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宏伟纲领_生态环境论文

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宏伟纲领_生态环境论文

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宏伟纲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宏伟论文,第一个论文,新世纪论文,纲领论文,伟大复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以下简称为《建议》)。《建议》的通过,对于我们在新世纪初期搞好现代化建设,进而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对于全面推进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对于夺取整个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的改革和建设都处在极为关键的时期。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以来,我们党带领人民从我国的国情出发,深入进行财政、税收、金融、投资体制改革;进行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全面的经济体制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按照党的十四大的部署,到本世纪末,我们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现在,无论从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全社会的市场机制、市场秩序来说,还是从微观的企业制度来说,符合市场经济一般规律的经济体制、运行机制已基本建立。摆在全党全国人民面前的任务是,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十四大、十五大的部署,继续深化改革,进一步在各个方面健全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逐步消除市场秩序混乱、假冒伪劣商品大量存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不完善等现象,使我们的经济生活真正按照市场规则健康有序地运行。在微观上,使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建立起来,特别是形成健全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形成一系列适应市场经济新情况的企业领导人选任机制、能上能下机制,形成全部企业人员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技术不断创新的机制和国有资产保值的机制。到2010年,在我国建立起健全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并以这样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保证我国资源的合理化配置,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地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国经济建设连续20年以平均9%以上速度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我们的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前两年,我们已提前实现了到本世纪末使我国国民经济和人均收入比80年代初“翻两番”的目标,使人民生活基本达到小康水平。特别是近两年,我们成功地抵御了亚洲金融危机的冲击,保持了我国经济形势的稳定。但是我们必须看到,由于过去长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由于科学技术与生产的脱节,由于市场的分割等等原因,我国经济结构存在严重的不合理现象。传统的劳动力密集、利润率低的产业较多,占用了大量的资源。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项目,更造成了许多资源的积压,没有效率甚至浪费。企业创新能力低,科研和生产脱节,高技术含量低等等。特别是当代世界新的科技革命的浪潮的兴起,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迅猛发展,在世界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对于改造传统产业的作用,对于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的作用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发展,把整个世界越来越紧地联在一起。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不仅借助全球化输出它的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模式,而且借助全球化配置资源,抢占市场。在这样的时代背景和国际环境下,我们的经济建设所面临的最紧迫最重要任务是抓紧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大力淘汰改造落后产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世界经济的激烈竞争中取得主动,保证我国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正是基于以上基本的情况,我们党作出了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对未来五年改革和建设的任务作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这个《建议》,是在我国改革和建设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保证我国改革和建设坚持正确方向,不断夺取胜利的纲领性文献。

在21世纪即将到来的时候,我国人民正在按照党的十五大的部署,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新的世纪。深化改革,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保证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快速发展。健全法治,依法治国,建立健全社会管理和国家管理各个方面的法治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先进的文化,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的精神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准,促进我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我们的任务十分艰巨,十分伟大。实现这些任务,需要全体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团结一心,一齐努力,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地做好每项工作。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十五”计划的建议,就是我们党制定的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宏伟纲领。实现这个宏伟纲领,对于我们实现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宏伟目标,对于在新的世纪创造中华民族的辉煌,具有重要的意义。按照这个纲领,今后5年,我们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要特别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首先,要在结构调整中进一步稳定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

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要着重抓好四个方面。第一,抓好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提高防汛抗旱能力为中心,继续加快大江、大河、大湖治理。搞好大型灌区更新改造和配套工程建设,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在水利建设中,要注意把搞好设施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改革小型水利投资和管理体制这三件事有机结合起来,使农田水利建设逐步走上自我发展、良性循环的轨道。第二,抓好以植树种草为重点的生态环境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这是改善生态环境,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举措。目前粮食库存较多,供给比较充裕,正是以粮食换森林,恢复植被的极好时机。中央下决心拿出一部分粮食和财政资金,采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办法,对退耕农民补助粮食和树苗、草种,促进退耕还林还草、封山绿化,再造秀美山川。这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的工作,因此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切实把这件好事办好。第三,继续搞好农业综合开发。适应农业发展新阶段的要求,农业综合开发在指导思想上要实行两个转变,即由过去的以改造中低产田和开垦宜农荒地相结合,转到以改造中低产田为主,不再搞新的开荒;由过去的以追求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为主,转到积极调整和优化结构,促进优质高产高效农业的发展上来。第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目前农村有效需求不足,除了收入的制约外,还有消费环境方面的制约。要以农村的道路、电网、饮水、通信、广播、电视和农产品市场设施等为重点,大力加强农村公共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和农民的生活居住环境,推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必须加大投入的力度。各级财政都要调整支出结构,把支持农业放在重要位置。国家对农业的补贴,要逐步转到主要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来。鼓励全社会向农业和农村投资,多渠道引进外资。

