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林业与常规农林业辨析论文_谢健全,孟珂,岳小芳,谷建勇

生态农林业与常规农林业辨析论文_谢健全,孟珂,岳小芳,谷建勇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国有中牟县林场 河南郑州 451470

摘要:目前,各行各业中存在的环境问题已成为社会的焦点,农林业经济量增长,受生态环境与自然资源的双重制约与影响。当前我国农林业生产不适应人口增长、生活水平提高以及社会新形式发展的需要,常规农林业面临着严峻挑战,农林业如何能够科学的、有效的实现生态化的目标显得尤为重要。因此下文分析了生态农林业与常规农林业之间的不同,希望可以为进一步加快生态农林业的建设提供参考。

关键词:生态农林业;常规农林业;对比

农林业是自然再生产与经济再生产相结合的产业。生态林业的建设首先是保障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同时,促进了经济发展;其次生态农林业建设是我国生态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常规农林业向生态农林业的转变,为我国其他行业实现生态发展提供了参考,保障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化发展。

1生态农林业与常规农林业

1.1生态农林业经营模式

生态农林业是近年来新型的一种产业,它运用了生态学与经济学的原理,将林木与农作物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可以实现对于光、热、肥料等能源最大化的利用,以其低投入、高产出的特点受到了各大林场的普遍欢迎。生态农林业的经营管理中,经常提到的经营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

1.1.1 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这种农林业生态系统是依据生物学原理与互利共生原理构建的,该模式可使处于不同位置的生物种群充分利用太阳能、水分、矿质物质、营养元素,形成多序列、多层次的三维生态农林业模式,具体有农田立体间套模式、水域立体养殖模式等。

1.1.2 生态治理模式。这个模式重点在于治理,林场的生态环境在经历了多年的常规的经营后,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恶化,不仅水土流失严重,而且农作物之间的联系也逐渐减弱。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生态农林业,就要对原来的生产结构进行调整,即从微观层次上恢复区域生态系统,重建良性生态系统,调整农林业产业结构,形成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农林业发展模式和治山治沙的生态农林业模式。前者首先建设“草林―牧―农”型系统循环网,待有所发展后建设“草林―牧―农―商”型系统循环网,最后形成“草林农―牧―工―商”型系统循环链网,其模式有半退半耕式,林、粮结合式,乔、灌结合与林、草结合式集流高效经济林。

1 .2 常规农林业经营模式

所谓常规农林业,并不是传统的农林业,也叫现代林业。我国在农林业生产管理中运用的现代化生产方式,以机械代替人力、畜力,用高产品种和新耕作法代替农家品种与传统耕作,以商品经济代替封闭式经济,在生产中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农用化学品来提高产量。常规农林业的生产方式旨在追求一时的利益,并没有考虑到长久的发展。其基本特点就是最大限度地向农林业投入能量,以获取最高的农林业产量。例如美国近40年来,投入农林业的能源增长了近80倍。这种高能量投入,刺激了农林业迅猛发展,使农林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和农产品的商品率大大提高。

2 生态农林业与常规农林业的特点比较

生态农林业与常规农林业的区别,主要在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还有从农林业的类型、生产的目的、技术措施等等方面比较。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2.1生态农林业即有机农林业,强调的是长期的发展效益,格外重视保护土壤的再生产能力,通过农作物轮作、使用无害农药防治病虫害,将保护生态环境列入生产目标,利用改良后的防病虫害的品种,特别注重轮番种植,在生产中投入的能源低,追求适当的生产,注重改善生产条件,根据市场需求稍微的进行调整,每种农作物都进行一定量的生产,强调生产过程符合自然要求,使得土壤、资源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经济效益逐步增长。

2.2 常规农林业即化学农林业,只重视短期效益,利用技术手段与化肥、农药、植物生产调节剂等解决生产问题,采用的是开发和破坏自然环境的技术手段,并且投入的能源巨大,仅注重产量与生产效率,不考虑长久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利用现代高产品种进行种植,为了追求集中生产,减少机械的更换频率,作物的品种单一,追求产量的最大化,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大面积的种植,使得森林遭到破坏、土地受到污染,无法获得长久的收益。

3 常规农林业向生态农林业转换的途径

3.1利用新技术、新方法

生态农林业充分的利用新科技,来解决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获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获得了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加大科研力度,鼓励从事农林业研究的专家人士积极的进行新技术的研发。

3.2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换速度

优化农林业的产业结构是实现常规农林业向生态农林业转换的重要保障,针对 第一产业,可以根据产业的特点实行薄利多销的方法,以市场为突破口,进行工业原料及其他耗时较短的辅料生产;第二产业方面,可以以第一产业为基础,推进新产品的研发与出售,将高层次产品与低层次能源结合起来,促进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第三产业方面,主要以旅游业为主,利用森林中良好的空气与观光环境,引起外来人员参观旅游。总体上来说,要逐步的实现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的转变,不断地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发展策略,加快农林业发展的速度。

3.3积极实现生态资源的“四个转变”

这里所说的“四个转变”是指由毁林开荒向退耕还林转变、由砍伐天然林向砍伐人工林转变、由森林生态效益的无偿使用向有偿使用转变、由企业办林业向全社会办林业转变。退耕还林的实现可以保障我国的森林面积持续增长,使得森林覆盖率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而砍伐人工林替代砍伐天然林,就能够在保证农林业所获得的经济效益的同时,维持森林的生态平衡;在实行森林有偿使用的政策之后,不仅可以增强树木的利用率,还能时刻的提醒人们要注意保护自然资源,达到可持续利用的目的;最后一点,全社会办林业可以尽量的避免由企业办林带来的诸多无法控制的一些弊端。

3.4加强政策支持及资金投入

除了颁发相关的条例政策以外,国家政府还要加大在农林业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通过增加在林业建设、管理及基础设施方面的资金投入,使得地方政府能够优先安排农林业建设。并且,在将资金拨给当地政府之后,要加强对于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工作,通过建立科学的、合理的资金管理模式,完成对于政府资金最大化的形势及生态农林业利用。除此之外,还要完善相关的鼓励机制,利用农林业建设可以获得的巨大收益来引导群众参与到生态农林业建设中去。

4 结语

依据中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特点以及生态农林业的发展背景和基本内涵,可以认为,生态农林业是实现中国农林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之一。截止到目前,我国在农林业的发展方面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需要国家政府结合实际的发展情况,采取相应措施,进而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苏建兰,林诗文,刘娜 .农村生态环境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导入[J] .安徽农业科学,2010

[2]陈珂,李雪婷,朴慧兰 .中国林业生态效率与生态生产率的测度研究[J] .林业经济问题,2016(2).

[3]陈守越,王梁 .基于后现代农业理论下的生态农业园区规划设计研究[J] .天津农业科学,2015(11).

论文作者:谢健全,孟珂,岳小芳,谷建勇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7年第2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11

标签:;  ;  ;  ;  ;  ;  ;  ;  

生态农林业与常规农林业辨析论文_谢健全,孟珂,岳小芳,谷建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