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学术期刊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价值_学术期刊论文

论学术期刊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价值_学术期刊论文

简论学术期刊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与价值,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研工作论文,学术期刊论文,地位论文,价值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期刊又名“杂志”,系定期或不定期的连续出版物。从特点上而言,有专业性与综合性之分,从学科性质上看,又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两大类别。社会科学期刊又可分为学术理论、工作指导、时事政治、文学艺术、综合文化生活、教育教学、信息文摘等七类。本文就学术理论期刊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即科研成果的优化转型、储存传播、创新导向等作用,略陈管见。

1

学术理论期刊是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后序优化转型的媒体之一,应是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期刊的编辑工作对科研成果不是机械地翻版或表面形态的转化,而是文化价值的判断与文化产品创造的高品位的精神劳动,所创造出的产品学术期刊在社会文化建设中具有一定的价值,在社会科学研究中有重要的地位。

1.学术期刊承担着科研成果后序转化,是由半成品向成品转型的途径之一,是科研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社会科学研究工作,以类型而论,大致可分为基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开发研究,从操作流程上看,应有资料与理论信息的掌握,初始成果的研制,社会成果的转化三个环节。资料与信息,是一切研究工作的基础与出发点,不占有大量的资料与一定的理论信息,科研工作便无从着手,也不可能找准选题,更不可能有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的构思。季羡林先生就《季羡林文集》答记者问中说:“研究工作总是要从搜集材料做起,材料越多越好,这是基础。”这是方家经验之谈,也是治学的至理名言。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形成科研选题,再研制成初始成果,一般来说只能是个人手头的成果,只有通过期刊、报纸、图书等出版物的出版,才能转化为社会承认的知识产品,而学术期刊则是学术研究后序转化为知识产品的主要途径之一。虽然在社会管理结构中期刊与科研机构分属不同的部门或一个单位的两个部分,但在研制知识产品的全流程中却是肌体相连的有机部分。只有确认与摆正学术期刊在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才能加以重视,而不将其放在科研附属物的“科辅”的次要位置上。实际上,削弱学术期刊的作用与地位,就等于在肌体上削弱科研工作最后的成果的成型转化,不利于学术领域的知识产品的生产。

2.学术期刊对科研成果半成品的成型转化,不是机械的、被动的、原封不动的复制,而是质量选择、优化加工、提高升华的再创作。在刊物的编辑出版过程中,编辑首先对稿件从学术内容、整体结构、逻辑推理、语言运用,到表述形式、论证引文、参考文献等,要做全面的校对、鉴别、调整、提高、升华的整体性优化加工。不断产生的科研成果,特别是论文,大多提供给期刊以待刊发面世。而期刊对这些论文从本刊的需求与学术质量的角度加以选择,决定对来稿的取舍及其后期优化转型的承纳。一般说来,期刊的这种选择具有对科研成果半成品阶段层次上的质量与水平检验的性质与作用。当然,这种选择不是独家的,一次性的,是期刊市场的整体性的,只要学者的文稿有水平,总会被期刊选取刊用。期刊对文稿的选择虽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但学术创新、写作质量、文字水平是刊家共同的选稿原则。对选定拟刊文稿的编辑加工出版,是对文稿的学术水平、写作质量、文字表述等审核、调整、增删、提高的过程,使之尽可能地达到学术上言之成理,理论上持之有故,推理上合乎逻辑,语言运用上文从字顺,准确生动。从整体上说,文章的编辑加工出版,是一种科研成果的再创作,使其由半成品升华为被社会公认的知识产品。

