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临床疗效论文_张扬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临床疗效论文_张扬

齐齐哈尔中医院 152001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4年5月我科共收治结、直肠息肉患者16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手术,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1、3、6、12个月进行复查和随访,观察疗效及并发症。结果:在结、直肠息肉患者166例中,共切除息肉225颗,其中,有1例患者的息肉不能完整切除外,余下的全部完整切除,切除完整率99%,6例患者术中切除组织表面有少量渗血,经电凝止血后无渗血。结论: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安全、经济、疼痛少、并发症少,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内镜黏膜切除术;结直肠息肉;临床效果

结直肠息肉是指发生于结、直肠粘黏膜表面突向肠腔内的息肉状病变,直肠和乙状结肠的息肉占结、直肠息肉的2/3,其中,以腺瘤样息肉为最常见。主要是肠黏膜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增生肥厚而形成的结果。许多肠癌是由息肉恶变而来的,所以,临床一经检查发现,就应该及时切除息肉[1]。腺瘤性息肉属于一种癌前病变,因此,腺瘤性息肉的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是预防肠癌发生的关键[2]。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是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主要方法,可避免开腹或腹腔镜手术,体表不遗留手术疤痕,具有侵袭小、术后疼痛轻微、康复快等优点。现将我科2014年1月~2014年5月共收治结直肠息肉患者166例采用内镜黏膜切除手术治疗方法,效果良好,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4年5月我科共收治结、直肠息肉患者166例,共切除息肉225颗,部分患者有2~3个直径0.5~2.0cm息肉。其中,男96例,女70例,年龄25~68岁,平均年龄(33.5±5.6)岁;息肉分布部位:升结肠10颗、横结肠23颗、降结肠15颗、乙状结肠48颗、直肠息肉125颗;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及便血,血与粪不混合,呈鲜红或暗红色;经直肠镜、乙状结肠镜及纤维结肠镜检查均可查到息肉,全部符合EMR的治疗标准。

1.2 治疗方法 ①术前准备: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肝功能、凝血功能及心电图检查等,如患者有凝血功能障碍或有出血倾向者暂停手术,患者服用潘生丁、阿司匹林等抗凝或抗血小板聚集等药物时,应将药物停用1周后再行手术。②清洁肠道。③具体操作方法:进镜后全面观察结、直肠情况,确定病变的位置与切除范围,将内镜注射针经活检孔于病变边缘约1~2cm处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2~4ml,使病变隆起,在确定病变处黏膜下层及肌层充分分离,形成半圆形隆起之后,将张开的圈套器的开口完全置于病变隆起的黏膜并压紧,收紧圈套器,接通电流,边电灼息肉边收拢圈套器,将息肉完整切除,切除的病变黏膜组织随肠镜退出体外,检查切除的病变是否切除完整。在手术完成之后,再次进镜观察结肠黏膜切除后的创面有无出血、穿孔、是否有残留等,如切除组织表面有渗血,应及时给予电凝止血。④标本送病理检查,术后3天给予预防性的抗生素抗感染、补液、支持等对症治疗,禁食24h之后改为流质饮食,再经过2d之后改为半流质饮食,在1周之后改成普通饮食,半个月内禁食粗纤维食物。住院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出血等情况,发现异常及时给予处理。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3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术后1、3、6、12个月进行复查和随访,观察内镜治疗结直肠息肉的临床效果,观察内容包括息肉是否存在残留或复发、癌变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

2 结果

在166例患者中,共切除225颗结、直肠息肉,除了有1例患者的息肉不能完整切除,需要再次行内镜下电切治疗,余下的全部完整切除,切除完整率99%。其中,6例患者术中切除组织表面有少量渗血,经电凝止血后无渗血。所有患者术后均无穿孔、腹痛、便血及发热。在225颗结、直肠息肉中,术后病理诊断为腺瘤性息肉142例,其中管状腺瘤76例,绒毛状腺瘤45例,管状-绒毛状腺瘤21例;高级别瘤变14例,局部癌变10例,高级别瘤变及局部癌变的24例切缘均无癌细胞,未追加外科手术。术后1、3、6、12个月进行复查和随访,未查见肿瘤复发及它处转移。

3 讨论

结直肠息肉是指发生于结肠和直肠黏膜的隆起性病变,是结肠、直肠最常见的疾病。目前病因尚未清楚,主要是肠粘膜的慢性炎症和慢性机械刺激、病毒感染、遗传因素等为其诱因。临床主要表现为出血,其次为腹泻,少数出现腹部疼痛、腹胀等肠梗阻症状[3]。检查可通过直肠镜、乙状结肠镜,纤维结肠镜或钡灌肠检查均可查见息肉,镜下可见为单发性或多发性,息肉多呈半球形,表面光滑的息肉。按病理可分为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和炎性息肉。治疗方法是将息肉摘除手术,术后定期复查。

结直肠息肉是一种癌前病变,临床检查确诊后,应及时将息肉切除或摘除,术后送病理检查。由于内镜技术的普遍应用于临床,使大量结直肠息肉的病例达到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避免了癌变的后果[4]。内镜下结直肠息肉的切除术是内镜诊断与治疗技术上的重大发展,结直肠任何小的息肉都有发生癌变的可能,因此,所有内镜下可看见的息肉都应尽早尽快内镜下切除[5]。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在息肉电切术和黏膜注射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治疗手段,具体操作是通过黏膜下注射肾上腺素盐水使得病变组织抬高,使黏膜层与肌层分离,然后行高频电流切除。内镜下黏膜切除术能完整切除病变组织,减少出血、穿孔及并发症发生[6],能够获得完整标本作病理检查判断肿瘤的良恶性。患者术后恢复快,对于较大病灶,患者需住院治疗,术后观察无异常即可出院。对于较小病灶,门诊即可完成手术,当日即可回家。因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属于微创治疗,对于肠道损伤极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不影响日常生活及工作,费用明显低于外科手术。

综上所述,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是一项内镜新技术,具有操作简便、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无脏器功能损伤、住院费用少,不影响排便控制功能等特点,治疗结直肠息肉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宋誉民,张桃凤,习洪涛.内镜下高频电凝电切术治疗结肠息肉260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8,46(31):159-160.

[2]尚辉辉,宋文先,陈欣.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广基隆起性腺瘤性息肉98例临床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4,23(7):789-791

[3]肖小珠,侯一民,朱未波.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无蒂息肉52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4,20(3):319-320

[4]赵青川,李纪鹏,洪流.结直肠手术中微创技术和理念的进展[J].华结直肠疾病电子杂志,2014,3(5):323-326.

[5]李连兴.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切除大肠息肉44例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5,31(3):22-23

[6]刘立晗,吕春华.内镜下结肠黏膜切除术(EMR)治疗结肠平坦型息肉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2013,8(9):83

论文作者:张扬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20

标签:;  ;  ;  ;  ;  ;  ;  ;  

探讨内镜黏膜切除术治疗结直肠息肉临床疗效论文_张扬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