墨西哥的曼萨尼约、哥伦比亚的布埃纳文图拉、厄瓜多尔的瓜亚基尔、秘鲁的卡亚俄、智利的伊基克和瓦尔帕莱索等港口联结起来。
中国在拉美的这些投资初步勾画出与西方在拉美投资模式的差异。中国在投资拉美能源和采矿业时,同步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惠及当地民生,因此赢得当地民众的好感。从总体情况看,中国对拉美的投资注意贯彻互利共赢原则,同情和支持当地国家要求保护自然资源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益的愿望,切实做到不追求单方赢利。中资企业在拉美注意树立良好的形象,通过真诚、善意和友好的行动,与当地政府和居民建立了良好的互动关系。
二、拓展中拉文化交流空间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化影响力作为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外交中的地位日益受到重视。然而,长期以来,中国在拉美的文化影响力很弱,拉美民众大多对中国很不了解,对中国的印象还停留在冷战时期,甚至清朝时期长辫子和瓜皮帽的形象在拉美也有一定市场。冷战时期,大部分拉美国家属于美国阵营,在意识形态上对中国多有成见,普通民众也深受影响。
冷战结束后,中拉文化交流渐趋频繁,但是还远远不足以适应中拉关系迅速发展的需要。中国在推进中拉文化交流与对话方面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仍有许多工作要做。首先,要向拉美国家和人民多做宣传工作。受西方媒体的影响,拉美民众对宗教、人权等问题较为关注,中国不应回避,而应积极沟通,以使其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尤其应让其更多地了解中国的发展状况特别是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在经济、社会和政治思想文化方面的巨大变化。其次,与拉美国家媒体加强交流与合作。在现代社会,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国家的形象。拉美民众大多通过西方媒体来了解中国,以西方的视角来看中国,因而难免会产生误解和曲解。让拉美媒体进入中国、报道中国,或者通过中国媒体将有关信息提供给拉美国家的媒体,将有助于双方深入和全面地相互了解、相互认识。第三,大力培养国内西班牙语、葡萄牙语人才,在拉美国家增设文化交流机构,推进与拉美的文化、学术交流。目前中国的西语、葡语人才与实际需要相比还较缺乏,仅靠英语是不够的。孔子学院的建设是一个很好的范例,有利于拉美人民对中国文化的了解。知识界更需要努力加强与拉美国家大学、研究机构的交流,让拉美国家学术界更多地了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动态,消除其偏见和成见,从而增强中国思想和文化的亲和力。
为推进中拉文化交流,中国有不少可以发挥独特作用的平台可资利用,如拉美的华人社团、澳门的“特殊地位”等。华人及其后裔遍布于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各个地区,他们已融入当地社会,同时保存了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质,实际上已成为不同文明共处或融合的典范。他们具有充当中华文化与拉美文化交流、对话之中介平台的最好条件。以古巴华人为例,19世纪中叶以后,数十万华人到古巴谋生,他们以自由人和商人身份逐渐融入当地社会,同时催生了当地的华人社会。古巴首都哈瓦那的中国城显露出浓郁的东方文化特色,中国各地的风味小吃、工艺品和地方戏曲等在这里应有尽有。如今,古巴的华人文化已构成中国与古巴之间开展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2007年是华人抵达古巴160周年,古巴举行了一系列纪念活动。当年5月30日至6月3日,古巴的中国传统艺术馆和哈瓦那大学古巴华侨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第十届海外华人艺术节等活动,哈瓦那掀起了中国热。
中国增进与拉美关系的另一个“天然”平台是澳门。澳门在促进中拉关系方面具有多种独特优势。由于众所周知的历史原因,澳门处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枢纽上,是中国与拉美之间货物运输的轴心。⑨ 澳门还有其他一些优势。其一是中西文化交融的优势。一位学者强调,四百多年来,澳门在葡萄牙管制期间,已形成了中国与西方文化合璧、兼容并蓄,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独特文化。由于语言、文化、法律和历史的渊源而与拉丁语系国家特别是葡语国家的传统特殊关系,加上拥有大批中、葡、英多种语言人才以及熟悉葡语国家市场和社会环境的企业家和专业人才,澳门能够发挥为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经贸合作服务的平台优势。其二是国际经贸网络的优势。澳门与不少拉美国家有贸易往来,相互间形成了稳定的商业网络。其三是国际自由港优势。澳门是著名的国际自由港,具有单独关税区;货物、资金、外汇进出自由,对进出口产品不征收关税;税制简易,税率较周边国家低;政府没有外债,且公共财政收入充足;人员流动方便,与不少拉美国家共用互免签证待遇。⑩ 为了打造中国与拉美国家间的中介平台,澳门早在20世纪末就开始采取措施,在有关理论探讨和文化交流组织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取得了不少成果。
