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塑造好公民”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与启示_课程评价论文

“教育塑造好公民”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与启示_课程评价论文

“良好的公民是通过教育塑造的”——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及启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公民论文,新西兰论文,启示论文,教育课程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41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469(2013)09-0080-08

伴随全球化的推进,培养现代公民资质的公民教育课程倍受关注。如何开发、实施一套完备的公民教育课程体系,既能实现个体完满发展的合格公民的培养,又能推动国家和社会的民主与进步,成为困扰各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难题。新西兰的教育体制被视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体制之一,其在国家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公民教育课程特色鲜明、成效斐然。本文通过对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现实状况和实施特色的解读,希冀寻求有益于中国的经验与参考。

一、新西兰语境下公民教育的内涵

因殖民所属关系,新西兰公民教育的内涵深受大不列颠宗主国的影响。早期流行较广的“地位说”认为,公民是一种地位和身份,享有正规的权力和责任,是维护民主理想的卫士。而公民教育即为年轻人成为公民作准备,以实现公民基本权利与义务为前提的、培养社会合格成员的教育。

自20世纪以来,新西兰政府在自主发展的道路上一直强调对青少年灌输公民的意识,公民教育的内涵也在发生变化。现今的“参与说”强调公民对生活决策各个方面的参与以及对政治经济等公共领域的实践。这一时期公民教育的内涵不仅关注公民身份与地位的培养,还强调公民参与社会生活事务资质的养成。[1]2000年,新西兰教育改革将价值观、环境和健康教育也纳入公民教育的范畴。2012年因大选需求,公民教育尤其加入了对公民政治责任感的教育。[2]

二、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阶段

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和政治特征,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发展可大致划分为三个时期。[3]

(一)殖民化时期(1769-1900年)

自1769年欧洲殖民者登陆,期待以英国的工业化教育将新西兰岛人融入“日不落帝国”的文明里,而学徒式的毛利教育体系强调家庭本位和社区中心,于是两者分庭抗礼、各不相让。随着殖民化进程的加快,1840年毛利酋长和大英皇家代表签订友好条约,约定毛利人在和欧洲贸易交往的同时,有权保留对文化传统的占有权。自此,英国的教育模式很快在这片岛屿上普及。1867年《土著学校法》(Native Schools Act)出台,规定对毛利人实施的教育偏向于实用的职业技术。1877年,新西兰《教育法》(Education Act)颁布,诞生了新西兰第一个正规的国家课程,界定新西兰公民的基本标准是“忠诚”,主要通过历史、地理和道德课程来实现,要求其他正规课程也渗透公民教育。在英国当时盛行的人格训练和道德内容被原封不动地介绍到新西兰并实施起来,而公民教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就是训练对不列颠帝国的忠诚。

(二)自由进步主义时期(1900-1979年)

这一阶段新西兰公民教育深受两大派系的影响。传统保守派出于对英国传统等级制度的崇拜,渴望公民教育为英王室提供忠诚的年轻战士。自由进步主义出于对民主社会的向往,提倡公民教育为每一位新西兰人提供平等的成就机会。受第一任工党首相福莱瑟(Fraser,P.)的支持,中小学课程采取的是自由进步派理论模式,被认为是新西兰当代教育的奠基石。随着自由进步主义理念的扩展,国际主义和民族认同延伸入国民教育体系,守旧的遵从、忠诚和责任等公民要求在新西兰倍遭诟病,新型的人类大同、国际理解和多元文化等公民资质登上公民教育的舞台。1942年,“社会研究”(Social Studies)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纳入中等教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不是对学生机械灌输道德教条,而是把历史、公民、地理和浅显经济学统整起来,让学生学会辨别和解决社会问题。二战后,新西兰公民资质里加入了爱国品质,以迎接时代的挑战。“课程的每一方面内容都要求学生服务于社会生活,对国家的热爱是小学儿童情感生活的必备基础。”[4]20世纪60年代,公民教育又从爱国品质转向于社会正义和全球化视野,这一点可以从这一时期的社会研究课程目标窥见一斑,“要帮助孩子对社会问题有清楚的思考,在不同社会情境下能负责并睿智地行动,并且对不同种族、社团和世界文化有明智的同情心。”[5]20世纪60年代末,新西兰经济陷入低迷,福利危机、通货膨胀、不平等、毛利文化的复苏以及女性运动的兴起,给社会生活带来了极大混乱。对于培养什么样的新西兰公民,一时间在国内掀起激烈争论。

