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论文

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论文

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观认同的策略研究
——以丽水学院为例

龚 文

(丽水学院 民族学院,浙江 丽水 323000)

[摘 要] 本文从国家建设、区域发展、个人成长三个方面阐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重要意义。通过对丽水学院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深入访谈和现实观察,梳理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从提升思政课效果,拓展新媒体教育功能,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平台和优化第二课堂设计等方面提出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

[关键词] 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公民基本的道德规范三个层面发出主流价值倡议。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担当时代大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高考改革和民族教育政策的不断优化,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非民族院校学习,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互冲击,更加凸显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一、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实意义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集体记忆与共识表达的高度凝练,其生命力的充分释放源于社会成员的普遍认同与自觉实践。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弘扬、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全国各族人民将精神信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是有效整合社会意识,提升国家软实力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保证。

一种新技术的诞生和普及,也常常会对当时的社会、经济生活产生暂时的负面影响。人工智能的机器人等自动化系统在某些行业领域中比人类在功能、效率、成本乃至稳定性方面更具优势。企业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显然更愿意在这些领域,减少甚至不用人力。如果在目前的出租车行业广泛应用无人驾驶技术来取代人类司机,显然会导致出租车司机的大量减少;甚至在餐饮行业如海底捞等企业,已开始推出智慧餐厅并正式营业,实现了等位点餐、厨房配菜、调制锅底和送菜的全程“无人化”,同样会减少员工岗位,但也会创造新的岗位。

(二)少数民族地区建设发展人才保证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地区的佼佼者,肩负着维护祖国繁荣与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落后面貌,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促进各民族共同和谐发展的历史使命。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与践行教育,有利于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正确发展,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身健康发展的需要

大学生群体已经能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但仍处于个人价值观形成、固化的关键时期,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国内外政治形势多元化与复杂性,大学生群体易受错误思想引导的问题值得关注。高校要牢牢把握价值观在大学阶段仍存在明显的可塑性这一规律,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二、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现状分析

“认同”是一个跨学科的概念,在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等社会学科都被广泛关注和研究。价值观认同是指若干个体或群体通过互相交往而形成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认可和共识,转变为在交往和实践活动中对某种价值观念的肯定和接受,并自觉以它为标准来规范和指导自身行为[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本质上是一种价值认同,它必然经历价值认同一般过程的三个阶段: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在这一认同过程中,认知认同是基础,情感认同是关键,行为认同是目标,三者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动态循环的认同体系[3]。有学者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认同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信念认同和践行认同[4]。课题组在最初的调研中发现,情感认同和信念认同基本趋于一致,因此将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仍分为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和行为认同,并围绕三个层次的认同开展访谈和观察,梳理得到以下结果:

“磷石膏是个好东西,瓮福有信心和决心做好磷石膏这篇文章。也同时,瓮福也是一个开放的企业,并且深知自己的社会责任,我们也愿意为行业探寻一些新的创新发展路径。”杨三可一再强调,“瓮福围绕磷矿石吃干榨尽做文章,目标是将整个产业链打通,做实做深。”

当前,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伴随着互联网技术升级长大,是第一代网络原住民,新媒体成为这一群体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对于这部分学生的思政工作也应转变思想观念,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结合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优化内容、创新方法,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一方面,要积极推动网络媒介素养教育[5],提高少数民族学生使用网络的技能,培育网络安全意识,提高网络真善美评价与鉴赏能力。另一方面,学校应努力打造一批学生喜欢的新媒体平台或校园网红人物,用学生喜欢的口吻、形式有意识地推送正能量宣传,加强网络舆情的把控与监管,引导少数民族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实践。

第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情感认同普遍较高,但行为认同与前面两者存在矛盾。在访谈过程中,85%以上少数民族学生表示“知道”或“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准确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从三个层面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义,普遍认为“应该”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肯定”“赞同”等态度。这表明在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上少数民族学生普遍较好,但在谈及日常学习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时,如“对考试作弊的看法”“贫困生认定过程中家庭经济状况做假”“公共交通上给老弱病残让座”“参加两项计划的意愿”等问题时,每一类题目上都存在“说不清楚”“可以理解”的回答,认知与行为脱节、认知不能指导行为的现象说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认知认同、情感认同到行为认同仍然任重道远。

……什么叫做对象。我认为不可能有一条严格的定义,因为我们这里的东西十分简单,以至于不能对它进行逻辑分析。只能说明它是什么意思。这里只能简明地说:对象是一切不是函数的东西,因此它的表达不带有空位。[注][德]弗雷格:“函数和概念”,《弗雷格哲学论著选辑》,王路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第68页。

