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论文_王凤1,王贞1,卢慧2(通讯作者)

(1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 辽宁 大连 116011)

(2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检查科 辽宁 大连 116011)

【摘要】目的:评价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变化对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前后的影响。方法:选取冠心病行PCI术后患者共46例。分析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内血小板参数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结果:30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PDW、MPV、P-LCR明显升高(P <0.05);46例患者在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降低(P<0.05)。结论:PLT聚集率为监测PCI术后抗血小板治疗的重要指标,而PDW、MPV、P-LCR可作为辅助指标,两者协同监测,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

【关键词】冠心病;抗血小板治疗;血小板相关参数;血小板聚集率

【中图分类号】R5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0-0110-02

冠心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的心血管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极易发生急性冠脉事件[1],且此事件与血栓形成密切相关[2],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和预后。血小板在血栓的形成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对冠心病患者进行抗血小板治疗,预防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十分重要。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是反映抗血小板治疗的疗效的重要指标[3]。研究抗血小板治疗后一周内血小板相关参数及不同诱导剂下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旨在提示短期住院患者的临床治疗情况,有利于指导临床用药。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2016年9月1日—2016年11月30日在笔者所在医院诊断冠心病行PCI术治疗的患者共46例,年龄45~85岁,其中男32例,女性14例。纳入标准:(1)汉族;(2)有典型的冠心病临床症状,入院前或本次入院计划进行支架植入术者(经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有明确靶病变狭窄)。所有患者均是首次入院,在此之前未接受过任何冠心病相关治疗,排除感染、精神疾病及其他心脑血管疾病。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了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依据用药差异分为两组:1组,阿司匹林肠溶片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或替格瑞洛片治疗组共21例;2组,加用盐酸替罗非班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组共25例。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血小板聚集率,分析不同的抗血小板药物对血小板聚集率产生的影响。

1.2 研究方法

采患者空腹静脉血,分别于入院1天后(治疗前组)和PCI术后第二天(治疗后组)进行血常规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检测。因患者入院时间及就诊方式等客观条件的限制,部分患者(30例)在治疗前进行了血常规检查。分析血小板参数: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压积(PCT)、大血小板比率(P-LCR)的变化,以及由两种诱导剂花生四烯酸(AA)和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平均聚集率(AAR)和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分析PCI术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

1.3 仪器与试剂

血常规检测使用XE-2100血细胞分析仪(希森美康公司);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使用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南京英诺华公司);AA和ADP均为原装配套试剂。所有检测均在2小时内完成。

1.4 数据处理方法

研究数据使用SPSS17.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用(x-±s)表示。数据差异采用t检验分析。P<0.05视为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2.1 治疗前后血小板各项参数的变化情况

与治疗前相比,在治疗后1周内患者PLT、PCT无明显变化,而PDW、MPV、P-LCR明显升高(P<0.05)(见表1)。

2.2 PCI治疗前后血小板聚集率的变化情况

相对于PCT术前,46例患者在PCI术后由AA和ADP分别诱导的血小板AAR和MAR均明显下降(P <0.05)(见表2)。

表2 PCI治疗前后血小板AAR和MAR的比较

 

2.3 不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后血小板聚集率的比较

由AA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2组明显低于1组(P<0.05),而由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在两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见表3)。

3.讨论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活动和血管内血栓的形成是冠状动脉堵塞的主要原因,也是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核心机制,而血小板聚集参与了血栓形成过程[2]。因此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对预防急性冠脉事件、提高患者生存率具有重要意义。血小板参与了正常和病理状态下血管内血栓的生成[4]。研究表明,冠心病患者血小板参数的测定,对预防、治疗及改善预后均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目前,血小板测定的主要参数有PLT、PCT、MPV、PDW、P-LCR。反映外周血液中血小板数量的指标主要为PLT和PCT,其中PLT为血小板计数,PCT为血小板压积,是综合PLT及MPV值演算所得出的辅助性指标。MPV为平均血小板体积,反映循环血液中血小板的体积大小。研究表明,血小板的体积与其内部微细结构的组成以及内部酶的活性密切相关,血小板体积愈大,血小板内糖原、核苷酸等必需物质含量愈丰富,酶的活性愈高,其功能活性愈强。因此,MPV可以作为血小板活性和功能进行评价的指标。同时,它还可以作为心血管病的潜在生物学标志。PDW即血小板分布宽度,反映血小板体积上的异质性,PDW数值愈高,PLT体积相差愈大。P-LCR是体积大的PLT占总体PLT的比率,反映了大体积PLT的多少。

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在接受抗PLT药物治疗2周后可有效抑制PLT功能,4周达到稳定。因此,在抗PLT药物治疗1周内,外周血PLT数量减少。原因与此时的PLT仍处于功能活跃状态,易聚集且消耗增多有关。血小板数目的锐减导致骨髓巨核细胞应激产生新的PLT释放到外周血中,新生PLT体积较大,故测得患者的MPV值升高。同时,大血小板增多也使得PDW和P-LCR值上升,与本次研究结果相符。

在PLT聚集诱导剂的作用下,PLT表面的糖蛋白GPⅡb/Ⅲa与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等结合,使血小板互相连接,聚集成团[4]。冠心病患者较正常人群的PLT聚集率高,PLT聚集率升高提示血液目前处于血栓前或高凝时期,抗PLT药物治疗后,PLT聚集受到抑制,PLT聚集率降低。有研究表明,PCI术后发生支架内再狭窄与血小板聚集和凝血功能异常有关。阿司匹林、硫酸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为临床抗PLT治疗的常用药物。阿司匹林是一种细胞内环氧化酶的抑制剂,其药理机制是抑制PLT中的环氧化酶Ⅰ,从而阻滞花生四烯酸转化生成血栓素A2的过程,减少PLT聚集,最终预防血栓性物质形成。氯吡格雷则是一种PLT表面的ADP受体拮抗剂,通过阻滞ADP介导致的PLT活化,抑制血小板颗粒分泌,从而抑制PLT聚集。替格瑞洛与氯吡格雷相似,也是一种ADP受体拮抗剂。用于静脉注射的替罗非班是一种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与纤维蛋白原竞争结合GPⅡb/Ⅲa受体,进而阻止Fg与GPⅡb/Ⅲa结合,阻断PLT聚集,是目前抗PLT聚集效果最强药物。故加用替罗非班治疗的患者测得的PLT聚集率显著偏低。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在抗PLT治疗后1周内,PLT、PCT对比治疗前无明显变化,而MPV、PDW和P-LCR相对于治疗前明显升高。这与Giuseppe等的研究所得出的62例冠心病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1天、2天和3~5天后MPV值升高,PLT下降的结论不完全相符。这可能是由于数据的局限性所导致的差异,也可能是由于个别数据的检测结果存在偶然误差从而影响了整体的结果。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在抗血小板治疗后,在监测PLT聚集率的基础上PDW、MPV、P-LCR可作为辅助监测指标,指导临床用药。

【参考文献】

[1]葛均波.中国心血管40年[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17,45(8):641-641.

[2]郭峥,安健.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冠心病治疗中的应用[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6,4,14(7):713-717.

[3]姚勇华,张颖,周云华.抗血小板药物疗效监测中血小板聚集率的检测方法研究[J].世界临床医学,2015,4,9(4):83.

[4]夏薇,陈婷梅,等.临床血液学检验技术.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43-50.

论文作者:王凤1,王贞1,卢慧2(通讯作者)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8年3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6

标签:;  ;  ;  ;  ;  ;  ;  ;  

冠心病患者抗血小板治疗对血小板相关参数的影响论文_王凤1,王贞1,卢慧2(通讯作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