(三)新保守主义(Neo-conservative)和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的矛盾调和时期(1980-现在)

这一时期公民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具有社会公正价值观的一代新人,以解决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新保守主义提出政府应采取权力主义和纪律森严的社会等级制,而新自由主义提倡个性、自由选择和经济放开政策。两股势力在新西兰的冲突交汇,导致教育决策的矛盾局面出现。最明显的例子是20世纪90年代前后公民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反反复复,两派争论的焦点在于培养顺从忠诚的公民还是自由个性的公民。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公民参与国际事务逐渐成为时代的必需,新保守主义和新自由主义的矛盾趋向于和解。1993年,教育部《新西兰课程框架》(New Zealand Curriculum Framework)正式颁布,并在2008年进行了修订,该文件奠定了后来新西兰课程开发的基础,公民教育也愈加受到重视。文件认为,新西兰正面临社会经济方面前所未有的挑战,公民教育应培养技术纯熟、适应力强、有多元文化视野的国际公民。近来,新一轮政府提出的公民教育尤为关注社会凝聚和缩小阶层差距。规定公民教育可以通过社会研究、健康和体育课程来实施。

三、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现状

(一)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目标

《新西兰课程框架》作为新西兰重要的官方文件,规定了公民教育课程要培养具有诚实、守法、容忍、正直、同情心、有责任心、尊重别人、无性别歧视、无种族偏见的公民,学校实施公民教育主要由国家设置的课程来实现。[6]

(二)新西兰公民教育的课程设置

1.社会研究课(Social Studies)

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自信、负责和见多识广,[7]主要有三方面的特征。

第一,课程内容由模块和议题组成,编排方式照顾到学生的生活经验,由近及远,注重渐进性和系统性。社会组织模块,需学生理解:团队形成与发展,领袖养成与实践,法律制定与实施,公民权利与义务,社会正义与人权维护,经济改革与发展等;文化遗产模块,需学生理解:国家发展、人员流动与文化传统间的关系,对变革的适应等;场域和环境模块,需学生思考:变化、运动与交互作用,如何解决物理空间上的混乱等;时间和连续体模块,帮助学生理解不同时代的特征、博古通今、使学生在现时代生活得更美好;资源和经济模块,让学生知道资源的分配和管理、经济活动的参与、工作的变动性和经济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等。

第二,课程实施强调过程、体验与实践。教师的教学不是对学生的道德说教和政治训诫,而是以友好合作者的身份帮助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积极思考、自主体验、合作探究,通过对模块的实践过程发展合格公民的基本素质。不同模块的教学均要求学生收集、分析和交流信息,反思过程与结果的关系,深入理解过程的本质。如社会组织模块要求学生就自己选择的议题与别人展开讨论,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与价值选择,以培养积极公民(Active Citizen)为终极诉求。《新西兰课程框架》认为,“当学生面临价值抉择时,他们会反思何谓社会正义、何谓文化多样性、为何珍爱环境。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收集的信息和掌握的技能,做出审慎的选择。”

第三,社会研究课程评价指标精确、形式多样。新西兰开发出一套精确化的指标体系来衡量公民教育目标的达成度。如运用“举例……”、“辨别……”、“描述……”、“解释……”四类动词来考查学生对社会研究课程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情况。特定的学习活动并非对应着预定的学习结果。在对社会研究课程实施效果进行评价前,学校会提前发布评价任务,教师通过学生书面作品、口头和行为表现、学生自我诊断等方式,充分掌握学生的实际信息,尤其是探究、价值观抉择和行动决策方面的信息,然后做出综合的判断。对于落后者,教师和学生会私下讨论如何提升该课程的成绩。

2.健康体育综合课(Health and Physical Education)

