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与对策研究论文_冯雪峰

陕西国华锦界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719319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企业业务内容的扩大与经济管理工作形式的转变,提出经济责任审计形式。相对于普通审计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具有全面性、系统性特征,其承担的风险也有着特殊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影响因素较多、表现形式多元化。对此,企业想要更好的实行经济责任审计,还应做好风险控制,制定可行性方法对策,保证经济责任审计在经济管理中发挥有效作用。接下来,笔者结合实践研究,就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与对策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控制;对策研究

现阶段,各地区对领导人员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该项工作有助于推动资产保值增值、监督离任人员严于律己、完善管理体制、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并且在实际落实中,离任审计内容广泛、高效;但是要求保质保量的达到目标要求,存在的干扰因素较多使得风险性强。

一、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特点与必要性

无论是哪一种审计活动都有着不同程度的审计风险,其中,离任审计作为企业监督评价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所面对的审计目标为企业管理人员对经营活动与内控现状,有着较强的风险性。

(一)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特点

1、离任审计风险是客观存在的

基于审计工作主体分析,企业离任审计多通过抽样审计形式,不可查找审计信息与材料。这种抽样方法难免出现偏差。基于设计人员专业性分析,一些甄姬人员专业性较低、综合素养较低,在审计理念与审计方法上缺少全面性与创新,对企业标准管理缺少理解,更容易产生误差。基于被审计企业而言,单位管理人员的认知水平,针对体制完善落实效果、会计基础、审计信息搜集真实性等,任何一个环节都具有一定风险性。

2、离任审计风险可控性

事实证明,尽管审计风险是存在的,但也是能够认知的。针对被认知的审计风险制定可行性方法,即审计风险可控性特点。另一方面。虽然一些审计风险具有隐藏性,不过伴随着时间的延长与主观能动性影响,审计风险将逐渐凸显。这时,还需要制定合理控制方法就能够避开离任审计风险。

3、离任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只要进行领导人员的离任审计工作,就具有一定风险性。究其原因,审计工作的每个环节都具有风险性;而发生审计偏差就会提高审计风险性。比如:企业内部控制体制的完善性,核心审计信息的完整性与相应项目的错误评估与虚假性,全部基于实际风险中形成审计风险普遍存在的构成因素。鉴于此,离任审计风险是普遍存在的(如图一)。

图一,审计与企业风险管理的关系

(二)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必要性

1、企业改革根本需求

现阶段,市场主体条件下一些企业发生了财政收支自主性特征,使得一些资金支配摆脱了财政管理范围,导致贪污腐败、违法乱纪行为的出现。而进行离任经济责任,可以对以上行为起到约束性,避免该行为出现。同时,实行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也有助于构建和谐环境,清廉公正。

2、改革干部体制需求

干部体制改革作为企业工作开展重要内容,即:领导人员离任审计任职工作期满或工作调动阶段,对其掌管范围的经济活动展开审计监察,科学合理评估与监管在职过程中的财务管理活动状态。此外,也应对全部组织部门的人事部门展开检查,并列为领导人员工作评价内容之一,尽可能的防止人为失误问题,做好风险控制。

3、离任与接收人的工作交接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体制是一种提升领导人员自我管理的有效途径,提高经济责任意识,确保领导人员任职时恪尽职守,公私分明,提升经济管理效率,提高管理能力。针对弄虚作假行为给予严格处罚,禁止一切虚假行为。同时,做好舆论引导,引导人们明辨是非,也是降低风险性的有效方法。

二、企业离任审计风险影响因素

企业离任审计风险的定义为:审计者主体对实务或其他因素造成离任审计结果偏差,对被审计目标有效时间中进行不适合的评价风险。而企业离任审计风险的形成也是多方面,所以其影响因素较多。

