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低效成因及对策-基于江苏省N市B镇的调查论文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低效成因及对策
——基于江苏省N市B镇的调查

●徐 婷

摘 要: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对于发展乡村振兴有着重要的意义,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初期基本都存在管理不善、投入不足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在国家提出乡村文化复兴和大发展的背景下,内容缺乏,低效运营,服务供给与民众需求脱节等问题显得更为突出。文章通过入户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N市B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成效进行了总结,对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问题背后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公共文化 服务供给 体系建设

一、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B镇地处江苏南部,在N市的东南部,拥有悠久的历史,美丽的环境,交通也比较便捷。先后被评为全国重点镇、全国建制镇示范试点、江苏省百家名镇、N市统筹城乡发展先导试点镇。早在2011年集文体服务功能于一体的B镇综合文化站就已建成。截至目前,已基本实现了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镇村组全覆盖和村级文化室自然村全覆盖。可以说该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服务活动开展方面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在实现了公共服务数量的积累后,公共文化管理者的当务之急是通过供给侧改革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因此,选择苏南经济社会基础较好的村镇作为研究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一个案例,对于全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发展走向研究既有前瞻性也有代表性。

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其影响面常常不是单线的,而是会有多方面的综合影响。年轻父母要综合检视对儿童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各类因素,如父母影响力、媒体、同伴、周围环境影响因素等,并对这些影响因素可能产生的多方面影响都加以监控。比如,电子产品对孩子的影响,不仅在于孩子长时间看手机电视,增加眼睛负担影响视力,减少学习时间影响学习,还要关注到孩子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其社会性发展的深层次影响,如对孩子人际交往能力和性格形成的影响,对亲子关系的影响等。

笔者选择B镇作为微观分析的案例,研究通过农户问卷调查、与村委会座谈以及对文化活动参与式观察等方法获取了B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第一手资料,期间发放问卷300份,收回有效问卷275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2%。研究运用E-views对调查材料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对B镇的公共文化供给状况和水平有了全面了解。

二是顶层设计,完善机制。干部培养需要制度保障,为此,华西医院构建了“六 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即高度重视,全力支持的领导机制;齐抓共管,密切配合的联动机制;广泛调研,反复论证的选题机制;集思广益,精益求精的预讲机制; 科学民主,客观公正的评价机制;双向沟通,及时动态的反馈机制。

二、B镇农村公共文化建设成就

1.基本健全的文化设施。基础设施建设是地方政府推进镇村组三级文化建设的主要抓手,是面子也是里子。一方面是因为量化考核工作一个重要内容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是因为文化活动有效开展的载体必须也只有基础设施。一直以来,镇村政府都很重视农村文化活动赖以开展所需要的硬件设施的新建和补充,并将其纳入镇村发展规划当中。近年来,B镇不断加大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继2011年镇文化站建成以来,又陆续建设并已投入使用的有镇图书馆,覆盖各村的农家书屋和文化广场。乡村大戏台建设项目也纳入了2018年工作计划并于近日启动。

“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此即喜怒哀乐未发之体,未尝不与圣人同,却是靠他不得,盖未经锻炼,一逢事物,便豁然而散……世人日逐于外,喘汗不已,竟无一安顿处,到得气机收敛之时,不用耳目,则葭管微阳,生意渐回。息,生也,“好恶与人相近”,正形容“平旦之气”。此气即是良知,不是良知发见于此气也。但使此气虚灵不昧,以之应事接物,则旦昼自然合节。朱子却言“夜气上未有工夫,只是去旦昼理会”,未免倒说了。“平旦之气”,即是寂然不动之体,乍见嘘蹴,即是感而遂通。“好恶与人相近”,即是喜怒哀乐之未发。感而遂通,即是发而中节。孟子指点出来,使人人可认,不堕于有无二边。[1](册,P138-139)

2.地方缺乏文化自觉,政府“重经济,轻文化”。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存“重经济、轻文化”的倾向。虽然交通基建、经济总量等面貌一新,但文化“软实力”发展滞后,在农村发展水平整体滞后的情况下,“重形失魂”现象更甚。与经济建设不同,文化建设在短期内看不到成效,被认为是“软任务,软指标”,且费神耗力。文化建设需要长期投入,长期积累,还要根据时间的推移,不断调整,短期内很难有摸得着看得见的政绩。所以导致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一直处于弱势的状态,在资源配置中一直失衡。

三、B镇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

3.村级组织的功能弱化,政府“慢作为,弱作为”。调研结果表明,村级组织在农村公共服务体系种提供的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并不是民众最迫切需要的。换言之,民众服务诉求没有在政府购买活动中表达出来。这是因为一是村级组织作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并未把民众真实的服务需求及时反映到政府层面。二是镇文化站和相关文化管理部门对民众服务需求未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只关心服务供给,对服务有效供给程度却没足够重视。三是一个配置为五个人左右的村委会能完成上级布置的硬性指标任务已实属不易,让他们再腾出时间去管理图书馆或者是开展文化活动,确实有心无力,农村文化工作不可避免地被边缘化。

