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企业环境成本控制_环境成本论文

对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本控制论文,环境论文,企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已于90年代颁布了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欧美一些国家的企业也开始公布一些环境成本的信息报告,国际贸易也出现了“绿色贸易壁垒”的端倪。企业的行为受到诸多方面的约束,环境成本成为企业经营成本中不可忽视的部分,企业加强环境成本控制的紧迫性将越来越强。然而,我国目前还未出现较好的环境成本控制方法,学术界对此的理论探索尚未成熟。本文将就企业环境成本控制作出一些探讨。

一、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必要性

从经济与环境的联系来看,二者具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且相互影响对方。将传统的经济模式与现代经济——环境大系统进行比较,可如图(1)所示: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 经济环境大系统模型

图1 传统经济系统模型与经济环境大系统模型的比较

由图1可知,作为自然环境支持系统,在提供给人类丰富资源的同时,也接受着废弃物的回归。然而,地球的环境存在着两个有限性。一是资源的有限性,尤其以提供给企业作为原材料的能源等的数量的有限性;二是地球环境接受垃圾、污染物质排放的“自然净化、恢复机能”的有限性。如果人类在这方面超过了地球环境的承受能力,就会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从现实的角度看,这方面的问题已经存在,主要表现在地球资源退化、空气和水污染、矿产森林资源大幅减少、全球温室效应发生、公害问题不断等。据统计,我国每年由于环境污染而造成的损失高达2000多亿元。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存在密切关系。据有关专家对各种污染物来源所作的分析,目前自然环境所接受的污染物中有80%来自企业,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对此,国际社会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战略,环境保护的教育使公众意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企业对环境污染的各种行为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约束。其具体表现以下几方面:

1.有关环境保护的国际宣言、国际标准及各国法律法规相继出台,对企业的约束越来越严格。从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发表《人类环境宣言》开始,到1992年《里约环境和发展宣言》提出的“污染者付费,国家应努力促使企业环境费用内部化”原则,国际标准化组织(ISO)90年代制定的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国际标准体系,世界大多数国家制定了适应本国的一系列关于防止和控制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我国也于1995年制定了2000年中国环境保护的目标,建立了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环境管理制度。由此可见,随着环境保护政策、法规、标准的不断出台和严格执行,企业将逐步向“环境保护导向性”过渡,其环境行为越来越受到约束。

2.从企业自身的盈利目标来看,企业有必要承担环境责任。一方面目前消费者对绿色产品日益青睐,有些国家已经禁止无环境(绿色)标志的商品进入市场,我国也于1992年正式开始了产品环境标志认证工作,这将使对环境有害的产品终将被排斥在市场之外。另一方面资金市场也开始注重企业的环境形象和环境业绩,许多国际金融组织(如:世界银行)、一些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的对外援助和政府贷款对受援国的环境要求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我国的筹资机制也开始注重环境形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规定各级银行发放贷款时必须配合环境保护部门把好关,对环境部门未批准的项目一律不予贷款。

3.环境问题使企业成本增加,环境风险增大。主要表现在:①预防性法律法规大量增加,导致企业的成本增加。②对一些严重污染环境的原材料实施限制使用和禁止使用,直接对企业生产成本产生影响。③国家对企业环保责任的范围将作出扩大性规定,对企业的环保责任追究已不再停留在企业生产经营环节的废弃物排放,而是扩大到产品使用过程的环境污染(如:汽车尾气的排放)和使用后回收利用等方面。

如果企业不重视环境问题,将有可能被停产,其环境风险性显著增加。因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和控制势在必行。

二、企业环境成本的形成及控制分类

由于环境成本的定义,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第15次会议认为:环境成本是指本着对环境负责的原则,为管理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采取或被要求采取的措施的成本以及因企业执行环境目标和要求所付出的其它成本。这一定义指出了环境成本的形成来自于企业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其环境成本的控制正是要达到减轻或消除这种影响的目的。

1.环境成本的形成过程:

从环境成本的定义来看,环境成本主要是企业经营活动对环境造成的影响所引起的,这种影响贯穿着企业的整个生产经营过程。以制造企业为例,可从企业经营的三个阶段来分析环境成本的形成:①采购阶段的环境成本,指企业购买原材料资源。由于某些资源的稀缺性或某些原材料已被当局限量或禁止使用而使得原材料的价格提高,企业在利用该原材料或寻找替代品时所付出的追加成本。②制造阶段的环境成本,指企业生产消耗材料、能源,向大气和水环境等排放废弃物,企业为此承担环境责任所付出的各种费用。如污染治理工程、设备投资,环境污染的防治费用,各类环境管理费,排污费,罚金及对周围居民赔偿费等。③销售流通阶段的环境成本,主要包括使用后的产品包装等废弃物回收的处理费用。