(一)环境影响要素

第一,审计财务资料失衡。一般状态下,离任审计主要针对财务信息展开审查,检查财务报表内容、范围,想要搜集其他资料数据有着较大困难性。第二,审计单位、人员安排和审计工作不协调。目前,但部分企业一味的强调节省成本投入、裁剪人员,缺少风险性管理。在审计单位、人员分配上取缔单位,缩减职位,只留有几名审计人员。这样一来,增加了审计项目完成困难性;并且导致后续审计人员资源无法得到保障。第三,审计时间紧张,被审计人员在职时间跨度大,审计效率无法得到保证。日常工作中,时常出现离任审计项目集中问题,通常管理人员在职时间较长,会计材料较多,审计内容繁杂,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多部分还需要离任审计确认,使得审计质量无法得到保证。第四,根据当下审计状况分析,一些离任审计多为先离后审,使得审计活动困难。第五,审计评价缺少规范性。相对于普通审计工作,离任审有着一定特殊性,审计评价应公平、真实。现阶段,企业管理人员履职状况的评价不够全面、有待进一步落实,导致显示工作领导人员离任审计评价较为空泛。

(二)客体影响要素

第一,一些被审计企业对审计活动认知不到位,被动工作,使得资料数据真实性与全面性得不到保证,审计人员难以发现其中的不足。第二,被审计企业内部控制体制不够完善、管理落实不到位等都易出现审计证据难以搜集。第三,离任审计结果无法转为经济效益,,降低审计主动性。例如:一些审计材料中指出了可行性审计方法或整改建议,但是部分审计方法无法完全落实,使得审计风险仍然存在。

(三)审计专业性影响

现阶段,根据审计工作效果看,60%的审计人员在专业性与业务内容上缺少了解,缺少技能型人才,对企业复杂的工作内容掌握不足。而离任审计最显著的特征就是涉及内容广泛,专业性要求较高,使得当前审计人员知识结构落后离任审计要求,进而影响审计人员对被审计目标评价的精准性与整体性。此外,在审计业务程序上分析,业务运营缺少规范性,一些操作较单一,关键点凸显不明显,造成审计风险增加。

三、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不足

(一)缺少有法可依

现阶段,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法律制度上未有转向立法,工作内容在企业发展中处于失衡状态。一些企业领导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处于发展时期,无论是在执行力度还是相关制度规定上都落后企业发展需求。

(二)审计主体模糊

因为缺少相关制度规定,企业内部离任经济审计过程中,审计主体为审计部门还是人事部门。客体是组织人事部还是审计部门确定,有着不同的要求。

(三)审计方法不合理

由于领导任职时间在几十年,而审计部门应在一定时间中对数年经营状况、资产负债与效益等做好全面审核,具有较大困难性。即使完成审计工作,也难以确保审计工作质量。此外,将审计内容制定的较为宽泛,一应俱全,易导致离任审计形式化。

(四)审计流程缺少标准化,审计效果差

企业领导人员离任的不确定性,领导人员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处于临时突发任务,审计单位较为被动。针对审计时间、审计力量设定无法遵循常规审计活动开展,倒是审计流程混乱进而产生偏差。这样一案例,导致离任审计时间较长,审计结果落后,无法满足审计要求,审计效果差。

(五)审计潜在风险大。

离任审计是对干部任期经济责任的评价,影响到离任者个人前途,必须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保证质量。但从审计实践看,受多种因素影响,审计质量难以全面保证,审计潜在风险比较大。由于时间紧,审计组只能审查被审计单位的账表资料,无法进行全面财产清查盘点;在审计范围上,只能就单位本身财政、财务收支进行审查,不能延伸到相关单位。由于上述问题的存在,决定了这项以人为监督对象的审计,在实施过程中,伴随着极大的风险。审计实践也证明,在各种审计中,离任审计风险的出现机率最大。

经济责任审计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联度高的工作,各级审计部门既要看到这项审计在特定的时期,对加强领导干部监督管理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和积极意义,同时也应充分估计到这项工作的艰巨性和高风险带来的负面影响。

