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60年工业化发展时间标准的确定&基于世界银行2005年国际比较项目(ICP)结果的研究_世界银行论文

新中国六十年来工业化发展时段标准的确定——基于世界银行2005年国际比较项目(ICP)结果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世界银行论文,新中国论文,时段论文,六十年论文,标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问题的提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处于急剧地发展变化之中。中央和地方政府对其自身处于何种工业化发展的阶段有着特别的关注,它关系到中央和地方政府对最基本国情的判断和把握,进而也成为中国学术界研究一个热点和一个最说不清楚的难点,其关键的理论基础是对国际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 Power Parities,简称PPP)标准下的中国真实GDP水平的度量。但长期以来,由于中国没有参加世界银行2005年ICP项目(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Program)以前各轮的比较项目,国际社会对按PPP估算的中国真实GDP水平的基点主要来源于中国学者(任若恩、张凯,1993、1994)十多年前的个人研究,并且不同年份公布的数据波动很大,世界和中国之间隔着谜一般的“面纱”。随着2008年初世界银行ICP项目最终报告的发表,“面纱”消失了,世界看清了中国,中国也发现了自己在世界中的真正位置。以2005年ICP项目最终报告结果为新基点,本文对新中国六十年来工业化发展时段标准的确定有了当前最新的判断基准。

文献回顾

经典的工业化理论认为,工业化是一国(或地区)随着工业发展、人均收入和经济结构发生连续变化的过程,人均收入的增长和经济结构的转换是工业化推进的主要标志。根据发展经济学尤其是实证研究的多国模式所揭示的理论线索,得出工业化阶段演进的一般特征,其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整个人口的人均收入水平(GDP或GNP)不断增加;二是三次产业产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三是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吕政等(2003)研究认为工业产出的比重和工业内部结构的变动受到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结构导向机制(市场或计划)以及宏观产业政策的影响,其反映的工业化进程往往包含了一定的主观因素,特别是中国产业结构偏差(工业比重很高)的特点使产业结构水平难以直接作为分析工业化阶段的依据。因此,本研究以PPP下的人均真实GDP水平作为唯一的指标。

(一)工业化不同阶段划分的经典标准

钱纳里和塞尔奎因(1986)以日本、墨西哥等9个国家(地区)工业化演化进程作为研究样本,为了便于模拟分析经济结构转变过程不同阶段同与之相对应的人均GDP收入阶段之间的关系,人为地将样本国人均GDP水平划分为六个阶段,其中第一个阶段至第二个阶段的上半期对应为初级产品生产阶段(也被称为前工业化阶段),第二阶段的下半期至第五个阶段的上半期为工业化阶段,第五个时期的下半期往后进入发达经济阶段(也就是通常所说后工业化阶段)。工业化不同年代的量化标准见表1。由于他们开创性地提出了经济结构变迁不同阶段的标志性的量化值,成为后续研究的重要参照系,逐渐地也就变为一项有影响的工业化进程阶段的划分标准。

20世纪70年代初期,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崩溃,美元不再与等额黄金挂钩,世界外汇市场的汇率波动加大。由于各国的GDP首先表现为各国的货币,如果简单地用汇率法将其折算成美元,则会由于本币汇率的贬值、升值的变化而变动,从而一国GDP的真实水平和各国之间的相对差距也就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反映。与按市场汇率计算相比,按PPP计算的GDP总量和人均GDP能更好地反映了一国物质产品生产和消费的真实水平。这就是联合国从1968年开展ICP项目的主要原因。为了保证上述划分标准不被误用,钱纳里等(1995,104-114)在文章附录“对不同国家、不同时期实际收入的比较”中对1964、1970、1982不同年度间的汇率转换因子做了较为详细的说明,①结果见表1。

(二)关于购买力评价下中国GDP水平的研究

中国学者任若恩、陈凯自1988年开始使用支出法购买力平价估算的研究,在收集314种代表规格品价格和47项GDP支出分类数据的基础上,进行中美两国的双边比较,测算人民币对美元的购买力平价。在对研究成果做进一步修改和完善的基础上,1993、1994、1995、1997年分别发表了关于中国和美国双边的购买力平价研究结果。他们的最初研究成果成为国际机构、国外学者研究购买力平价下的中国GDP规模的起点。另外,较有影响的研究还有1993年广东与香港的双边比较项目、郭熙保(1998)中美两国购买力平价研究、1999年中国七城市与OECD国家的双边比较项目。

美国宾州大学的阿兰·赫斯顿和罗伯特·萨莫斯教授的宾州世界表(Penn World Table,PWT)开创了全球性购买力平价研究的新纪元。在世界表6.1版中,他们最后的估算结果是,2000年中国购买力平价1美元为1.89元人民币,相当于当年中国官方汇率的23%。

