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思考与对策_科技论文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思考与对策_科技论文

科教兴市战略的理论思考和对策选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科教兴市论文,对策论文,理论论文,战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从邓小平同志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科学论断之后,各地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科教兴市战略作为推进本地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之一。本文尝试运用经济学有关原理,结合一个地级市的实践,着重从科教、市场、体制、企业和政府的角度,阐述实施该战略的意义、困难以及应采取的创新策略。

一、经验与启示

对于欠发达地区而言,教育实际上已成为不可替代的经济产业,只有教育兴才能科技兴,只有科技兴才能经济兴,这已成为毋庸置疑的事实。

(一)科技进步已日益成为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性力量

从时代变迁的大趋势中,人们在以下一些观点上达成共识:首先,科技知识已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与可消耗的劳动力和资本相比,科技知识在使用的过程中又有新的知识被创造出来,越用越多。并且由于它具有“公共品”的某些特征,千百万人可以同时利用同一种知识。其次,科技知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保证。因为知识几乎是无可穷尽的资源,并有着越来越明显的替代其他生产要素趋势,所以提高经济发展中的科技贡献率可以使我们对自然资源的消耗降到最低水平,这就是本质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最后,科技知识本身作为一种高素质的生产要素,还可以使劳动力和资本的使用效率大大提高。近些年来,人口的增加、资源的消耗和生态环境的破坏都给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如果我们切实重视科技、重视教育,使我们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加速向知识型转化,那么我们日益增长的庞大人口就可以转化为发展经济的巨大力量。

(二)技术扩散是发展中地区后来居上的第一推动力

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一些发展中国家因善于利用机遇,跳过了某些技术发展的阶段,直接采用较成熟的新科技知识,跻身于先进行列。美国著名经济学家凡勃伦将这种情况称之为“后发优势”,历史证明了这种后发优势的现实性和加速趋势。技术进步可区分为技术创新和技术扩散两大规律,前者是技术进步中的一种飞跃、一种质变,涉及科技的自身革命;后者是指新技术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渠道传播和应用。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和地区,它们的推动作用是有显著差异的。我国学者柳卸林曾分析了25个国家和地区在1961—1985年间的发展进程,证明了“半工业化国家的增长速度在这一时期普遍比工业化国家快”,其原因在于“他们利用了模仿、扩散,得益于技术进步的扩散规律的作用,而工业化国家则主要从创新中受益”。1955—1977年间日本主要遵循技术扩散规律,采取“拿来主义”策略,用20年的时间几乎掌握了全世界近半个世纪发明的全部技术,其引进费用为60亿美金,节省了发明这些技术所需的2000亿美金资金,还赢得了宝贵的30多年时间。当日本综合国力跃居发达国家第二位之后,于80年代初又提出“科技立国”战略,转向主要遵循技术创新规律,由技术引进转向从自主开发、技术创新为主。我国的情况也是如此。60年代末、70年代初苏南充分利用上海市技术人才“下放改造”的技术扩散效应,使经济发展的速度超越了起跑线相同的浙江省杭嘉湖地区。80年代广东省的珠江三角洲充分利用开放政策所造就的香港地区技术和资金对它的扩散,使其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在1978—1994年间达到22.6%,几乎超过周边省份的一倍。技术扩散规律作用过程,表现为别人发明的技术在本地社会生产中不断被模仿、推广和扩散的过程,它主要通过社会生产中产品的更新、工艺过程的改造、产业的扩张和升级,带来产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促进企业和产业生产力的增长和效益的提高,大大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并促进了生产方式的转变。可以说,实行科教兴市战略与中央提出的两个转变是完全一致的。

