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_廖灼华

湖南省涟源市人民医院 417100

摘要:目的:探析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选择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1例为研究对象,运用SP法进行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检测,并回顾性分析其资料。结果:临床症状:全身无力、体重减轻、发热;经胸腔镜肺活检结果显示,异形性大细胞和弥漫性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血管坏死和受累;免疫表型:CD30+、CD45+、EBV+、CD20++、ALK、CD68+、CD56以及CD15等均一。结论: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是比较罕见的一种B细胞性淋巴瘤,其发病与感染EBV有关,临床诊断难度大,应该注意与结节病、结核病以及Wegener肉芽肿等相鉴别,并将临床表现、形态学、影像学以及免疫表型等作为基本依据进行诊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关键词:肺原发性淋巴瘤;免疫组织化学;大B细胞;病理特点

淋巴瘤样肉芽肿病在临床上又被称之为Liebow病,作为结外血管中心性的一种T细胞淋巴瘤,发病率不高,比较少见,尤其是原发于肺者,由于临床表现缺乏典型性特征,再加上比较罕见,出现漏诊或者误诊的机率较高[1]。因此,本文对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进行了探讨,如下报道。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患者1例为研究对象,女性,年龄55岁,出现间断性低热约3个月,出现气短、左侧胸痛、乏力以及咳嗽等症状约9个月。CT及彩超检查:双肺野没有出现异常的密度影,纵膈淋巴结未肿大或者增宽,左侧胸腔积液较少。住院30d后,在全麻的情况下,对患者进行胸腔镜肺活检术,术中可见肺部左侧存在多个结节状占位病变,将1枚胸膜下病变结节楔形切除。

1.2方法

运用10%中性福尔马林固定标本,采用石蜡包埋,按照常规方法进行HE染色,并运用SP法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抗体包括CD30、CD45、EBV、CD20、ALK、CD68、EMA、CD15、CD34、HCG、CD3。

结果

2.1眼观

可见1块肺组织,1.1cm×2.2cm×3.4cm,切面呈现出圆形结节,直径约为0.8cm,颜色呈灰红色,质地比较韧,且具有清晰的边界,见图1d。

2.2镜检

在镜检下可以发现肿瘤组织中存在明显的纤维素样坏死,呈现出团状的特点(见图2a),并且还可见凝固性坏死灶,体积大小不一。组织细胞、浆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散落在实性区和纤维素周围,并且存在较多的大细胞,具有聚集或者分布的特点,其具有丰富的胞质,呈现出嗜双色,可见多核、单核、固缩核或者双核者,着色颜色区别明显,深浅不一,一些细胞的核仁较大,颜色较深,与R-S细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中心可见免疫母细胞和母细胞(见图2C)。同时,没有出现明显的核分裂现象,可见中小血管壁增厚明显,并且壁内和内膜下浸润大量的异形性大细胞和淋巴样细胞,使血管腔明显狭窄,甚至出现闭塞,血管壁外层围绕着呈现出梭形的平滑肌,使血管具有结节状的特点,辨识度较高。