图1 村民对活动满意度

1.民众主体地位渐失,政府“重包办,轻共建”。与全国其他地方一样B镇也形成定点定期举行庙会、民俗表演和节日习俗的较为独立的文化活动空间。在这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文化服务活动的组织和实施主要由村里面有名望的老者和能人负责,民众的服务需求虽然得不到有效满足,但多年来也相安无事。当政府想给传统文化空间“加点料”的时候,政府带着上级行政命令介入的时候,难免会与民众要求产生,也就很难得到民众的认可和参与。在得不到民众配合的情况下,政府就只能自导自演,代买代办服务活动,使得民众在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体性逐渐走失。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农民享受基础公共文化的保障,也是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保障,对于促进我国农村又好又快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仅需要确立农民在公共服务体系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要督促政府部门承担起服务供给的主体责任,当然文化站、农村基层文化组织、文化团队和农民的共同参也必不可少。

图2 政府、村委会、农民对活动参与度

4.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不健全。在走访文化站和村委会工作人员时,笔者发现他们虽然每天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工作,但是其文化活动开展依然未能落到实处,落实到细微深处。首先是供给与需求割裂,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与否是按照上级部门给的大纲而不是农民实际需求进行的。调研结果表明最受农民欢迎的文化活动依次是歌舞曲艺演出、广场文化和放电影,上述活动的参与度基本都在30%以上,但是,政府提供服务次数最多的依次是放电影、广场文化和歌舞曲艺演出。其次,政府做的只是送文化,没有下功夫去培养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再者,村组之间各自为政,缺少联动,村组自发开展服务活动的积极性也不高。

5.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管理不规范。与周边乡镇相比B镇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水平还是比较高的,但是在经过深入了解后发现B镇公共文化服务规范管理上做得还远远不够。比如各类服务设施的使用规范滞后,服务活动没有固定的流程和标准,镇村组服务工作体系和组织管理网络还不健全,支撑农村文化服务工作发展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B镇的公共文化管理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外,对乡镇范围内的文化组织或文化团体也没有统一的规范管理,如“黄赌毒”等现象时有发生,个人消极的文化生活例如麻将等现象泛滥。在调研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镇上有一些以纯盈利为目的红白喜事团队,但是政府没有对其进行任何引导和管理。

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存在问题的成因

调查研究结果表明B镇在推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也不断加大文化建设的投入和引导,这也是该镇的文化社会发展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的原因,但是不可避免地还是存在上述问题,尤其是问题背后的原因更值得我们深究。

2.丰富多样的文化活动。随着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群众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政府在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上也越来越重视。在B镇,农村文化活动的开展已经从单纯地追求质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重。除了有农民喜闻乐见的“老三送”,即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开展的送电影、送戏、送书下乡。还有受年轻人追捧的“新三样”:一是由村民出资筹办的老庙会办出了新花样,二是传统节庆在农民操办下过出了新味道,三是农民自发举办的广场舞活动成为农民文化生活新时尚。据统计在B镇,纳入统计范围的文化服务活动镇一级的每年不低于12场,村级层面的活动不低于8场,全镇每年至少要保证84场公共服务活动才能完成考核任务。

2.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有局限性。N市的B镇,作为高新园区,还是比较具有南方农村代表性的,与全国其他地方相比发展水平也相对较高,公共文化服务也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但是笔者在这次的调研和走访中发现这里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还是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在既有服务活动中还存在着服务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不够深入,服务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不够广泛,服务内容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等多方面的问题。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中存在着内容过于城市化,活动形式单一,覆盖面很窄,在对特殊群体尤其是弱势群体的文化权益保障方面做得明显不够。

3.传统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近年来,B镇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资源挖掘和再造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B镇没有停留在民俗文化的简单保护上,而是抢抓文化发展改革的良好机遇,深挖B镇丰富的人文资源、独特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深度布局文化全产业链,丰富农村公共文化内涵;二是B镇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文化服务活动,既拓展了既有民间服务组织的生存空间,还催生了大量新文化服务活动的供给者。比如石头寨村的杨树山民间艺术团经常活跃在社区、节庆和周边景区,为群众献上耳濡目染的戏剧节目;某村的“金白马”舞狮队常常出现大型集会,为老百姓送上欢乐和喜庆。

1.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保障力度不足。在当前的公共文化供给中,政府、村民和社会均已成为供给主体。但是彼此提供的文化公共品的形式和特点不同。虽然近年来B镇对农村公共经费投入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与农村居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需求相比,财物投入的力度依然不足。而且政府财力多集中于为农民提供基本的文化活动场所和空间,差别化和个性化服务上的投入依然不够。以2017年为例,B镇全年财政收入为2.4亿元,但是在文化服务建设上的投入仅为28万元。

