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新要求_党的群众路线论文

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新要求_党的群众路线论文

论新形势下贯彻党的群众路线的新要求,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新形势下论文,群众路线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2-0020-06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指出:“各级领导干部要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树立正确政绩观,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要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强大力量。”[1]应当说,无论是在革命环境中还是在执政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处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始终是我们党所面临的核心问题。能否始终保持和发展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直接关系到党和国家的盛衰兴亡。

早在十月革命胜利之初,列宁就曾指出:“对于一个人数不多的共产党来说,……最严重最可怕的危险之一,就是脱离群众。”[2](P626)而在我们党实现全国执政之初,邓小平、陈云等就曾指出了执政党脱离群众的危险,而且执政时间越长,这种危险系数就越大,越容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倾向。所以,我们党的几代领导人一再指出:“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3](P572)并且语重心长地告诫我们:“敌对势力从外部搞垮我们党是不容易的,真正可怕的是脱离群众,自己毁了自己。”[4](P494)因此,如何有效地防范潜在危险,更好地发挥政治优势,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提高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关键问题。正如江泽民同志在总结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存亡的规律时所指出的那样:“我们党作为执政党,必须高度关注党同群众的关系问题、人心向背问题。人心向背,是决定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兴亡的根本性因素。”[3](P185)我们党的历史经验也反复告诉我们:“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好,党群关系密切,我们的事业就顺利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群众路线执行得不好,党群关系受到损害,我们的事业就遭受挫折。”[5](P928)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新阶段之后,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的新变化,以及党的执政环境和执政条件的改变,在客观上又向我们党提出了如何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的问题。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这种新的变化,作为一个领导十几亿人口奔向现代化、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必须站在新的历史基点上对党的群众路线作出符合新的时代要求的实践诠释,不断创新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以此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强化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党的执政安全。

对一个执政党而言,执政环境是其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的各种社会条件的总和,是一个由国际和国内诸多要素构成的综合有机体。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执政党所处的执政环境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准确判断和全面把握党所处的执政形势与执政环境,这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基础性前提。从比较宏阔的历史发展视角来看,中国相继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新社会的历史性转变,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性转变,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性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从党的历史方位来看,“我们党已经从一个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一个领导人民掌握着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一个在受到外部封锁的状态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3](P282)从党的具体执政环境来看,我们党的执政仍然面临诸多不利因素的挑战。就国际格局而言,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单极和多极斗争激烈。经济全球化越来越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各个国家的发展范式与发展路径,改变着传统的政治生活形态和传统的政治治理模式。我们仍然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对我国意识形态的压力,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分化的战略图谋并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就国内格局而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较为突出的矛盾和问题(如城乡差距、地区差距、社会两极分化等),我们党的执政能力正面临着来自经济绩效、政治民主、意识形态、社会和谐、党群关系等多方面的严峻考验。而从党的自身状况来看,党内依然存在着一些影响执政能力和执政成效的问题,党还存在着思想观念和执政理念、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党员干部队伍素质和能力等方面不相适应的问题。很明显,新的执政环境对如何有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提出了更为严峻的考验和挑战。面对执政条件和社会环境所发生的深刻变化,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时代发展的趋势与要求,这是为应对考验与挑战而作出正确战略抉择的根本保证。应当说,我们党所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正处在一个极为重要的“改革攻坚期”和“战略机遇期”,这不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重要阶段,也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好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关键阶段。在这样一个大变化、大变革和大挑战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个已经成为在全面改革开放条件下长期执政和领导国家建设的执政党,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也必然发生重大的改变,对此,我们必须加以认真对待和有效把握。

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最终还是要通过在实际工作中运用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才能最终得到落实。然而,新时期干群关系发生了重大改变,所以新时期的群众工作也面临着以下新情况、新特点、新挑战:

