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素质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高校如何承坦起实施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的重任,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生力军,是摆在一所高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因此,北京理工大学把贯彻全教会精神作为当前工作的重点,把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作为学校的重要任务,提出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见,确定了学校加强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路。
坚持以转变教育思想为先导。通过定期进行教育思想的学习和讨论,倡导先进的教育思想和观念:一是把人才培养作为系统工程,真正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当做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二是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改变人才培养中的平均主义倾向,树立爱才惜才的观念,树立尊重个性、鼓励个性发展的观念。把实施素质教育、培养拔尖人才作为衡量学校教学质量、教育水平的重要标志。三是树立大教育观,将人才培养融入整个社会背景之中,课内和课外结合、校内和校外结合、当前和今后结合,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舞台。
坚持和发扬光荣的革命传统。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继承和发扬延安精神,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共产主义、艰苦奋斗等精神的教育。坚持德育首位,使学生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1997年,学校“跨世纪德育工程的组织与实施”获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1998年获“全国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高等学校”称号。贯彻落实全教会精神,学校将一如既往地把政治思想看做是素质教育的灵魂,继续保持和发扬这一优势和特色。
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发挥教学在实施素质教育中的主渠道作用。通过大力进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深化培养模式的改革,使学校管、文、经、法等人文社科类专业比例达到30%以上,发挥交叉学科、复合型学科、人文社科学科专业在素质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实施“名牌专业建设工程”,使自动化、信息工程等专业在培养高素质人才方面成为领头雁。坚持并发展行之有效的多类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如主、辅修制,教改实验班,应用理科专业制式辅修工程学科专业,军工专业实施本硕优化培养模式等,为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学校还将通过进一步优化教学计划、加快教学内容的更新和课程课群体系、教师和学生评价办法等一系列措施,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成长的氛围。
大力开展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活动。积极在大学生中开展学术活动,如讲座、科技展览、出版学生学术刊物等,引导学生热爱科学。设立大学生创新活动专项基金、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鼓励创业实践。继续开展高品位、高层次的人文社科系列讲座、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开展读书活动等,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提高理工科大学学生的人文素质。坚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加强科技下厂、下乡、技术推广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创新的舞台。
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创新型人才成长的培养基地。加强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和教学环境建设,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支撑教学,使学生利用现代化技术如CAI、虚拟现实、网络等掌握科学知识,进行基础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及开展创新实践活动。计划在五年时间内,建设好物理、数学等5个教学实验与课外科学创新活动相结合的教学实践基地。同时建设好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及大学生计算机网络开发中心等。
努力建设一支适应新形势的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多种措施,全面提高师资队伍的综合建设,重视加强师资队伍人文素质、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能力的培养。在师资培养工作中,重视文理学科交叉,融合,强调理工科教师学习文学、历史、美学等,使之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协调发展的新型教师。在科研活动、社会实践和工程实践工作中培养和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继续实施《跨世纪人才工程》,通过引进、培养、选拔和使用相结合的方法,培养优秀的尖子人才。争取到“十五”末,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全体教师的35%,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达到全体教师的80%。
学校力争用五年左右的时间,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管理体制、教育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改革有新的突破,初步形成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新体制、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