不能忽视农业,最关键的是不能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获得好收成,粮食在总量上确实出现了供过于求的局面。因此,强调不能忽视粮食生产,并不是要求不顾粮食供求形势的变化,继续追求当前产量的增长,而是要求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我们既要客观地面对当前粮食供大于求的局面,又要着眼于长远,着眼于发展,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国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其次,要努力实现我国产业组织的合理化

目前我国产业组织从总体上讲,处于低级化、 不合理的状态:(1)生产能力分散,企业数目多,规模经济实现程度低;(2 )开工率低,生产能力呈现出一种阶段性水平过剩;(3)企业“大而全”、 “小而全”、“中而全”的现象严重,专业化分工程度低;(4 )企业产销率下降,库存增加,产品也呈现出一种阶段性低水平过剩;(5 )市场集中度低;(6)重复建设严重,产业结构趋同,等等。

世界发达国家产业组织的演进规律表明,主导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是企业,决定一个国家国际竞争力的是大企业,全球500 家大工业公司的销售额就占世界总产值的20%以上,其中在全球500家中的日本、 美国、英国、德国、法国的大公司销售额分别占本国国民生产总值的25—32%。但是由于不同产业对规模经济的不同要求、专业化分工的发展以及人们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偏好,尤其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等等因素的影响,生产方式正由“少品种、大批量、高耗低效、固定款式、单制定做、多库存慢交货、外延扩张”的单个企业刚性集中生产方式向“多品种、小批量、低耗高效、弹性款式、多制定做、按需设计、零库存快交货、内涵扩张”的企业网络柔性分散生产方式转变。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对企业的规模要求并不大,在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家,还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小企业——“虚拟公司”、“影子公司”,这类公司通常只有1—2人来负责联系业务,一旦需要,可以在瞬间召募所需的员工进行生产,任务完成后,又恢复到1—2人,这是企业组织形式在技术进步的条件下作出的调整、创新,是一种能适应信息技术要求的、先进的组织形式。因此,大、中、小企业之间形成了一种分工发达、竞争中又有合作的企业共生网络,它提高了市场的组织化程度,更好地克服了纯粹市场形式较高的外部交易成本和内部组织成本,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化为了企业网络之间的竞争,企业在这种网络中“共同优胜”,避免被“共同劣汰”。

要落实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实现我国产业组织合理化,在“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既要促进大企业、企业集团的发展,也要促进中小企业的发展。

其三,继续发展商品市场,培育现代批发商

现代批发商业通常表现为经销商依托现代科技、现代管理手段,大批量从生产商进货,并组织分销的经济活动。与零售商相比,批发商不是直接面对千百万用户,而是面对具有一定购销批量的中间商。与大批量现代生产相适应,需要低成本、大批量地组织货源、储备商品,并大批量组织分销。这种以低成本支撑的“大进大出”的经济优势,使批发商业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商品经营形式。更重要的是,批发商了解市场信息,可以节省用户、零售商和亿万消费者家庭的选择时间,在众多生产商之中先期筛选出物美价廉的适销产品,自然具有降低成本、裁决优劣、剔除赝品、满足需求、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因此,批发商的发达程度是衡量市场组织化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流通领域不可取代的重要环节。

贯彻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加强批发市场建设。在“十五”期间,各级政府除了整顿、规范由小商贩构成的批发市场以外,要将主要注意力转向对大批发商的培育,特别要尽快从目前实力雄厚的大零售商中,开发出能够与国外商家抗衡的大批发商。