此外,不少人如某些欧洲学者认为,西班牙和葡萄牙可以成为拉丁美洲与中国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中介。西班牙和葡萄牙最早闯入新大陆,后在美洲实行了300多年的殖民统治,至今仍然同拉美国家保持密切的经济和文化关系,在拉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中国与拉美的交流、往来,现在主要依靠海上远洋运输和航空运输两种方式。航空运输到拉美由于直达航线较少,一般需通过美国或西班牙中转。两条路线在距离上相差不大,西班牙和葡萄牙因而可以成为中拉之间的桥梁。依靠西、葡进入拉美,如与西、葡的公司合资,合作开发拉美市场,有利于了解当地的市场和文化,减少贸易和投资风险。尤其要指出的是,由于澳门因素,中国与西、葡不仅在拉美有共同利益,且有天然的亲近感。因此,西、葡可以为加强中拉关系发挥重要作用。
三、正视“美国因素”
美国在拉美一直拥有公认的地缘政治优势。因此,中国在选择对拉美政策时,必须正视“美国因素”。新世纪初以来,拉美国家寻求政治自主权和经济主导权的呼声日益高涨。大部分拉美国家反对美国对伊拉克开战,不赞成美国为控制中东石油而借“反恐”名义践踏国际法准则。拉美国家就美国对出口拉美的农产品提供超额补贴的做法也提出异议,因此原定2005年元旦创建美洲自由贸易区的计划流产,美国试图掌控整个美洲经济贸易的梦想由此破灭。在2005年11月举行的第四次美洲国家首脑会议上,关于是否重新启动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进程问题,也因拉美国家与美国分歧严重而没有达成共识。对美国来说更为棘手的是,新世纪初左派政治力量在委内瑞拉、玻利维亚、厄瓜多尔等多个拉美国家崛起,并通过民主选举掌握了政权,继而在国内推行民众主义,反对美国主导的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努力改善贫苦大众的社会经济条件;在国际上坚决反对美国的霸权主义,推行独立自主的外交路线。这一切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在其“后院”的霸主地位,也表明冷战后美国在拉美的政治经济影响确实在减弱。然而,美国在拉美的地缘政治优势和在西半球的强势地位仍然是不可动摇的,同样,拉丁美洲仍然对美国非常重要。
美国对中国加强与拉美关系始终敏感并保持高度警觉,其对于巴拿马运河经营权的关注足以为证。1996年,巴拿马政府计划将巴拿马运河两岸的港口私有化。在招标过程中,美国认为巴政府对美国公司不公平而一直对其施压,但巴政府最后还是将运河的经营权卖给了香港和记黄埔公司下属的一家公司。1999年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就巴运河安全是否因为中国香港公司接手经营而受到威胁进行评估。在这次听证会上,美国当时负责西半球事务的助理国务卿彼得·罗麦洛认为:招标过程虽然不符合常规,但是并未歧视美国公司,而且美国公司赢得了其他港口合同。美国的情报机构也通过调查证明中国在此次招标过程中并未施加影响。和记黄埔公司在巴拿马的港口业务不会威胁港口的运转和美国在巴拿马的利益。(11)
新世纪初,中国从拉美国家的进口大幅增加,每年在拉美的投资超过10亿美元,并与拉美某些国家开展了军事合作;同时获得了美洲国家组织的观察员地位,还在美洲开发银行中寻求类似地位。面对这一现实,美国政府希望划出一条界线,确保中国不会越线而变成拉美地区一些反美极端政府的地区外军事支持者,就像前苏联对古巴的支持一样。美国国会就中国问题举行各种听证会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就中国对拉美政策问题举行听证会还是少有的。2005年4月6日,美国国会西半球事务委员就专门举行了这样一个听证会,负责西半球事务的美国助理国务卿罗格·诺列加在听证会上做了“中国在西半球的影响”的专题发言。当然,这篇发言承认:尽管中国在拉美和西半球出现的频率日渐增高,但是美国现在、将来都是拉美的长期优先合作伙伴,这种关系不是建立在短期经济利益之上而是基于相同的价值观和长期的目标。美国的拉美政策目标就是确保这种长期优先合作伙伴关系一直持续下去。(12) 美国对拉美地区的重视和对外部力量进入拉美的警觉由此可见一斑。
因此,中国发展与拉美关系不可能忽视或回避“美国因素”,而是应当正视“美国因素”的存在,因势利导,化解美国的疑虑。
事实上,中国在“进入拉美”的过程中,在多个领域的确绕不过美国这道门槛,相反,只有借重美国才能拓展活动空间。中国申请加入美洲开发银行的漫长历程便是典型一例。按照该行规则,美国、加拿大和巴西的投票权大于其他中小成员国,特别是美国拥有1/3的投票权。因此,中国能否加入美洲开发银行,美国的态度举足轻重。事实上,中国早在1993年就正式提出入行申请,2004年重申了这一要求,但由于美国和日本的阻挠至今未获批准。2006年末这一悬案峰回路转。该年12月中美举行第一次战略对话时,美方表示支持中国加入美洲开发银行;作为交换条件,中方同意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纳斯达克股票交易所在北京设立办事处。这样,中国政府代表和美洲开发银行行长于2007年3月18日在危地马拉城签署了谅解备忘录,以之作为中国加入该行的谈判框架。但是,由于担心中国进入拉美会削弱美国与该地区的经济关系,美国仍有疑虑。因此,中国成为美洲开发银行成员国尚需时日。
