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对缺血性中风22例疗效观察论文_刘晓丽,陈丽萍,索宜美,常辉

刘晓丽 陈丽萍 索宜美 常辉

(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 江苏 连云港 222000)

【摘要】 目的: 观察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5例缺血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治疗组)及康复组(对照组),分别于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以及中风患者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患者生活质量、简式Fugl-Meyer运动量表(FMA)对患者治疗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提高SS-QOL评分,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自理能力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且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改善明显优于康复组(p<0.05或p<0.01)。结论: 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治疗缺血性中风有效,可提高患者运动功能及生活自理能力。

【关键词】 针康法;减重步态机器人;缺血性中风

【中图分类号】R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5-0180-02

中风目前居于人类患病中第三位,尤其是目前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病、糖尿病等高发病率导致中风患者逐年呈上升趋势。缺血性中风的高发生率导致大量肢体残疾的患者出现,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笔者从2013年06月~2014年09月采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22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研究患者来源于2013年06月~2014年09月南京中医药大学连云港附属医院康复科住院患者共45例,随随机分为针康加减重步态机器人组(治疗组)及康复组(对照组),根据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按照随机分配方案,对患者进行分组并实施治疗。患者的有关资料见表1,治疗组与参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以及病程等一般资料的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情况

1.2患者纳入的评定标准

①.均符合有关的脑血管病诊断规定的要点[1]以及符合有关的中风病诊断标准;②.年龄在35岁~75岁之间;③.患病病程在3月以内,患肢肌力在3级以下。

1.3排除标准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可逆性神经功能缺损、经检查证实由脑肿瘤、外伤、寄生虫、心脏病、血液系统疾病等疾病引起者、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严重肝、肾功能障碍及出血性疾病、高敏体质者、未能完成疗程而无法判断疗效者、有意识障碍者。

2.方法

2.1治疗方法

1)头针:对患者实施分区丛刺长留针法,取穴:顶区(百会位置到前顶部位和它的向左2cm以及向右5cm的平行线)、顶前区(前顶部位到囟会其向左2cm处和向右5cm处的平行线)。按照严格的标准实施针刺:首先进行消毒,用0.40mm*50mm毫针10根,依据一定的穴区实施向前或向后透刺,针体与皮肤呈15度,至帽状腱膜下,深约40mm,针后捻转,200次/分,每针捻转1分钟,留针6小时。

2)减重步态机器人训练的方法:指导患者通过下肢康复机器人的引导下进行主动的步行。在跟随康复机器人进行主动步行的时候,使患者的膝关节进行舒展运动,以及带动足部的运动同时实现髋部牵拉,具有良好的训练成效。患者在跟随下肢康复机器人进行运动的时候,要稳固悬吊护具,并且穿戴矫形器,对配重能力做好调整。在训练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减重的幅度是先从患者体重约30%—40%范围内开始,在后期的训练时就可以根据患者患者能够承受的配重范围进行调节。速度应该保持在0.2—0.5m/s,平板坡度保证是从0°开始。30min/次,每日1次。

3)康复治疗采用运动再学习疗法等为主的综合康复训练方法,进行肢体功能锻炼。

4)两组均配合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

2.2 观察项目

2.2.1安全性指标

1)一般检查项目:生命体征包括体温、血压、脉搏、呼吸等检测;

2)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脂、血糖等;

3)心电图、全胸片。以上检查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各做一次。

2.2.2疗效性指标

1)疗效判定标准:根据1996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3]评定。基本痊愈: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显著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进步: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或增加在17%以内;恶化: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

2)采用简式下肢Fugl-Meyer运动量表(FMA)评估患者下肢运动功能。

3)患者生活质量评定标准。采用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分越高,说明健康状况越好。

2.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数值用x-±s,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3.结果

3.1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通过对两组患者进行比较,P<0.05,表示治疗组的临床总体疗效较对照组高(见表2)。

表2 两组总体有效率的比较情况 例(% )

3.4不良反应与安全性:经过安全性评测,患者未出现不良反应。

4.讨论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病,按照WHO的标准,脑卒中被定义为一种临床状态,其特征为出现迅速进展的大脑功能局灶性或全面性受损的症状,症状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除非24小时内死亡),没有明显的非血管性因素[4]。我国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龄化社会的进程,脑卒中的发病率逐年上升,高发病率导致高致残率,严重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高致残率给患者、患者家庭、社会带来严重的负担。对于脑卒中后肢体功能障碍的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建立脑卒中综合康复方案,降低功能障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针康法是由唐强教授(黑龙江)提出的,针康法是脑卒中后功能障碍康复的新方法,主要用于运动功能障碍、认知障碍,感觉障碍、吞咽障碍、平衡障碍等。这种方法主要是对脑卒中患者实施治疗,以头穴丛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展开治疗。针康法的功能拥有双向调节的特点,即头穴丛刺可以将其刺激信号经颅骨对大脑皮质产生刺激性,从而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影响,达到有效的改善患侧运动功能的效。在进行头穴丛刺期间同时开展科学的运动训练将患侧重复运动的有关信号传达到中枢神经系统,因而可以帮助已经受破坏的大脑运动支配区进行周围代偿以及远隔代偿或局部功能的重组。2012年我科引进了减重步行机器人,使不具备独立行走条件的患者得以进行步行训练。这项训练具有众多的治疗特点,例如拥有强制性和重复性,导向性和互动性等。这些特点使治疗更能够突出现代脑损伤康复的理念。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组与对照组均能不同程度提高临床疗效,且治疗组治疗作用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在改善Fugl-Meyer评分、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存在明显差异,且这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也就是说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对于治疗缺血性中风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能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促进患者尽早回归社会和家庭。

【参考文献】

[1]李玉琴.腹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肢体肌张力增高的临床疗效观察[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

[2]刘波.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急性期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及活动能力的影响[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3]郭佳宝,杨雨洁,岳雨珊,朱毅.机器人辅助训练改善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障碍的系统评价[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1(08):701-709.

[4] Hatano S.Experience from a multicentre stroke register:a Preliminary report.Bull Word Health Organ.1976;54(5):541-53.

论文作者:刘晓丽,陈丽萍,索宜美,常辉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5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7

标签:;  ;  ;  ;  ;  ;  ;  ;  

针康法结合减重步态机器人对缺血性中风22例疗效观察论文_刘晓丽,陈丽萍,索宜美,常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