同时,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完善我国连锁商业市场结构。90年代以来,连锁商业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悄然兴起,并得以迅速发展,而且销售额增长幅度明显超过了传统的零售商店。连锁经营的区域范围已从沿海发展到内地,从大城市扩展到中等城市;从业态看,已遍及超级市场、便利店、仓储商店、百货店、专业店以及大众快餐等多种业态。目前,连锁经营这种新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已成为我国流通产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为了促进我国连锁商业市场结构合理化,实现有效竞争的目标模式,必须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积极推进和引导市场结构的调整过程。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培育大型连锁企业集团,提高连锁商业的规模经营水平和市场集中度;促进中小型连锁企业协调发展,保持市场竞争活力;加强宏观管理,适当提高连锁商业的进入壁垒。

其四,要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70年代以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并预测未来将是“电子技术时代”,将出现与工业经济不同的“信息经济”。1990年联合国研究机构提出了“知识经济”的说法,从而明确了这种新型经济的性质。1996年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经济定义为以知识(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认为知识经济的核心是知识,科学技术将成为其重要基础,信息和通信技术在知识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目前正在迅速发展的网络经济是知识经济的一部分。

网络经济的基础是互联网,其核心是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发展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结果,它使世界经济在互联网上以数字形式发生联系后极大地改变了面貌,为此网络经济也称为“数字经济”。从产业特点来说,网络经济可以理解为几个层次,其核心层是与互联网有关的信息产业为主导的产业经济部门,其次是以互联网作为其生产营销主要工具的其他产业经济,外层是网络和住处产业。

对于我国来说,网络经济时代和住处信息时代,是一个以经济为主导,以日益激烈地争夺信息、技术和市场为标志的时代,我们必须去迎接这种挑战,大力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国民经济的信息化。

其五,要健全畅通安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加快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交通运输成为经济建设的战略重点。尤其是90年代以来,我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增加投资力度,促进了交通运输快速发展,初步解决了煤炭等大宗散货运输的紧张矛盾。目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正从“限制型”向“适应型”转变。

进入21世纪,我国国民经济仍将保持持续快速发展,交通运输发展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预测21世纪初期,运输需求将保持增长,并呈现出客强货弱的特点,客运需求年均增长5%,货运需求年均增长2%;运输质量将得到全面提高,客运高速化、货运物流化将成为发展方向;交通管理与运输组织技术将发生根本变革。

根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我国交通运输发展首先要在“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健全畅通安全的现代化综合运输体系。到21世纪中叶,建立一个以高速化和智能化为目标的新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并成为世界交通强国和运输大国,交通科学技术达到世界先进国家水平,交通运输技术装备、运输组织与运输管理,进入世界先进水平行列。铁路(含高速铁路)成为世界上最发达的系统;公路及其运输系统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航空运输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水运成为世界航运强国。

其六,要采取新思路,实行新机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加快西部地区开发是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必然要求。西部地区各省、市、区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自然生态条件较差、发展水平仍然较低等原因,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无一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西部地区长期处于落后状态,不仅对于现阶段扩大内需、增加就业会带来不利影响,而且对于缩小地区差距,以及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发展,也会带来不利影响,进而会影响到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实现。为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实现全国人民的共同富裕,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必须把加快西部开发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

加快开发西部地区,是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也是空前艰难的历史任务。既要有紧迫感,抓紧研究方案、步骤和政策措施,又要作好长期奋斗的充分思想准备。近期主要是搞好规划,打好基础,加快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人力资源和旅游等领域的开发建设,扩大特色农业、旅游业,以及优势矿产业和工农业产品的经济规模和市场占有率,增加就业岗位。中长期则要着眼于提高自我开发能力和建立良性开发机制,明显提高各方面投入的经济效益和资源配置效率,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崛起和社会进步,经济总量比重趋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走向富裕。总之,要下决心通过几十年乃至整个下世纪的艰苦奋斗,建设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活安定、民族团结、山川秀美的西部地区。

