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步进之战与台海对峙_粟裕论文

论步进之战与台海对峙_粟裕论文

论登步之战与台海对峙,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之战论文,台海论文,论登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49年时的舟山群岛,计有大小岛340座,诸岛或近或远守望,构成天然海上屏障。驻守群岛的国民党军(最多时曾达到12万余人),得势时近可袭攻宁沪杭三角地带,飘忽不定;失利时远可从容遁入茫茫大海,追之不及。其地军事战略价值极高。解放军自大举强渡长江之后,多路猛进江浙地区,气势锐不可当,狂扫国民党军,将其赶入东南沿海之岛屿蜗居。由此,舟山群岛成为国共两军数十万人马近海对峙前沿,渐次演绎成一场空前的海岛争夺战,对战双方都极为看重该片海岛、海域战略价值。

一、攻打登步岛战斗失利的军事与政治影响

1949年秋冬之际的舟山群岛,驻扎着5万多名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将其置为华东重点防守之前沿阵地。其根本战略目的不但籍以巩固金、马、台、澎诸岛安全,还可精心打造成进窥大陆之前哨基地,封锁长江入海口及截断南北方海上通道,袭扰与轰炸华东之上海、南京、杭州、宁波、徐州、济南等城市,进而威胁华北之北京、天津,且与防守海南岛之国民党军遥相呼应,覆盖整个华南地区,阻碍中共经济建设计划与建国大业。

解放军虽然占领了华东大陆,但因舟山群岛卡住了长三角大动脉通道,近在咫尺却如鲠在喉,整日笼罩在敌机、军舰轰炸之下,党、政、军、群不得不一齐备战,无日得片刻宁静,何谈民主建政、经济恢复、民生稳定、社会发展?所以,与西南最后决战的同时,华东沿海战云密布,一场跨海夺岛大战帷幕就此拉开。

奉命攻取舟山群岛的解放军第7兵团第22军并指挥第21军第61师,自8月起,相继拿下大榭岛、金塘岛、梅山岛、虾峙岛、六横岛、桃花岛等,获得了前进基地及其起渡点,从南往北呈现弧形渐次逼近定海本岛,实际缩短了攻击定海的距离,同时也增加了交通运输的若干困难。虽然定海本岛已经完全暴露在解放军眼前,只是国民党军利用海岛天然障碍及海空军优势,一方面收缩防线集兵固守,另一方面源源不断地增加有生力量,毫无弃岛、避战、撤退的任何迹象。就在金塘战斗期间,还新由台湾增调定海第67军3个师的大部,作为机动使用。

在陆军兵力几乎对等而敌军兵力相当集中的情况之下,解放军浙东前线高级指挥员并没有充分考虑到国民党军的海、空军作战因素,没有考虑到渡海登岛作战的各种变化条件,更没有意识到蒋介石死守舟山抵抗的决心与部署,仍存在着“以渡江作战经验,来作为渡海作战的思想指导。因此,对渡海作战中潮汛、气候对帆船的影响及其可能损坏程度估计不足,对部队可能产生的轻敌急躁情绪预防不够,战斗组织、船只队形上都考虑不足。”①实际跨海作战毕竟不同于在大陆与国民党军对决,部队官兵最初对于大海性情、乘坐木船渡海、敌陆海空立体交叉固守岛屿等情况,存在着许多顾虑,信心也不足。经过金塘、大榭、梅山、六横、桃花等夺岛战斗较为顺利,指战员“又产生轻敌情绪,松懈准备”②,急于求成。此乃进攻登步岛的战斗背景。

位于定海本岛东南的登步岛原本并无多少军事价值,只是其地北距沈家门重镇、东抵朱家尖岛太近,一旦落入解放军之手,则两地难保,沈家门港口被封锁,海上运输补给线被切断,舰艇活动受到限制,定海本岛则危矣。故此国民党军舟山防卫司令石觉命令第87军第221师师长吴渊明所部进驻登步、朱家尖、大蚂蚁岛,筑工守备,另以第67军位于定海、第87军(军部移至沈家门以北之陆家岙)主力位于沈家门作机动,随时准备增援。与此同时,海军第1舰队派出“太仓”号驻沈家门,“太和”号在登步岛海面警戒,“美珍”号、“海宁”号、“义宁”号、“永泰”号舰艇,来回巡弋登步岛以东、以西海域,堵截解放军船只;空军则自定海、岱山机场不断出动飞机,侦察轰炸桃花岛以迄六横一线,极力阻挠解放军跨海进攻。10月21日,第221师所辖3个团陆续到位。交战期间,第67军第75师第224团,第67师第199团、第200团、第201团,共计4个团的兵力,先后登陆参战。

