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价值分析论文_蔡明轩

(湖南省常德市第四人民医院呼吸内科 湖南常德市 415101)

摘要:目的 分析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以及适用价值。方法 在我院近几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并对其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50例,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观察组50例,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对患者给予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对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个月后的相关指标进行对比。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肺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值得推广和运用。

关键词:吸氧;呼吸功能训练;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效果;价值

引言:

随着当前社会环境的复杂化,越来越多职业性疾病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与生活质量[1]。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临床最常见的职业病之一,其多是因患者气道阻塞、肺部以及胸廓顺应性下降、肺部过度膨胀,使得膈肌受到压力,从而使得其活动度降低,收缩能力下降,肺部气泡无法有效地排除,所导致的机体气体交换受阻[2]。该种疾病的诱发因素相对较多,以大气污染、粉尘吸入、化学物质侵入、感染或者吸烟等为主[3]。在发病后,患者的肺部功能严重缺失,呼吸受阻,严重时还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故而,临床认为,对于该种疾病必须要早发现早治疗。抗胆碱能药物是临床治疗该种疾病的常用药物,但是其治疗效果缓慢,患者病症控制不稳定,很容易影响患者的治疗积极性。在该种基础上,采取吸氧与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有效地优化患者的肺功能,增强患者抗病能力,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使用价值较高。笔者结合我院收治的患者对其进行探讨。具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在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中,随机抽取100例,并对其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有50例。

纳入标准:(1)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标准[4];(2)患者无其他严重的器质性疾病;(3)患者精神正常,无认知疾病,能够配合治疗工作开展;(4)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2例,年龄34~63岁,平均年龄(50.23±5.29)岁,病程1~12年,平均病程(6.21±2.03)年;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5例,女性患者25例,年龄33~64岁,平均年龄(50.18±5.76)岁,病程1~13年,平均病程(6.23±2.34)年。在统计学分析中,一般资料无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的药物治疗,选取思力华(通用名:噻托溴铵粉吸入剂(Boehringer Ingelheim Pharma GmbH & Co.KG(德国),国药准字:H20140933 规格:18ug*10粒),给药方式:每日吸入1次,一次1粒。

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用药基础上,采用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方案。其主要内容为:

1.2.1 吸氧治疗 以鼻导管进行低流量持续吸氧,其流量保持在1~2L/min,氧浓度为20%~29%,持续吸入,指脉氧>92%,方可进行下一步的治疗。

1.2.2 呼吸功能训练(1)深呼吸训练。取患者站立位,要求其屏气,然后最大幅度的进行吸气和呼气动作,各持续4~6s为一组,连续训练5min即可。(2)腹肌肌力训练。取患者仰卧位,在其腹部放置沙袋进行挺腹练习,首次训练沙袋重量为2.5kg,随着时间的延长,沙袋重量增加,可到5kg以上,不超过10kg。每次练习持续5-15min。在两种练习结束后,再给予患者1h的吸氧治疗。每日3组练习,于早中晚进行。

1.3 评价指标

两组患者持续治疗1个月后,对其肺部功能指标进行检测,主要包含用力呼气所呼出的最大气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二氧化碳分压(PaCO2)。指标检测方法 由同一人操作同一台肺功能仪器(厂家德国耶格Jaeger-肺功能仪,型号PFT2 ergo YZB/ITA 1495-2013)。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数据分析,以(x±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1个月后的肺部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

表1 两组患者的肺部功能指标比较(x±s)

3讨论

在当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不断提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与生活质量。慢阻肺发生后,患者的肺部功能会存在明显的缺失,而肺部功能缺失主要原因可能为肺通气功能受损,呼吸肌疲劳。因此,在以往单纯的药物治疗中,虽然能够恢复患者一部分的肺功能,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对此,临床认为,对患者的呼吸肌力加以训练,改变呼吸方式,能过有效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急性发作次数及肺功能下降程度[5]。在相关研究报道,以腹部加压的形式来对呼吸肌进行训练,能够显著的改善患者的呼吸肌力,改善其肺通气功能[6]。而多数慢阻肺患者在发病期间,呼吸功能缺失,以吸氧的措施能够快速的稳定症状,保证安全。从该种原理上看,以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能够有效地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且在本次研究数据中,也论证了其可靠性。

综上所述,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效果相对较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肺部功能,值得推广和运用。

参考文献

[1]李伟锋.呼吸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肺功能及生活质量影响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15,13(04):24-26.

[2]杨勋,赵苏,陈贝贝.呼吸肌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响[J].医学综述,2014,20(13):2495-2497.

[3]张紫燕,高志玲.呼吸肌功能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康复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20(03):430-432.

[4]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年修订版)[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14,(2):67-80.

[5]沈君,韩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功能训练方式的研究[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3,30(20):68-70.

[6]谢湘梅,徐伟英,章小庆,郭梅清.呼吸操康复训练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影响[J].实用临床医学,2010,11(08):96-99.

论文作者:蔡明轩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20

标签:;  ;  ;  ;  ;  ;  ;  ;  

吸氧联合呼吸功能训练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及价值分析论文_蔡明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