该课程将体育、健康教育和家庭经济学组合成一门综合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发展积极的态度,为自己、他人和社会的福祉做出明智的决策和行动。[8]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

第一,课程内容由四大模块和议题组成。个体健康和身体发展模块,要求学生理解个人身份和自我价值、健康的影响因素、自我管理技能、为多变的生活工作担当责任;运动和动力技巧模块,要求学生掌握在不同情境下如游戏、文化活动、娱乐活动中的技能,增强对自我身份的认同以及对运动多样性本质的认识;关系建构模块,要求学生能在不同环境下如课堂、学校和社会活动中与他人友好相处,认识到不同主体间的相互影响;社区和环境模块,要求学生能认识到自我和社区的关系,能为社区稳定与改革、环境保护贡献力量。

第二,健康体育综合课的实施以建构主义为理论基础、注重学习环境的营造和社会活动的参与。考虑到班级、社区和学校环境的差异以及毛利文化的影响,教师通过和学生、父母、社区的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教师因地制宜,创设温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自主选择健康体育课题,积极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在共享实践中,塑造学生的公民资质,发展学生的积极态度,培养尊重他人等优秀品质。

第三,健康体育综合课的评价注重整全性。不仅关注学生运动技能的呈现,更侧重于评价学生对健康和体育的态度。因此,通过多种方式收集学生在不同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是实现科学评价的有效途径。对学生个体和集体的评价结果往往以报表的方式公开呈现,以满足学生、家长和社区的知情权。

综述之,新西兰公民教育紧扣民主意识和理想的公民形象,每门课程有自己的鲜明特色,任务明确,思路清晰。每门课程以议题为基础构架的各个模块,目标明确、联系紧密,实施强调主动参与和积极体验,评价注重整全性和多样化。

(三)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的案例

新西兰教育学者莫切(Mutch,C.)围绕公民教育作了一项案例研究。[9]他调查了一所普通的城市公立小学,学生来自30个民族,多元文化气息浓厚。学校的校训是“学业进步、文化多元”,学生可以自己设定目标,对自己的学习和行为负责,学校与社区有紧密的联系。在新西兰,如何满足学生和社区的需求,怎样迎接国家课程和评价需求的挑战对各个学校都是个难题。这所小学通过开门办学,学校、社区、家长集体审议,以及对教育过程持续评估的办法,成功地解决了这一难题。莫切研究了六年级的一个班,共28个学生。教室里贴着许多标语,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比如“这是个探究的课堂”、“你对学习感兴趣吗”、“你是个独立的学习者吗”、“教师会帮助你,学习从这里开始”。通常公民教育由两位教师负责,在学期伊始,教师已准备好课程长期规划、单元计划、每周时间安排和课程资源及相关材料等。第一学期为健康和体育课程,第一次课是“建立良好的关系”,内容包括:给班级设定一些规则,相互信任,交个好朋友,做个好听众,理解权利、规则和义务,容忍批评,怎样辩论等。同时,这些公民教育内容要求其他学科要给予支持和配合。第二学期为社会研究课程。第一次课是“社会组织”,学生要讨论自己所在社团的价值观的现状、历史和未来,要求学生学会访谈,听取别人意见,区分事实和观点。在社会研究课程里。这个班利用4天的宿营活动来完成数据收集任务。有6名学生家长志愿作为陪同者,由两位教师带学生到离城市不远的一座山脚下宿营,学生们学会了如何在野外生活,如何组建团队,如何用民主的方法解决分歧等。同时,教师详细地记录学生的言行。

显然,通过实施这样的公民教育课程,学生更容易学会如何成为一个合格的新西兰公民。此外,公民教育课程实施的成功还归功于教师抓住了一切非正式机会来教育学生,教师尊重学生及学生的文化信仰,教师全身心地投入和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同时,家庭和社区对学生形成良好公民的价值观和态度,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新西兰公民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包括社会研究课和健康体育课)提供一种民主开放的空间让学生主动参与和积极讨论。在一定意义上,新西兰公民教育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公民教育课程的实施方法。

