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分析论文_吴坚

普洱市建设工程施工图设计审查事务所 云南普洱 665000

摘要:本文以建设结构设计为主题,探讨与其相关的抗震结构设计问题。首先结合地震危害对建筑工程设计的抗震结构设计进行了简要概述,主要从延性系数设计、能力普法方面对抗震结构进行了分析说明,并对具体的抗震设计内容、目标进行了介绍,重点结合实际工程案例,探讨了建筑结构设计中的场地选择、平面结构设计的均衡性、简单性与完整性等。希望通过本文初步论述可以引起更多的关注与交流,同时希望可以为该方面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有价值的信息,以供参考。

关键词:建筑;结构设计;抗震结构;分析

自然灾害对人类的生存有巨大危害,以地震为例,在2008年5月12日,我国发生的7.8级汶川大地震,损失惨重,造成了众多生命的消逝;另一方面,地震会破坏地面上的建筑物、各种生物等,而且,当这些建筑物或大型树木倒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严重伤亡,因此,对于人类范围难以控制的领域应该防患于未然,采取远离的措施,而对于人类可控的范围,则应该采用防震技术进行预防,尤其应该加强对建筑结构中抗震结构设计的研究。

一、建筑结构抗震设计分析

在我国,建筑行业以《建筑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为依据,进行具体的抗震设计,从而为建筑工程结构质量提供可靠保障;在抗震设计方面,会根据不同的区域、工程要求等,选择不同的抗震设计方案;其最终目的在于切实落实抗震标准要求,严格按照相关需要进行抗震结构设计,并将其运用到实际的施工之中。从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方面分析,建筑结构中,有抗震设计这一重要环节,而且,是保障建筑物安全性能的必要基础;在通常情况之下,会采用能力普法、延性系数设计;从关联性看两种办法,均以建筑位移、抗震设计间的关系为基本考量范围,辅助建筑施工,确保建筑抗震方案的有效性,从而增加其安全可靠性。

二、从抗震结构设计的具体内容方面分析

1、建筑场地的选择

首先,应该选择适宜的建筑场地;设计师在具体的设计中,应该考虑其平坦性、开阔性,并对地质的密度、硬性以及相关构成加以具体检测;其次,对荷载承重加以分析,尽可能的避开液化土层、软土地基等;还应该防止在易发生泥石流、滑坡等地段进行场地选择;第三,应该避开地震断裂带,减少地震灾害。

2、建筑空间布置设计

首先,在建筑结构平面空间、立体空间方面的设计,应该以提高建筑结构自身的优越性,达到抗震性能的提升,应该稳定、科学合理,符合数据计算要求;最重要的是,在均衡性方面、简单性方面、整体性方面保持切实有效。

其次,在均衡性方面,应该考虑地震来袭时的作用力,引发的应力、对空气冲击所形成的作用力等,所以,应该考虑多方面的作用力,从而保证平面主轴方面强度、刚度,通过强有力的稳定性能克服来自地震灾害的强大冲击;通常而言,强度高、稳定性好,抵抗能力就越强;

第三,在结构的简单性方面,主要是考虑到建筑结构的稳定性,才选择这个结构,因为建筑结构设计的简单化,可以减少其它因素的影响,从而增加对建筑的加固建设,防止稳定性出现问题;

第四,在整体性方面而言,主要是指应该从整体抗震、部分抗震两个方向思考,确保整体上的抗震能力,又增加局部的抗震能力,从而将其消于无形之中,保障建筑工程的质量,防止因单一化造成坍塌现象。

3、科学进行参数技术工作

首先,在延性系数设计方面;主要是以最大曲率为对象,对建筑结构抗震设计中的抗震数据进行具体运算(其中,延性设计目标数据、抗震水平是与其相关的主要因素);从最大曲率的计算公式可以看出

其中, 为建筑抗震结构设计中的极限曲率, 为其屈服曲率; 是抗震构件的极限位移, 为曲线位移;以此可以计算最大曲率,并对延性系数加以计算,弄清晰二者的关联,然后,以需求的延性系数为准,设置抗震方案。

其次,从能力普法方面分析;这种方法集中用于设计好的抗震方案之中,原因是该方法重点分析抗震中的弹塑性问题、汇总抗震设计中的剪力、屈服位移;并且,在这种方法的运用之下,以变化曲线设计的方法,可以将加速度(Sa)、建筑位移(Sd)的关系清晰的表达出来;而且需要延性系数的参与;具体的公式如下

其中,屈服位移 与位移限值的比值,就等于延性系数;而当不小于3时,抗震结构设计会有充足的延性空间,从而达到抗震的效果。

三、案例分析

以某市中心位置的某建筑工程为例,约占地10000平方米,22层办公楼(97.6米)、5层裙楼(每层3.97米)、3层地下室(部分4层、1层地下室),建筑南侧为轻轨站、东侧为轻轨站,临近交通要道;因此,在抗震要求中,明显需要加大抗震设计。抗震级别分别是,主楼丙类、裙房乙类、烈度为7度。

首先,选择合适的抗震结构类型;从本工程要求看,避震、降低干扰是主要方向,因此,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地下室局部选择嵌固端,因跨度大,需选择预应力施工技术,并且要求改进构架部分结构。

其次,原型方案设计中要求,主楼轴线间距9.0到10.2米——调整后,为6与10两处,选择12米间距;主楼4层往上的轴线间距以12米为宜,以下则不变,注意在3——4层处,有桁架设计,以优化加固,增加结构的稳定性。

第三,在抗震基础设计方面,应该充分考虑该工程的复杂环境、地质条件、施工条件以及调整方案;最后决定,在基础施工设计中,以850号的钻孔灌注桩(总长=55米,单桩承载负荷为3000KN);运用上面的公式,可以计算出沉降范围在20毫米左右;另一方面,考虑到与轻轨站的距离及关系,本次设计中,以隔震设计为主,从而加固建筑基础,达到对地震力的阻止;通过隔震设计,能够减少地震发生时的冲击力对建筑上部的冲击,强化基础抗震能力(在基础抗震设计中,以混合隔震装置为宜)。

第四,在上部结构的设计方面;本次工程要求已经出现了结构超限的问题;为了有效解决此问题,先要对其原因加以分析,通过研究发现,在建筑平面、竖向设计上,不符合规范状态。具体看,即是在2层主楼以上的裙房建设中,有大幅度开洞现象(3层与6层也存在此类现象),造成了规范性下降,降低了抗震能力;所以,在发现后,具体的解决办法要求,调整楼板厚度,增加刚度;在竖向构件方面,增加连续性、维持竖向节点的可靠性、使刚度平均化,减少上部结构的突变危险。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的设计非常必要;而且,根据地质学研究资料公布的结果,当前地球正处于活跃期,其地震灾害属于频发期;另一方面,由于人类科学到现在为止对于地震灾害的预测能力还非常有限,所以,应该增加对建筑结构中的抗震结构的研究与探析,做好防震措施,保障建筑施工的有效性,从而为建筑质量与预防地震提供重要保障,另外,应该选择建筑场地、合理的设计建筑结构形式,注重通过抗震设计达到预防地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宿宗英,赵丽艳.在建筑结构设计中如何提高建筑的安全性[J].科技资讯,2013(20).

[2]张行.建筑结构设计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26).

[3]范国兴.建筑结构设计优化方法在房屋结构设计中的应用研究[J].鸡西大学学报,2014(8).

论文作者:吴坚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5/21

标签:;  ;  ;  ;  ;  ;  ;  ;  

关于建筑结构设计中抗震结构设计的分析论文_吴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