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与女性就业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与女性就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女性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妇女就业出现了新情况。为了全面了解和掌握武汉市妇女就业的情况,我们对全市13个区、县,8个有关行业系统(即纺织、电力、公用、交通、教育、商委、医药等局、企业)的妇女就业状况进行了调查。发放个人调查问卷30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92份,有效回收率达93.07%。我们又有针对性地分别在局、区、街、居委会召开了8次不同层次、类型的座谈会及个别走访。现将本次调研的情况综合如下:

一、正视女性就业的现状

1.女性就业的回顾与成绩

中国妇女就业问题,从建国之初到改革今日,都得到各级政府重视关心,无论从政府决策到法律规范,还是从数量到质量都有极大进步,妇女不仅大批走出家门,参与经济建设,而且参加社会活动的频率明显增多,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日益增强。过去40多年,武汉市妇女就业状况与全国整体发展水平基本一致。据统计资料武汉市妇女从业人数从解放初30余万人到1996年98万多人,妇女就业比例上升30.62%,女性从业人口(指15岁以上女性)占女性人口342万总数的90.17%,占职工221.8万总数的43.16%。武汉妇女未就业率从解放初的60%下降到1996年的25.8%,广泛就业的男女同工同酬,使女性的收入占家庭收入的比例也由50年代的20%提高到90年代的46%。它表明武汉妇女参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程度和妇女就业权利的保障程度有显著的提高。(见表一)

2.女性就业的机遇与前景

改革开放的深入使女性就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充分体现女性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一支人才资源。表现一,女性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大批女经理、女企业家脱颖而出,参与社会、参与竞争,实现自身价值,本次调查显示40%女性希望发挥自己才能,28.92%女性要求经济独立自主,愿为社会做贡献。据1996年人事部门统计,全市女专业技术干部10.2万人,占总数的43%,其中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女性技术人员3703人,占总数的25%。表现二,第三产业迅猛发展,为妇女提供了新的就业岗位。第三产业是安置女性就业的重要基地,产业结构部分调整,多种经营开发更适合安置女性劳动力,女性就业逐渐从重体力、低技术行业向适合其特点的轻工业发展。据市商委1996年底统计在全市商业、饮食、粮食、供销业的19.2万从业人员中,女性有10.6万人,占55.2%,比1990年上升14.56%。表现三,三资企业异军突起,为安置女性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遇。近年来全方位对外开放,多渠道的招商引资,相继来汉考察投资的外商接连不断,已利用外资项目2012个。1996年统计全市三资企业1565家,中方员工23.8万人中女员工数占一半。表现四,乡镇企业的兴起,拓宽了女性就业渠道。乡镇企业的兴办与发展为郊县妇女就业又增加一个新的天地,并产生一批新型农工女。1996年武汉市乡镇企业(包括村级、联办、户办企业)已达72873个,共吸收劳力76.9万人,其中女劳力31.2万多人,占40.68%。表现五,私营个体经济出现,为女性就业增添一块新的阵地。在国家政策鼓励和扶持下,日前,充满活力的市场经济使私营个体经济发展方兴未艾,成为安置女性就业的有力补充。随着市场发展需要及观念的改变,这一发展趋势看好,调查表明愿意在私营、个体工作的约占39.9%,据市工商局统计1996年全市个体、私营经济从业人员51.3191万人中女性占总数的30.01%,比1995年多增加8.9059万人。(见表二)