安格斯·麦迪森有关中国的最新研究成果集成于他2008年出版的《中国经济的长远表现》(中文第一版和英文第二版)一书中。

世界银行WDI每年公布中国的购买力平价数据。在2005年ICP项目最终结果公布以前,世行以1999年为基年,认定中国购买力平价为1美元等于1.94元人民币。②

(三)关于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判断的主要观点

中国国内学者对中国工业化阶段的划分,主要参考了钱纳里等的划分标准,借助于世界银行、OECD等国际组织对中国购买力平价数据的估计结果,通过它和汇率法折算的中国官方GDP数据的不同权重组合,得出以美元计价的人均GDP结果,郭克莎、陈佳贵等确定1996、2004年的工业化阶段标准值,其结果见上表1,很明显这些数据缺少相对精确的数理转换逻辑基础。

吕政等(2003)以人均GDP和就业结构指标为主要依据,以工业产出比重(以及第二产业比重)和工业结构水平两个指标为辅助依据来判断中国工业化的进程,研究得出中国在2002年仍处于工业化中期的上半期。

郭克莎(2004)从中国工业化的特殊性出发,以人均收入水平指标为主、三次产业结构和工业内部结构指标为辅来分析工业化进程,认为2003年中国的工业化只处于中期阶段的上半期。

陈佳贵等(2006)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工业结构、就业结构、空间结构等多方面对中国所有省级区域的工业化水平进行评价。研究的结论是2004年中国的工业化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的前半阶段。

工业化不同阶段划分的新标准

为了克服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美元币值不稳定而引发的国民经济核算问题,从1993年起,美国经济研究局(BEA)发布了三种可供选择的GDP缩减指数方法:第一种是BEA在1993年前到现今始终在使用的一组单一权数计算真实GDP的固定权数法(implicit price deflator),它回溯到1929年的GDP缩减指数;第二种采用了权数每五年更新的分段指数法(chain-type price index);第三种是权数逐年变化的链式法(chain-type quantity index)。后两种指数法可回溯到1959年。BEA通过对三种GDP缩减指数的综合使用来提高了国民经济核算的质量,其中前二种方法得出的GDP缩减指数值基本相同。本研究使用第一种的固定权数法计算得到的GDP缩减指数并以此做相应的基期年调整,省却了钱纳里等人受当时条件限制而不得已进行人为调整所遇到的麻烦,相对更为透明、科学,更有利于后续的相关研究开展及数据检验。这个思路延续了陈佳贵等(2006)有关工业化阶段划分研究的思想。

2008年中,世界银行在2005年ICP项目的最后结果公布以后,以2005年为基期年,发布了最新的“世界发展指标”(WDI)值,分别用现值美元标注一个国家的GDP总量、以现值国际元标示国民总收入(GNI)总量和人均量③,前者可追溯到1960年,后者为1980年。由于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经济体,同时有着较为完备的统计制度,以美国为研究标本,可以从中发现美元与国际元之间的转换关系,进而推出PPP下中国的GDP规模。

美国以现值美元核算的GNI规模见表2的第1列,世界银行PPP方法下以现值国际元测算的GNI水平见表2的第3列。本研究以1990年作为基期年,通过利用美国固定权数法的GDP缩减指数为基础做相应的基期年调整,将现值美元转换为1990美元的标准,不同年份的具体值见表2的第4列,以及1990年美元计价的GNI值见表2中的第2列值。1现价国际元等价于1990年的美元值可由(列3)*(列4)/(列1)这一关系式得到,见列5。然后,在以1990年国际元等价于1990年美元值为基期年值,即以1990年1国际元等于1.1251单位的1990美元为100%,换算出不同年份1现价国际元等价于1990年国际元的标准值,其值可由(列3)*(列4)/(列1)/1.1251关系得到,结果见表2的第6列。

依据表2背后的研究思路,本研究所得到的1990年国际元等于3.7单位的1964年美元,非常接近于钱纳里等确定1982年美元的转换因子3.64的水平。本研究所确定的工业化不同阶段对应的人均GDP标准值结果详见表1的最后1列。选择1990年国际元作为基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由于有关中国GDP的购买力平价研究大多是在1990年代完成地,并且相当一部分研究没有后续的数据,这样取1990为基期年更便于比较。

中国工业化发展阶段的确定

全球2005年ICP项目自2003年启动,共有160个国家和地区参与,它是自1968年ICP项目开始实施以来,参加的国家和地区最多、规模最大的国际性统计调查活动。经过5年努力,在各国统计机构收集的155类GDP支出分类数据、1000多种商品和服务项目价格数据基础上,通过多边比较方法测算、评估等各个阶段工作。世界银行于2008年初发表了2005年ICP项目最终比较结果,随后对世界银行的“世界发展指标”(WDI)值做了全面更新。

中国官方第一次正式参加2005年ICP项目。北京、上海、重庆、大连、宁波、厦门、青岛、哈尔滨、武汉、广州、西安11个城市参加ICP项目的统计调查,调查涉及870多个规格品种,覆盖11 个城市的城区和所辖郊县,按照居民消费、政府消费、资本形成和净出口分155 个基本支出类别提供数据。世界银行公布的2005年PPP下的中国GDP规模为53332亿现值国际元(现值国际元等于3.45元人民币),而此前世界银行推算的结果为2.09元人民币,新推算的中国GDP规模要比以前估算的结果小40%,但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没有发生改变。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统计调查误差和推算误差。

