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有中国特色的“超大科技”自主创新之路--21世纪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第三条道路的战略选择_科技论文

走有中国特色的“超大科技”自主创新之路--21世纪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第三条道路的战略选择_科技论文

走中国特色的“超大科技”自主创新之路——21世纪中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条道路的战略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科技论文,之路论文,第三条论文,自主创新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从“小科技”时代到“大科技”时代再到“超大科技”时代,这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走具有中国特色的“超大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发展超常规科技,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科技投入多元化,应成为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第三条道路的重要战略选择。

从“小科技”到“大科技”再到“超大科技”

纵观世界科技发展,世界科技体系发生了一系列巨大变化,这种巨大变化导致世界文明中心的不断转移。而每一次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都与各国选择的科技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密切相关,而且这种关系是决定性的。从世界科技发展史上看,我们不难发现,世界科技的发展模式经历了和正在经历以下几个重要时期:

第一,小科技发展时期

从世界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我们可以看到,科学技术经历了16世纪意大利伽利略个体研究时期、17世纪英国牛顿松散的皇家学会时期、18世纪法国拉瓦锡实验室小集体研究时期和19世纪美国爱迪生的实验工厂(研究所)大集体研究时期,我们把这些时期称之为小科技发展时期。这些时期科技的发展表现出一定的非常规性并按几何级数增长。科学家和工程师们主要凭借个人的财力和兴趣从事于科技创新。可以看出小科技时代的科技发展是一种非常规的自由探索型科技发展模式。从科技投入模式上看是一种小规模、个人型的投入。这种小规模、个人化的科技创新时代就是历史上的小科技时代。这种个人主导和小集体主导型的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随着科技社会化的发展必然要被政府主导的大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所取代。

第二,大科技发展时期

到了20世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纳粹德国开始,科学技术成为国家的事业,科学技术部门被纳入国家建制,成为国家事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此小科技时代被大科学技术时代所取代。到20世纪末,大科学技术在美国发展到巅峰。同时,随着科技发展的政府干预程度的加强,使得大科技发展出现常规化倾向。因为在大科技时代政府的科技投入不可能无限增长,科学家与工程师的数量也不可能无限增加等等,这一切必然导致科技增长速度趋缓。在科技创新方面,由于政府计划和规划指南的干预,科学家的自由探索精神被严重摧残,从而导致科学技术的发展走向常规化。再加上过去建立在笛卡尔分析式传统思维上的科学技术观出现了全面危机,大科学技术时代因此必然走向饱和状态。大科学技术项目的投入也因此被西方各国所削弱并跌入低谷。所以,西方社会的一些学者由此不得不感到哀叹:科学技术已经面临着极大的危机,科学技术的末日已经来临;科学技术已经走向终结;科学技术的黄昏期已经到来等等。科技由于出现常规化发展,导致社会发展一系列问题的产生和未能解决,这将加速政府主导下的大科技时代的结束和一个多元化的超大科技发展时代的到来。

第三,超大科技发展时期

到了21世纪,随着现代科学技术革命在美国首先暴发并迅速播及全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又将呈现出一片新的曙光。大量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技的产生,标志着一个全新的超常规科技发展时代的到来。这时期,由于科技投入方式多元化结构的形成和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逐步确立,科技研究与开发活动开始向更广泛的领域拓展。在科技研究与开发方面,它不同于小科技时代的“个人行为”和大科技时代的“政府行为”的一个最显著特征,就是超大科技时代出现“政府、个人、私营、企业、社会、团体、基金会”等等多方面共同参与的综合性行为。这一综合性投入和研发行为的出现标志着一个崭新的超大科技时代的到来。随着超大科技时代的到来,政府科技管理职能也随之发生转变。未来人们将更加鼓励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始创新性研究,对孕育时期的科学技术进行积极保护和扶持。科技发展的胚胎期将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这样一来,必然导致科技发展模式由物理学模式(S曲线)向生物学模式(双S曲线)的转变,使人们对科技发展基本规律的认识进入一个全新水平。从科技学理论上讲,我们现在提出的“超大科技”发展理念其实就是对前国际科学政策委员会主席、美国总统前科技政策顾问、耶鲁大学教授D.普赖斯先生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小科技,大科技”发展理念的一个重要突破。D.普赖斯先生“小科技”与“大科技”理念是分别建立在科学技术指数增长规律(指数曲线)和科学技术逻辑增长规律(S型曲线)基础之上科技发展模式;而“超大科技”理念是建立在科技增长的双逻辑增长规律(生命周期双S曲线规律)基础上的一种科技发展模式。这种科技发展理论模式的转变,必然导致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政策模式的根本变革。

总之,从小科技时代到大科技时代再到超大科技时代,这是世界科技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也是世界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从历史上看,过去欧洲国家科技的振兴主要走的是一条小科技道路,它们取得了成功,从而使欧洲成为近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到了20世纪,美国走的是一条大科技发展道路,它们也取得了成功,使美国成为现代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它们取得成功的同时,也暴露出小科技发展模式与大科技发展模式的种种弊端。随着21世纪大量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等超常规科技的掀起以及科技投入结构的多元化和科技创新主体由政府主导的大院、大所向科技型企业的转移,大科技时代(常规科技)正在不随人们意志为转移地逐步被超大科技(超常规科技)时代所取代,未来科技发展的主流将是超常规科技,科技创新的主体将是科技型企业。

