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机对严重胸外伤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论文_邱明义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市第一医院心胸外科 福建泉州 364000

邱明义(1962-8) 男 大学本科 副主任医师 籍贯福建泉州

研究方向为心胸外科

【摘要】目的 探讨呼吸机对严重胸外伤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于本院收治的74例严重胸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分配原则分成37例对照组与37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呼吸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后痊愈率及死亡率,患者血氧饱和度、耐受良好率及疼痛减轻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治愈率为97.30%%,对照组为81.0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为2.7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92%,患者血氧饱和度为91.98%、耐受良好率为94.59%、疼痛减轻率为97.30%。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为81.08%、耐受良好率为78.38%、疼痛减轻率为81.08%。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且P<0.05。结论 呼吸机对严重胸外伤患者进行辅助治疗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呼吸机;严重胸外伤;辅助治疗;效果

严重胸外伤是由患者胸部遭到外物创击、尖锐刺物刺伤、重物挤压等引起,且该疾病具有不可预见性,若患者胸外伤过于严重,且在病发后2天内不及时治疗,对患者的危害极大,甚至会导致死亡,属于高危疾病[1]。目前,临床上的常规治疗仅能补充血容量、抗感染、缓解电解质紊乱等,并没能改善患者的呼吸情况及降低死亡率[2]。经过最新临床试验证实,在严重胸外伤患者的治疗中,呼吸机是充分运用呼吸机可有效提高患者治愈率,降低患者死亡率,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对象为在本院进行严重胸外伤患者共74例,分为37例对照组与37例观察组。其中,对照组男23例,女14例;年龄16~60岁,平均年龄(38.41±6.79)岁;发生车祸为12例,重物挤压10例,打斗伤15例。观察组男21例,女16例;年龄15~62岁,平均年龄(35.12±5.34)岁;发生车祸为10例,重物挤压13例,打斗14例。组间资料差异五统计学意义P>0.05。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对患者进行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酸碱失衡和水等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呼吸机辅助治疗,采用麻醉面罩,并设定呼吸机参数:①呼吸频繁:应将呼吸机呼吸频率设定为没分种15~20次之间,可根据患者病情调整频率指数。②潮气量:一般可设定为10~15ml/kg之间,但输出量必定大于患者个体生理潮气量,给予患者最大程度的血氧浓度,可根据患者个体情况进一步调整。③呼吸比:应设定在1:1.5~2,若患者存在阻塞性通气障碍,则设定在≥1:3;若患者存在呼吸限制性同期障碍,则设定在≥1:1。④流速:一般设定在4~10L/min之间,最少为每分通气量的2倍。⑤压力:在肺部呼吸顺应正常情况下,设定值为10~20cmH20之间,若患者轻度肺部顺应性病变或患者中度肺部顺应性病变,则分别设定在20~25cmH20之间或25~30cmH20之间。为提高呼吸机的治疗效果,医疗人员应做好出发灵敏度工作,若掌握不好呼吸机的灵敏度,将会影响到呼吸机的治疗效果,为此,医疗人员在使用呼吸机时需谨慎进行。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加压面罩法能使患者直接进食,并自主说话,有助于患者精神意识及身体上的恢复,所以在针对部分意识清醒的患者时,应在采用呼吸机进行辅助的基础上加用加压面罩法送气。在面对患者存在多处骨折的情况下,应采用呼吸机内固定治疗,有助于患者减轻疼痛感、稳固骨折,实现科学治疗。为预防患者在呼吸机治疗过程中,出现气胸、血气胸等并发症,在进行呼吸机治疗前,应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严格预防并发症的产生,并在治疗后紧密观察患者身体的各项指标,促进患者顺利康复,尽早脱离生命安全。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结局:治愈率、死亡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氧饱和度、疼痛减轻率及耐受性良好率进行观察。

1.4统计处理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痊愈率比较情况

两组患者治愈率比较,观察组治愈率97.3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1.08%。且死亡率低于对照组(2.70%VS18.92%)。如表1所示。

2.2两组患者患者血氧饱和度、耐受良好疼率和痛减轻率

37例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为34例(91.98%),耐受良好疼率为35例(94.59%),痛减轻率为36(97.30%)。对照组患者治疗后血氧饱和度为30例(81.08%),耐受良好疼率为29例(78.38%),痛减轻率为30(81.08%),对比对照组,观察组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3.讨论

严重胸外伤会引起呼吸系统的损伤,在临床上属于高危疾病,改症状具有不可预见性,且危急着患者的生命安全[3]。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加强呼吸管理,改善呼吸情况,提高血氧饱和度才可提高其治愈率,降低其死亡率。临床上的采用的常规治疗,在治疗上仅能补充患者的血容量、缓解电解质紊乱、抗感染等,但没能针对患者的呼吸情况进行改善,且治疗后其死亡率并不显著。因此,严重胸外伤需进行科学的治疗方式[4]。随着临床上医学研究的不断进步,发现使用呼吸机对严重胸外伤患者进行进行辅助治疗,其具有较大的灵敏度,对患者进行严重胸外伤可有效把控,快速稳定患者的病情,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患者呼吸的顺畅,促进机体各项指标的正常恢复[5]。但在使用呼吸机时,应注意一下几点情况,:在使用呼吸机时,不要等到患者出现呼吸困难或呼吸停止才放宽呼吸机的指证;在患者呼吸情况良好的情况下,可间接性的使用呼吸机2~3次;若患者存在血气胸、气胸等并发症时,应先给予患者进行胸腔闭式引流治疗后再给予呼吸机治疗;使用呼吸机前,应切开患者气管或气管插管,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并进行面罩呼吸。为此,才能更好提高患者疗效。

本次研究中,观察组采用呼吸机对患者进行辅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治疗后,其治愈率为97.30%%,对照组为81.08%,观察组优于对照组。观察组死亡率为2.70%,低于对照组的18.92%,患者血氧饱和度为91.98%、耐受良好率为94.59%、疼痛减轻率为97.30%。对照组血氧饱和度为81.08%、耐受良好率为78.38%、疼痛减轻率为81.08%。其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参考文献】

[1]贺群礼.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ARDS的疗效观察[J].医学信息,2015,28(06):67-68.

[2]任清泉,杨扬,张孟斌,等.肺保护性通气治疗严重胸部创伤并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5,17(09):1404-1405.

[3]李卫.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效果[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05):133-134.

[4]王薇.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16,21(04):761-763.

[5]陈渊.保护性肺通气治疗重症胸部创伤并发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6(07):135-135.

论文作者:邱明义

论文发表刊物:《医师在线》2017年9月上第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1/30

标签:;  ;  ;  ;  ;  ;  ;  ;  

呼吸机对严重胸外伤患者进行辅助治疗的临床效果探究论文_邱明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