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纠正结构失衡促进垦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农业论文

进一步纠正结构失衡促进垦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农业论文

进一步矫正结构失衡促进垦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垦区论文,经济增长方式论文,结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对垦区经济结构的现状和问题的分析

近十多年来,随着垦区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各产业的生产能力、产品质量都有了较大的提高,经济实力也有了较明显的增强,并初步呈现农垦区域经济快速发展的新趋势。但是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产业结构层次偏低、技术进步缓慢仍然是垦区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仅就黑龙江垦区1995年工农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完成的情况看:工农业总产值为870478万元。其中:大农业总产值为562939万元,工业总产值为307539万元,分别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4.7%、35.3%。另以九三垦区为例,1995年社会总产值(现价)为16369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99014万元,工业产值44034万元,建筑业产值4429万元,交通运输仓储业产值4324万元,批发贸易和餐饮业产值为11890万元,分别占社会总产值的60.5%、26.9%、2.7%、2.6%和7.3%。国民生产总值(现价)为80377万元,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为48362万元,第二产业产值为10754万元,第三产业产值为21261 万元,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1%、13.4%和26.5%。从上述三组数据不难看出,产业结构尚不尽合理,按九三垦区确定的到本世纪末实现“4:3:3”的经济结构目标还有很大差距。究其原因:一是思想解放不彻底、经营机制不活;二是由于计划经济下过度集中的行政型资源配置机制,排斥市场需求对产业结构的引导,使产业结构和需求结构明显失调,综合生产能力不能正常发挥,市场竞争能力差。其结果,各种资源不能合理地开发和利用。由于大农业内部结构、种植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所有制结构失衡,致使垦区整体经济效益不能迅速提高。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有农垦企业,如果说本世纪末的发展主要靠农业的话,那么,下一个世纪则主要靠工业和畜牧业。从世界产业结构优化和升级的规律来看,垦区也必须适时地从第一产业为主的初级产业结构向二、三产业为主的较高一级产业结构演进,进而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其它结构也应不断优化升级。因此,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充分认识目前垦区由于结构层次偏低,一、二、三产业的关系不够协调而制约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影响经济总量增长的严重性。当前,应在重点抓好农业基础产业的同时,高度重视产业结构的调整。

二、对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和目标模式的探讨

目前,在农垦经济正在进入结构优化升级的时期,制约垦区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已不是总量,而是结构,不是体制,而是机制。主要困难不在于增加数量,而在于提高质量;不在于总量扩张,而在于结构调整;不在于追求速度,而在于提高效益。特别是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不适应,人口急剧增长与大农业发展不协调,农业与加工业脱节,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垦区经济增长和效益提高的主要因素。要想走出这个怪圈,只有按照经济发展与结构演变的规律,加大结构调整的力度,促进结构的高层次化和相对均衡,才能保证垦区经济高效益地增长。

基于上述认识,为了适应“九五”期间国内需求结构的变化和国际产业重组升级的趋势,现阶段垦区结构调整的基本方向:一是重点解决农业种植业与加工业的矛盾,加快发展农业,为调整结构奠定基础。二是要大力发展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力争把垦区内生产的全部农副产品就地消化。对现有工业企业要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使企业运行机制活、存量资产活、经营活。通过加快工业布局结构、技术结构、资本结构的调整,构造产业、产品、经济优势。通过产业化、集团化、多元化,追求大规模、大市场、大效益。三是把从土地上分离出来的剩余劳动力和工业企业改组后剥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不仅转向资金相对密集的第二产业,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创造条件向第三产业转移,充分发挥以劳动积累替代资金积累的作用。通过集约而不是粗放方式解决垦区结构失衡的主要矛盾。

从经济结构发展的目标模式上看,笔者根据黑龙江垦区的垦情,拟定三种可供选择的主要发展模式:

1.重点扶持型发展模式。即:在诸多产业中选择几个主导产业,从投资上、政策上对这些产业给予倾斜,使他们在短期内获得超常规的高速发展,并靠这些产业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使其它产业都获得相应的发展。

2.平推型发展模式。即:在上级主管部门进行计划干预,使各产业间、各地区间均以相同或比较接近的速度平行推进,并力求逐步缩小差别,实现各产业的“均衡”发展,从而构成整体“平衡”发展。

3.协调——倾斜型发展模式。即:协调发展就是通过调整各产业的发展速度,使各产业在较先进的技术体系保证下,按最优化的比例协调发展,做到各种资源基本上没有剩余或短缺,使垦区经济在一个较宽松的环境中稳步增长。倾斜发展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在本区域内建立若干主导经济区,使之成为新技术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吸收、推广、扩散的基地、农副产品生产基地,或是出口创汇、提供高档消费品的主体。它将以超平均速度增长。其它产业可适当或较低速度增长,形成农垦区域阶梯式发展;二是在农垦区域内根据自己的优势,建立自己的主导产业或支柱产业群,并通过横向经济联合和市场调节实现需求平衡。

以上三种发展模式各有侧重,各垦区可根据本地情况择优选用。在决策中应以优化结构为重点,以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经济结构系统分析模型,确定适合本地区垦情的发展模式,并按照产业关联特点,未来技术与经济发展趋势,选定经济发展序列,通过改革和一系列相互配套的政策,使结构趋向合理,以保证农垦经济的快速发展。就目前黑龙江垦区的实际情况,笔者认为第三种模式比较可行。

三、对调整和优化垦区经济结构的初步构想

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是实现垦区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提高垦区素质、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战略任务。就黑龙江垦区的实际,近期至少应重点抓好以下五个方面的调整:

1.按照发展“三元经济”的思路,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当前垦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首先应在思想上实现“六个转变”,即: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从产品单纯的“原”字号销售向精深加工转变,从单纯追求产值的增加向高附加值和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从横向的数量扩张向纵向的质量提高转变,从单纯依靠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要素效率转变,从土地经营人人有份向全面推行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转变。按照“三元经济”的总体思路调整产业结构,即:一是突出抓好“两高一优”农业,大力发展粮豆经济,亦称基础或母体经济;二是突出抓好兴局、兴场、兴垦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带动商运建服经济,亦称连结经济;三是突出抓好以发展“两牛一猪”为重点的畜牧业。大力发展自营、个体、私营经济,亦称脱贫致富奔小康经济。通过以产值比例“4:3:3”为目标的“三元经济”结构调整,使农业种植业尽快走上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工业发展走上产业化、集团化经营的路子,自营经济走上专业化的路子,进而推动农林牧渔、工商运建服十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效益提高。在实施“三元经济”发展战略中应同时加大开放开发的力度,通过产业化经营,达到“五个延伸增值”,即:向原料转化延伸,实现加工增值;向养殖业延伸,实现过腹增值;向经济作物延伸,实现单位面积增值;向“五荒”开发延伸,实现外延增值;向流通领域延伸,实现产品销售增值。

2.按照农林牧渔业协调发展的要求,大力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目前,垦区大农业内部结构虽然几经调整,但仍处于单一经营的状态。从黑龙江垦区1995年大农业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看,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0年不变价)为562939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73457万元,林业产值8349万元,牧业产值77818万元,渔业产值3315万元, 分别占大农业总产值的84.1%、1.6%、13.8%、0.5%。以上数据不难看出,调整大农业内部结构势在必行。今后再也不能走结构浅层次、经营单一、封闭式、重数量、轻质量、重外延、轻内涵的道路了,而要在集中精力抓好农业的同时,抓好以改造天然次生林为主的林业;充分利用牧地草原和秸秆,大力发展畜牧业;充分利用闲置水面大力发展渔业。通过各业协调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总量的增加。应特别指出的是除抓好加工业外,应看到垦区发展畜牧业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都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都应制定本垦区切实可行的“规模饲养、区域推进、标准建设、配套技术、分步实施”的总体规划,按照产业化的路子,按照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来确定畜牧业发展重点,通过龙头企业自身效益和市场竞争力来增强对畜牧业生产基地的扶持能力,提高对高价原料的消化能力;增强市场的适应能力。逐步由目前小规模的分散经营,走向大群体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饲养、集约化经营的轨道。