其七,要总结经验,加强领导,努力推进小城镇发展

小城镇是农村一定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信息服务中心,是城乡联系的纽带和桥梁,在发展农村经济和整个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十五”期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如何不失时机地推进小城镇健康发展,是一项十分紧迫的重要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应坚持以下四条原则:

一是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原则,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正确处理建设中心城市与发展小城镇的关系,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量力而行,量财而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使小城镇发展与经济建设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良性循环。

二是要坚持因地制宜,形式多样的原则,发挥本地优势,体现区域特点。小城镇分布面广,自然条件相差很大,经济基础也不相同,各有各的优势,各有各的特点,必须因地制宜,从各自实际出发,选准符合自己的发展重点和路子。

三是要坚持效益优先,注重实效的原则,立足第一产业,带动二三产业。发展小城镇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必须坚持以效益为中心,一方面通过城镇二三产业积累资金,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强化农业的基础地位;另一方面小城镇二、三产业要以延伸农业生产领域为重点,立足于提高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和商品率,加快非农产业的发展。

四是要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的原则,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其八,要大力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经济特别是工业的总体规模已经不小,但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差、经济效益不高、增长方式粗放,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和国际竞争的需要。最近几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经济领域深层次矛盾日益突出,主要表现为产业技术水平低,经济结构不合理。过去我们对经济结构、产业结构、地区结构、行业结构等大范围的结构问题,谈得比较多,认识比较透,但对企业发展中的技术结构问题的认识尚嫌不足。一是对于技术结构中一般技术的阶段性发展作用认识较为明确,但对高技术一旦突破并形成产业所带来的巨大经济发展前景的认识显得力不从心。二是对蕴含在企业生产能力或体现在企业产品市场占有率中的企业技术开发作用认识得不足。迄今为止仍未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面对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我们已经不可能再依靠大量消耗自然资源,依靠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来积累资本,换取技术,发展经济。

我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的实施, 需要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 2000年全面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后,我国就要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要完成第三步战略,基本实现现代化,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产业结构、技术水平、技术能力还需要经历若干次飞跃性的升级。因此,必须大力加快高技术产业发展,一方面培育未来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另一方面为改造提高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源泉。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是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必然选择。

其九,突出重点,进一步推进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科教兴国是带有根本性和长期性的大战略。既要抓紧当前,又要有长远打算,不能急功近利,政府要“一届接着一届干”。面对知识经济正在到来、即将加入WTO的形势, 加速推进科教兴国战略显得更为重要。我们将在继续全面抓好落实的同时,针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突出重点,以切实的措施、务实的作风,把各项工作做得更加扎实有效。

为了使科学技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必须顺应世界新科技革命的潮流,努力加强科技创新,实现技术发展的跨越,并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为此,在应用研究方面,要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企业化转制的成果。应用型科研机构转制以后,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运行机制,实行竞争上岗,采取有利于激励创新、有利于加快科研成果转化的内部分配方式,把广大科研人员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同时,对公益型科研机构也要进行分类改革。在基础研究方面,要力争在优势领域取得突破。国家将实施第二期高技术研究计划即S863计划。按照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切实加强战略高技术研究和原创性基础研究,集中力量在关键领域取得突破,提高我国在信息、生物、新材料、航天等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增强发展的后劲。

同时,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遵循教育规律和总要求,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一代“四有”新人。

其十,要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一项基本国策。长江流域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长江流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现实和频繁的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特别是1998年发生全流域性、历史罕见的特大洪灾后,长江上中游生态环境建设已引起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全社会的普遍关注。因此,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加强生态环境建设是“十五”期间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建国以来,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局部治理与整体恶化的趋势并存,特别是随着人口增加和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承载加重,“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对此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应看到,我国西部干旱和半干旱区面积大,平均海拔高,而且是季风性气候,冬春干旱,夏季雨量又相对集中,与其它国家相比,自然条件具有明显的脆弱性。因此,我国生态环境恶化既是人为因素破坏的结果(这是主要的),同时也与我国的自然条件有很大关系。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应有足够的认识。要统筹规划,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有步骤地实施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