3.女性就业的竞争与挑战

市场经济的运行,劳动就业主渠道的发展势头是就业人才市场竞争,它是鼓励强者,淘汰弱者,对妇女就业竞争风险明显增大,竞争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自强才能获得发展机会。从劳务市场流向态势看:一是竞争就业,打破原有就业格局,劳力进入市场,要靠自己实力竞争就业,女职工要抓住机遇,敢于竞争,就能适应市场需求,1997年8月武汉电视传呼台面向下岗女职工招聘传呼嫂,Call台这一工作要具有较高文化修养和业务技能,这一岗位对于多数下岗女工来说无疑是一大挑战,虽然难度大,但报名者近千人,15名Call嫂经过一番竞争激烈的角逐方可上岗试用。二是择优就业,优胜劣汰女性就业面临种种挑战,时下劳动用工制度改革新旧机制交叉使用,工人能进能出,干部能上能下,城乡劳力兼有。女性由于年龄结构、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生理特征等因素远不及男性,又因传统的性别歧视,两性不能平等竞争,女性就业难度大于男性,优化组合淘汰下岗人数多于男工,我会对离岗失业的1500名女职工的调查中,年龄在31-40岁与41-50岁两个年龄段的占80.6%,文化程度初中以下占68.9%,身体不好自愿下岗的占28.4%。全市四级工、六级工的女性占女职工总数的18.4%、3.6%,而男性占男职工总数的26.5%、8%。这是由于长期以来“大锅饭”的体制,“从一而终”的工作,没有适时的劳动技能培训和提高,造成她们岗位竞争意识欠缺,适应社会竞争能力差。三是妇女就业态势亦趋向新的不合理格局。社会体制转轨出现了许多“性别职业”、“青春职业”、“世袭领域”等现象,我国现阶段的第三产业,尚不是发达国家的金融、通讯或技术为主体的社会服务性第三产业,主要是由商业、饮食、旅游服务行业组成,它在改革妇女在第一、第二产业结构不合理的就业结构中,这种经济活动性的职业又加剧和限制女性的各种才能的充分发挥,势必影响妇女整体素质和就业结构的发展方向。四是女职工的劳动保护受到冲击。一些企业不执行《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忽视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应享受的特殊保护,不顾女工利益,硬性推行孕产期妇女放长假,或以保护女职工为借口,裁减下岗;有的工厂实行提前内退,比正常退休年龄早5年,一般在45岁左右;有的甚至把女职工规定为42岁,这种旧体制带给女职工的统包统配的劳动保护受到很大冲击和损害(见表三)

由此可见,在当今智能、信息的社会转型期,妇女不论是继续在岗,还是自愿回家或是重新再就业走自谋职业之路,不仅面临多种选择,还面对重重挑战和激烈竞争,这已是一种基本发展态势,也是社会一种进步的标志。

二、注视女性就业的趋向及特点

随着市场竞争机制的建立与成熟,新科技的迅速发展,给妇女就业不断提供新的机遇,带来了新的希望。同时也冲击妇女就业观念,影响妇女就业行为,改变妇女就业方式。占全市人口总数48.47%的女性,面对九十年代女性就业的严峻现实,开始意识到和逐步树立了新思想、新观念。妇女就业的流向和就业热点是随着社会发展新潮及竞争环境的变化而转换。她们就业动向、就业形式呈现多样化,逐步适应经济发展需要。调查中40%女性希望发挥自己才能,53.4%的人对工作自主性不满意,31.19%的女性表示辞职,自谋职业跳槽。另外还有干第二职业、内退打工的,从单一的变为多元的就业模式,从过去被动的等靠变为主动寻找,从靠国家、靠企业变为靠市场、靠自己,从靠政策到靠法律。

1.妇女就业走向特点突出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市场机制的大变革,价值取向更为明显,它引发了妇女就业动态、流向,妇女就业观念、就业行为、就业形式层出不穷的变化。

第一,就业新潮、追求实惠。

众多女性求职者中哪里工薪高、待遇好就向往哪里、涌向哪里。如纷纷走向沿海地区、边境城市或跨国留洋、到三资企业、开发区、高科技等单位,她们不但看薪水丰厚否,还看住房、医疗、退休保险等福利待遇如何。尤其是知识女性是流动人数中最多最快的,据1996年资料统计知识女性占流动总人数中的40%。

第二,看重经济价值实现。

在两个转变中。人们的观念也在变,女性的经济意识普遍增强,现在以各种方式出现的服务项目都有劳动报酬,这种求职谋生的活计不仅有人干,而且还有人翻新变样,过去的家教、保姆、摆摊开店外,新生的洗车、擦窗、洗衣、打扫卫生的钟点工;还有公关、礼仪、传销、咨询的服务小姐以及伴老托小、办红白喜事的应急工。只要有钱赚,打工新族不断出现。从事此类小杂工,谋求生计的女性约占70%,她们去掉依附、失落心态,要实现自身价值。

第三,冒风险敢闯精神增强。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冲击下,敢闯敢当风险者不断增多,只要有利可图或能施展才华,也就有敢亮青春的,敢赌年华的。女性就业者中安稳本份的意识渐渐淡薄、风险精神不断增强,只要有前途或“朝钱看”,有辞“金碗”,去商海做买卖,或到厂家投资入股的,或赴海外深选闯世界的。调查中对“宁愿冒险,好要挣高收入”,一说表示同意有27.4%。武汉还有敢于放弃安逸生活,从城市走向农村当养殖能手的余梅和重立门户、创新业取得成功的熊汉菊等典型事例不少。近几年像这样有风险意识、自谋职业的女性人数不断增多。

