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模计量企业国家经贸委推出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_综合评价论文

新规模计量企业国家经贸委推出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_综合评价论文

衡量企业的新标尺国家经贸委推出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指标体系论文,标尺论文,工业企业论文,国家经贸委论文,综合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任务,即经济体制要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为了适应和促进这两个转变,科学、准确、全面地评价我国工业大中型企业的基本情况和运行态势,国家经贸委与国家统计局会同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并广泛听取行业主管部门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套新的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探索进行企业综合评价的新路子。

一、为什么要制定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自70年代以来,工业企业经济评价指标进行了多次的变革。1972年制定了8 项指标(产量、品种、质量、消耗、劳动生产率、成本、利润、资金),1983年制定了16项经济效益指标,1992年又制定了6 项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这些指标体系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对促进各级领导和企业把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工作上来,曾发挥了积极的导向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国有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化以及新财税制度的全面贯彻执行,现行的指标体系已不适应客观形势的需要。为了适应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建立新型的企业经营机制、技术进步机制、经济运行机制,迫切需要一套新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首先,是搞好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一系列新的进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整个国有企业的现状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企业改革的成本和改革的成效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测算,对企业活力和竞争力是否提高、经济运行是否健康、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是否改善有一个量化的评判标准。

其次,是对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实行分类指导的需要。我国的国有企业数以十万计,分布在各个领域,企业规模、技术水平、生产社会化程度,以及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大不相同。国家必须重点抓好一批在国民经济中起骨干作用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以保证对国民经济的调控。要抓好一批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就是设计一套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科学、客观地挑选出一批具有较强综合实力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并对其运行状况进行分析和监测。

第三,是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需要。当前,一些企业眼睛向外,而忽视企业内部管理。为了加强企业管理,需要对企业的销售、经营、投入产出情况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这就需要有一套具有很强的企业诊断功能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它不仅能够对全部企业的总量指标进行分析诊断,还能够对单个企业的单项指标进行分析诊断,把企业引向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

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设计的指导思想

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是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企业的目标是通过合理经营,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实力,在兼顾企业资产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使企业的总体经济效益实现最大化。因此,在指标设计上,至少应涵盖企业总体素质的诸多方面,比如规模经济实力、投入产出效率、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发展能力等,使企业能得到全面客观的评价。

2.指标设计应充分适应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财务会计制定、税务制度以及企业改革深化发展的新形势,通过评价,了解和引导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运行情况和发展趋势,加速宏观调控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接轨的步伐,通过评价,使政府对企业的分类指导政策有量化的依据。

(二)指标体系结构及计算公式涵义

根据以上设计指导思想,我们设定企业的综合素质由六个方面12项指标构成,其计算公式分别为:

1.规模经济实力

企业规模经济实力是企业经营规模、市场竞争能力的表现。主要有2项指标:

(1)市场占有率=销售收入/行业销售收入

(2)利税占有率=利税总额/行业利税总额

其中:利润总额为税前利润总额,税收总额为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与应交增值税之和。

这两项指标表明企业在行业及国民经济中的位置和作用。在具体评价时,由于行业内销售收入总额和利税总额完全一样,故只比较分子的大小即可。所以,这两个指标只比较分子绝对额的大小。

2.投入产出能力

企业投入产出效率反映企业的资源配置状况。主要有2项指标:

(3)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全部职工平均人数

这个指标能较好地反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人均产出水平。

(4)成本费用利润率=利润总额/成本费用总额

其中:成本费用总额为产品销售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之和。

这个指标是企业所得与所耗的比率,综合地反映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投入产出的效率。

3.营运能力

企业营运能力反映企业资金周转的快慢,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资产利用和发挥水平的体现。

主要有2项指标:

(5)流动资产周转率=产品销售收入/流动资产平均余额

其中:流动资产平均余额为期初和期末流动资产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这个指标反映企业流动资产的周转速度和营运状况。

(6)产品销售率=工业销售产值/工业总产值(现价)

这个指标反映企业的产销衔接和市场状况。

4.盈利能力

盈利是投资者创办企业的初衷,也是企业经营的目标和方向。盈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也是企业发展的动力。主要有2项指标:

(7)总资产报酬率=(利润总额+税收总额+利息支出)/ 平均资产总额

其中:平均资产总额为期初期末资产之和的算术平均值。

这个指标反映了企业全部资产的获利能力,是企业管理水平和经营业绩的集中体现,是评价和考核企业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

(8)净资产收益率=利润总额/平均所有者权益

这个指标反映企业出资者向企业投入的全部资本金的获利能力。

5.偿债能力

企业偿债能力既反映企业经营风险的高低,又反映企业利用负债从事经营活动能力的强弱。主要有2项指标:

(9)资产负债率=期末负债总额/期末资产总额

(10)营运资金比率=(期末流动资产-期末流动负债)/ 期末流动资产余额

6.发展能力

企业发展能力体现企业的发展后劲,是企业未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主要有2项指标:

(11)资本保值增值率=期末所有者权益/期初所有者权益

这个指标反映企业净资产的变动状况,是企业发展能力的集中体现。

(12)资产增加值率=工业增加值/平均资产总额

鉴于1994年大中型企业部分基础数据不完整,在本次试算中,我们暂时舍去了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两项指标。

在以上指标中,共涉及企业的基础数据18个,这些基础数据都取自企业的统计报表。

1)产品销售收入2)产品销售成本

3)产品销售费用4)产品销售税金及附加

5)管理费用6)财务费用

7)利息支出8)利润总额

9)流动资产期初、期末余额10)流动负债期初、期末余额

11)职工平均人数12)应交增值税

13)总资产期初、期末余额14)总负债期初、期末余额

15)工业增加值16)工业销售产值

17)工业总产值(现价)18)所有者权益期初、期末总额

(三)指标体系权数的确定

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共设定总分为100分,分布在0~100之间。鉴于统计制度、财会制度、税收制度转轨时间较短,我们采用了国际上制订不确定性决策的通行办法——特尔菲法来确定各比率间的分数结构。

(四)各指标标准值的确定及打分方法

在确定各指标的标准值时,我们设想遵循以下三条原则:

1.尽可能采用国际标准,以便对不同时期、不同行业的企业进行比较。

2.对于行业差别不大的指标,采用全社会统一标准。

3.对于行业差别比较大的指标,采用行业标准。

在各指标标准值的具体确定上,我们主要根据1994年全国乡及乡以上独立核算企业及行业、1994年大中型企业及行业的平均值及各指标的离散程度进行具体设定。

在各指标的打分方法上,我们采取了“比率分析、功效记分,总分评定”的方法。所谓比率分析,是指指标体系中的每一个指标都采用比率性指标进行比较分析;所谓功效记分,是在选定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每一个指标都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以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实际值实现满意值的程度,并转化为相应的功效分数;

指标的功效分数=指标的实际值-指标的不允许值/指标的满意值-指标的不允许值

将指标的功效分数乘以该指标的权数,即可得到该指标的评价得分。

所谓总分评定,是按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不同,事先给出相应的标准分(即确定各指标的权数),然后按照企业的各项指标实际值与标准值差异的大小,分档记分,各指标得分之和即为总分数。

在实际评价时,我们将以上三种方法结合在一起,在给定权数的基础上,将每个指标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细分为许多档次,每一个档次确定一个基础分和一个功效比率分,然后按照功效分数计算法计算落入不同档次的实际值的得分,其公式为:

指标得分=指标功效分数×功效比率分+分档基础分

最后将每个比率的得分进行汇总,即得出企业综合评价的总分。

(五)综合评价方法的确定

上述评价企业的指标,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企业经营的总体情况,但由于其内涵不同,重要程度不同,只对单项指标进行评价,难以对企业的好坏作出全面、正确、科学的评价,必须进行综合评价。

将上述每个企业各个指标的得分相加,即得出该企业的总分。按照企业得分的多少,即可判断其优劣。在具体的操作中,计算程序编入相应的计算机软件中,只要将被评价企业的基础数据输入计算机中,即可得出企业的得分情况,并分出类别排出序列。

根据企业的得分情况和排序位次,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了解各企业的总体经营状况,为宏观政策和体制改革措施的制定提供全面、科学、客观的依据。

三、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主要特点

与其它指标相比,这套评价指标有四个明显的特点。

1.强调评价的综合性

现有的指标体系在对企业进行评价排序或考核时,往往只是用单个绝对数指标或是用某一方面的指标。有的用销售收入对企业进行排序,有的仅从效益的角度对企业进行评价。这种单方面的评价或排序很难全面全面准确地反映被评价企业的真实情况。而这套指标体系在充分吸收国内已有研究成果和已存指标体系优点的基础上,以科学设定每个指标的权数和标准值为前提,采用“比率分析,功效记分,总分评定”的方法,从企业的规模实力、投入产出效率、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发展能力六个方面,采用12个相对指标对每个企业的总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定,能较好地反映被评价企业的全面客观状况。到目前为止,这是唯一的一套全国性、多指标、成体系地对企业进行全面评价和排序的指标体系。

2.重视评价指标的宏观导向性

一个时期以来,以产值增长速度为核心的工业经济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对企业经营和整个经济运行产生了很大的误导作用,致使在经济生活中,大量存在着超越实际情况,争产值、比速度,盲目上项目、铺摊子的情况,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速度,而忽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严重影响了企业经济效益和整个国民经济效益的提高。所以,在宏观上迫切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综合量化评价考核企业的指标体系,引导企业把注意力放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等方面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经营为主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转变。

在这套指标的具体设计上,舍弃和淡化了片面追求产值增长速度、粗放经营、盲目增加投资、铺新摊子的指标;增加和强化了能反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指标,特别是在指标权数的分配上,向这个方面倾斜,以此引导企业改变过去习惯了的粗放经营的方式。