在这几日内,有关金门作战失败的消息,已在各野战军、各大军区之间传开,中共中央军委甚至严令各级领导干部主要是军以上领导干部“必须以金门岛事件引为深戒”,“对于尚在作战的兵团进行教育,务必力戒轻敌急躁,稳步地有计划地歼灭残敌,解放全国,是为至要。”③中共华东局也电示福建前线的第10兵团和粟裕等,“金门失利证明,攻定海、台湾等仍是极艰巨的斗争。特别船只准备、船夫争取、部队航海习惯训练等,带决定性的作用”④。但是,紧跟着发起的同样模式的渡海攻击登步岛战斗,第22军司令部并未真正吸取金门败战教训,也未向第61师传达金门岛战败的信息和野战军首长10月28日的指示。对此,宋时轮事后也予以证实:“对金门的教训,没有好好的引起警惕。粟的电报宁波才看到,精神上没有好好的注意,没有组织配合。”“3号晚到宁波”,“到达后,会议精神没有迅速传达到61师”⑤。另据时任第61师师长兼政治委员胡炜的说法:“10月27日,福建我军攻击金门岛失利,上级未向我们通报。10月28日,三野关于‘夺取登步岛必须集中足够兵力……’的指示,也未向我们传达,这可能是怕影响我们的决心。”⑥至少,第61师各级指战员没有渡海登陆作战一旦失利的思想准备,仍像前一段跨海行动时的习惯做法,只看到战胜的前景,根本就未预料到战败的结果,乃奉命于11月5日之前强行实施登岛突击的。

实际登步岛战斗发起时,距离中共开国大典之后才33天、金门战斗仅过7天。解放军华东战区野战部队再次发动登陆攻岛战役,欲报金门一箭之仇。国民党军则乘金门大胜,再挽大陆颓败之势,决战海岛。谁也没有料到,一场事关蒋介石和国民党政权命运的弹丸之地争夺,竟然就此定格。

1月3日夜晚,第61师第183团、第182团各一部强渡登步岛,占领大半个岛。4日夜,胡炜亲率援军上岛加入战斗,以不足4000人对阵敌海空军支援下的6个步兵团。经过两昼夜殊死激战,5日夜至6日凌晨,登岛部队被迫撤离,乘船安全返回桃花岛。

由于登步岛战斗距进攻金门岛战败之后仅一周,华东野战军第二次跨海夺岛作战失利,引起毛泽东极为关切,并以责备的口气致电粟裕、陈毅、饶漱石。电报指出:“舟山群岛共有敌军5万人,并有颇强的战斗力,你们以两个半军进行攻击是否足够?鉴于金门岛及最近定海附近某岛作战的失利,你们须严重注视对定海作战的兵力、部署、准备情况及攻击时机等项问题。如果准备未周,宁可推迟时间。提议你们派一要员直赴定海附近巡视检查一次。如何,盼复。”⑦在上海的陈毅、饶漱石收到电报后,即于17日复电毛泽东,告知粟裕已来上海,商定对定海的作战计划。同时表示“在未有充分把握前,当照指示不发起攻击,或派人去前线,或调前线负责人回来面谈,俟商定后再报。”⑧粟裕则于14日电示第7、第9、第10兵团,收回下属部队机动发起攻击之权限,严令对舟山等岛屿之攻击,须事先将准备情况报告,并经过派人检查批准后始得发起。电称:金门战斗失利教训,在部队干部中尤其是高干中,未能深刻进行教育,以致又有第21军在定海东南的登步岛失利之事发生。为此,要求各部应以金门、登步岛之教训,深刻教育部队干部,尤其各高级干部更应深加研讨,了解新的情况,研究和学习新的作战方法,勿骄勿躁,充分准备,本着以多胜少的原则部署作战,达到歼灭敌人有生力量之目的。“如我能在舟山群岛及沿海各小岛全歼敌人主力,则造成攻占台湾之更有利条件。”⑨

11月15日,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前委”就登步岛战斗情况通报各兵团、各军首长,并报华东局和军委,正式说明此次战斗失利的主要原因及其经验教训。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依敌我兵力对比,第一梯队使用同时登陆部队兵力较少,致未能收到突然一举迅速登陆歼敌之效,而形成敌我双方陆续增援、反复多次争夺的拉锯消耗战。因丧失制敌先机,使敌凭其残余固守阵地,依仗其优势海空军配合条件之下得以增援,为敌各个击破。

其次,在团以下战斗指挥上,未能精细研究,掌握海风潮水规律,致使备好船只开不出去,后续部队增援迟滞,失掉有利时机,陷于被动持久的消耗战。在兵力使用上,未能一举登陆,形成逐次增加。

再次,在师以上指挥部署上,未能充分细密周到的研究登步岛距定海本岛不足20里,敌必以重兵固守情况,犹未将战斗发起后,敌将集中全力向我反击情况估计在内,这是造成战斗部署上未能采取同时使用展开优势兵力,一举登陆的主要原因(地形狭窄,过多兵力展不开,是次要原因。)。