2.3免疫组化

免疫表型:CD30+(见图4c)、CD45+(见图4a)、EBV+(见图5a)、CD20++(见图4b)、ALK、CD68+、CD56以及CD15等均一。

3.讨论

3.1临床特点

肺原发性淋巴瘤肉芽肿在国内外的报道均较少,尤其是国内报道<20例,并且大部分为病例报道。有研究发现,肺原发性淋巴瘤肉芽肿的发病年龄一般在2-85岁之间,其中50-60岁为该病的高发人群,并且与男性相比,女性具有较高的发病率[2]。通常情况下,患者发病后,以肺部为主要累及部位,往往发生于双侧下、中肺叶,其病变呈现出结节状特点,一些体积较大的结节中心出现明显的坏死组织,容易形成明显的空洞,大部分患者在临床上表现出呼吸困难、咳嗽等症状,也容易出现疲劳、发热、体重下降以及全身不适等症状。一般来说,诊断前4-8个月或者诊断时,大部分患者均存在呼吸道症状,在肺原发性淋巴瘤肉芽肿患者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约为90%左右,可合并咳血或者胸痛等症状。在本次研究中,该例患者入院前出现了气短、胸痛、乏力以及咳嗽等症状,病程长达9个月,并且肺部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灶,继而出现体重下降、发热等症状,并且双肺出现明显的病灶,呈现出结节性特点,数量迅速增多,病情进展较快。同时,有报道显示,大部分患者发病后均会累及肺外,约80%左右,累及中枢神经系统后,临床表现以心悸、失眠、多梦等症状为主;累及皮肤后,临床表现以皮下结节、红斑或者丘疹等症状为主;累及肾脏或者肝脏较少,并且往往不容易累及骨髓、脾脏以及淋巴结等部位。

3.2病理学特点

通常情况下,肺结节往往位于肺泡小叶间隔内、肺泡中或者支气管周围,结节有大有小,具有清楚的界限,呈现出微黄色或者灰白色,容易形成空洞或者出现坏死组织。在组织学病变方面,肺叶和肺部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并且浸润淋巴样单核细胞具有多形性、数量不同、不典型性以及大小不一等特点;突出血管壁、内膜下以及浸润血管腔表面,对各级血管进行浸润,其中比较常见的是中型肌性动脉和静脉。临床研究资料表明,受累血管阻塞是因为EBV诱导的肿瘤细胞渗出和纤维素样坏死所致,严重浸润的患者,血管明显坏死,呈现出中心性特点,从而形成明显的淋巴瘤样肉芽肿。核分裂活性也存在着明显的区别,核分裂像≥1/HPF,分散在浆细胞、组织细胞以及小淋巴细胞周围,通常缺乏嗜酸性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3]。有研究发现,进行性非典型大细胞随着病程的延长而增多,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恶化,从而导致淋巴瘤,并且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浸润主要为淋巴样细胞,EBV阳性的大B细胞数量不多,没有明显的单克隆性,且血管坏死和纤维素渗出较轻,Ⅲ级病变与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大B细胞增多明显,并且多核、双核细胞数量较多,具有显著的异型性,增加增生指数,存在严重的坏死病变和血管中心性病变[4]。一般来说,免疫组化可以对淋巴样病变的大B细胞性质进行判断,并且与不同类型的细胞相区别,其中CD30+、CD20以及CD45是不具备典型特征的大细胞。在本次研究中,对患者进行肺部活检,结果显示结节状病变比较典型,存在明显的纤维素样坏死,血管壁和血管内浸润的淋巴样细胞较多,明显增厚血管壁,并且肿瘤细胞呈现出多核、单核、畸形核或者双核特点,与R-S细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EBV和B细胞呈现出阳性特点,存在组织细胞和浆细胞,与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Ⅲ级相符合,即大B细胞淋巴瘤标准。

综上所述,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是比较罕见的一种B细胞性淋巴瘤,其发病与感染EBV有关,临床诊断难度大,应该注意与结节病、结核病以及Wegener肉芽肿等相鉴别,并将临床表现、形态学、影像学以及免疫表型等作为基本依据进行诊断,从而提高诊断准确率。

参考文献:

[1]何春年,石卫东,王连庆,赵焕芬,段国辰.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7,05:587-592.

[2]马捷,周晓军,孟奎,石群立.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06:579-582.

[3]余志能,房新志,单昆.皮肤淋巴瘤14例临床病理分析[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6,12:1178-1180.

[4]罗华荣,安晓静,石群立,马捷,马恒辉,周航波,陆珍凤.121例肠道原发性淋巴瘤临床病理分析[J].实用肿瘤杂志,2009,04:353-357.

论文作者:廖灼华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31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6/4/18

标签:;  ;  ;  ;  ;  ;  ;  ;  

肺原发性淋巴瘤样肉芽肿型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病理特点分析论文_廖灼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