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在美国地缘政治中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这里,中国的外交发展空间最为有限。这种地缘态势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与美国的战略意图有很大关系。美国认为这个地区维系着其重大的政治、经济和安全利益,决不轻易容人染指。正因为如此,中国在这个地区难以拓展外交活动空间。相反,这里却是台湾当局最大和最为重要的“邦交”板块,2007年6月曾一度出现台12个“邦交国”连成一片的局面,这12国是伯利兹、萨尔瓦多、危地马拉、洪都拉斯、巴拿马、尼加拉瓜、圣卢西亚、多米尼加、海地、圣基茨和尼维斯、圣文森特和格林纳丁斯以及南美洲的巴拉圭。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美国从中作祟是一个重要原因。对此,台湾媒体借用台当局“外交”高层的话语道出了内中玄机:面对中国的崛起,台湾的经济实力已经完全抵挡不住,如果不是美国基于后院的战略考虑在多个关键时刻发挥影响力,中美洲可能已出现板块裂痕。为了分化台湾当局在拉美的“邦交”板块、遏阻台湾当局借助“国际力量”实施“台独”的分裂阴谋,中国也需要与拉美国家和人民加强交流与合作。
实际上,美国目前还未将中国视为在拉美的强力竞争对手,也未认为中国在拉美的行动是特别针对美国的有意扩张行动。但是,美国会密切关注中国在拉美的行动特别是涉及政治目的的活动。美国对自己在拉美的地位充满自信,其目标是将这种优势地位一直保持下去。有鉴于此,中国在“进入拉美”之时,有必要借助各种途径和手段进行解释和说明,表明中国不会损害第三国的利益,更不会与美国搞对抗。
注释:
① 邓小平会见阿根廷总统劳尔·阿方辛时的谈话(1988年5月15日),外交部档案馆编:《伟大的足迹——邓小平外交活动大事记》,世界知识出版社,1998年3月,第347-348页。
② 胡锦涛:“携手共创中拉友好新局面——在巴西国会的演讲”(2004年11月12日),《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4日。
③ Emily Kaiser,“Rate cuts won't fix bad lending practices”,International Herald Tribune,January 28,2008.
④ “巴西国家概况”,http://www.fmprc.gov.cn/chn/wjb/zzjg/ldmzs/gjlb/2013/2013x0/default.htm.
⑤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统计,http://zhs.mofcom.gov.cn/aarticle/Nocategory/200702/20070204346971.htm.
⑥ 拉美经委会网站相关报道,http://www.eclac.org/default.asp?idioma=IN.
⑦ “国别贸易报告:中巴双边贸易”,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assay/view.asp?news_id=7557.
⑧ “国别贸易报告:中巴双边贸易”,http://countryreport.mofcom.gov.cn/assay/view/asp?news_id=7557.
⑨ [美]鲁本·J.德奥约斯:“澳门:桥梁和自身特征的构建者”,澳门拉美亚太交流促进会主编:《澳门桥:通向拉丁美洲》,2006年,第36页。
⑩ 陈青松:“澳门发挥中国与拉美国家间中介作用初探”,《澳门桥:通向拉丁美洲》,第58页。
(11) Peter F.Romero,Acting Assistant Secretary for Western Hemi sphere Affairs,Statement before the Western Hemisphere Subcommittee,House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Committee,Washington,D.C.,September 29.1999.
(12) Roger F.Noriega,Assistant secretary for Western Hemisphere Affairs,“China's Influcence in the Western Hemisphere”,Statement before the House Subcommittee on the Western Hemishpere,Washington,D.C.,April 6.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