最后,在战斗组织上,未能集中我之优势炮火,封锁敌舰与组织对空射击,致使敌舰炮、飞机轰射,对我妨害颇大。

“前委”特别批评指出:此次登步岛战斗发起之前,本部于10月28日电令指示必须充分准备(特别是船只),实行集中优势兵力,有把握的、有重点的实施逐岛攻击,但仍未能引起我各部应有警惕。为避免类似事情发生,使“前委”能经常了解并掌握各部作战行动情况起见,“前委”重申:在今后夺取沿海岛屿作战中,各部必须经常将当面敌情变化、我之战斗准备部署情况随时上报。各军除了直接报兵团外,并同时上报本部,在未得本部批准之前,各部不得擅自发起战斗。“特此通令,仰即遵行为要。”⑩。

22日,粟裕致信毛泽东并中央军委,再次承揽了责任,做出自我批评。信中说:“金门、登步两岛作战遭受损失,虽由于该方面之高级指挥干部轻敌骄傲与急躁所致,但职未能及时予以指导与教育,亦应负其责咎。对于该两次作战之检讨,除已于戌寒(14日)电告各该兵团并已报军委外,当令他们继续作深入之检讨与教育,并加紧充分准备,务至绝对有胜利把握时,才开始发起攻击。”粟裕在详尽说明现实跨海作战的各种不利因素之后,提出如下建议与请示:

(1)将对定海作战的时间推迟至明年1月或2月,以便充分准备足够之船只,使其能在无海空军配合下,能一次登陆成功,并有足够兵力,单独进行作战。

(2)如军委能将原有之空军,集中至4—5架飞机配合作战,则此间亦可出动海舰17—20艘配合。以此数量之海空军,并配以即将训练完毕的5个高射炮团,采取突然动作,当可予以舟山为中心之敌海空军以歼灭打击。为此,不仅可以使攻舟山作战更有保证,即为了对付将来攻台时可能遭遇的帝国主义的志愿者,使攻台部队得到一次最实际的演习,也是必要的。这样,对台湾敌人在政治、军事上亦将是一个大打击,可能促进台湾情况变化。

(3)目前,华东已修好兵舰17艘,虽已分散荫蔽于湖口至武汉之线,但仍难保证不受敌机之轰炸,且在江内亦不便海军之操练。如果目前军委不可能派空军南来掩护该批舰船,则建议临时集中数十架飞机掩护该批兵舰北开渤海演练。如指挥得当,还可能将徘徊于长江口外之敌舰俘获,而挟持其北开,亦可稍增海军之实力。

(4)职拟于12月初赴江浙召集7、9兵团及攻舟山各部之高干会议,除了解当时情况外,当设法解决在敌海陆空直接配合与守备的岛屿作战战术思想诸问题。“该会完毕后,如军委认为必要,职当赴北京面报并请示。”(11)

实际从当时的国共两军战略战术运用对比来看,海岛作战绝非陆地上较量那么简单,双方优劣态势已然发生根本变化。即是:国民党军可以出动海军、空军助战,封锁海面通道,覆盖战区上空,压制解放军兵力、火力施展;解放军年轻的空军多数飞机驻北方机场,无空中掩护的少量军舰,被迫分散隐蔽在长江中游一带,不能出海参战。国民党军自大陆溃退海岛,防线大大缩短,兵力相对集中,凭岛固守,不仅战力增强,而且官兵战斗意志与信心大增;解放军仍凭在大陆作战之勇气,轻敌骄傲,急躁冒进,以对等之兵力就敢于发起进攻,毫不计算对方拥有强大的海空军优势,特别是高级指挥员不懂得怎样对付拥有海陆空直接配合而凭岛固守的敌人作战,使渡船暴露在对方海空军有效攻击之下遭受损失。国民党军以逸待劳,利用现代化运输工具快速增援与补给,保持持续战斗能力;解放军不懂得如何计算气候、潮汐、海风、降雨,如何选择或者规避暗礁、沙滩、淤泥、悬崖、峭壁等地形,以有用之兵陷入无用武之地,致使战斗减员消耗增大,后勤补给供应难以为继,只能指望夜间运送少量的兵员和物资。

进攻登步岛失利紧接着金门败仗之后,造成停攻华东、华南沿海岛屿的直接后果,从野战军到兵团、军、师层层反思,探索新形势下海岛作战特点和条件保障。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检讨登步岛战斗失利最重要的步骤,是在杭州举行的高级军事会议上。