3.按照市场需求和经济规律,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在目前农业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要想走效益型农业的路子,在全面推行种植业集约化适度规模经营的同时,必须改变多年一贯制的粮食作物面积和其它经济作物面积9:1的格局。 各种农作物的种植比例应按市场需求和价值规律进行大力度的调整。一般说,座落在北方高寒地区四、五积温带的国有农场小麦、大豆和经济作物的种植比例应以“40:30:30”为宜,或麦、豆、玉米、经济作物种植比例以“35:25:20:20”为宜。

4.按照农业产业化的要求,大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企业组织结构是否符合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的要求,是衡量经济结构优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组织保证。只有搞好有序的调整,才能从横向上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在纵向上加强和改善行业管理。从大中小多层次结构中发挥不同所有制企业的优势,提高企业的规模经济效益。从发展方向上看,国有农垦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当前应借助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契机,在横向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垦区资源、地缘、人缘和机械化程度高、土地面积大又集中连片的优势,不失时机地向产业化经营延伸,彻底改变原农垦旧体制,按着产业化的要求,重组农业经济结构主体,即:以组建企业(集团)公司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毗邻的大中城市为依托,以工业和流通企业为龙头,采取利益、资产、契约等联接手段,按照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的要求,构建一个产加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的生产经营体系,形成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经营格局。在调整中应该注意的是,不能总是单纯在调整企业隶属关系上做文章,而要以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目标,以增强企业活力为基本出发点,把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和经济体制、科技管理体制改革紧密结合起来,以改革促进调整,以调整巩固改革,决不要单纯采取行政手段硬性“捏合”。应根据农垦区域经济发展的需要,坚持自愿、平等、互利的原则,通过各种经济手段、法规、政策来引导企业进行调整。

5.按照个体、私营经济多轮齐转的要求,大力调整所有制结构。目前,农垦企业应充分利用好改革后分离出来的富余劳动力和劳动时间,大力发展非国有经济,这不仅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保证改革和调整顺利进行的重要配套措施,也是促进垦区资源第二次开发,使职工尽快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可以预言,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占有一定比例的非国有经济将是最有生机和活力、效益最高的经济形式,并将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垦区经济快速增长的强大牵动点。因此,农垦企业应在重点抓好农业的基础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以“两牛(奶牛、肉牛)一猪”为重点的养殖业,以高效经济作物为主的种植业,以及小型加工、修理、个体工商业、饮食服务业、民营科技服务和文化、卫生服务业等。在发展以职工自营经济为主要形式的非国有经济上,九三垦区实施的“三五工程”值得借鉴。即:确定并实施了乳粉、糖业、肉禽、白瓜籽、白云豆“五条产业链”;实施了每年培养出一百个自营经济大户,一百个科技示范户,选树一百名能人,投资百万元和自营经济产值超百万元的农业生产队各达50%的“五百工程”;狠抓了局、场“两直”地区的蔬菜、肉禽、商贸流通、生猪生产、个体私营经济园区“五大基地建设”。由于充分发挥了富余劳动力的潜能,使这个局1995年仅自营(原称庭院、围城)经济的产值就达3.1亿元,占全局社会总产值的19%。 在抓自营经济为主要形式的非国有经济中应注意由初始阶段的小规模、低水平、自由式的分散经营,逐渐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高科技、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三化、四高”方向引导。

标签:;  ;  ;  ;  ;  ;  ;  

进一步纠正结构失衡促进垦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_农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