三、促进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

(一)大力提升思想政治课主渠道的功能,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首先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要求,高校要推动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国家法律法规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引导广大师生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祖国观、民族观、宗教观,不断夯实各民族大团结的基础,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其次是加强任课教师的整体授课水平。年代在改变,学生的思想也在变化,思政课教师的思维模式、授课方式、话语体系也要顺势改变,把握学生的兴趣点、敏感点,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扭转思政课堂“台上激情昂扬,台下神游一片”的问题,急需加强思政教师的培训,提高其授课能力与水平。再次是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过去教师坐而论道的传统教育模式,推动思政课改革,通过反转课堂,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作用,让思政课堂的参与度大幅提升,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巩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第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宗教信仰比例显著高于汉族大学生,价值标准呈现多元化趋势。受民族、家庭等因素影响,我们发现少数民族学生信仰宗教的比例显著高于汉族学生,特别是回族、藏族、蒙古族、哈萨克族尤为凸显。访谈中有学生明确表示,如果放弃宗教信仰会遭到族人甚至是家人的摒弃,可见宗教对于部分民族或个体的影响之深重。这些少数民族学生生长于浓厚宗教氛围的家族,尽管有些对宗教的理解不全面,但依旧有着深厚的宗教情感。另外,随着改革开放前行步伐,经济全球化推动着文化全球化,外加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和境外分裂势力的有意推动,各种思想文化激荡,使得核心价值观受到巨大冲击。西方国家个人主义、普世价值、“颜色革命”的侵蚀,国内社会转型期带来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贫富差距引发的负面情绪等,社会生活方式变化导致的安于现状、无力奋斗的负面影响均对少数民族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使其价值观呈现多元化趋势。

(二)转变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政教育观念,用好新媒体教育平台

第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体认同程度较高,但存在本位化、功利化倾向。在主流媒体、网站的宣传和学校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要求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线上线下的宣传教育取得较好成效。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以及校园内广泛开展的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活动覆盖所有师生,少数民族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了直观、整体的印象,且总体认同度较高。但在访谈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迫于就业竞争压力,将评奖评优、入党作为找工作筹码的功利思想,人际交往中不主动承担义务劳动、情感淡漠等社会责任淡化的本位思想仍然存在。

在低温干燥地区,瓜类白粉病以有性世代的闭囊壳随病株残体遗留在田间越冬;在较温暖的地区,病菌以菌丝体在保护地(温室和塑料大棚内)的被害寄主植物上越冬。越冬后的闭囊壳一般在第二年的5月~6月份当气温20℃~25℃时释放出子囊孢子,或由菌丝体上产生分生孢子,在适宜的条件下侵入寄主,造成初次侵染。子囊孢子及分生孢子主要借气流传播,其次是雨水。当条件适宜时,在当年初发病的部位上又能产生大量分生孢子进行再次侵染。至晚秋,在受害部位再形成闭囊壳越冬。

(三)创新少数民族大学生教育管理模式,选树优秀典型增强同伴引领

课题组所在学校浙江丽水学院自2015年创新开设少数民族卓越实验班,采用统分结合的教学管理模式,即专业学习在专业学院班级,教学管理统一在民族学院。针对少数民族学生群体采取了住宿大集中小分散,选聘专业导师帮扶学业,开设民族文化传承课程,单列推优入党与评奖评优办法,开展素质拓展计划和创新创业训练等措施。这一模式既有效地发挥各专业的教学优势,着力提升少数民族学生学习基础,又顺应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促进民族间交往和校园内科技文化活动的参与度,针对性地提高少数民族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在少数民族学生当中选树了一批优秀典型,这批学生在专业学习、校园活动、社会实践等各方面均表现优异,对其他少数民族学生起到良好的引领作用。

(四)充分利用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平台,将民族感情与国家情怀有机统一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节日丰富多彩,著名的有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傣族的泼水节、畲族的三月三、苗族的花山节等。这些综合性的传统节日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积淀着民族的信仰、伦理、情感,留存着独特的文化记忆,是维系国家统一、增进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的精神纽带[6]。每逢传统节日,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就会举行盛大的庆祝仪式,从小耳濡目染的少数民族学生对民族节日便会有深厚情感。我校所处的浙西南有着景宁畲族自治县,畲族文化氛围相对浓厚,每年三月三会开展少数民族学生庆祝晚会,以畲族为主,其他各民族师生共同参与。一方面传递着各民族人们友好和睦的信号,另一方面也展示着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在非民族高校内,民族传统节日不能一一开展,但可以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民族文化节、民族座谈会、民族运动会等活动中,促进少数民族学生将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有机统一。

(五)着力打造第二课堂活动载体设计,促进认知认同与情感认同向实践转化

第二课堂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促进知行转化的重要平台。因此,校园第二课堂的活动要在政治性、先进性、普及性上下足工夫,重视思想性、知识性、艺术性、高雅性,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活动设计中,让学生在活动中能够增长知识、提高修养,又能体验快乐、培养能力。另外,重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和践行拓展到校园外,利用社会实践、主题调研、观摩见习等形式,引导学生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理解和认同,并以此指导自己的日常行为。

[参考文献]

[1]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5-05.

[2]陆树程,杨倩.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机制[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4,(4).

[3]孙兰英,李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问题研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1).

[4]欧旭理,徐建军.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认同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15所高校大学生的调查[J].民族教育研究,2017,(1).

[5]陈俊.利用新媒体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思考[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5,(3).

[6]黄亚宁,钱国君.少数民族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状况调查[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3).

[中图分类号] G75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5823( 2019) 09-0089-03

[收稿日期] 2019- 06- 16

[基金项目] 丽水学院2017年度思政专项课题“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课题编号:201755)。

[作者简介] 龚文(1987-),女,丽水学院民族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责任编辑:李瑞]

标签:;  ;  ;  ;  ;  

加强非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策略研究-以丽水学院为例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