第一,主体多元。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管理体制、经济成分、经营方式的变化和发展,造就了新时期多元化的群众主体。这一构成多元的群众主体,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价值观念诉求的不断分化和群众民主意识的不断增强,会相应的生发出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一情况的出现和处理,与计划经济时代党直接作为某一两个主体阶级的先进代表去处置矛盾相比,显然要复杂和困难得多,由此给执政党和政府在整合社会各阶层利益的实践中,具体如何定位“群众”和坚持群众路线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

第二,目标繁复。过去的群众工作,更主要还是围绕着政治问题而展开的,这其中当然也会涉及到其他方面的问题,但群众的政治利益始终是居于中心和占主导地位的。然而,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更多的则是围绕着群众的经济问题而展开的,因此经济利益是居于中心和占主导地位的,但同时也涉及群众的政治权利和文化权益。所以,这就使人民群众在政治、思想、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矛盾与问题相互交织、纠缠,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为突出、更为复杂,需要调整的关系和解决的问题也更为复杂。

第三,隔阂加深。由于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干群之间的关系原本应该是鱼水关系,彼此之间应该是目标相同、思想一致、感情融洽的。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个别基层党组织在执行党的政策过程中出现了一些偏差,由此引起了少数群众的误解,这加大了我们做好群众工作的难度。

第四,共识滞后。阶层的分化为在整个社会形成社会共识带来新的困难,在各种思潮互相激荡之下,社会思想信仰、文化取向、道德伦理、生活方式、价值准则呈现出多元化趋势。因此,在社会各阶层间难以形成社会共识的情况下,以何种共通性较强的核心价值观来团结公众、振奋人心和凝聚力量,就成为至今需要破解的崭新而复杂的课题。显而易见,如果不能在具体实践中解答好这个时代课题,贯彻群众路线和做群众工作的实效性,就一定会遭遇到困难和挑战。

第五,规范失效。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民主法制建设的进程也在加速推进,较之以往,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和民主意识有了显著的增强和提高。但需要指出的是,在一些群众懂得用党的方针、政策来致富,并运用法律手段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的同时,也有一些群众不习惯也不愿用法律和道德来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往往采取非理性的方式和行为来表达自己的利益诉求,这在无形之中也给党的群众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难和阻力。

第六,处理方式简单。由于群众工作的对象是一个个鲜活的有血有肉的个体,因而做好群众工作是一门极其高超的艺术。作为我们党一以贯之的制胜法宝,群众工作必然也应当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验的积累而不断得到补充和完善。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少数同志至今继续沿用简单的工作方法、粗暴的工作态度,这不利于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在新形势下,如果依然采取强迫命令的方式,甚至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反而会引发新的矛盾。

总之,上述这些新情况和新特点的存在,对我们继续坚持和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对党的群众路线的理解能力和贯彻的有效性,都面临着极为错综复杂的新形势的挑战。面对这一系列新问题和新挑战,提倡恢复执政党曾经有过的优良传统,强化各级党政官员对群众路线的重新学习,以期增强做好群众工作的能力,就成为十分必要和紧迫的新任务。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那样:“从根本上说,政治问题主要是对人民的态度问题、同人民群众的关系问题。”[6](P492)可以说,只有真正掌握和实践了群众观点、群众路线,才能真正掌握和实践历史唯物主义和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才能真正称得上从根本上懂得了政治。当然,置身于新的执政环境之中,不能仅仅满足于一般的借助传统理论去理解和把握群众路线,而必须以充分理性的态度来辨识时代条件所发生的深刻变化,对贯彻群众路线所可能遇到的种种复杂课题应当有个清醒的认识,并在实践中进行方式方法的创新,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贯彻群众路线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因此,“要结合建设和改革的新的实践,创造新的经验,丰富和发展党的群众路线。”[6](P100)总的来说,我们党应当发挥与时俱进的品质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围绕着“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7](P12)的新的要求,不断进行理论创新与工作方法创新,对群众路线这一传统政治优势赋予新的时代内容;同时,把创新了的群众路线工作方法运用到党的建设中去,运用到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实践中去,不断取得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新成效。