12月中旬,粟裕亲自到杭州召开师级以上高级干部会议,各兵团、各军首长现场汇报工作,除了福建第10兵团首长因筹备攻台战役未到外,其余各作战单位指挥员均到会。会议内容除首先是听取各军汇报,了解舟山群岛作战以及敌我情况并且解决一些具体问题之外,主要是说明在渡海作战的新情况下,部队的战术思想等问题。

13日上午,第7兵团参谋长李迎希首先致开幕词,说明此次会议内容及会议程序。第22军政治委员丁秋生、第21军军长滕海清、第23军政治委员卢胜、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华东军区暨第三野战军副政治委员谭震林依次发言。会议一方面安排大会集中发言,另一方面实施分组讨论,围绕着“目前新的形势下统一战线的重要性何在及如何执行”、“对当前渡海作战的特点如何”、“如何组织渡海作战”、“登陆作战的技术和战术问题”等4个主要讨论题展开。涉及登步岛失利问题,第22军丁秋生政委表示“军党委开了会”检讨,随即当众将检讨电报宣读一遍。第21军滕海清军长着重汇报登步岛作战失利情况,包括没有成功的原因、经验教训、登陆问题、战术思想问题等。

14日,粟裕做总结性讲话。其中有关登步岛作战的教训问题,他着重指出:“我们打了两个小小的败仗,金门也可以说是个大败仗,损失3个整团,这是从皖南事变以来没有的损失。登步岛虽然未成建制的损失,但伤亡很大,退下来了。渡海作战是个新问题。”“打登步岛的兵力也不优势,陆地上一个打一个还可以,也还是强调二至三个打一个。海岛就不行了,更要求兵力上的优势。”“渡海要有船只,我们没有八仙过海的本领,没有船过不去。陆地上再困难,也是过得去的,不管有多宽的河沟以至长江,都可以过去。”(12)

杭州军事会议之后,解放军对舟山群岛作战指导思想、战略战术等均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

国民党军继金门岛战胜解放军之后,再次取得海岛争夺战胜利,于风雨飘摇之极其困境之际,仿佛注入两支强心剂,挽救了大溃败局势,总算初步稳定了阵脚,博得上下一片欢呼喝彩。尤其是蒋介石,太需要再赢得一场胜仗了。11月8日,蒋介石亲笔写信给海军“总司令”桂永清、空军“副总司令”王叔铭、“舟山防卫司令官”石觉、第87军军长朱致一、第67军军长刘廉一等陆海空军高级将领,一一慰勉,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例如在给石觉的手谕中说:“登步胜利,指挥若定,想念贤劳,重任欣慰。”(13)数十年来,台湾方面一直将登步、金门两战视为扭转颓败的关键转折点。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即是解放军气吞山河横扫国民党军的一面倒大势,国民党军接连招架不住的颓势,却能凭借岛屿反败为胜,造成隔海对抗可战可守的有利局面。而其深远影响,则在于巩固了台湾、澎湖列岛、马祖列岛、金门基本基地,形成台海两岸对峙格局。翌年夏,随着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海军第7舰队进驻台湾助蒋,终至演变成今日之局面。

二、解放军重新评估海岛作战条件,一再推迟总攻舟山战役

登步一战失利,使浙东前线指挥所对定海本岛的总攻发动时机选择、具体时间确定,开始慎重从事,力求准备工作更加充分。正如第7兵团战后检讨所述:“登步战斗失利后,对定海本岛之攻击,更须慎重,准备工作更须充分。”“除深切体味到帆船受风潮限制太大,使二梯队不能及时增援,制海、制空权的完全无法控制作为失利原因以外,对建立巩固滩头阵地,迅速抢占制高点与港口、码头至为重要。从这次教训中,又一次证明了防守海岛之敌首先求得阻我登陆,杀伤我于沿海,第二力求阻歼我于滩头,不给我站稳脚跟。敌人的这种防御战术思想与其工事构筑、兵力配备,都是一致的。”(14)而从整个作战准备过程来看,决策层观念本着不打无准备仗,慎重对待定海战役,“采用陆军加机帆船的作战方式,不能着急,特别是水手的训练、船只的管理、技术学习及战术指挥等,都要做充分的准备,多从困难处做准备”(15)。若是归结为一句话,即是宁“慢”勿快。

原曾拟定11月20日前准备完毕,再度发起攻击,因为超过此时则风向有变,且冬季潮小更不利北向航渡登岛作战。届时,船只仍不足以摆渡第一梯队12个团的需要,例如第23军仅第68师“有六七十只船”(16),遂再推迟到12月22日左右发动进攻。这是根据“冬至后,潮汛、风向不能行船”(17),所做出的基本判断。但攻击外围岛屿的作战部署仍然不变,进攻舟山本岛时,第22军在左翼,第21军在右翼,第23军居中由墩头浦至外洋螺地段登陆。11月下旬,第23军军部决定以第68师4个营攻占大猫山,得手之后即配合第69师攻击本岛(18)。