十一,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因此也是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因此,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围绕规范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这个核心来进行,从而解决公司股东、董事、经理这三者之间的分工与协调问题,建立起对公司经理人员的激励与约束机制。

完善我国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需要进行立法上、制度上的完善、变革或创新,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建立以董事会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结构,扩大董事会的职权范围。2.建立多元化法定代表人制度,禁止董事长总经理由1人担任。3.从法律上引进和确认独立董事制度, 并允许董事会设立专门委员会。4.进一步明确董事的义务。5.扩充监事会的权力,建立名副其实的监事会制度。6.限制控股股东的权力。

十二,要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搞好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体制改革

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由于诸多的原因,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与我国经济发展的要求,与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金融一体化的要求,与知识经济的要求不相适应。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加快改革步伐,迎接新世纪的挑战,重构商业银行体制。

根据世界大多数国家商业银行体制的情况和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情况,我国商业银行体制的重构至少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1.竞争原则。通过竞争可以提高银行效率、促进银行改进服务质量、降低服务成本、降低贷款利率、加快资金周转和防止个别银行牟取暴利,效率的提高会给整个社会带来好处。

2.安全原则。商业银行对全国的经济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商业银行的正常竞争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而商业银行的过度竞争和个别商业银行的经营不善又会引起银行倒闭、公众挤兑,从而引起社会恐慌,人们信心丧失进而引发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乃至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因此,我们在重构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时,安全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则。

3.适度规模原则。商业银行是一个企业,当一个商业银行的规模处于最合理时,它的管理费用会最低,又能为客户提供质优价廉的服务;低于或高于这一规模,银行管理费用就会提高,服务质量与种类就会下降,资金也会被浪费。同时,银行的规模大小与银行的安全有密切的关系,银行过小,抗风险的能力差,在很多国家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小银行受到的打击最大。因此,在重构我国商业银行体制时,既要限制商业银行的规模过大,又要鼓励中小商业银行合并,使商业银行保持适度的规模。

十三,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我国国情相结合的公共财政框架

所谓公共财政,就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下,从政府与市场职能分工明确的关系出发,以提供并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产品为主要职责,宏观调控和社会保障有力,收支管理规范的一种财政制度。由此也可看出,它与计划经济条件下国家财政的根本区别在于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处理方式不同。

公共财政的主要任务或基本内容,大致有:

一是提供并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产品。财政支出的重点是保证国家安全和政权法制建设的需要,保证基础教育、科技、文化、公共卫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等公共事业发展的需要等。

二是弥补市场缺陷,纠正市场过度竞争,通过预算、税收、国债、转移支付等政策工具对国民经济运行实行宏观调控。市场不是万能的,若任由市场机制在经济运行中发挥作用,会发生失灵或过度竞争的问题,导致资源配置的无效或浪费,这就要求政府通过财政收支手段来弥补和消除市场的这种缺陷。

三是保障社会分配公平,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补充社保资金的不足。通过政府财政收支活动,对社会成员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进行调控,对社会成员在不同时期的收支进行调济,以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目标,使每个社会成员都享受基本的生活和福利。

四是对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进行监督管理。对财政收入活动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监控,促使合法税收和规费收入及时入库,确保政府收支活动正常运转;监督各项财政支出是否体现了公共财政政策的取向和公共支出是否体现了公共财政政策的取向和公共支出顺序,其结构、数量是否体现了公共需求;对国有资产的运营和收益进行监控,促使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十四,要贯彻市场多元化方针,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

在“十五”期间,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实施“走出去”的开放战略,这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就对外开放一般理论而言,完全意义的开放应该是既进又出的双向开放,只进不出(包括很少出),或只出不进(包括很少进)都不是完全的开放。我国的开放也是既要对外开放我们的市场,同时也要开拓国外市场的双向开放,“走出去”与“引进来”是我们对外开放政策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二者辩证统一,缺一不可。

“走出去”的领域是广泛的,包括产品、技术、设备、资金、人员等,都要积极走出去;“走出去”的途径是多样的,包括出口贸易、对外投资、技术转让、对外援助、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等,都是“走出去”的重要方式。