第一,正确把握时代赋予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的新理念、新定位。

作为一种特殊的地位,党的执政地位在客观上使党与群众处于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相互关系之中。如何在长期执政中始终保持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变,就成为问题的核心与关键所在。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同志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缺乏真诚的感悟和真切的体验,群众观念淡薄,不会做群众工作,不善于处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有的把坚持群众路线看做是一般思想观念和工作方法,想问题、办事情不太愿意走群众路线;有的甚至把完成党的工作与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彼此对立起来。因此,在贯彻群众路线的理念上,我们要改变那些认为党的组织和领导干部是“主导者”和“支配者”,而群众则是“被动者”和仅仅只是需要“深入”的对象的错误观念;必须切实纠正群众“落后”的陈旧观念,树立与群众平等的思想,肃清封建等级观念、特权观念的余毒,突出人民群众是发展主体的观念,与时俱进地树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关注民生是我们党的政治性质所决定的。面对诸多民生问题,党对“群众路线”的认识应当更加自觉,并注入更多的民生因素。由于党领导的本质是领导和保证人民群众当家作主,而群众工作又蕴含在整个政治体系运作之中,因此,从根本上树立群众工作的新理念,就成为新形势下执行和落实党的群众路线的关键所在。

第二,充分发挥群众在发展中的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

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作用,既表现为在革命和建设中发挥出的巨大现实推动作用,同时又体现在其所潜藏和蕴含着的主动性和巨大的创造力上。显然,只有实现两者的有效结合,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展现。我们党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并积极地为群众创造力的发挥提供充分条件。应当说,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许多宝贵的经验都是人民群众首先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而我们党所开创和领导的改革开放伟大事业,所进行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以及其他各方面的体制改革,就是要把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旧体制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当今时代是一个迅速发展变化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也是一项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的事业。在这样的时代和事业要求面前,我们党的群众路线和工作方法必须与时俱进。为此,我们必须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最大限度地激发各行各业人们的创造活力和创造热情,坚决破除各种体制机制上的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可以说,为有效激发和调动人民群众的创造潜力和创新精神、进一步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开辟广阔道路,应当成为我们党新时期群众路线的一个新取向。

第三,完善民主形式以扩大群众有序的政治参与。

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党的执政目标是为民谋利,社会主义政治在本质上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因此,民主执政构成了我们党执政的基本方式。人民群众只有真正地参与政治,才能实现当家作主的愿望,这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只有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这些特点,固然需要通过党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来加以反映和体现,但更需要有实际的形式和制度来加以保证。从一定意义上说,有无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形式以及这种形式是否充分、完善,这在推进社会主义民主进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让人民群众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更深层面和更多形式上有序地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经济和文化事业的管理,这不仅使人民当家作主在实质上得以坚持和固守,以实际形式获得了真实的体现,而且使人民的意愿和要求得以落实和满足。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不断深化,人民群众的政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这要求我们党必须从现阶段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现状出发,科学、合理地设计出体现中国特色的实现民主的具体路径和制度,从而能够有效地引导群众有序地参与政治及社会管理,保障公民的民主权利,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而这也是现代化国家的重要标志。

第四,以制度建设来切实保障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

制度建设“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8](P333)。群众路线是党的制度性要求,坚持和贯彻群众路线,必须依靠制度建设来加以保证。与战争年代相比,党在执政环境下如果没有一整套比较完善的有关密切联系群众的制度,以此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那么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就很难落到实处。特别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要保证群众路线的真正实施,就应该在党内把群众路线的基本精神和主要内容具体化,用切实可行的制度把群众路线的要求确立下来。如通过制度规范群众路线的内容和形式,使群众路线逐步规范化;通过制度提高群众路线的工作质量,增强群众工作的有效性;通过制度纠正群众路线工作中的偏差,有效防范执行群众路线中出现的问题。党作为掌握着国家权力的执政党,要坚持群众路线,就要接受群众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并建立起一整套制度来确保这种监督能有多种途径且切实有效地进行。这就要求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党必须通过拓宽各方面渠道来主动按规定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而群众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建议、投诉、意见,也都可以用法制来保证其经由安全有效的途径传送到党内。显而易见,以制度建设切实保障党的群众路线落到实处,有着长远的机制意义。