走超大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

超大科技时代为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选择什么样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将直接关系到21世纪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前途。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现代科学技术越来越表现出超大科技化,科技投入的方式正从政府主导过程转向企业、政府、基金会、私人、群众团体等多元化的共同投入过程。同时国际科技合作也开始加强,科技投入出现跨国化、跨政府化。由于科技投入模式和投入规模的扩大,科技投入出现超大规模化,这种既包括企业,又包括政府、个人、私人基金会、群众团体的多元化投入模式的出现,是超大科技时代到来的根本标志。同时,超大规模的科技投入也使得科技创新活动得以增强。导致科技创新的组织结构和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因此,用大科技模式、大科技理念来发展我国的科学技术事业已经不合时宜。甚至会出现一些重大的科技决策失误和科技政策偏向。超大科技时代,科技活动不是政府一家主导,科技创新的主体已经从过去的大院大所转向科技型企业。企业开始成为国家科技创新主体。这种历史性转变既是超大科技时代到来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社会科技事业发展的一场深刻变革。因此,我们要适应这样一场科技发展观念的转变,要把握先机,抢占制高点,走在世界科技发展的前列,引领世界科技事业发展的历史潮流。

在超大科技时代,科技发展表现出超常规性。大量的交叉、边缘、横向、综合科学技术不断涌现。国家在这一时期更鼓励原创性研究,并引导广大科技工作者沿着自主创新的道路前进。也就是说国家不仅要使我国科技工作者学会运用大科技模式挖掘“科技矿藏”,而且还要使我国科技工作者学会运用小科技模式寻找“科技矿藏”。国家不仅要鼓励广大科技人员去自由探索并发现更多的科技新领域,而且还要集中力量组织广大科技工作者去拓展有发展前景的科技新领域。近代科技发展史与现代科技发展史均表明,大量的科学发现与技术发明主要产生于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这说明大量的“科技矿藏”是由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首先发现的。它们的原创性工作远远地走在我们的前面。我们现在的很多工作其实都是他们工作的进一步引伸,是对他们工作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因此是一种常规式工作,原创性是远远不够的。这种跟踪式研发过程将无法改变我国科技发展的落后局面。我国科技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必须走自主创新的超大科技发展道路,大力发展超常规科技,积极鼓励原始创新性研究,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跨越式发展目标。

随着超大科技时代的到来,由于科技投入的多元化,导致科技人员不仅仅只是给政府一家服务,这样,政府的角色将发生变化。在超大科技时代,政府的宏观科技发展计划和规划的影响力将受到挑战。由于政府制定各类科技计划或规划往往都是一些预期性的,在很多方面具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一些常规性的研究领域。其创新性不一定很高。政府的计划项目和规划项目往往只是引导科技人员去挖掘“科技矿藏”。而不是引导科技人员去寻找“科技矿藏”,因此投入风险并不是很大的,同样科技投入风险不大的科技项目其创新性往往也是很小的。应用超大科技发展理念就可以使政府在制定计划和规划时充分考虑“找矿”与“挖矿”、“规划”与“自由探索”两方面的影响因素。从而既可以避免政府大科技发展模式的困境,也可以解决个人等小科技发展模式的困境。

从超大科技发展的理念上看,超大科技的发展之路对国家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发展意义非常之重大。在超大科技时代,企业将成为国家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的科技创新将充分地适应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而政府主管的大院、大所在科技创新方面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距离。他们的科技成果在科技产业化方面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滞后性。常常适应不了科技产业化、社会化进程的要求。在超大科技时代企业一旦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这种局面将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这种企业作为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的确立势必改变我国科技创新体系的结构和功能。从而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与社会化进程。目前我国科技发展确实存在一定的体制障碍。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我国政府主管的大院、大所等事业单位的改革严重滞后。而国家事业单位目前又是我国科技创新主体,而这种主体地位与市场经济制度发展表现出一定的脱节现象,由此必然导致科技创新不足。这种缺乏竞争的科技系统是很难产生创新性科技成果的。这种体制上的障碍不解决,将对我国21世纪科技创新事业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国家制定科技发展规划时,应鼓励科技创新主体的转移,使我国科技创新主体尽快向企业转移。同时还要加强“产学研”、“技工贸”的结合,使科技创新活力得到充分地发挥。建立一个“产、学、研、技、工、贸”一体化的,具有很强竞争力的国家科技创新系统,是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目标。

走超大科技自主创新之路,大力发展超常规科技,确立企业科技创新主体的地位,应成为我国科技实现跨越式发展的第三条道路的战略选择。只有这样,中国的科技事业才有望真正的振兴起来,并有可能导致中国成为未来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中心。

标签:;  ;  ;  

走有中国特色的“超大科技”自主创新之路--21世纪中国科技跨越式发展第三条道路的战略选择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