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近三年来贸易融资模式的调整_经常项目论文

发达国家近三年来贸易融资模式的调整_经常项目论文

近三年发达国家贸易与融资格局的调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发达国家论文,融资论文,近三年论文,格局论文,贸易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F820.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306(2000)03—0006—05

1997年7月爆发的亚洲金融、货币危机,导致1997年到1999 年上半年全球的经常项目和资本项目的交易发生根本的变化,西方主要发达国的贸易与融资格局产生了重要的调整。针对这一调整进行研究,对即将加入WTO的中国来说,也许极具现实意义。下面我们将考察美国、 日本、欧盟等三大经济体的情况,它们都是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国际融资伙伴国。近年这些经济体的贸易与融资格局如何调整;亚洲经济危机产生的负面影响在当中发生多大的作用;引起各经济体调整的差异性的原因有哪些因素;今后这些经济的贸易与融资格局趋向如何,本文试就上述问题作一评介。

一、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格局的调整

(一)亚洲危机区与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格局调整的对比

1997年夏,亚洲爆发了金融、货币危机,导致有关各国和地区的产出急剧下降,从而引起全面的经济危机。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香港的经济成长率大幅度下降达5%~14%。 菲律宾和新加坡(与上5国、地区共称为亚洲危机区的7国、地区集团)也受到严重挫折。随着国际投资者资本大量撤出,危机国本币的大幅度贬值,经济成长率的下降,使各危机国的进口大幅度下降。但这同时也产生一种促使它们的经常项目逐步得到改善的动力。如表一所示,7 国和地区的经常项目余额从1996~1998年共增加近1,300亿美元,而危机爆发前夕的1996年, 该地区的经常项目赤字曾达400亿美元,但1998年的黑字近900亿美元,约等于贸易项目增加1,100亿美元的4/5。韩国在此两年内经常项目单独增加达650亿美元,占其GDP的17%。同时,其它危机各国的经常项目也显著改善,而1996年和1997年,除新加坡外,7 国和地区的经常项目均为赤字,但1998年所有国家和地区均已出现黑字。

表1 有关国家和地区经常项目余额统计

项目 单位:10亿美元

1996 1997 1998

发达国家48.9 75.7 -24.0

美国-129.3-143.5-220.6

日本65.8 94.5 120.6

欧盟106.4 136.1 101.5

亚洲危机区 -41.0 -15.8 88.2

香港-1.5 -5.6 1.0

印尼-7.7 -4.9 4.4

韩国-23.0 -8.2 40.5

马来西亚-4.6 -4.8 9.2

菲律宾 -4.0 -4.3 1.3

新加坡 14.5 15.0 17.6

泰国-14.7 -3.0 14.2

项目占GDP的%

1996 1997 1998

美国-1.7 -1.8 -2.6

日本1.4

2.2

3.2

欧盟1.2

1.7

1.2

亚洲危机区

香港-1.0 -3.2 0.7

印尼-3.4 -1.8 4.0

韩国-4.4 -1.7 12.5

马来西亚-4.6 -5.1 12.9

菲律宾 -4.8 -5.3 2.0

新加坡 15.9 15.7 20.9

泰国-7.9 -2.0 12.8

资料来源:IMF和Eurostat,转引自《德国联邦银行月报》1999年9月号第28页。

且看各工业国的调整。与上述情况相反,美国在此两年内经常项目赤字从1996年的1,200亿美元上升至1998年的2,210亿美元;而日本同期经常项目黑字从660亿美元上升为1,210亿美元,几乎增加一倍。同期,欧盟经常项目余额没有多少变化。从表象看,人们会产生一个印象,认为亚洲经济危机区对外经济的调整,其负面影响单独转嫁给美国。这样的结论是否正确?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反映在发达国家经常项目余额的调整趋向有诸多因素,不能简单化的用亚洲经济危机负面影响一个因素去解释。发达国家近年自身的经济周期性因素和结构性因素也起到重要的作用。