第五,重视培育更多符合党和国家根本利益、符合宪法要求的群众组织。

群众组织在国家和社会之间起着极为重要的中介作用,它能自下而上地传送群众的各种各样的正当诉求,同时又能自上而下地送达党和国家对民众的具体要求。单个公民的力量自然是弱小的,其利益诉求也是纷繁杂乱的,而通过一定的形式结合起来的群众组织则能梳理、整合群众的要求,反应群众的正当的合理合法的诉求。在改革开放利益呈多元表达的今天,对于群众组织的中介作用,我们尤其要加以重视。然而,我们目前的群众工作中存在着不够重视群众组织的倾向,而有些群众组织自身也存在着行政化、形式化倾向,缺乏自主性、创造性,特别是在疏通、表达及凝聚群众合法利益方面,其功能严重缺乏。因此,党的群众工作要重视和培育形式多样的合法的群众组织,鼓励而不是压制,正确领导而不是放任自流,通过有意识的培育,使那些具有自主性的、创造性的、充满活力的、合法的群众组织不断涌现,由此可以开拓并疏通更多的利益表达渠道。党要更加密切与群众组织的联系,通过广泛参与群众组织的活动,不断扩大和增强党在群众中的影响和基础,提高党的形象和威望,培育群众对党的情感认同和政治归属。

第六,不断探索和创新党的群众工作的新形式。

由于网络具有大众性、开放性、便捷性和时效性等特点,因此网络现已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重要载体、了解民意的重要渠道和凝聚民智的重要方式。广大人民群众通过网络真实客观地表达自己的所思、所喜、所忧、所怨、所盼;而党委、政府则可以利用网络最直接地听到社会各方面的反应,做到下情上达、上情下传,由此增进网民和干部之间的相互沟通和了解,从而使政府与群众之间的联系更为紧密。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十分重视网络民意反馈,从国家最高领导人到地方各级领导干部,纷纷利用网络问计于民,切实解决了许多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应当说,利用网络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体现,也是党委、政府工作的创新之举。关注网络、重视网络、充分利用好网络,是各级党委政府深入群众、发扬民主、推动发展的一种崭新方式。“网络问政”凸显的是政府对民众心声的重视,体现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民主、开放和包容特征,开启了中国从党内民主到人民民主的一个崭新时代,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是新时期党的群众路线的新发展。毫无疑问,只要加以充分利用、完善和正确引导,互联网将为公众有序政治参与、政府汲取民间智慧提供一个重要平台,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总之,“历史活动是群众的活动,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9](P287)作为实现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根本工作路线,党的群众路线在我们党从幼年走向成熟的历史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如果没有我们党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党的群众路线既充分体现了党的性质和宗旨,又是实践党的宗旨的根本途径。“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群众在我们心里的分量有多重,我们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10](P623)很显然,我们党要经受住长期执政的考验,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党的群众路线,而且执政时间越长,越要坚持不懈。如果我们懂得并明了“最大的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和“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两者之间的辩证关系,这实际上也即意味着我们对党的执政规律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也就一定会把群众路线是否得到高度重视和有效贯彻,作为衡量我们党及党的各级领导干部是否得民心、顺民意的根本性标准。人民群众中蕴含着无穷的智慧和巨大的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只要紧密地同广大群众联系在一起,并把这个政治立场及态度一以贯之地落实和体现到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中去,以党同人民更加坚强的团结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就一定能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壮丽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标签:;  ;  ;  ;  ;  ;  ;  ;  ;  

论新形势下党的群众路线建设的新要求_党的群众路线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