在多领域、多途径的“走出去”中,企业走出去是关键。我们实施“走出去”战略,是要把主要通过进出口贸易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转变为同时依靠在国外投资、组织生产来利用国际市场和国外资源。这就需要我们的企业要有“走出去”的胆量和勇气,逐步扩大对外投资,开展跨国生产和经营。通过建立海外生产体系、销售网络和融资渠道,直接在外面利用那里的资源和市场,并把我们的技术、设备和产品等带出去。

企业“走出去”是关键,但政府宏观政策、法律法规更要与之配套。国家为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国门投资,要简化一些不必要的手续,在银行信贷、外汇管理、出口退税、优先赋予出口经营权等方面,为“走出去”的企业提供政策支持和保障,在“走出去”的实践中,要摸索经验,制定和完善一整套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走出去”的活动。对“走出去”投资办厂、开展经贸的活动必须加强管理和行业协调,避免本国企业在海外同一市场重复投资、廉价倾销、恶性竞争。企业“走出去”后也要自强自律,维护自身的形象和信誉,同时维护国家的荣誉和经济安全。

十五,要重视货币市场的构造,实现证券市场的规范化发展

我国证券市场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而飞速发展,股市仅用10年时间就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股市几十年乃至近百年的路程。截止2000年8月底,境内上市公司已超过1000家,另有几十家企业分别在香港、 纽约、伦敦、新加坡上市;上市公司境内外筹资总额达4千多亿元, 股票市场市价总值达4万多亿元,相当于中国GDP的50%左右。中国证券市场的飞速发展大大推进了改革的速度。

货币市场是证券市场规范运作和发展的基础。货币市场欠发达,证券公司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无法从正当渠道得到融资,往往会另找不规范的门路融通资金。如:证券经营机构只能通过私下拆入、挪用或透支等融入短期资金,增大了筹资成本并导致资金体外循环。前两年我国的回购协议市场上的严重违规问题,实际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融资的需要。因此,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精神,规范证券市场一定要加快货币市场的发展。

同时,要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近几年国际金融风险频繁发生,促使人们对金融安全问题给予极大关注,并产生了保证金融安全、防范金融风险的现实要求。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提出,在“十五”时期,我们要通过金融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和完善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体系。实现这一任务,应包括三个层次,即国家监管、行业自制、机构自律。这三个方面从不同的层次各负其责又相互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严密的监管体系。

十六,要进一步理顺分配关系,调节分配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人民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显著的提高,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得到了进一步的体现。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客观上存在着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人们在经济收入上毕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当前,我国社会的贫富差距已经拉开,且呈现出增大的趋势。

1.高低收入群体差距悬殊。据测算,我国目前亿万富翁已超过1000人,百万富翁几百万。与此同时,我国还有5000多万农村人口,年均收入不到300元;约2000万城市人口,月收入不到200元。统计资料显示,我国最贫穷的20%的家庭,仅占社会全部家庭收入的4.27%;最富有的20%的家庭,却占有全部收入的50.24%。

2.地区间收入差距继续扩大。我国东中西各省市区发展差距较大,导致不同地区居民收入差距悬殊。根据国家统计局资料,1997年上海人均GDP为23300元,贵州为2200元,差距达10.59倍。

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必须坚持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制订正确的政策,实行分配制度的改革和分配秩序的治理。

1.坚决取缔非法收入。非法收入是贫富差距扩大的重要根源,是法制薄弱、市场发育幼稚和市场规则无序状态下的典型表现。它使一些人从中牟取了暴利,成为“暴发户”。消除违法收入,必须从源头抓起,加强对违法经营活动的执法打击力度。

2.适当限制过高收入。税收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国家应通过对个人征收所得税、财产税、遗产税等,使高收入者的收入适当降低。

3.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规定,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保持社会稳定的一项社会安全制度,主要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权利、社会优抚等内容。

4.实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阶段财政转移支付主要包括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和阶层之间的转移支付两个方面。地区之间的转移支付是指东部地区向西部地区、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的转移支付,依靠中央政府在生产要素上对西部内陆地区进行有计划、有目的援助。