然而等到了预定时间,船只还是筹措不齐,且天气愈益恶劣,无把握发起渡海战斗,遂第三次推迟舟山战役发动时间。之后,经粟裕请示毛泽东同意,将舟山战役发起时间推迟至1950年2月底。

实际登步岛战斗之后的情况已有很多变数,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当面国民党军不断增兵,迫使解放军同等加兵,直至增加到20多万人。二是预定渡海作战所需一次性承载12个团的船只,尚缺5个团的船只及器材,准备时间不够。船只严重不足成了老大难,也是舟山战役一而再、再而三推迟的主要原因。三是时近冬至,气候日益严寒,海洋气象瞬息万变,风向调转,影响强渡作战极大。

以上实情,显然并不利于此时仓促发起全面跨海进攻行动。正是前面有了金门、登步两战皆失利的教训,才有慎重缓攻舟山本岛的作战指导思想,这在当时也是唯一正确的战略抉择。

还有一个深层次战略目的,即是台湾源源不断地分兵舟山群岛,相应地削弱了防守台湾的兵力,这为解放军聚歼国民党军一部分主力创造了战机,减少了将来攻取台湾的困难。因此,在当时解放军尚未掌握制空权、制海权的形势下,不妨暂时搁置舟山群岛,吸引台湾、金门增兵,越多越好,以求一战而全歼之,威震台湾,直接动摇台湾政权意志、信心,创造全部拿下台湾、金门的更加有利历史条件。

既然舟山战役决定推迟数月之后,接下来就是应该如何重新调整作战准备工作之部署。

浙东前线指挥所接到舟山战役延期至1950年春季的指示后,立即于12月3日在宁波召开作战会议,依据准备情况及天气原因,会议决定延期至1950年2月底再执行总攻舟山任务,还确定调第21军全部参战。同日,浙东前线指挥所下达各军部署调整的命令,并鉴于作战任务变化,指挥所人员决定同日分别撤回上海、杭州,各军以后直接接受浙江军区(驻杭州)指挥。这就意味着舟山前线的解放军战斗部队,由原定短时间内即发起全面攻击的姿态,转变为今后需要较长时间(至少3个月)的战斗准备,包括官兵思想上、物资上、战术上、技术上、气象上等条件的充分准备过程。

遵照上项命令指示,舟山前线的第21军、第22军、第23军在一周之内,为避免部队拥挤、后勤供应不便,采取分批秘密调整,除了留下足够守备前沿海岛阵地外,迅速区分一线战备防御、二线整训部队任务,抽出一部分兵力至大陆分散配置,待命攻击。

而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心中仍记挂着舟山前线,于1950年1月11日致电粟裕,询问:“你们对舟山群岛之敌有无办法进行策反工作,你们是否进行了此项工作,结果如何?”“你们对舟山群岛进攻的准备工作做到了什么程度,船只的准备是否增加?”“你何时可到北京与聂荣臻、刘亚楼同志会商?”(19)此电经由中共中央转给粟裕。15日,粟裕写信给中央军委和毛泽东,详细回答了相关问题。提出“尚需至4月底才能完成”的意见。(20)也就是说,到1950年4月底最后完成全部准备工作,5月起发动总攻舟山。

转眼之间就到了3月底,海空军火力掩护、登陆船队组建、兵力增调等几个主要问题仍未能解决,攻打定海本岛的时机、条件还不够成熟。第7兵团在杭州又召开师级以上干部会议,决定延期至6月初举行舟山战役。会议还明确调遣炮兵第3师主力开赴大榭、金塘参战;第24军第70师为第22军的第二梯队,第72师为第23军的第二梯队,第71师抢修宁波飞机场;增调高射炮第12团参战。

3月28日,毛泽东致电粟裕,明确“先打定海、再打金门的方针应加确定,待定海攻克后,拨船、拨兵去福建打金门。”(21)遵照中央军委和毛泽东的指示,4月上旬,代理总参谋长聂荣臻召集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海军司令员萧劲光、空军司令员刘亚楼等,专题研究舟山战役问题,决定海军、空军加紧配合陆军进攻舟山群岛。4月下旬,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在杭州召开有第7、第9、第10兵团及特纵、华东军区海军司令部首长(航空处首长缺席)参加的军事会议,主要研讨攻取舟山、金门作战准备工作。25日,粟裕专门作会议总结。