四、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的方法

审计评价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评价中要客观、公正,始终做到不脱离当时、当地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定性要准,处理慎重。作出的审计结论首先要正确,同时表述要恰如其分。

(一)健全监督管理体制

健全监督管理体制是确保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前提,是有章可循的根本,立足于具体工作制定可行性方法。如果审计部门独揽大权则难以发挥有效作用,还应规范组织、找到关键点。现实工作中,应区分各状况,全面科学分析问题,找到相关责任体制。秉承着依法审计原则,规范操作流程;将法人代表自我检查与审计融合。同时,审计和调查融合;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经济效益、财务收支审计融合;审计和组织人事审核、行政检查纪检融合。这样一来,让审计、审查、处理相协调,审查融合,审用贯穿,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和审查任用干部充分融合,将审计评价落实到现实工作中。

另一方面,建章立制凸显离任审计合理、客观。想要确保审计有效性、做好风险控制,还需要设置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档案,必要时可以搜集档案资料了解历史状况,综合对此让离任经济责任审计趋于标准化、规范化。

(二)掌握审计关键内容,创新审计手段,指标量化

离任经济责任要求证据采集全面、具有代表性与真实性,科学进行证据评价。审计资源配置于风险的审计范围,准确辨别一些较大偏差与非法内容。审计工作底稿展开三级检查体制;给出适合的审计报告,结合审计状态进行定论。但是,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性与综合素养,日常工作中应注重量化审核经济标准,经过定量与定性研究通过合理的标准展开概括性评价。此外,把离任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常规审计、转向审计结合,实现信息分享。

在审计内容上应全面检查,关注国有资产状态、分析财政财务收支,是否存在违法乱纪行为;检查债权债务状态,是否存在刻意隐瞒或虚假瞒报问题。检查管理体制状态,是否存在资产流失或浪费;检查前后交接状态,是否存在故意隐瞒现象。只有全面检查才能确保审计工作有效性,确保审计内容的全面,使审计工作有根本性提升,做好风险控制,提升离任审计工作效率。

(三)注意审计人员安排,客观评价审计工作

因为离任审计工作涉及内容较多、具有复杂性、系统性特点。审计过程中,应安排专业性强、综合素养高的审计人员并构成审计小组,小组张淑红编制审计计划与方法,全面做好质量把关,审计报告应公平、实事求是,考量客观影响要素,吸取离任人员工作建议;明确责任属性,避免工作单一。特别是要注重离任人员在担任企业工作详细状态,科学分析、明确范围、审计评价应秉承着客观、公平原则。全面进行审计风险控制,让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在企业改革、制度完善中推动反复练唱,避免国有资产无故消失等方面发挥有效作用。

结语

总而言之,企业领导人员任职期满或岗位调动、轮岗、辞职、退休等都应接触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审计单位通过对领导人员所在部门、财政支出、财务收支的合理性、真实性、效益状况进行调查明确领导人员责任范围。审计工作包含预算落实状况、决算、预算外资金收益、支出等状态,转向基础管理与利用状态、资产管理与增值状态。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经营管理部门与监督单位应全面发挥职能作用,加强检查与工作指导。只有这样,才能确保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史元,朱晓琳,靳东,李硕.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研究[J].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05).

[2]徐颖.浅议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范[J].金融经济,2017(12).

[3]陶玲,陈军,孙红.经济新常态下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优化研究——基于高校实践和现代风险导向视角[J].管理工程师,2016(05).

[4]郝玉贵1,郝 铮2,赵 晨1.国家审计服务“一带一路”战略的理论分析与实现路径[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6(02).

[5]谭雅妃.经济责任审计应用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思考[J].商场现代化,2015(05).

[6]杨雅乔,权烨.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J].企业技术开发,2015(05).

[7]路珂.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成因及其防范[J].经济师,2014(12).

[8]王晓.浅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03).

论文作者:冯雪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3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

标签:;  ;  ;  ;  ;  ;  ;  ;  

企业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风险控制与对策研究论文_冯雪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