(二)发达国家的贸易各自受亚洲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

只要我们分析近年亚洲危机区同上述发达国家双边贸易的情况,我们将会得出亚洲危机的负面影响如何转嫁到上述各国的实际情况。如果按贸易的美元绝对值计算,从1996年到1998年间,欧盟同东南亚危机区的双边贸易实际上大为恶化了,国际收支额下降达375亿美元; 而同期美国和日本同危机区的国际收支额只分别下降235亿美元和250亿美元。然而,这种按美元计算的双边贸易绝对值的变化也不能使人们信服地认为这是亚洲危机负面影响的结果。因为:第一,作为贸易伙伴的亚洲危机国家与地区对上述各个工业国的依存度是有所区别的;第二,上述用美元计值的贸易额作分析其中也混合了各工业国货币对美元的汇率波动的因素。为此,下面将对上述各工业国同危机地区的出口和进口额再按各国本币计值进行考察。 (注: 资料数据转引自《德联邦银行月报》1999年9月号第29~30页。)

美国同各危机国的贸易额自亚洲经济危机后的确大为恶化。从1997年下半年起贸易额开始减缩,1998年下降更为严重。美国对亚洲危机地区的出口从1996年至1998年减缩17.5%。由于危机各国从美国进口占美国出口额的13.5%,这就意味着由于亚洲危机导致美国出口额下降2.5%(按1996年美元值计算)。然而,即便说亚洲市场崩溃足以影响美国出口下降,但也应看到美国同期对其它地区出口的增加,足以抵消其下降的幅度。特别是同期美国对欧盟的出口急剧上升达17%。这意味着,尽管有亚洲危机的出口紧缩效应,美国出口总额还是持续上升,1997年和1998年均增加约9%。

1996~1998年,美国从亚洲危机国的进口约增加8.5%, 这是因为1997年下半年贸易格局改变的结果,但其中1998年美国从危机各国进口按美元值计算即便再下降,如若按不变值算,其进口数量还有可能增加,因为危机区国家货币贬值,进口品按美元计算是大幅下降了。由于缺乏按贸易数量计算的数据,这里只能用进口名义值分析。危机各国对美国出口总值占美国进口额12.5%,这样,即占美国进口增加总额的1 %。因此,1996—1998年间美国进口商品增加15%,其中只有少数部分是归因于亚洲危机的负面因素。

且看亚洲危机区在日本贸易的比重则远远超过美国。 日本向亚洲7国、地区的出口额占日本出口总额略低于31%,而美国为13.5%。亚洲市场的崩溃影响日本远远超过美国。尽管日本向这些国家出口在此期间按价值计算下降近18%,但却使得日本出口总额下降5.5%, 而美国只有2.5%。日本同期对美国和欧盟的出口大幅度增加,分别为27%和 38%。这样,尽管亚洲危机区需求疲软,而日本对危机区出口在日本出口总额也占较大比重,但日本1998年出口仍比1996年增加15%。

相反,日本从亚洲危机区进口在1996年至1998年间下降5.5%。 这些国家和地区向日本出口额占日本进口总额19.5%,使日本进口额等于下降1%。由于危机国本币大幅贬值, 这一数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进口价格的降低。与美国不同之处还在于同期美国从有关国家进口大幅度增加,而日本近年内需极为疲软,这种疲软还归咎于日本金融机构与公司部门的结构性问题。结果日本进口需求总额1998年的水平还低于1996年的2.5%。同期,日本从欧盟进口的商品价值比危机爆发前下降4.5%。

就欧盟情况言,1998年欧盟同亚洲危机国的贸易仍持续下降。1997年和1998年欧盟向危机国出口共下降19%,与美、日相当。但是,欧盟贸易总形势却不同,欧盟区内贸易占各欧盟成员国贸易总额60%,近两年欧盟区内贸易的出口增加减去向亚洲危机区出口的削减(约占总出口额2%,相当于美国份额),出口仍增加11%。 这说明区内贸易增加足以部分抵销亚洲危机的负面影响。同期,欧盟从危机区进口也同美、日一样增加,促使欧盟整体进口的增加。

通过上述双边贸易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同表面观察三大经济体经常项目相反的结论,亚洲危机区近年经济调整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很均匀地分布在各大发达经济体之上,而绝不是只转嫁到美国之上。那么,为什么亚洲危机后各大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格局调整产生如此巨大的差异性:美国经常项目赤字飚升,日本经常项目黑字狂胀,欧盟贸易格局保持平稳?