此次军事会议为求集中力量达成有效歼敌之目的,决采先打舟山、后打金门的步骤,并预计台湾必须增援在内。而为全歼舟山守敌,除了第7兵团指挥第21军、第22军、第23军、第24军、特纵水陆两用战车1个营(32辆),仍按预定方案续行攻击准备外,决定开辟北线战场,具体由海军编组2个运输登陆舰队,负责掩护输送第9兵团第26军全部、第20军主力(不少于2个师)以及特纵之水陆两用战车营(32辆)、工兵营、高射机枪营等,从上海方向攻歼岱山、长涂各岛守敌,协同第7兵团对舟山本岛作战。该2个运输登陆舰队,以江防舰队为基础编组成第1个舰队;另由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负责抽调干部交给海军司令部分配,编组成第2个舰队,负责航运突击军第26军先头第一梯队2个师附特种部队抢滩登陆。第9兵团其余参战部队及补给所需要的运输轮船,商请华东军政委员会指定财办、航运处与第9兵团共同组织支前委员会,负责征调招商局以及民间商船,交给第9兵团编组使用。支前委员会由第9兵团副参谋长王彬、后勤部部长官宗礼、航运处处长于眉等人组成,王彬为主任,于眉为副主任。

为遂行北线集团海、陆、空三军联合作战指挥,会议决定以第9兵团司令部为三军联合指挥所,以第9兵团司令员宋时轮兼任指挥所主任、海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张爱萍兼任指挥所副主任,统一命令指挥整个三军联合作战计划,包括登陆点的选择,扫雷舰队、战斗护航舰队任务的区分,登陆运输舰队及后续梯队航运编队任务行动的规定与部署,起渡时机的选定,运输与登陆计划的指定,等等。

关于作战准备最后完成时间与待命发起总攻击时机,会议要求北线集团全部主要工作应于6月中旬完成;南线集团各项准备工作应于6月15日以前全部完成,其中第21军须作夺取登步岛之后直接攻取沈家门的准备,再调4个至5个高射炮团加强浙东前线。(22)

这就表明,对舟山群岛总攻时间又一次往后推迟,粟裕拟定6月下旬发起总攻击。当舟山战役发起时,野战军司令部进至杭州,第7兵团司令部进至宁波,均靠前指挥。

至此,舟山战役的总体部署和兵力使用方才最后确定,仅参战之陆军计有6个军、20万人。

5月10日,毛泽东亲自电询粟裕:“你们计划何时举行舟山群岛作战,准备工作如何?盼告。”粟裕立即回电,报告:对舟山作战,除正面以3个军为第一梯队、1个军为第二梯队,北线则以第26军为主攻直取岱山,第20军随第26军之后由北向南攻击。陆军各部可于6月10日前准备完毕。唯海军因过去所装炮火不适用,须重装苏联方面所购炮火,同时又须等待苏联运来的扫雷设备,才能打破长江敌水雷封锁,扫除沿海水雷。空军正在浙江前线新建机场,6月中旬可完毕,如本月底有空军来,则上海5个机场亦可降落,唯飞行距离较远一些。粟裕提出整个作战时间的确定,尚需依据海、空军准备情况而定,海、空军所需炮火、扫雷设备及飞机等,何时可从苏联运来,尚未得海、空军电告。敬请军委能电催早日运来。如目前海、空军材料不能运到,则6月底也难发起战斗。因为海军炮火及扫雷工具等装备,尚需半个月时间,攻击时间恐将推延至7月。(23)

这么看来,进攻舟山主要视海军、空军准备和苏联援助情况而定,要打有把握之仗,即从5月算起,至少还有2个月的时间进行准备。如此一再延期的结果,就在万事完备之际,岂料对手干脆来个金蚕脱壳,悠忽间撤个一干二净。

5月13日至18日,驻舟山群岛的国民党陆、海、空三军全部成功撤退台湾。华东野战军就此失去了歼灭国民党军十余万精锐于近海岛屿的一次绝佳良机。

三、台海对峙拐点思考

纵观国共3年内战,几万、十几万、几十万直至上百万人鏖战一处比比皆是,而与百万人大决战相比,一场万人小海岛争夺战斗看似并不起眼,但却奠定了台海两岸历史格局。个中因素,特别值得深思。

登步之战的直接后果,改变了解放军以往作战指导思想与模式,摒弃了往日大胆攻击、独狼突兀羊群的战术,而采取慎重备战、多方应对、逐渐增兵、总体把握的作战方针。在无绝对胜算之前,基本停止了跨海进攻作战行动,并且一而再、再而三地推迟总攻时间,长达7个多月之久。甚至计划最后总攻击时间,也拟定在1950年7月份发起。

以慎重备战而言:粟裕不但收回了师级以上战斗部队发动进攻的权限,而且异常小心翼翼备战,生怕前线陆战部队贸然出海行动,遭遇国民党海军、空军优势火力打击而吃大亏。所以,登步之战后再未有大战,舟山国民党军稳稳当当近海坚守半年之久,台湾方面则平安地渡过了最不稳定的危险期。