5.重视和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资既有利于公平,又有利于效率。国家增加教育支出,发展教育事业,既可以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文化水平,提高劳动力质量,还可以为劳动者就业创造均等的机会,使低收入者实际收入有所增加。

6.创造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机会均等是收入均等的前提条件。目前的收入差距中,不少是由于竞争起点不公平和竞争过程不公平引起的。因此,应尽快制定“反垄断法”和“竞争法”,为缩小贫富差距奠定法制基础。

十七,要大力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我们的刊物、报纸、广播、电影、电视及其他公共文化场所,历来是思想政治工作的阵地。它们提供的信息和产品,无不对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发生这样那样的影响和引导作用。这些阵地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

特别是在我们实行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环境下,在文化作为产业迅速发展,在现代科技传媒迅速兴起,在国际文化交流不断扩大的情况下,在西方敌对势力有意识地向全球推销他们的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情况下,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因素和渠道空前增多,人们对信息及其来源渠道的自主选择性空前增强,形形色色的信息、文化和思想观念大量充斥、相互交织。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思想文化总是企图千方百计寻找渠道和机会,影响人们、引导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这就要求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必须牢牢掌握在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我们党必须真正掌握和运用好思想文化阵地。否则,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反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和种种腐朽文化就会占领我们的阵地,毒害我们的社会和人民。

加强我们的思想文化阵地建设,需要调动大学、党校、理论研究、新闻、出版、文化、艺术、信息网络、社会宣传、精神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力量,相互配合,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为此,全党同志特别是思想文化战线的同志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加强思想文化阵地建设。在这方面,一是要坚持守土有责。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切实严格管理好这些阵地,把这些单位的领导权牢牢掌握在马克思主义者手里。二是要主动出击。在思想文化领域里开展积极、健康的批评和斗争,我们党决不再搞“文革”中阶级斗争扩大化的做法,但对于错误的东西切不可听之任之、任其泛滥。三是要充分利用。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思想文化阵地对人民的宣传、教育作用,所有宣传文化单位的同志,都要有政治意识,都要在发挥精神文化产品的知识、信息功能及娱乐功能的同时,高度重视其社会教育功能,充分利用这些载体,传播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对人们进行积极的思想引导。四是要坚持创新。在技术新、信息量大和人们获取信息自主选择性大等新情况下,如何加强思想引导和扩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力,是崭新的课题,一定要加强研究、努力创造,寻找好的办法。这样,我们才能真正获得思想文化领域的主动权。

十八,要大力加强行政法制监督,确保依法行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行政执法监督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已经形成了权力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行政法制监督、党的监督、群众监督和舆论监督相结合的监督体系,为促进依法行政发挥了积极作用。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行政机关的外部监督将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当前,行政执法监督中最薄弱的环节,在于行政机关的内部监督。按照宪法、组织法和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本级政府的所属部门,对下一级政府和在行政区划范围内的上级政府所属部门、单位均有监督的职能,上级政府有权撤销下级政府和所属工作部门制定的命令和决定,有权撤销和改变下级政府和所属工作部门作出的不正确的具体行政行为。

为了切实加强政府法制监督,需要采取如下对策:

(一)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强对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行为的审查,严格执行文件备案审查制度,确保中央政令的统一。必须改变目前的传统做法,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上下级政府及其所属部门的文件必须通过计算机联网,任何一级政府和部门制定的文件均应在制发当日进入政府内部网络,对违法侵犯公民、法人合法权益和部门之间利益的文件要及时按照法定程序撤销和改正。

(二)抓紧出台《行政监督法》和相应的配套法规和行政措施,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政府法制工作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的监督职责,完善行政法制监督机构,及时纠正政府及其部门违法和不当的行政行为。

(三)进一步推进政府机构改革。政府法制监督要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体制,将管理和监督分开。要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和队伍建设,以使其代表政府行使监督权。

标签:;  ;  ;  ;  ;  ;  ;  ;  ;  ;  ;  ;  ;  

新世纪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个宏伟纲领_生态环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