(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格局调整产生差异性的原因

产生三大经济体贸易格局差异性的其它原因主要有二:一是这些经济体近年经济成长的差异性。经济成长包括了GDP的年增长率、 就业水平的高低、国内消费与投资需求的旺衰等等。根据国外一些计量经济模型的验证认为,经济成长快速的国家对经济成长衰萎的国家来说,前者将导致贸易恶化的结果,而后者则导致贸易改善的结果。二是国际资本流出与流入的差异性。国际资本大量流入的国家自然必须支付巨额的利息,导致经常项目中利息收入项目(即所谓“要素收入项目”)的巨额赤字;而资本大量流出国外的国家则产生与此相反的情况。

根据欧盟的一些经济专家估计,美国在90年代多数年份的经济成长都比其它工业国为高,而就近两三年加在一起算,美国同其它工业国之间的经济成长率差数达4.5%。如果考虑以平均进出口的弹性作基础,来计算这些国家占美国贸易的份额,那么美国这两三年贸易余额的恶化程度按其规模计算估计为500~600亿美元。这个数字在上文所述美国同期的经常项目赤字增加915亿美元当中,占了很大部分(参看表2)。

表2 美、日、欧盟经常项目余额统计

项目 美国(单位:10亿美元)

199619971998 1999年

上半年

经常项目 -129.3 -143.5 -220.6 -149.9

商品贸易 -191.3 -196.7 -246.9 -158.8

服务贸易 87.0

91.982.739.8

要素收入项目 17.2

3.2 -12.2

-8.7

转移余额 -42.2 -42.0

-44.1

-21.6

项目 日本(单位:10亿日元)

199619971998 1999年

上半年

经常项目 7,157.811,436.315,784.86,301.5

商品贸易 9,096.712,310.315,984.37,016.4

服务贸易 -6779.1-6542.4 -6,454 -2,944.2

要素收入项目 5,818.06,739.6 7,401.1 3,104.7

转移余额 -977.5 1,071.4 -1,146.4-875.4

项目 欧盟(单位:10亿埃居)

199619971998 1999年

上半年*

经常项目 83.8

120.0

90.526.4

商品贸易 126.6 143.2

131.3

44.5

服务贸易 15.1

19.413.1-4.9

要素收入项目 -19.1 -11.2

-14.0

-1.7

转移余额 -38.6 -31.5

-38.8

-14.3

资料来源:同上表。

*此栏为欧元统计数,单位10亿欧元,仅供参考。

首先,美国自80年代以来还有特殊的结构性问题:净对外债务不断增加。亚洲经济危机后,国际投资者更认为美国是国际资本投资最安全可靠、利润不菲的场所,于是,这两三年国际资本汹涌澎湃流入美国,由此构成了巨额的经常项目赤字。如表 2所示就1997年和1998年来说,美国“要素收入项目”赤字猛增295亿美元。这个数字又等于915亿美元当中约1/3。

日本经常项目发展趋势与美国情况完全相反,在1997年和1998年期间日本国内需求不振,较之其它工业国的经济成长率低下,大大影响了经常项目。根据一些专家粗略估计,这种与经济成长有关的因素在日本近年贸易余额和经济项目的增加中约等于150~200亿美元,亦即占贸易顺差增加额一半和占经济项目顺差额略少于1/3。

其次,1997年和1998年内,日本从海外获得的净投资收入也上升了1/4,达74,000亿日元,亦即略低于同期日本经常项目顺差额的20%(参看表2)。投资收入增加是日本近年净海外资产激增的结果, 它等于1998年底GDP的25%以上,同时也是美元近年增值的结果, 因为其海外资产均以美元计值。