以多方应对而言:解放军仅靠陆军单一兵种对阵国民党军强大立体式海岛固守作战,很明显使原有优势顷刻间转为劣势,必须准备足够的渡船的同时,还要抓紧时间建设海军、空军新的军种,整修扩建华东机场、码头,熟悉战区水文、潮汐、气象环境,调拨山东、江苏以及长江内河大量船只,训练部队海上登陆战法,储备充足的弹药、军粮、食盐、蔬菜等,每样都不可缺少。既然如此,必耗工费时,短时间内断不能完全准备就绪。

以逐渐增兵而言:国共初时对阵兵力近乎平等,国民党军略占上风,且其拥有海军、空军绝对优势保障,解放军则仅以陆军配备木帆船迎战,这在渡海登陆战中等同于胜负的决定性条件。随着双方都在不断增兵,解放军必然考虑投入足够的兵力登陆,方才能达到一举击溃敌军的大战目的。面对10余万国民党军精锐,解放军非备有20万以上大军,不足以稳操胜算。所以,解放军调集第20军、第24军、第26军相继赶到上海、宁波南北两战区,加入总攻舟山的战斗部队序列,使参战兵力最后达到6个军,总计20余万人。

以总体把握而言:其一,国民党军正规主力基本已被逐出大陆,大规模厮杀场面已不再现,而这次双方麇集几十万兵马于众海岛、海域,战略战术与作战方法均大不同前,不确定因素明显增多,很难有十足的胜算把握,指挥决策层心理压力大,非到最后不得不发则不轻举妄动;其二,各种各样准备工作必须全部到位,容不得半点疏漏,直至动员华东战区全部资源,连同苏联援华空军部队进驻华东机场护航,方能言战,且敢于决战,否则只有耐心等待;其三,于国内、国际政治气候变化之际,择定恰当战机,适时发动总攻击,就近消灭国军之精华,既保持新生政权的雷霆万钧之威力,又能震慑台湾旧政权促其早日分化瓦解,还使美国军队无暇插手中国内战,故此拟定最后总攻击时间为朝鲜战争爆发之际,此乃最佳之上策。

如此说来,登步之战于台海对峙格局历史框架形成,产生以下若干深远影响:

(1)国民党军调集十余万精锐陆战部队,在海军、空军掩护之下,扼控长江口外,近海隔岸与解放军对峙,威胁上海、南京、杭州、宁波等地,牵制住华东野战军百万主力,迫使解放军多次增兵舟山群岛,并且改取先攻舟山、后打金门之决策,实际缓攻金门、延宕攻台,国民党也就达到了以时间换取“台湾生存空间”的战略目的。事后检讨,蒋介石于战略上确实达到了遏制中共攻台的目的,保全住金、马、台、澎,渡过了撤台之后最为惊险不安的一段日子,直到今日之台海格局。其后,历经“两蒋”执政、李登辉独台、民进党崛起、国民党轮回,再未生变。回首60年,一国分而治之,感叹唏嘘,其历史拐点竟然由小小海岛争夺战而起。

(2)抢在解放军总攻击之前,驻舟山群岛的国民党陆、海、空三军精锐12.5万余人顺利脱身,明显增强了台湾的防卫实力,极大地增加了解放军拟定攻打金门、台湾的困难因素,且日后作战准备时间更长、决策更慎重,条件变数更大。后因国内、国际局势骤变,致使解放军攻台计划搁浅,百万大军饮恨海峡,一代名将粟裕过早地“谢幕”,乃成今日之两岸格局。

(3)解放军虽然收复了舟山群岛,但是紧跟着1个月之后朝鲜战争即爆发,美国海军第7舰队借机进驻台湾海峡,直接庇护国民党政权,给中共当时解放台湾的最大战略平添了最麻烦的国际因素,一直延续至今。美国历届政府也以台湾“保护者”自居,插手台海矛盾,不断向台湾出售武器,极力平抑两边军事威慑实力,实以台湾掣肘大陆之基本策略始终不变。因此,台湾任何政治举动及其走向,背后都有美国的影子;台海每一次紧张形势,美国都毫无例外地掺杂其间,甚至以出动航空母舰来威胁大陆。所以,横插在台海之间的美国意图,成为解决中国和平或者武力统一大业的最主要障碍。其极力推行的不统、不独、不武的奇怪方式,造成撕裂中国主权完整的永远伤痛。

(4)如若成功围歼掉驻舟山群岛的国民党军,使其丧失掉全部实力四分之一的基干部队,使台湾无坚兵可守,无精兵可用,防务空虚,则有可能彻底动摇国民党统治根基,造成台湾内部极度混乱,或者迫使蒋介石第4次下野,最终结束内战分裂局面。遗憾的是,解放军接收的是一群空岛,国共数十万大军贴身厮杀场面从此成为了绝唱。未能捕捉住近在咫尺的对手,也就失去了收复台湾的一次良好战机。