第四,“三化”人员比例升高。

所谓“三化”是年轻化(25岁以下)、知识化(大专本科以上)、专业化(有外语、电脑等等专长),女性中只要具备这些素质的就业占优势求职最走俏。此外,身高、五官条件好也是就业的资本,招聘受青睐,这多属于吃“青春饭”女性。本次在“妇女再就业调查问卷中”认为“年龄大、技能差”是就业的主要障碍占46.3%。所以女性纷纷向“三化”进军,拼搏奋斗争取拿专业证书,为谋求一理想职业。1997年,上海商城招聘500名女性中70%是具有高中及高中以上文化程度。

当前女性就业的走向突出如下几个特点:一是反映在女性的行业以经济活动型为主;二是表现在女性职业向经济效益型倾斜;三是促进女性文化知识提高;四是提高女性职业素质水平;五是直接影响女性参政率。

2.妇女就业动态及问题的表现

自改革以来,我市妇女参与市场竞争择业意识大大增强,就业中不如人意现象大为改观。由于劳务市场在城乡分割交织运行,劳动资源流动量增大,新型产业、产品增多,社区服务事业加快,妇女就业动向变化频繁,就业状况错综复杂,调查中体现出:

其一,个人择业自由充分,劳动者就业不充分。

妇女就业或再就业可以充分自由选择,隔三差五搞应聘,东西南北去寻找,但招聘录用的总是少数或部分人员,往往一个招聘就业信息一出现,就会吸引多出几倍或几十倍的女性前来应试。如市内“武汉广场”招服务员、保安、收银员百名,应聘者600人之中女性占80%,南方航空公司限招20名“空姐”,报名者有500多人,先不说她要“过三关斩六将”的,且大量求职女性在门外观望徘徊。

其二,高效就业难,待岗失业多。

女性就业难,而社会上存在着“有事无人做,有人无事干”的现象,这反映的“高效”就业心理,即寻求“高工薪、高待遇、高福利”。但一般自己不具备一定素质条件是难得找到中意的工作,在武昌区妇联一次赶集会中,主办者先后为一失业女工介绍五次工作都不干,像这类人员大有人在。宁可在家呆着,不愿干那“吃亏”不划算的事。据市经委1997年6月统计工业系统下岗二年以上9万多人,占全系统下岗总数的60%。

其三,职业稳定者少,打零工者多。

当今社会固定职业、固定工作渐向非固定职业转化,逐步朝一人多职或一职多能发展,职业稳定者少,只要单位效益不好或不景气,跳槽者频频,打工新族不断。本次调查中办“两不找”、“停薪留职”的占40.9%。

其四,显性失业上升,隐性失业下降。

我市显性失业者多达30余万,隐性失业者大约40多万,其中女性占56.7%,夫妇双下岗的有1398对(含一家二人下岗的共有5567人)。一是有的企业是拆迁转岗、有的单位是挖潜待岗,类似这种每月发生活费的待工转岗的失业为数不少。二是有的从工厂下岗回家,并不在家吃闲饭,从事种种生路大有人在。如纺织系统有一家庭11人下岗的。如果完全没有生活来源,可想而知是难以生存的,据我们到居委会了解到,待业的、下岗的一般找到工作或有活干、有钱赚都不张扬,即使知道,收入多少也不外露,因为一是工作不稳定,二是怕单位转关系,出保险费或减少福利待遇等。

其五,工作时间减少,干第二职业增多。

如今是一周五日的工作制,在完成本职工作之余,为人们干第二职业提供条件机会。现不仅一般老百姓干,且在岗的干部、技术人员也寻找第二行当,有的搞兼职秘书、翻译、会计,有的当编外的记者、摄影者、教师,有的搞推销员、当律师、搞咨询等,本次调查中想干第二职业的高达62%。其目的一是显示自己能力价值,二是增加工薪、改善生活。

其六,依赖性就业减少,主动性就业增多。

过去妇女就业靠、要的倾向重,一般是靠政府、靠组织、托熟人安排工作,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少,主动的积极的寻找工作比例增长,为的是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展示自己,实现自身价值。

其七,供求结构失衡,有效需求不足。

妇女就业虽受到政策的保护,但下岗失业的妇女仍多于男性。主要是女性就业结构不均衡,要人、用人单位的无人去,而众多的下岗妇女又寻求再就业,有效需求不足较多文化含量、专业技能高的职业,素质低的妇女去不了,诸如外事、电脑、航运;而社会声望低、条件差的职业,求职者不愿去,如:建材、环卫、装卸、纺织等这些行业对口就业供求失衡。

