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藏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论文_取品

浅谈藏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论文_取品

取品

云南省迪庆州德钦县云岭乡卫生院 674506

摘要:糖尿病是目前世界上发病率较高的疾病之一。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生活习性的不断变化,糖尿病患者的发病比例也在历年增加。现代医学对糖尿病及其治疗已经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种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运用传统医学对糖尿病进行辩证,从中寻求糖尿病的治疗和康复不妨为一种方法。

关键词:藏医;糖尿病;认识;治疗

一对糖尿病发病现状的认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在日常的生活中,过多摄食油腻、糖类、高蛋白以及辛辣等食物,心理压力过大,缺乏运动,无规律的饮食习惯,以及居住环境阴冷、潮湿等因素都可诱发糖尿病。糖尿病是由于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的细胞代谢作用缺陷(紊乱)所引起的葡萄糖、蛋白质及脂质代谢紊乱的一种全身性的综合症,其特征为血循环中葡萄糖浓度异常升高及尿糖阳性。血糖过高时可出现多饮、多尿、多食及体重减轻等典型的“三多一少”症状,且伴有疲乏无力,严重者可发生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且易合并多种感染。随着病程的延长,代谢紊乱可导致眼、肾、神经、血管及心脏等组织器官的慢性并发症。

二发病原因

藏医认为人体在健康状态下,构成人体物质基础的三因素(“隆、赤巴、培根”)、七精华(饮食精微、血液、肌肉、脂肪、骨骼、髓、精液)以及人体各脏腑组织之间、人体与外界之间维持着相对动态平衡,从而共同保持人体生理活动。当这些平衡因某种原因而遭到破坏,便导致疾病的发生。疾病发生的原因藏医归纳为内因和外缘两大方面:

内因藏医认为人类因“无明”产生贪欲、嗔怒和愚昧,这三者又称为“三毒”,三毒各自产生“隆”、“赤巴”和“培根”三果。生理状态下,“隆”、“赤巴”和“培根”在人体有各自依存的位置并保持一定的常量时,是有益于人体的,它们共同维护着人体的生理活动。当它们一旦发生盛、衰、紊乱等变化时,则成为损害身体和生命的有害物质,成为疾病发生的内因。

外缘即引发疾病的外部因素。外缘通过内因起作用。主要有季节、气候、饮食、起居、行为、情志等变化的因素。“吉尼萨克”病的病因主要是有了饮食、起居不当等外缘因素后,使“隆”、“赤巴”和“培根”三者平衡失调而引起。《四部医典》记载:“过量进食咸味、甜味、酸味及性重、寒的食物,长期居住于潮湿之地,致使‘培根’和脂肪偏盛,不能转化成精华被吸收而流入膀胱,遂发本病。”《蓝琉璃》曰:“长期居住于潮湿之地等原因而肾脏功能减弱,不能分化水液中的糟粕与精华,直接落入膀胱。”《八支精要释论》:“饮食起居不当,‘培’根失衡,致使体内七精华混入尿液而消耗。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过于饮食甘、酸、咸味,油腻,难于消化,性重等的食物如生面粉,凉性谷类的面粉,新谷所酿的酒,多雹之地所产之谷子、蔗糖、蔗杆和奶酪等食物,加上久坐不动,卧榻不适而致睡眠不佳等原因导致水道不畅,尿积膀胱,致使尿液浑浊而病”。究其因缘,其发病往往是因为能够致使体内的“培根”和脂肪增盛的饮食和起居。

三 糖尿病的治疗

3.1在药物治疗方面,近代藏医学大师措如・才朗先生生前根据尿消病人的发病和临床表现特点等,结合传统藏医学的理论及其辩证的方法,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尿消病的基本病因是人体自身“不消化”所致。所谓不消化,就是说人体在摄入富含五源物质的谷物等食物时,有一种通过自身脾胃等消化器官提炼吸收与之相应五源的精微,从而为人体各个相应的系统或组织提供能量或提供自身内在五源平衡的动力和功能,一旦这种功能减弱或失去,外部物质(以饮食为主)的五源之精微就不能有效作用于内在的五源(组织、器官和功能等),人体就出现“不消化”。由于外部物质不能作用或营养于内部(人体)五源,而内部的五源在自身不能相互制约等情况下出现不平衡和紊乱时,由此产生的疾病也就会表现出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这种不消化的理论和今天将糖尿病认为是人体代谢作用缺陷(紊乱)有着某种共同之处。

基于上述这种观点和理论,措如・才朗大师经过反复实践,研究配制了301(加味石榴健胃散),302(加味三味甘露散),303(加味姜黄散)系列治疗尿消病(糖尿病)的临床药物。其用药思路表现在,若要通过外部五源(药物)作用于内部五源(人体),使人体的五源平衡达到机体的健康,就必须解决外五源和内五源之间转换(消化)的过程。以上三药就是通过调节改善人体自身的消化吸收功能,以使药物或饮食能够真正被人体吸收作用营养于自身各个机体,从而改善人体的健康。本组方药在措如・才朗大师在世期间通过对1万多国内外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其有效率可达87%以上。

3.2饮食、起居、行为疗法中认为,饮食以陈旧之粮食及生活在干燥地带的动物肉类为宜;忌食味甘、咸和性凉的食物;宜于温暖处适当活动;禁止受凉、骑马、居住潮湿处、白天睡眠等起居行为。吉尼萨克属于寒性疾病;临床特征以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胃火”降低最为明显;病因以体内培根、脂肪过剩使精华与糟粕分解、代谢失调为主。因此,在治疗时通过口服“石榴健胃散卡擦坚”提高“胃火”,可有效降低“培根”;“十八味诃子利尿丸”可有效改善吉尼萨克的临床症状;“三味甘露丸”与“十一味甘露丸”对调整“培根”使“三因”达到平衡临床疗效较好。通过联合用药,可对胃、胰腺、肾脏、肝脏、膀胱等有很好的保护与修复作用,并具有临床症状缓解快的作用。

外治疗法:(1)配合“五味甘露”药浴治疗,使体内的“培根”及脂肪代谢达到正常状态,对糖尿病足、周围神经病变、微血管病变有很好的临床治疗作用。(2)火灸第三椎、胃痞瘤穴等,提高“胃火”功能。

3.3在临床治疗过程中,首先是要让病人了解尿消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让患者知道此病的可治疗性,从而使其树立能够恢复健康的信心。临床治疗一般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用药,一般通过不断调节处方,通过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治疗,许多患者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如果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能持之以恒,那么,尿消病的康复也就不仅仅停留于理论上,通过医生和患者的相互努力,人们最终可以战胜这种疾病。

综上所述

糖尿病是因为长期的饮食和起居等不当引起的,它的发病是一个逐渐和缓慢的过程。被列为“非常难治”的病例。但是,本病经过藏医学的康复治疗后,临床上很多患者的生活质量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所以在藏医学的治疗方面是有较好的临床意义和治疗价值的。临床治疗一般需要患者坚持长期用药,通过不断调节处方,半年或一年以上的治疗,许多患者都能得到较为满意的疗效,如果患者在治疗的过程中能持之以恒,那么,糖尿病的康复也就不仅仅停留于理论上,通过医生和患者的相互努力,人们最终可以战胜这种疾病。

参考文献

[1]《八邦・医学释难》藏文版,德格木刻版。

[2]措如才郎:《四部医典大详解》藏文版,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1年。

论文作者:取品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8年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1

标签:;  ;  ;  ;  ;  ;  ;  ;  

浅谈藏医对糖尿病的认识与治疗论文_取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