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对策

3.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不足。B镇文化服务工作主要围绕上级指示和镇村年度中心任务展开,偶尔也会结合节假日开展一些时效性的服务活动。从图2可以看出,与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相比,B镇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依然不足。在既有服务活动中还存在着服务内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不够深入,服务内容与民俗文化结合不够广泛,服务内容与风土人情结合不够紧密等多方面的问题。从而使得农民们在享受基本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时,由于地理和人为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没能得到公平的对待,政府举办的文化活动影响力只局限在某些特定群体,多数农民处于文化活动贫乏状态。

1.完善服务需求表达机制,提升服务有效供给水平。农村“自上而下”的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导致资源配置的低效率以及供需错位和结构失衡。因此,应该创新农村公共文化需求表达和服务供给机制。一是要畅通民众需求表达的渠道。要扫清从村民到决策机关需求表达的渠道障碍,要把需求表达摆在和服务供给同等重要的地位,使决策能够精准对接民众需求。二要唤醒民众对需求表达的权利意识。通过向农民告知行使权力的意义和重要性,使民众意识到意愿的表达是文化体系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识到自己在供给决策中应该发挥主体作用,从而改变消极被动的心态,积极主动地将自己的服务诉求通过合理的渠道表达出去。

This work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RIKEN SPDR program. This work was partially supported by The Amada Foundation Research Grant (Jyuten-Kenkyu-Kaihatsu-Josei A).

(2)大数据为企业带来的挑战。对于企业来说,传统的管理方式是选举出管理以及行业经验丰富的人担当决策者的身份,但是这样的方式难免会偏重主观决断,这样的决策方式与依赖于大量真实数据的大数据管理方式以及原则产生了一定的冲突。这就使得如何将传统决策方式转变为符合当下要求并且科学合理的决策管理方式变得十分重要。大数据的应用可以为企业带来更加实际和明确的数据,这样可以避免决策者的指导过于盲目和主观,切实符合企业的利益并且也会提升企业的价值。要想得到正确的决策,就不能缺少实际数据的分析报告,而大数据的应用则可以提供满足要求且符合实际的大量数据报告,从而降低出现战略失误的概率。

2.建立多元服务资金投入机制,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在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有效供给是根本,要保证政府在农村文化服务供给中的主导地位。但是“主导”并不等于唯一的供给主体,政府除了要做好供给服务,还要做好服务环境的营造和服务过程的管理,不断提高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实现文化服务供给的最大化和最优化。一是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供给机制,加大财政文化服务方面的投入,设立农村文化发展专项资金,实现可投入资金的永续利用和永续增长。二是要加大对服务内容和服务结果的效果评价,通过评价结果反馈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是要建立多元化的投入体系,培养市场和社会力量资源,拓展服务资金的来源渠道,建立有效的多元筹集机制。同时,还要加大对盈利性服务组织的监管和引导,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资源参与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当中。

3.塑造农民的乡村记忆,打造乡村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应该反哺农业,为农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服务产品,并积极地参与到农民群众精神家园的共建当中,使民众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得到满足。一是树立品牌意识,打造具有乡村风味的文化品牌。文化品牌在内容和形式上要与农村生活实际相贴合,满足多样化的服务需求,还要激发民间艺人的创造性,让民众参与其中也乐在其中。二是应当加强对乡土习俗和文化遗产的保护。要深入挖掘民间的草根文化,以及乡村淳朴风俗中宝贵的精神面貌,要利用和传承好农村群众中的优秀文化资源,促进乡村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与弘扬,以文化为乡村振兴铸魂。

参考文献:

[1]安小文,李祖平.基层政府提升农村文化软实力长效机制研究[J].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

[2]陈浩天.公共文化服务的治理悖论与价值赓续.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104(3)

[3]陈建胜.农村社区文化营造何以可能与何以可为——以杭州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为例[J].山东社会科学,2015(9)

[4]陈浩天.中国农村基层民主:生成、价值与运作——村民自治制度运行的政治社会学思考[J].求实,2012(4)

[6]沈文艺.立足基层、农村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政策,2011(1)

[5]佟玉权,马鹤丹.社区参与——促进农村文化遗产保护之关键[J].乡镇经济,2009(12)

[7]范大平.矛盾·困惑·出路——对当代中国农民文化心理的探析与思考[J].船山学刊,2004(03)

[8]傅加正,王卫东,李美菊.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文化建设[J].东岳论丛,2000(2)

[9]桂玉.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村文化建设问题[J].前沿,2008(3)

[10]贺雪峰.农民价值观的类型及相互关系——对当前中国农村严重伦理危机的讨论[J].开放时代,2008(3)

中图分类号: F0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4914(2019)01-032-03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 江苏南京 210037)

[作者简介: 徐婷(1992—),女,江苏镇江人,硕士。]

(责编:若佳)

标签:;  ;  ;  ;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低效成因及对策-基于江苏省N市B镇的调查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