其八,国有在职人员减少,非国有从业人员增多。

武汉是一个老工业城市,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因生产经营性产业结构变化等原因,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特别是国有企业职工转岗、下岗比例增大,转向非国有经济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其流向主要是开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份额的增加、服务性产业的扩大带来女性就业新趋势。据市经委统计1997年6月国有企业富余人员中女性有73408人,占总数49.5%,比1996年652572人又新增8151人,占51.5%。现在全市在第三产业中就业的女性人数增加最快,1995年比1988年上升24%。

三、重视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与对策思考

在经济模式转换的过程中,给女性就业和女性职业带来诸多新变化。女性在这场变革中既是受益者,也存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冲击。妇女发展空间既无限开阔,又有种种隐忧和困惑。女性就业与再就业工程中明显存在着一些弊端、缺点。本次专题调查反映的动向、特点、问题具有一定普遍性、共性,也有地区的特殊性、个性。

当前武汉市女性就业的主要问题是:

(一)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女性劳动力更为突出。

(二)女性的择业观念不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与发展。

(三)下岗女工的竞争就业能力处于明显劣势。

(四)社会保险制度不健全,一是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和生育价值补偿等机制不健全。二是住房、医疗等利益的丧失,抑制下岗女职工到非国有经济单位就业的积极性。

(五)市场用工管理不规范,吸纳了较多外来女劳动力,制约了本市劳动力的使用。

(六)再就业专项资金筹集难度大,影响对女性再就业的服务指导工作。

(七)女劳动力市场建设滞后,难以满足女性就业多方面的需求。建设女劳动力特色市场要列入“民心工程”的实施项目。

针对女性就业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可以从三个大方面提出思考建议:

社会角度

1.法律先行,政策落实,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软件建设是妇女就业的重要保证。强化宏观调控,发挥政策、职能部门管理、监督、指导作用。建立和实施职工失业保险、养老补贴、医疗补助、生育补偿等保障制度。要维护保障妇女人身权利、劳动权利。进一步落实女职工生育、哺乳等劳动保护细则,不断改善女工的劳动环境条件,特别是三资、乡镇、私营企业的女工劳动保护。加强维护女工的“四期”保护等特殊利益,保证女工劳动的专项经费及工作人员到位。并针对武汉市情况加大有关妇女权益的立法研究与制定工作的力度。

2.“输血补气”、投放资金、增设项目、开发产品、拓宽岗位——硬件建设是妇女就业的实力基础。a.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实施“解困救助”工程,设立再就业专项基金,增设培训基地场所,为妇女就业创造必要条件、环境。b.有关部门兴办发展适合妇女的企、事业、三产业的经济实体,解决就业迫切、下岗女工集中、待岗时间长的问题。c.多为妇女提供转业培训、失业救济、生产自救等扶助办法。积极寻求和开辟再就业渠道。培训转岗有的放矢,训练一技多能,增强重新上岗的竞争实力。

3.开发群体就业、特色就业,实行公平就业、竞争就业。组织就业特区、举办就业赶集会、形成网络,规范制度,提高效益,扩大效果。以市场为导向,增设妇女就业劳务市场或定期组织专场妇女劳务交流赶集会。也可举办专业赶集会,如文秘、电脑等,饭店、酒店、娱乐服务类,裁剪缝纫服装类等等。公开竞争条件,公布成绩名次,公平合理,择优录用,增加透明度,重用优秀人才。

4.加大对外开放,扩大产品、劳务输出,发展境外、市外就业。开发边远、周边、贫困地区,加速人才与劳务引出,积极参与国际劳务合作,多方交流劳务人才。如近几年组织专业人员到新加坡、马来西亚、匈牙利、俄罗斯等地打工、经营,还可发展到市外、省外的部分地区相互交换短缺劳力及人才。

5.建立完善的中介机构,扶助指导女性自谋职业。树立“服务为本”思想,乐于牵线搭桥、出谋划策。开办登记、介绍、信息、咨询、指导、训练一条龙服务,提供更多更快的妇女就业的服务措施与信息渠道。

6.抓住重中之重,解决特困优先。重点系统行业,突出问题先解决。对女工较多的纺织、一轻、二轻、化工机械作为特殊困难重点帮助。在资金、场地、税收上为这些企业分流创造有利条件。系统内外调剂安置渠道,市再就业办公室要给予有关政策扶持,指导抓好重点行业的再就业服务中心运转工作。