(三)教育已成为进行人力资源开发不可替代的经济产业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把人力资源作为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替代的最重要资源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共识。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瑟罗在其《二十一世纪角逐》一书中认为,在21世纪“人为的优势将取代传统的经济发展优势。绿色革命和材料科学革命使拥有自然资源不再是优势,电脑和电讯手段使拥有资本积累不再是优势,今后只有掌握技术和拥有人才才是真正的优势。”而开发人力资源最有效的方式就是教育,从小到老的终身教育。教育对经济增长的直接影响在以下三方面尤为突出。首先,受过良好教育的职工可以更快地汲取新的信息,更为有效地采用各种新材料和新工艺。其次,教育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也有深远的影响。教育可以促进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决策协调、承担风险、制定长期规划以及有效组织的综合能力的发展。再次,教育还深刻地决定着一地的投资环境。任一地区人口中适龄人口受教育越多,掌握新技术知识就越容易,与外来文化的共溶性也越好,越是有利于对外开放的顺利进行。据世界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劳动力受教育的平均时间增加一年,GDP 就会增加9%。这是指头三年的教育,即受三年教育与不受教育相比, 能使GDP提高27%。而后增加的学年收益率有所衰减,但仍保持在4%左右。在当今科学技术发展日益加速的时代里,教育被看成是生产性投资。被称之为经营奇才的邱永汉甚至断言:“如果能在拥有十二亿人口资源的地方,成功地开发人才矿脉,那么二十一世纪的世界经济地图将要大幅度地重新描绘。”但是,教育产业的发展和人力资源的开发,相对于其他产业来说,困难更多,周期更长;而对于欠发达的地区来说,任务更为紧迫,其建设和发展更为艰难。一切面向未来的地区及其领导人,要想担负起振兴国家和地区的历史责任,让自己的地区赶超先进,都必须彻底更新观念,牢固确立教育同时是进行人才的生产和再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代表社会经济竞争力的一种特殊经济产业的思想。

二、困难与问题

与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历程有所不同的是,我们推行科教兴市战略的过程必然伴随着经济体制的转换。思想观念、企业机制、管理体制、投入不足和人才短缺等矛盾和问题,相互交织在一起。落实科教兴市战略的主要困难与问题可概括为以下六个方面:

(一)科教兴市的全民意识还远未形成

从更深的层次上去思考,科教兴市战略的文化含义在于:对我们每个人的行为意识影响深远的古老儒家文化的现代化,关键在于吸收科教兴市所携带的科学文化,特别是科学主义的五大原则:准确、量化、逻辑、分解、规范。它们对东方文化的模糊、意念、非逻辑型、整体性及非规范化有着互补的效应。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念,这在一定意义上规定着增长的目标和方式,规定着人的行为方式,而人又是经济增长的主体。因此,科教兴市和增长方式转变,其实质是文化价值观的转型。但能这样去理解科教兴市战略的人为数更少。

(二)科技教育事业投入严重不足

据世界银行《1992年世界发展报告》所列,1990年我国教育经费占GNP的比例仅为2.5%,不仅与中等收入国家的4.4%、 高等收入国家5.7%相差甚远,而且低于世界平均水平3.6%。由于受财政体制、企业效益的影响,我国许多地方的科教经费投入不足,不仅表现在绝对投入数量过少,而且相对比率也很低。以浙江省中等发达的金华市的财政投入为例,1996年财政共投入教育和科技三项经费约3.4亿, 而其中人头费就占了89.9%。更严重的是,科教经费来源渠道单一,财政投入占全部经费约60%以上。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平均水平计,一般除财政外的多渠道筹资应占全部科教经费的70%以上。

(三)工业投资的技术含量有待提高

技术进步和投资增长之间有着相互强化的关系。技术可以提高投资的收益,但同时投资也使技术更有价值,两者之间可形成良性的循环。而提高工业投资的技术含量是加速这一循环的促进因素。尤其对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向中级阶段演化过程中的我国大多数地方来说,由于它们的工业技术水平与国际国内先进水平之间的差距甚大,因而对代表先进技术的新设备的大量投资,从中得到的技术进步的获利比之发达地区更大。但由于企业机制不活,负债率过高,吸纳科技投入的动力和能力均不足,严重制约了工业技改投入的总量和技术含量。“八五”期间金华市国有企业技改总投入仅20.3亿元,而土建工程就占了38.8%以上,大大高于通常占30%的标准。投入不足,再加上技术含量的“水份”很足,已成为影响金华市工业技术进步的重大障碍。这种情况在全国也是相当普遍的现象。