3.既然期刊的编辑承乏着上述科研成果的转化、升华、再创作的任务,他们应具备高层次的文化品格与业务素质,即编辑精神、编辑思想以及相应的审请、处理、加工能力。编辑思想是指在编辑工作中的整体的谋划、选题的创意、运行中的变革能力,是编辑家而非编辑“匠”应具备的素质。编辑精神是编辑思想的指导层面,是编辑的文化意识、主体精神、思维方式、理论修养、知识积累、真理追求与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编辑思想与编辑精神要有流变性、先导性与超前性,不能墨守成规,要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不断更新,要随着科学的发展与学术形势的变化而变更。学术期刊的编辑要具备相应的业务能力,即编辑思想的形成与运用能力、栏目格局的谋划与实施能力、选题的创意与取舍能力、文字加工处理能力、学术动态的掌握与变通能力、联系作者与对外交流的能力等。学术期刊的编辑不但要具备与提高上述能力,还要具备科研意识与科研能力,即自己也能做学问,走编辑学者化的道路。所谓编辑学者化,主要指编辑业务上的专业化与相应学科理论的专门化,使其成为既专又杂,知识面广而学术有专攻,编辑与学者相兼于一身的复合型人才。

2

学术期刊具有科研成果的社会交流与积累存史的作用,是一个流变的丰富多彩的学术文化市场与学术发展的宝库。学术文化市场与学术发展的宝库,主要的是图书,有着与人类文明史相共时的悠久历史,近现代勃兴的期刊特别是学术期刊,乃是丰富多彩、充满生机的学术宝库,也是科研工作者从事科研工作的历史参照系之一。

1.学术期刊承担着学术产品的面世与交流的作用,形成着流变的学术动态,是知识产品的生产园地之一。据统计, 我国70 年代末期刊有1000种,到90年代末已达到8000种,其中学术期刊约有2000余种。这样数量众多、洋洋大观的学术期刊,以月、双月、季的期时出刊,使学术成果不断大产出、大释放,在社会上广泛交流,形成了知识产品市场。为了便于交流与读者的注目与阅读,期刊在醒目的版面上编排有目录,内容提要,使读者一目了然。随着学术期刊的发展,出刊了以索引、辑目、摘要、转载为特点的信息文摘期刊,使学术期刊的交流信息化、系统化、集约化。诸如《全国报刊索引》、《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及其《年度索引》、《新华文摘》、《全国高校学报文摘》等,成为期刊学术交流的集散基地。如1979年1月创刊的《新华文摘》, 就具有“聚焦学术动态,展现百家风采、一刊新华文摘、承载整个时代”的特点,被誉为“状元文摘”、“知识分子离不开的劳动工具”、“杂志的杂志”,可以说它是我国改革开放20年的风云录,学术发展的缩影。期刊的学术交流功能,对学术研究的发展、社会思潮的演进往往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诸如“五四”时的《新青年》、《每周评论》、《湘江评论》等对新文化思潮的推动,三四十年代的《东方杂志》、《原学》,50年代的《文史哲》、《新建设》等均对当时的学术发展与建设,起着功德无量的作用。

2.数量众多而丰富多彩的学术期刊是理论建设发展的新生层面,是学术演进的编年史的原始记录,是学术成果储存的历史宝库。期刊同报纸、图书一起,不但承载着学术成果的原本内容,还记录着学术发展的轨迹,蕴含着学术成果、理论成就、时代思潮。无怪乎有位名牌大学中文系的教授对他现代文学的研究生开门先不授课,让其老老实实地有计划地翻阅二三十年代几家重要报刊,使之在学术处女地上从事踏荒性的工作,从中获取有价值的科研选题,被传为成功的授徒经验。新时期的20年,学术研究空前活跃,成果累累,期刊是成果面世的主要载体,也是历史储存的宝库之一。如果没有期刊或期刊数量不足,将会极大地制约学术产品的生产,如“文革”10年那样,使学术研究处于荒芜的境地。