多轮的ICP结果研究已经表明,根据ICP得到的PPP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货币购买力水平,进而高估了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规模和人均水平。有关统计专家进一步指出面对中国城乡二元结构并存、地区间差异巨大的现实,以这11个城市的调查测算结果代表整个中国,明显具有以偏概全的不足。但必须承认尽管本轮ICP项目的数据采集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合理之处,但对中国而言它毕竟朝着更合理的方向靠近,比以前各种估算的结果要更符合中国实际情况。

2008年,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WDI提供了中国1960-2008年现值美元表示GDP总量值,它是将中国政府官方统计的GDP数据通过人民币对美元的年度平均汇率值转换为以美元计价。同时,WDI还提供了中国1980-2008以现值国际元标示的GNI值。

中国官方公布的1980-2007年以现值人民币计价的GNI值详见表3的第1列,世界银行PPP方法下以现值国际元测算的中国GNI值见表3的第2列。第1列除以第2列,便得到1现价国际元等于现价人民币的值,即得第3列的值。以上表2第6列“1现价国际元等价于1990年国际元”(即表3的第4列)为纽带,表3的第4列除以第3列,就得出1现价人民币等于1990年国际元的值,也就是列5的内容。水到渠成,以现值人民币计价的中国人均GDP值(列6)乘以列5,就能到达以1990年国际元计价的中国人均GDP值,详见列7。

依据本研究所采用新的工业化不同阶段标准值(表1最后1列)和表3第7列所得到的以1990年国际元计价的中国人均GDP值数据,仅从购买力平价下的人均GDP水平而言,1980年中国的人均GDP值仅为380国际元,刚刚迈过前工业化阶段370国际元的门槛标准,也就是说从1949-1979年间,中国经济整体发展处于前工业化阶段以前的阶段,过程特别漫长,当然这和中国特殊国情有关;1980-1988年间则是中国前工业化阶段;1989-1996年间为中国工业化的初期阶段;1997-2005年,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2006至今则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的中段。从总体上来看,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加速度发展的趋势,改革开放以来平均每8年就跃上工业化发展阶段新的台阶。如果中国人均真实GDP增幅能够保持改革开放30年的8.5%的平均几何增长率,中国整体有望于2012年左右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结论与政策含义

通过本研究得出的中国工业化不同发展阶段的时间段的判定与已有研究结论或推论比较后发现,本研究的结果印证并进一步明确了陈佳贵等(2006)、郭克莎(2004)、吕政等(2003)的研究结果。就工业化进程的水平判断而言,任若恩—陈凯(1993)、宾州世界表6.1版、世界银行(1999)三者研究结果的推论与本研究结论较为接近,郭熙保(1998)、麦迪森(2008)研究结果的推论高估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中国与OECD双边比较项目(1999)与广东与香港双边比较项目(1993/1999)结果的推论低估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但应当申明的是由于中国ICP项目数据来源问题,加之PPP方法本身的局限性,它们也决定了本研究结论的相对正确性,还有待于将来研究不断地加以修正。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认清中国工业化发展所处的阶段与世界产业发展演进的规律,对于国家和地区在实施产业升级战略时选择具有长期增长动力优势的主导产业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本研究的国家层面来看,由于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向后工业化阶段飞跃的关键时期,因此必须顺时实现从现行的高物耗的传统工业模式向开发利用新能源、发展循环经济与绿色经济的新工业化模式转变,为此中国应当积极投身参与全球新一轮的以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开发为代表的技术革命竞争,必须逐步提高知识资本的产出贡献率,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实现中国工业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的步伐。

*感谢南京大学的孙军博士、苏州大学的吴晓俊博士、蔡笑博士、张军松博士的点评,当然文责作者自负。

注释:

①它的换算思路:是在美国GDP缩减指数的基础上,在参考联合国1975年ICP项目结果进行调整,这在尾注26中也有明确地说明。在其研究的9个样本国家(地区)当中,除土耳其、以色列和台湾、墨西哥(它曾参与了联合国1975年的ICP项目)外均参加了世界银行1980年ICP项目,有了公认的基于购买力平价的GDP数据,为了能和基于汇率法计算的GDP相比较,钱纳里等进行了以上的转换。

②详见余芳东《中国购买力平价和解决实力的国际比较研究》,中国统计出版社,2005年,第68页。

③英文为international dollar,是一种用于国际多边比较的虚拟计量货币单位,从世界银行公布的1980-2008数据和美国官方统计数据来看,以美国的国民总收入(GNI)的核算为基准,现价的1国际元约等于0.88的现价美元。

标签:;  ;  ;  ;  ;  

新中国60年工业化发展时间标准的确定&基于世界银行2005年国际比较项目(ICP)结果的研究_世界银行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