与美国和日本经常项目显著变化相反,欧盟的贸易余额和经常项目在过去两三年内保持稳定。如以埃居计算,欧盟经常项目1998年比1996年上升70亿埃居,达到905亿埃居,等于欧盟GDP的1.2%。 亚洲危机对欧盟贸易需求疲软的紧缩性效应,从总的看来,由于美国经济成长快于欧盟而有所缓解。从宏观经济观点看,近年欧盟向美国出口的兴旺,起码在一定程度上冲销了亚洲危机地区对欧盟需求的疲软。同时,由于欧盟经济成长的不振而引起欧盟进口的疲软在一定程度上也对欧盟贸易余额产生了稳定性效应。据专家估计,这些疲弱的经济周期性影响可能达到50~100亿埃居,占欧盟GDP的0.1%。

总之,亚洲经济危机后,三大发达经济体的国际贸易格局产生了很大的调整,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大致了解到危机的负担如何分布在这些大国之上,而与亚洲危机无关的因素,例如各国之间经济成长的差异性,以及与危机有一定关系的因素,例如国际资本的流向,也是贸易格局调整的主要原因。

二、发达国家融资格局的调整

亚洲经济危机后,发达国家的融资格局也发生了显著的调整,主要表现为资本原来源源流向东南亚各国和地区,调整为迅速而大量地从危机区流出,并投向被认为安全的地区,主要为美国,其次为欧盟中少数国家如德国,而日本则较少资本流入。

危机前多少年来,危机各国和地区从各工业国曾有大量的、稳定增长的资本输入,其形式主要为银行贷款(参看表3)。 其中也有不少直接投资,但一到危机爆发这些融资来源很快枯竭了,并且,迅速取而代之的是资本从危机地区流出。仅仅1997年,从危机国家(除了香港地区)的净资本流出达220亿美元,而1996年的净资本流入都超过720亿美元。1998年资本流出还进一步增加。

发达国家向亚洲危机国和地区的银行贷款统计(注:危机区包括上文所述7国和地区)

表3单位:10亿美元

项目 1996 1997 1998

总计 657.4 665.4 444.4

美国 40.3 34.3 21.8

日本 239.9 221.6 132.9

欧盟 278.3 300.5 229.4

资料来源:同表1。

亚洲经济危机前,外国银行,特别是日本银行以及欧盟中德国的金融机构,曾为东南亚新兴市场提供大量的贷款,由于这些贷款很大部分是短期的,因此能迅速流出。在1996年底的帐本上,日本和德国的债权曾分别达2,400亿美元和955亿美元。到1998年末,这些债权便锐减为1,330亿美元和790亿美元。 东南亚新兴市场也从美国银行获得大量短期贷款。 美国银行在危机地区的债权也从1996 年底的405 亿美元削减为1998年底的220亿美元(参见表3)。

但也有与此相反的一种效应,在危机地区个别国家,由于其本币大幅贬值和地区股票市场股价的锐降,给外国投资企业提供极具吸引力的机遇。德国公司就曾在1997年和1998年单独投资于危机区国家的企业约60亿马克,而两年前只投资45亿马克。(注:资料数据转引自《德联邦银行月报》1999年9月号第40页。)

随着国际资本大量从危机国家撤出,投资资金流量便迅猛涌入工业国家的融资市场内,后者被认为是安全可靠的避风港。因此而受益最大的是美国金融市场;其次为德国资本市场。美国仅银行部门就单独吸纳了国际投资者的资金1,400亿美元,这笔资金是1997年中至1998 年底的一年内吸纳的,它比危机爆发前的18个月吸纳资金额上升了75%。在德国,证券市场受益于国际资本最大。从1997年中至1998年底流入德国证券市场的国际资本高达 3,300亿马克以上,超过危机爆发前18个月吸纳资本的50%。上述国际资本流向的调整原因还在于大西洋两岸的资本市场利率达到近年历史最低点,且股票市场价格屡创新高。与上述受益最大的借款者相反,那些信用评级较低的公司部门的借款者只有承受不断上升的利率贴水,因为投资者目前都更警惕借款的风险。然而,各工业国金融市场这种宽松的形势从总体看可能已产生扩张性的经济刺激,这样,它起码足以缓解危机国家进口需求下降的紧缩性效应。