(四)新技术扩散的力度偏弱

实践已经证明,对于欠发达地区来说,技术扩散比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要大得多。而影响技术扩散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首先是企业对采用推广新技术的主动性与吸纳能力。除了企业的机制外,企业规模合理也是促进技术扩散的必要条件。对小企业占绝大多数的我国许多半工业化地区来说,寻求新的载体作为技术扩散极点显得尤为重要。其次是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包括技术商品、信息等在内的技术市场。这对于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进程,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再次是发挥政策倾斜的推动作用。尤其对相对复杂、昂贵的新技术应用,应通过相应优惠政策的援助,使其尽早进入快速扩散阶段。另外,设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专门的研究开发机构,无疑也是许多发展中国家地区促进技术进步的成功经验。但以上四方面工作,在我国许多地方有的才刚刚起步,有的还在规划之中,尚未实施,严重制约了新技术的扩散力度。

(五)实用型人才严重短缺

在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新时期,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人才,在于劳动力的素质。而实用人才短缺已成为许多地方普遍存在的问题。浙江省金华市的普通教育基础较为扎实,每年升入大学的人数在全省名列前茅。 同时职业教育也有长足的发展, 职高与普高的招生数之比, 由1990年的1∶1.19,转变为1995年的1.24∶1。但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还没有破题,许多学校教育方法陈旧,不利于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同时,金华市人才资源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层次、布局和专业结构上均存在严重的缺陷。在总量方面,金华市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为190人,不但低于杭州(245人)、宁波(287人)和嘉兴市(248人),甚至还低于全国平均数223人。 平均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仅为1414人,也低于浙江省1532人的平均水平。特别是占工业总产值85%的乡镇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36%。在层次方面,全市专业人才中, 具有高级职称的仅占2.4%,低于全省3.7%的平均水平,而占73.2%的是初级人才。 专业人才中61.1%是中专以下学历。更易引发误导的是:由于每年要安排几千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的工作岗位,就业压力颇大,掩盖了许多地方人才短缺的实况。

对许多地方而言,人才短缺问题突出地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因为能自主选择专业的社区性大学尚未兴建,人才资源转换成人才资本的机制和渠道不大通畅。另一方面,由于贫穷地区向富裕地区输送人才是难以抗拒的趋势,尽管外地的本地籍人才众多,但本地的人才资源积累却非常匮乏,对高级人才、应用性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短期内无法满足。这两个矛盾相互关联,共同作用,是阻碍许多地方科技进步的重要因素。

(六)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体制不顺,效率不高

目前,多数县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处于松散状态。一是在横向上缺少联合;二是在纵向上缺少衔接;三是技术推广经费保障程度低。许多实用技术推广则因为直接经济效益小或属非物化性的技术成果,难以实行有偿服务而处于搁置状态。

三、政策与措施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重在务实,贵在创新。根据历史和外地的经验与我们面临的实际困难,我们认为,要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需在以下六个方面有所创新。

(一)思想观念的创新

经济社会的现代化,首先是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首先是思想观念的现代化。对科教工作的认识要不断深化,不仅应当真正认识其重要性,还应当充分认识其艰巨性,深刻认识其规律性。

要真正认识科教兴市的重要性。一是不能仅仅口头上重视,而应从思想上真正重视起来;二是不能仅仅重视一时,而要时时绷紧科教这根弦;三是不能仅仅要求别人重视,而应首先把自己摆进去;四是不能仅仅重视容易解决的事情,而不重视解决那些困难的事情。