此外,指标体系打破了原有指标体系不把企业作为独立法人实体,而是作为政府部门的基层预算单位的陈规,将评价重点由企业的行政目标转移到企业是否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上来,引导企业通过合理经营,不断扩大企业的市场份额和竞争实力,在兼顾企业资产的流动性和安全性的同时,使企业的总价值实现最大化,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和利益主体。

3.具有较好的科学合理性

这套指标体系强调评价指标的宏观性和科学性,有重点地选择了既有较好宏观导向性作用,又能有效地左右一般性指标变化的核心指标作为指标体系的组成部分,指标体系涵盖了企业的规模实力、市场状况、产出效率等六个方面,用了12个指标来反映,整个指标设计简便可行、重点突出、科学合理。

此外,这套指标的权数设置采用专家打分法。尽可能使权重比例符合设计指导思想,即使既“大”又“强”的企业在得分上取得优势;在标准值的设定上,反复测算行业标准值和统一标准值的差别,最后根据实际情况,将总资产报酬率、资产负债率等9 个指标用统一的标准值,将流动资产周转率、营运资金比率等3个指标用分行业标准值, 较好地反映了企业的实际情况,保证了整套指标体系的科学合理性。

4.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指标的设计充分考虑了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财务会计制度、税务制度的变化和企业改革深化的新形势。评价时所采用的原始基础数据全部为企业上报统计表中的现成数据,可以直接从国家统计局大中型企业库和年报数据库中取得,不用企业另外填报。具体评价时,是将基础数据输入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进行计算,使整个评价过程快捷、可靠。这两个方面保证了这套指标体系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

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用途

这套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除了可用于对企业进行排序,评出“中国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最优500家”外, 其对企业进行全面量化分析的特性,还决定了它可以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发挥作用。

1.建立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有助于进一步深化企业改革

经过多年的试点的探索,尤其是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以来,国有企业的改革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和一系列的进展。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需要解决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对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乃至整个国有企业的现状和问题有一个客观、科学的分析和评价,对企业的改革成本和涉及的范围以及改革的难度和阻力(比如提高资产负债率和企业自有生产经营资金比例所需的资金量和涉及的范围、破产和兼并的成本和涉及的范围等)有一个正确的估计和测算。此外,对企业改革成效的评价也需要一套量化的企业评价体系来判断企业改革的成效是否最终体现在企业活力和竞争力的提高、经济的运行是否已步入良性循环、国有经济的整体素质是否改善上。而这套指标体系所具有的特性恰恰能够较为准确地测算各种改革成本和评价改革成效,使企业改革少走弯路并取得更大成绩。比如,对于得分在25分以下,基本处于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企业,可以利用这套指标体系测算出这些企业的债务总量、涉及的职工人数、行业分布和地区分布状况,进行兼并或破产的成本有多大等等,从而为改革决策提供准确的量化依据。

2.有助于“抓大放小”整体搞好国有经济

“抓大放小”是调整国有经济结构的一个原则,是在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条件下发展和壮大公有制经济的一条途径。实践表明,只有集中力量抓好一批优势企业,才能更好地抓住国有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大头。正如江总书记指出的,“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工业化的实现,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主要依靠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有了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就能有效地带动一大批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对危困企业的调整余地就大了。”

而要抓好一批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贯穿始终的一个基础工作就是建立一套较为完整的科学的企业综合评价体系,唯如此,才能科学、客观地选择出一批真正的综合实力强的优势企业和企业集团,才能更好地集中国家财力、物力和各项优惠政策支持其发展,才能对企业的运行状况进行跟踪分析和监测,并把握其发展的方向。

比如,对于得分75分以上的企业,可以将其作为国家各种政策重点支持的对象,大力促进其发展,使其成为经济增长的支柱,并利用其强大的经济关联度,带动其它企业的良性发展,壮大国有经济的实力。对于得分40分以下规模较小、各方面状况不太好的小型企业,则应放开各种不必要的控制,让其根据市场变化情况自我调节、放开搞活。这样,政府就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有助于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当前,企业管理工作存在的一个大问题,重视定性分析,缺乏定量分析。致使企业管理工作存在问题,但找不到问题的要害,很难使企业管理有大的起色。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由于缺乏一套科学的综合评价企业的量化指标体系,还使企业眼睛向外,而不是眼睛向内,最终导致企业物耗提高、成本上升、资源浪费严重,产品质量不高、库存积压严重、资金周转缓慢,经济效益低下。

这套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很强的企业诊断功能,不但能够量化地发现企业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还能够进一步分析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不但能够对全部企业的总量指标进行分析诊断,还能够对单个企业的单项指标进行分析诊断,这种有的放矢的量化分析方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克服企业管理工作不深入、不踏实的毛病,有助于把企业引向加强管理、提高效益的轨道上来。

总之,在这套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上,可以开发出相应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系统、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评价系统、企业改革分析评价系统、企业结构调整评价系统、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评价系统、企业资金流向和使用效益评价系统等,为国有企业的改革和领导的科学决策提供参考和依据,从宏观导向和舆论上引导整个国有工业企业和工业经济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标签:;  ;  ;  ;  

新规模计量企业国家经贸委推出工业企业综合评价指标体系_综合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