(5)驻防舟山群岛的十多万国民党大军有计划地完整归建,集中兵力固守台湾地区,获取的政治与军事战略利益极大。结果导致美国政府重新评估台海局势,施以军事和经济援助,改变中国内战后期美国政府意欲抛弃蒋介石政权政策,稳定了蒋介石集团在台湾的统治地位。

(6)解放军战略上明显失着,眼瞅着对手十多万精锐之师溜走,退保台湾,使原先计划攻台兵力严重不足,必须增调更多的生力军开至福建前线参战,筹备更加充足的作战军需物资。当年福建省尚无铁路,仅有的能通行机械化装备车辆的主干公路也不多,几十万大军翻山越岭入闽,耗时费力,更要筹备足够的渡海舰船,还要拥有制空权,时间只有一再延宕。因打舟山尚不敢轻举,再攻台湾更不能妄动。然先解决金门、马祖,再继攻澎湖、台湾本岛,非有若干年时间筹备,定难实现国家统一伟业。日后时代变迁,台海格局渐成今日之模样,唯有冀望于政治解决的主要模式,完成和平统一中国大业。

登步一战,留下无限惆怅,对国共双方都具有扭转乾坤的历史性影响,海峡两岸从此天涯隔断,开始了长达40年的对峙状态。

对中共方面来说,毕竟解除了长江口封锁,彻底打通了长江入海口,以及沿海一带交通,确保了北京、津要地安全,为日后大规模恢复与重建华东地区经济奠定了基础。而对国民党方面来说,一改自大陆全面溃败颓势,凭借朝鲜战争爆发之东亚形势突变和美国多年庇护,得以稳固控制台湾地区,进而发展岛内自由贸易经济,建设社会诸项事业,终成能与大陆方面进行政治对话之实体。

假若在1949年底,华东解放军能一举荡平舟山群岛国民党生力军,尔后乘势挥师南下,趁美蒋矛盾、蒋地位不保,赶在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快速收复金、马、台、澎,实现中国空前统一,彻底改变地缘政治,势必改写当代中国之历史篇章。哪里还有国家之分裂?放眼全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遗留下来的国家分裂之具体案例,如今只剩下两个国家,其中之一便是中国大陆和台湾。平心而论,国家若不能完全统一,难说其强盛。

注释:

①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兵团:《舟山战役经过概况与检讨》,1950年5月18日,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

②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1军司令部:《舟山战役军事教育准备总结》,1950年,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

③《中共中央军委致各野战军前委、各大军区电》,1949年10月29日,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87年,第101页。

④《华东局致叶飞、陈铁君并告张鼎丞、粟裕、袁仲贤、周骏鸣并报中央电》,1949年10月29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第350页。

⑤宋时轮:《在杭州军事会议上的发言》,1949年12月中旬,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

⑥胡炜:《征程纪事》,中国文联出版社,2002年,第295页。

⑦《毛泽东致粟裕并告陈毅、饶漱石电》,1949年11月14日,载《毛泽东军事文集》,军事科学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年,第6卷,第42-43页。

⑧《陈毅、饶漱石致毛泽东电》,1949年11月17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第375页。

⑨《粟裕致第7、第9、第10兵团并报军委、华东局电》,1949年11月14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第369页。

⑩参见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前委:《关于登步岛战斗情况》,1949年11月15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第373-374页。

(11)《粟裕给毛泽东并中央军委的信》,1949年11月22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第379-380页。

(12)《粟裕在杭州军事会议上的讲话》,1949年12月14日,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

(13)《蒋介石致石觉函》,1949年11月8日。转引自台湾“国史馆”史料处编:《金门古宁头、舟山登步岛之战史料初辑》,1979年,第339-340页。

(14)中国人民解放军第7兵团:《舟山战役经过概况与检讨》,1950年5月18日,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

(15)《张震军事文选》上卷,解放军出版社,2005年,上卷,第508页。

(16)(18)中国人民解放军第23军:《舟山战斗情况》,1950年,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

(17)中共中央军委一局:《定海战斗不能预期发起之原因》,1950年,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图书馆藏。

(19)《毛泽东致粟裕电》,1950年1月11日,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230页。

(20)《粟裕致中央军委并毛主席的信》,1950年1月15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第408-409页。

(21)《毛泽东致粟裕电》,1950年3月28日,载《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册,第282页。

(22)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司令部:《关于夺取舟山、金门作战准备工作事项的决定》,1950年4月30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第444-448页。

(23)《粟裕致毛泽东电》,1950年4月30日,载《解放战争战略追击——华东地区》,第458页。

标签:;  ;  ;  ;  ;  ;  ;  

论步进之战与台海对峙_粟裕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