四、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未来走向

“国际公民和公民教育研究项目”(International Civic and Citizenship Education Study)2010年调查了新西兰9年级学生的公民知识掌握情况,数据显示,新西兰学生公民知识得分处于世界中等水平,低于芬兰、丹麦等欧洲国家。这一现象引发了全国上下对什么是合格公民资质和怎样培养公民的讨论。为此,教育部研究司专家凯特(Kate,L.)发表了《新西兰学生的公民知识》研究报告。报告宣称,虽然学生在个别项目测试中处于不利地位,但因公民和公民教育测试属于认知能力的挑战,总体平均分为517分,实际已经超过了国际总体平均分500分,这表明,新西兰学生已经准备好了迎接21世纪新的挑战。[10]

教育部咨询专家奥克兰大学西纳玛博士(Sinnema,C.)认为,“不同的时间和语境下,新西兰公民教育在整个国家课程中的地位将继续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11]从目前新西兰各大社会媒介和教育部官方言论可以看出,未来的公民教育还是要通过社会研究课和健康体育综合课程实施,公民教育课程作为正式的国家课程会得到进一步加强,因为新西兰人深信“良好的公民是通过教育塑造的”。[12]

以上通过对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解读和分析,可以发现新西兰在通过教育塑造良好公民方面,特色鲜明、成效显赫,其经验对我国有诸多启示。

在公民资质方面,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发展的历史表明,国家应随时代的发展对公民资质作出相应的调整。我国公民教育因深受传统政治因素的影响,在培养合格公民的资质上一直向国家和集体聚拢,对个体关怀不足,造成在实践中窄化了学生个性发展上的空间,轻视了对学生未来公民权责意识的培养。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化的转型时期,应以培育现代公民为教育的基本目标。因此,实施现代意义上的公民教育,涵养适应社会发展的合格公民,是实现政治民主和社会公正的现实选择。在《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及《历史与社会》课程目标中,首要的应该强调未来公民生活必备的个性化素质培养和公民意识教育。个性化素质培养一方面要加强对学生的公民知识、情感、态度等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要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探究、反思等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参与未来公民生活做好准备。公民意识即对公民享有权力和担当责任的自我认识。要超越狭隘的传统公民责任意识,关注公民参与民主生活的伦理意识,培养与构建和谐社会相一致的积极公民所必需的“行动”意识。

在公民教育课程内容的组织上,新西兰开发出的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的模块化组织,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和学科逻辑顺序,实现了课程内容组织的有序、有效和稳步推进。当前我国小学阶段的社会科课程内容组织,应认真汲取新西兰的有益经验,综合零散而庞杂的预定课程内容,组织成按照时间、地理和儿童心理发展顺序排列的模块式课程,在意义学习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公民基本资质和道德意识。在中学阶段,应逐步过渡到以学科逻辑为中心,遵循“先行组织者”策略,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使学生理性认识公民的权责和参与能力,培养未来公民必备的基本素养。

我国中小学社会课教学一直存在着效率低下的困境。师生对社会课缺乏兴趣且投入严重不足,课堂教学仅局限于德育条目的知识讲授。新西兰的经验启示我们,课程实施要注重过程、体验和良好学习环境的创设。在社会课教学中,要改变传统教学局限于教室学习的狭隘范围,将课堂引入社区,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举,加强课程内容和学生生活经验、社区环境的联系。在时间维度和空间范围上,赋予课程内容更多的生活意义,促进在生活中体验、在过程中体验、在情境中体验,在持续不断的体验中成长为未来一名合格的现代化公民。

在课程评价中,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评阅学生试卷的终结性评价为现代的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参与的多主体、开放性评价。新西兰的经验尤为强调教师在评价过程中的信息收集工作。在课堂内外不同场域的社会课教学中,教师要增强资料收集的敏感性,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必要时采取个案分析,兼顾对学生的作品分析以及学生互评,实现对学生评价的精确化和整全性,为培养合格的公民、推进社会的民主和进步而努力!

标签:;  ;  ;  ;  ;  ;  

“教育塑造好公民”新西兰公民教育课程的历史发展与启示_课程评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