对科教兴市的艰巨性,要清醒认识到科教兴市需要扎扎实实地苦干;要清醒认识到科教工作需要长期不懈地努力;要清醒认识科教工作不仅需要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更需要企业自身的努力。

至于科技的规律性,首先应当抓住机遇,把握时机。比如农业机械化,现在劳动力价格高了,机械化的时机成熟了,把握这个机遇,就能推进科技发展;反之就会坐失良机。其次,应当认识在现阶段新技术的扩散是科教兴市的一个主要着力点。

(二)企业制度的创新

企业是科技进步的主体。这个主体的合格程度,可通过以下五方面的要求去衡量。(1)企业自身要有科技兴业的动力。 对此许多地方都有深刻的教训,金华市区前年搞了科技市场,去年搞了大型科技信息发布会,国有企业参加很少,对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不感兴趣,没有内在动力;相反,一些乡镇企业、个私企业积极性都很高,把专家拉到自己厂里、宾馆洽谈,成交额很大。(2)企业要有自主决策权。 在新产品的开发、新技术的运用等方面,企业都要有独立的决策权,这样才能适应日新日异的科技发展和市场变化。(3)企业要有鉴别力。 在新产品的需求潜力、成本和市场占有率预测等方面,企业家应有鉴别力,心中有数。(4)企业要有支撑力。新技术推广需要投入, 需要有资金支撑,而且要有足够的技术力量对科技项目进行消化、吸收和革新。(5)企业要有持续力。合格的企业要以切实转变增长方式为己任, 从经营决策、科技兴厂、人才培育、市场拓展等方面切实应用现代科学技术。

企业成为技术进步的合格主体的条件是必须成为市场的合格主体。从这一意义上讲,企业制度创新与科技进步实质上是一个统一体。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尽快通过深化企业改革形成与科技进步要求相一致的微观机制。

(三)科技载体的创新

新技术的扩散、新成果的转化、新产品的培育,都需要在市场与企业之间设立中介机构为之服务、为之配套。在市场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许多老载体已经完全不适应了,需要进行创新。创新的要求有以下几点:(1)要承上启下。上,与国家的丰收计划、燎原计划、火炬计划、 星火计划相连贯;下与本地实际相联系,服当地水土。(2 )要外引内联。任何一个有生命力的载体,必然是个开放的系统,必须引进大量人才、信息;任何一个合格的科技载体,其外部人才信息的广泛联系与内部生产力要素合理组合应相一致。(3)要做到政府与企业相结合。 企业单户解决不了或解决起来不合算的事情,要在政府领导下,设立一个中间体为企业服务。(4)要做到专家与群众相结合。 科技载体是专家技能的放大器,是服务众多小企业的驱动器。(5 )载体的特征必须是经济、科技、市场一体化的产物,做到产、学、研一体化,把生产、教育、科研三者紧密结合在一起。

(四)人力资本积累机制的创新

科技竞争最终是人才、知识的竞争,拥有多少人才,就拥有多少竞争力。从表面上看,我国南方许多地方由于基础教育比较强,升学率很高,但其实人才匮乏制约经济发展的严重程度不亚于其他任何一个地区。还有一种情况,我们每年都有许多大学生分配不出去。但同时,真正分配到我们地级、县级的,往往是专业供需不对口的多,急用的人才都已被筛选过了,供需严重脱节。据金华市统计,要完成“九五”规划,每万人中工程技术人员数量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以及人才需求与经济发展相一致,还要净增加2.5万人,而且都还应是专业对口人才。 这靠我们现在每年分配几千名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而兴办本地的社区性大学或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利于直接将优良的人才资源就地转化为当地支柱产业发展急需的人力资本。

人才积累机制的创新要强化与国外留学生的联系。据统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还有约20多万留学生滞留在国外工作,其中许多人已占据了重要的技术岗位。利用地缘、血缘、亲缘关系实行“回归工程”,加强与他们的联系。如果他们所掌握的技术成果能被我们所采用,那么许多国内企业一步就可以撷取21世纪最新科技成果。