2.环境成本控制分类

为了便于对环境成本进行管理和控制,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的环境负荷,就应从环境成本效果观出发,以降低环境成本的影响因子为基础对环境成本进行分类。根据环境成本各组成部分在不同阶段对环境负荷的功能作用,环境成本控制分类可分为以下项目:①生产过程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指在企业生产过程中直接降低排放污染物的成本。主要包括产生废弃物的处理、再生利用系统的运营、对环境污染大的材料替代、节能设施的运行等方面的成本。②生产过程间接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指在生产过程中为预防环境污染而发生间接作用的成本。包括环保设备的购置、职工环境保护教育费、环境负荷的监测计量、环境管理体系的建立和认证等方面的成本。③销售及回收过程降低环境负荷的成本,指企业对销售的产品采用环保包装或回收顾客使用后的与环境污染有关的废品、包装等所发生的成本。④企业环保系统的研究开发成本,指环保产品的设计、生产工艺、材料采购路线和对工厂废弃物回收再利用等进行研究、开发的成本。⑤企业配合社会的地域环保支援成本,指有助于企业周围实施环境保护提高社会环境保护效益的成本。包括企业周边的绿化,对企业所在地区域环境活动的赞助,环境信息披露和环境广告等成本支出。⑥其它环保支出,主要包括由于企业活动而造成对土壤污染、自然破坏的修复成本及公害诉讼赔偿金、罚金等方面的支出。

三、企业环境成本的控制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是指企业按照会计成本控制原理,运用一系列的手段和方法,对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所涉及的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活动所实施的一种旨在提高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约束化管理。根据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要求,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由于重视环境问题约束了企业的经营行为,使企业不得不注重环境问题。因此,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目标应该是企业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最佳组合,并从以下几方面控制企业环境成本:

1.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制定企业中长期环境目标,确定合理的生产规模,采用有利于环境的技术和工艺;尽量回避、减少扩大环境负荷而追加的成本;选择环境负荷低的替代材料成本;对各种污染处理系统项目进行可行性分析,尽量控制处理系统的建造运营成本。

2.加强环境质量监控。对企业各生产环节影响环境的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特别对排出的废弃物进行“把关”,做到达标排放,以避免不必要的事故损失或罚款成本。

3.控制环境治理成本。这是环境成本控制的关键部分,包括环保设施运转、环境污染控制措施和环保事务的管理。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等,如果处理得当,可降低企业成本,增加效率;反之则会提高处理成本。结合我国有关企业情况,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成本控制:

(1)“变废为宝”。从企业生产中产生的废水、废料中寻找效益,达到综合整治。如河南莲花味精集团从生产的工业废水中提取制成“液肥”,增加农民收入,年产10万吨的复合肥工程投产不仅可根治高浓度有机废水,还每年新增销售收入1.8亿元,利润4千万以上。

(2)“以废治废”,既利用不同企业所产生污染物的不同性质来达到以废治废的效果。如常州第一热电厂,投产400多万元用于各类污染源的治理,但仍有500多吨二氧化硫通过120米高的烟囱排入大气环境。附近常州东南印染厂,每天产600余吨印染污水,其中浓减污水的PH值高达13,碱度为5.1%,每升水中需氧量达783毫克以上,为处理污水,其每天要外购6吨浓硫酸中和浓碱水。每年的中和费用就高达100万元。然而,由于市环保局牵线搭桥,沟通两家,利用印染减性污水进行烟囱脱硫的方案,使两厂的环境成本都得到降低,产生了“双赢”的效果。

图2 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系统

(3)通过环境区域治理规划采用集中排污治理的方式来降低区域内各个企业的环境成本支出,获得区域环境成本的最优控制。如浙江省绍兴县轻纺工业发达,但纺织印染带来的污染相当严重,使绍兴严重缺少饮用水。97年县政府倡议由政府与企业共同投资排污处理工程,98年底绍兴县全县排污网就已建成,环境污染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企业也只需交纳一定的费用,比原来的排污费少得多。可见,这种治理方法对于企业密集且规模小的区域较为适合。

4.构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传统的企业经营成本控制系统一般是为产品或劳务部门而设计的,这种做法适合一般的成本控制。但在环境保护日益重要的今天,有必要在传统的成本控制系统基础上创建环境成本控制系统。该系统的创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在传统的按照产品和部门构建成本控制系统的基础上,考虑产品生产和运行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主动性支出(污染预防和污染治理支出等)、被动性支出(排污费、罚款、赔偿金等)、已发生的支出和将来发生的支出,将它们作为产品成本和部门运行成本(管理费用等)的组成部分,运用现有的成本控制方式进行成本控制,并在成本预测、计划、核算中充分考虑环境支出。

(2)增加新型的针对环境因子的专门化成本控制系统。主要涉及能源、废弃物、包装物、污染治理等方面的成本控制。能源的使用往往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环境质量,它既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环境问题,其使用的多少可以使企业同时产生经济和环境两方面的效果,故采用一定方式建立能源成本控制系统很有必要;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不仅对环境造成破坏,实际上也意味着企业将会在此后产生一定的清理成本,但废弃物也有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再利用的价值,于是,废弃物如何处理也可以构建一个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包装物是否可以回收利用,是否可分解处理,是否可进行一般的填埋处置等也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包装物的使用中将不只是购置或生产成本的问题而是存在一系列的成本和支出,那么,对包装物也可以建立一个成本控制系统;许多企业都会遇到污染治理问题,这些污染治理项目的运行中也应该建立专门的成本控制系统。由此可见,企业内部的环境成本控制系统的建立可如图2所示。

综上所述,环境成本控制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企业必须坚持双赢的原则,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追求经济效益,也不能为了保护环境而抛弃企业经济的发展。因此,为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加强环境成本的核算与控制,创造环境成本控制的新思路、新方法,构建其系统模式,将有助于循环型社会的建立和可持续战略的实施。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可进行区域规划、工艺修改及降低环境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和构建企业环境成本控制的思路和方法,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标签:;  ;  ;  ;  ;  ;  ;  

浅谈企业环境成本控制_环境成本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