3.学术期刊不但生产学术成果,推动学术研究发展,还出人才,培养作者。期刊既是科研成果面世的媒体,又是作者锻炼成长、提高科研水平、出世出名而产生影响的园地。有的学者结合自己的成长过程深有体会地说:“名刊背后是人才”,有的刊物被誉为“青年学者的摇篮”。几乎所有的人登堂入室做学问,多是由期刊入门的。事实表明,众多的刊林是学者成才的基地,成名的依托。胡适在我国现代史上是个复杂而有争议的人物,但却是一位公认的大学者。而他于“五四”前夕在美国“暴得大名”,正是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的缘故。类似在期刊上发一篇文章“暴得大名”而成为学者的事例可以说所在多有,比比皆是。从事研究工作欲做学问者,在课堂上、图书馆里、书桌上,“读书破万卷”,日积月累,悟得学问,撰成文章,如存于自己的手头,只能处于“玉在椟中求善价”而不为世人所知的阶段,而期刊正是其“求”得“善价”为社会所识“庐山真面目”的途径之一。期刊刊发作者的成功“处女作”或“成名作”往往成为他继续攀登的动力,推动其登上更高的科学高峰。

3

学术期刊不但是科研成果最后成品制作的基地,还对社会科学理论进步与学术发展起着导向作用。众家期刊虽然内容不同,各具特点,但对真理的追求与价值的创新却是共同的意向与选择。期刊上闪烁真理之光与创新之意的科研精品,往往成为一种态势或思潮,反转过去影响与导向着学者们的创作取向与知识生产的趋向。

1.学术研究像物质产品一样,也具有自身生存的滋生性,又有社会的需求性,学术期刊正适应了上述两种需求,对知识产品生产力具有启迪性。期刊不断产出的理论产品,既是研究者理论创作结晶的社会存在与文化建设成就的积淀形态,又是他们进行新的创作的参照,从中可以选取理论创新的切入点,使自己的研究在已知的基础上从新的起点进行,从而才有可能具有创新的价值。几乎所有成熟的研究者大都不断关注着期刊,翻阅着新刊出的作品,从中获取自己研究的启示,检验着自己的选题有无创新意义。有的作者的研究成果被视为“老生常谈”,甚至“拾人牙慧”之作,一个重要原因是他没注意期刊上的学术动态,特别是有关学科前人与今人已研究了什么,有了什么成果。期刊上的作品不但对研究者有创新之启迪作用,还对他们科研工作有整体性的裨益之助。一个善于学习的研究者,可以从期刊上获取理论、新知、思维、语言的营养,成为自我“充电”的有益的方法。有的科研工作者欲提高科学意识与能力,老老实实地反复阅读与研究期刊上的名作,不但获得新的理论与知识,还会从中悟出做学问的方法。可以说,学术期刊,是研究者的良师益友。

2.学术期刊的发稿一般有质量的选取与水平的提高的作用,使之刊发的成果形成学术创新的态势或理论热点,从而对科研工作具有导向性。近来来我国学术界对文化学、国学、儒学、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等问题的研究并形成热点,皆引发于期刊所刊发的文章。当然,期刊对研究趋势的引导不是指令性的,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潜移默化,往往一篇蕴含理论价值的文章在刊物上面世,与相应的潜在科研生产力相契合,就引发出争先恐后的讨论热潮,使研究的问题向深广拓展,取得令人意想不到的成果。不是所有的文章在期刊上都有导向作用,只有那些有新意有重大价值的精品之作才能引起学者们的兴趣、认同、参照的引力。

3.学术期刊对学者的启迪性与对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的导向性,是一种客观的存在,承纳多少,得益程度,因人而异。这就需要研究者面对琳琅满目的期刊上目不暇接的文章,要有明辨学术水平而及时掌握的敏锐性、分析综合的吸纳性、优劣正误的选择性,才能受惠于学术期刊。对期刊上出现的学术“热点”或“轰动效应”的问题,应当有分析,参与也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地“紧跟”。期刊上的文章由于选题有误或观点不正确或是不宜探讨的问题,也会产生误导,学者应保持明辨是非的清醒头脑。

标签:;  ;  ;  ;  

论学术期刊在科研中的地位和价值_学术期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