人才积累机制的创新还要真正扎实地办好我们的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应与企业密切联系。从科教兴市的角度看,我们的一些政策要调整。比如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要求企业不办社会,不办学校。但国外,如德国职业教育,都采取“双轨制教育”,所谓“双轨”,一轨是指教育部门,第二道轨是指企业。学生一半时间在学校里学习理论,一半时间在工厂里实习操作。双轨制的生命力在于紧密联系企业的需要,使教育培训系统能在经济和技术发生各种变化时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

人才资本积累机制的创新还要求大量引进适用人才。引进人才并不妨碍我们对本地人才的使用,相反,它可跟我们本地现有人才进行组合,发挥出更大效应;可盘活现有人才资产;还可与我们开辟人才市场结合起来。

(五)投资体制的创新

科技投入的特点,就是高投入、高风险、长周期。从许多地方的实际情况看,地方一级财政基本是吃饭财政,靠财政投入是远远不够的。同样,科技考核也不能单项考核财政对科技三项费用的支出,因为这样做意义并不大。科技先进的国家有一共同规律,就是财政投入仅占全部科技投入的一小部分,主要靠技术进步的主体——企业的投入。对于地方政府来说,财政毫无疑问应竭尽全力来投入,但更重要的是全社会对科技的投入。要倡导多渠道、多形式对科技的投入。按市场经济的要求,盈利性投资活动的决策主体要由政府转为企业和作为出资者的集体或个人;投资的主要资金来源要由政府拨款改为企业出资、银行贷款和股票融资;投资风险要由投资决策者和出资者来承担。要突出利用股份制这个现代融资手段来强化企业自身的融资功能,同时要采取促使金融向科技倾斜、鼓励民办科技机构、设立科技风险投资基金和风险投资公司等办法,来对中小企业的科研和科技载体加强培育和扶持。值得一提的是,要加快本地资本市场的发展。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较稳定的科技投资资金,并利用资本索取回报的机制,形成出资人对项目决策者较硬的约束机制,防止盲目决策。对外部性较强的公益性项目,还可以采用“联合投资,股份分摊,拥有产权,共享资源,民办公助”的新路子进行筹资。

(六)环境条件的创新

环境条件的创新,对于推进科技进步也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要进一步转变观念,落实措施,为引进科技人才、加快科技发展提供优惠政策、优质服务、优良秩序。

一是优惠政策。近几年来各地相继出台了一些发展科技事业的优惠政策,如各级农业发展基金要安排30—40%比例用于支持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支持科技人员创办多种形式民营科技实体,凡调进本地的硕士以上学位取得者或中级职称以上专业人员和高级技工免征城市增容费,对在本地工作的博士实行博士津贴每人每月100元等等, 这些政策也是符合许多地方实际的。政策措施出台后,最关键的是落实。

二是优质服务。主要是要加快政府职能的转变,继续大力推行社会服务承诺制。各级党政机关必须树立坚持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就应自觉为企业科技进步服务的思想。要真正实行政企分开,努力做好统筹规划、把握政策、信息引导、组织协调,解放一家一户企业解决不了的事。同时还要切实简化办事程序,切实做到科学、民主决策。

三是优良秩序。主要做好依法行政、公开办事、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等工作。必须继续大力推行“两公开一监督”制度,维护公平、公开、公正的市场秩序,维护平等竞争,要切实保障知识产权,维护企业诚信经营。同时要认真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造一个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确保外来投资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科教兴市成功与否,从某种意义上讲,决定于环境秩序是否良好,决定于对它内在规律的把握是否准确,决定于一个地区是否有足够的开放程度,决定于对知识、人才的尊重程度。

标签:;  ;  ;  ;  ;  

科教兴国战略的理论思考与对策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