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分析心理护理对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改善的应用效果。方法:笔者选择我院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的92例患者进行研究,按护理方法随机将所有患者分为两个组别,即对照组、观察组,各组患者46例,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效果。结果:经心理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其左室射血分数(LVEF)逐渐提升,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将心理护理应用到心力衰竭患者中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获得良好地干预效果。
关键词:心力衰竭;心理护理;心功能;效果分析
心力衰竭使一种临床综合征,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其中心理因素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关键[1],据此加强对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理护理显得尤为重要。详情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8月间我院的92例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性为50例,女性为42例,患者平均年龄65.5岁,经诊断所有患者均符合心力衰竭标准。按护理干预方法将所有患者分成46例对照组,46例观察组,对我院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则行心理护理干预。对两组患者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1.2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强心理护理干预,详情如下:
在临床护理中,护理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健康知识教育,对心力衰竭疾病发生的原因、治疗方法及预防对策详细介绍,同时告知患者控制血糖、血压、血脂的正确方法,通过这一手段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树立患者自信心[2]。
另外护理人员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实际需求,通过多种方法来转移患者注意力,确保心理护理效果作用的发挥[3]。
1.3观察标准
经护理干预后对两组患者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进行比较。
采用调查问卷的方式对患者对于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进行评分调查,总分为100分。①很满意:≥95分;②比较满意:70分~95分;③不满意:60分~75分;④很不满意:<60分;总满意度=(很满意+比较满意)/总人数×100%[2]。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数据分析的工具为SPSS20.0统计软件包,计量资料以“±s”表示,展开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行χ2检验;若两组对比差异显著,则表现为P<0.05。
2.结果
2.1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
详情见表一:
2.2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LVEF比较
2.2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
对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为14例,占比30.30%、满意患者21例,占比45.70%、不满意患者11例,占比24.00%,护理满意率为76.00%;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为25例,占比54.30%、满意患者18例,占比39.10%、不满意患者为3例,占比6.60%,护理满意率为93.40%,数据比较差异显著,详情见表二:
2.4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
比较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焦虑及抑郁情绪评分,观察组护理后抑郁及焦虑评分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显著,由此可见两组护理后负面情绪评分对比差异明显,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见下表。
3讨论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全面提高,在这种情况下生活压力与环境污染逐渐加剧,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显著增加[4]。由于心力衰竭疾病过程漫长且复杂,患者极易产生抑郁、焦虑等心理,为了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护理人员应加强心理护理干预,促进预后效果的提升[5]。
对两组患者护理干预效果进行比较,对照组中显效患者12例,占比26.09%、有效患者20例,占比43.48%、无效患者14例,占比30.43%,护理有效率为69.57%;观察组中显效患者20例,占比43.48%、有效患者24例,占比52.17%、无效患者2例,占比4.35%,护理有效率为95.65%,数据比较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综上所述,在心力衰竭患者中采取心理护理干预可有效提高患者护理效果,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徐丽华.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8,6(13):125+128.
[2]张玉兰,李康莲.心理护理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从性及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6,37(36):4593-4594.
[3]孔德月.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生物技术世界,2014(11):112.
[4]陆赟.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3,17(33):4444-4445.
[5]曹婷婷,王晋.心理护理对改善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效果分析[J].当代医学,2011,17(15):122-123.
论文作者:韩春慧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7/1
标签:患者论文; 心力衰竭论文; 心理论文; 效果论文; 两组论文; 满意论文; 功能论文; 《中国医学人文》2019年第05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