7.建立城乡就业机制,淡化城乡观念,加强城乡联盟,沟通城乡交流。减少企业“二元”用工现象,促成两个劳力市场统一。城市富余人员转向农村搞三产,农村劳力有序有节流向城市补充不足,开发农村市场基地,城乡人才物资大交流,垦荒建场养殖、栽树种果,促进农林牧渔大发展。

个人角度

1.从“靠背”型、“扶贫”型向独立型、竞争型转化,“不靠神仙皇帝”;“不靠救世主”;要靠自己、靠“四有”;更新观念第一,提高素质第二;审时度势,善自为谋;为生存求发展,不让青春白白流,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握就业机遇与前途。

2.从单一式就业向多样式就业转变。破除职业终身制、全日制、非全日制并举应试。适应合同工、临时工、钟点工、半日工就业形式。走近居家就业、短期就业、补充就业行为。计时工、计件工、钟点工同样亦有作为,走入其中,别有风光。

3.从低质量就业向高质量就业转移。刻苦自修,强化训练,充实知识,丰富自我。积极参与文化知识、技术专业的学习培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强化竞争实力,从低层次向高层次移动。从生存型就业向理想型就业转移。由生产层、服务层转换为管理层、科技层。从脏、累、苦的工作提升到高、精、尖的工作。

4.从传统职业向非传统职业进军。占领“男子汉”世袭领域,敢于告别“粉领”的女性职业。面向保安、经警、侦察、航运、勘探等行业,勇于竞争、敢于尝试。破除偏见,走出传统。无论是“铁饭碗”、“泥饭碗”还是“金饭碗”都要敢端、敢抢。

5.人一职一能一招向多职多能多招发展。居安思危,增强危机感,敢于挑战自我,作多手实力储备,能立于不败之地。要向匮乏的高级技工技能(电脑、速记、翻译、律师等)进攻,练就“精一招、会一招、懂三招”的本领,胜人一筹,长久之本。

妇联角度

就业工程是一项具体而系统的社会工程,要靠社会各方共同来做。作为妇女娘家的妇联要为女性就业作力所能及的工作,努力为女性创造良好的就业形势。

1.为女性就业与再就业广为呼吁,舆论宣传先行。为促进落实男女平等的基本国策,呼吁全社会重视女性就业、下岗问题,为女性就业创造条件。在调查研究基础上,履行代表妇女职能,反映群众的愿望、要求,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翔实资料与有力依据。

2.强化对妇女进行择业观的教育。破除女性保守、陈旧、依赖思想,去掉不思进取、盲目追求、有贵贱之分的等级观念,深化“四自”、“四有”的教育宣传,树立自强不息,自立更生,自食其力的新形象、新典型。引导走出择业误区,指导找准落脚点,促进观念更新、思想开阔解放。

3.加强女性就业指导服务工作,发挥“妇女再就业信息指导中心”的职能作用。“中心”要主动与社会及用人单位沟通交流,掌握市场劳务信息,提供就业指导服务,办成下岗女工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按照市场需求,与用工单位联合举办急需工种、对口技能或适合女性特点的训练学习,加强培训复合型、一专多能的高、中档的综合人才。

4.多方协调、通力合作、齐心协力,提高女性就业率。在女性就业的系统工程中,妇联要借助社会各方面力量,齐抓共管,多方协助,合作支持,把握原则,反复疏导,采取“五个一部分”渠道,全方位解决下岗女性再就业问题。即通过动员各战线、部分企业采取有效措施内部消化一部分;充实基层妇女干部队伍吸纳一部分;通过劳务市场安置一部分;兴办第三产业吸收一部分;鼓励下岗女工自谋职业解决一部分。

5.重视女性人才的开发和利用,推进女性整体素质的提高。世纪交替之际,妇联要有培养和造就一支“四有”女性人才队伍的规划蓝图,注重开发跨世纪妇女人才。一是联合有关部门对从事一线生产的工人、体力劳作者、农业生产的女性进行继续教育,开展脱产、半脱产等多种形式的学习训练,提高她们的基本素质。二是着手培养跨世纪女性科技人才,有重点的开发专业技术人才,宏观把握妇女人才培养的工作,配合协调组织人事部门作好女性人才的培养、推荐与开发、利用工作。

标签:;  ;  ;  ;  ;  ;  ;  

市场经济与女性就业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