然而,发达国家中日本的金融市场却是另一种调整状况。由于日本企业和银行体系的内部结构问题,长期以来,日本还是难以为不断增加的流入工业国的资本提供一种适当的投资选择,特别是因为目前国际信用评级机构对日本这种问题极重视因而对其企业评级较低。

三、展望:调整与复归

本文结束部分将探索亚洲危机地区的经济逐渐复苏后,上述各大经济体的对外贸易与融资格局经过年前显著调整后是否将趋于复归?这里,要看促使调整的各种因素是否已经消失。

第一,亚洲危机区7国、地区集团的经济发展从1998 年底至今确已渐趋明朗了。据亚洲银行计算:这个地区1999年的经济成长率为5.7 %,而估计2000年的发展将与去年持平。复苏最明显的是韩国,1999年成长率超过9%,2000年将保持6%左右的水平。韩国经济恢复背景之一是投资家的信心得到恢复,海外的投资重新返回,民间消费也开始增加。泰国在2000年也将实现5%的成长率,出口已稳步恢复。 印尼原来是受危机影响极深的国家,2000年经济成长率将达到4%。 (注:《世界周报》2000年2月22日。)这个地区的对外贸易也日趋复苏。例如, 香港1999年12月本地产品出口及进口货值比1998年12月分别上升7.3 %和17%,出口达163亿港元,进口达1,330亿港元。(注:《参考消息》2000年2月18日)欧盟一些国家如德国1999年6个月的出口资料也证明存在向东南亚出口增加的趋势。(注:《德国联邦银行月报》1999年9月号, 第40页。)更为重要的是,目前多数危机区国家的本币汇率从1998年秋开始先后趋于稳定。从总的形势看,亚洲危机区年前对发达国家贸易的负面影响日益缓解。

第二,目前大西洋两岸各主要工业国可预期的经济成长指标也显示出趋同性。美国经济繁荣期已近10年,有些专家还把90年代初曾出现停滞剔除而把繁荣期计算为17年。然而,美国近年经济成长的突出优势,也不是永无止期的,正如康德苏在卸任前一次讲话指出:“美国储蓄率低,经济项目赤字迅速增加,股票价格高都是令人担心的因素。”(注:《参考消息》2000年2月17日。)另一方面,自90 年代初发生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后,日本、欧盟中主要大国如德、法等的经济复苏进展一直极其缓慢,特别是日本在个别年份还出现了GDP的负增长, 其结构性问题至今还未很好解决。总的看来,美国同其它工业国经济成长率的趋同还将是一个较缓慢的过程。这个影响发达国家贸易格局调整差异性的因素变化比第一因素的变化看来要缓慢得多。

第三,随着东南亚经济的复苏,贸易的上升,本币的稳定,在危机时期从此地流出的国际资本是否很快将会回流?其答案必须考察两个问题:其一,国际投资者对危机区各国进行投资的安全性、盈利性的信心是否已经恢复。目前尽管许多媒体报导了东南亚经济复苏如何再度吸引国际投资者,但现有的资料表明资本回流只有个别国家,金额极其有限,因为近年国际投资者对金融风险特别敏感和重视;其二,危机时期国际资本转移到的安全地区(主要为美国)的盈利性是否足以稳住资本的流动。有关资料还缺乏。总的来说,原亚洲危机区的资本回流将要比贸易的恢复缓慢些。这个影响发达国家经常项目和融资格局因素的变化时间可能介于第一、第二因素之间。

根据上述因素的发展趋势,我们认为,近年发达国家贸易与融资格局的调整将有可能趋向于较均衡、较稳定的状况复归,但它已不一定是复归到调整前那种状况。

标签:;  ;  ;  ;  ;  ;  ;  ;  ;  

发达国家近三年来贸易融资模式的调整_经常项目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